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39)
2023(14160)
2022(12453)
2021(11700)
2020(9524)
2019(22231)
2018(22028)
2017(41325)
2016(22567)
2015(25536)
2014(25741)
2013(25533)
2012(23612)
2011(21661)
2010(21591)
2009(19528)
2008(19022)
2007(16369)
2006(14650)
2005(13226)
作者
(66225)
(55043)
(54537)
(51829)
(35051)
(26440)
(24888)
(21715)
(21087)
(19689)
(18953)
(18631)
(17550)
(17529)
(17022)
(16873)
(16217)
(16190)
(15718)
(15538)
(13644)
(13632)
(13218)
(12604)
(12381)
(12288)
(12254)
(12236)
(11185)
(10859)
学科
(95951)
经济(95857)
管理(59261)
(57236)
(45334)
企业(45334)
方法(37583)
数学(32069)
数学方法(31698)
中国(29820)
地方(27656)
(26600)
业经(21663)
(21418)
(20047)
农业(18178)
(17051)
贸易(17034)
(16406)
环境(15804)
(15630)
(15433)
(15226)
(14965)
金融(14962)
(14857)
银行(14816)
理论(14774)
地方经济(14462)
技术(14350)
机构
大学(316633)
学院(315092)
(124541)
管理(122899)
经济(121656)
研究(115114)
理学(105326)
理学院(103993)
管理学(102169)
管理学院(101598)
中国(85550)
科学(72716)
(70026)
(58860)
(55715)
研究所(53545)
(53433)
中心(51593)
业大(47435)
(46954)
(45637)
北京(45252)
师范(45230)
财经(43708)
(42310)
农业(41303)
(39722)
(38740)
师范大学(36924)
经济学(35916)
基金
项目(215870)
科学(169076)
研究(157809)
基金(154566)
(135495)
国家(134334)
科学基金(114398)
社会(97794)
社会科(92572)
社会科学(92551)
(84667)
基金项目(83140)
自然(74755)
自然科(72919)
自然科学(72901)
(71970)
自然科学基金(71514)
教育(71375)
编号(64857)
资助(62872)
成果(52576)
(50180)
重点(48882)
(46554)
课题(45410)
(44282)
创新(41315)
科研(40888)
发展(39767)
国家社会(39526)
期刊
(145307)
经济(145307)
研究(98697)
中国(66949)
学报(50513)
(49292)
科学(48166)
管理(45959)
教育(39483)
(39469)
大学(37651)
学学(34992)
农业(34612)
(28607)
金融(28607)
技术(27699)
业经(24375)
经济研究(22656)
财经(20125)
图书(19503)
问题(18652)
(18224)
(17139)
资源(16315)
理论(16104)
科技(16031)
技术经济(15092)
现代(14798)
实践(14745)
(14745)
共检索到484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玲玲  任云英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面临过度城镇化、以经济主导的发展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不可控的社会、环境成本,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文章以已有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文章涉及其空间发展要素、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空间发展模式、空间发展策略等几个方面。通过对2000年以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进而明确2000年以来对该地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的内容、方法等,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并结合国家政策提出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趋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玲玲  任云英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面临过度城镇化、以经济主导的发展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不可控的社会、环境成本,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文章以已有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文章涉及其空间发展要素、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空间发展模式、空间发展策略等几个方面。通过对2000年以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进而明确2000年以来对该地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的内容、方法等,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并结合国家政策提出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趋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费良军  刘天成  
为研究滴灌条件下枣树田面覆盖对土壤水热和枣树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了秸秆、地膜覆盖和裸地(CK)3种处理,对各处理的土壤温度、水分和枣树生长指标及产量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平均地温大小关系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CK;秸秆覆盖的地温较裸地白天低、夜晚高。灌水前,地膜覆盖的土壤含水量表层高、底层低,秸秆覆盖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灌水24h后,地膜覆盖较秸秆覆盖土壤含水量呈现表层低、中层高、深层低的规律。地膜覆盖处理的枣吊和叶片生长速率最快;秸秆和地膜覆盖总耗水量较CK分别减少91.70和83.09mm,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5.57%、2.68%和2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建平  李忠智  
本文依据生态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针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分布,提出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模式和道路,即“圈层模式”和“生态塬”建设,其中心思想是治理环境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治理环境。作者认为,这是该区摆脱生态和经济双重困境的最佳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丰骥  常庆瑞  钟德燕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异规律,分析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为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安塞县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坡度、水平曲率、垂直曲率、地形湿度指数和河流动能指数等5个地形因子,分析土壤养分含量与这些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种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为14.14%~26.84%,块金效应值为16.45%~45.87%。(2)研究区西南部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北部土壤养分含量相...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青  
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资源环境问题 ,对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生态重建、经济发展方略和实践进行了讨论 ;指出软硬件技术研究不相协调 ,软科学研究太弱 ,影响了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硬件作用的发挥 ;提出了加强软科学研究 ,把长远性、全局性和现实性问题结合起来 ,建立起系统性、综合性及表本合一的生态经济复合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围绕这个模式 ,提出了建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五个重大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世东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 ,由于其作为一项大型工程来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技术操作又十分复杂 ,所以急需系统的科技体系指导 ,特别是其优化模式及配套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 ,都亟待研究解决。本文以退耕还林工程典型立地黄土高原沟壑区为研究对象 ,引入系统动力学等多种先进理论和技术 ,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广泛调研集成等 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 ,横跨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 3大领域 ,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 0 0多个 ,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山西省乡宁县试验点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油松×侧柏×花椒×刺槐模式 ,并提出了配套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恩贤  韩刚  
为了解沙棘人工混交林的改土效应,实验采用国家标准森林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棘人工混交林增强了土壤稳定性,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良好的改土效应。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比油松纯林提高了20.8%,而表征土壤团聚体稳定程度的破坏率却比油松纯林低40.76%;土壤容重和坚实度分别较油松林低5.9%和15.1%,孔隙度和通气度分别高12.16%和16.9%,持水量和含水量高13.6%和5.9%;有机质、全N、P2O5、速效P、速效K较油松纯林分别增长了10.5%、22.6%、20.2%、25.4%和12.6%;林内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分别比纯林平均提高了17.5%、89.6%、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孔龙  谭向平  和文祥  王旭东  郝明德  
【目的】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宅基地复垦土壤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探讨适宜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的培肥模式。【方法】在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长武县,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以及施用化肥、有机复合肥、有机复合肥+菌肥、有机肥、有机肥+菌肥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培肥措施下复垦土壤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的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最大反应速度(Vmax)和Vmax/Km)的变化特征。【结果】复垦培肥后,化肥处理降低了土壤脲酶Vmax及磷酸酶的Vmax、Vmax/Km值,有机复合肥处理降低了土壤脲酶的Vmax/Km值,有机复合肥+菌肥处理降低了土壤脲酶及磷酸酶的Vmax、Vmax/Km值,有机肥+菌肥和有机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荟  朱清科  秦伟  张英  安彦川  薛智德  刘中奇  
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阳坡这种典型的困难立地进行因地制宜的植被恢复建设。本文选取甘肃西峰、山西吉县、陕西安塞、宁夏固原为研究区,采用25 m分辨率的DEM为数据源,基于GIS提取相关地形信息研究其干旱阳坡的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沟壑区干旱阳坡面积比例占45%~54%,表现为高塬沟壑区>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区。②不同类型沟壑区干旱阳坡面积比例随坡度的变化规律不同,高塬沟壑区呈左偏态分布,其他样区均基本呈近似正态分布,且丘五区和过渡地带呈双峰现象。③不同类型沟壑区梁峁坡面积比例关系为:高塬沟壑区>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区;沟坡面积比例为: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高塬沟壑区;川台地面积比例为:丘五区>过渡地带>丘二区>高塬沟壑。④不同类型沟壑区各立地类型组所占的面积比例各不相同,除高塬沟壑区外基本呈阳向缓坡组>阳向陡险坡组>坡顶或沟底。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抗旱造林与植被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秀丽  张勃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人口分布的合理性是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制定区域人口政策、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我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区域—晋西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口调和指数、人口潜力指数等指标多角度分析其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并对二者的结果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晋西北地区人口分布总体上是合理的,但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人口分布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康  方创琳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作为链接城乡基地和桥梁、统筹城乡发展关节点的小城镇,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提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将60年来的我国小城镇发展划分为"恢复和初步调整、萎缩和停滞、恢复发展、快速发展、协调提升"五个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小城镇的成长方式已经由数量扩张向规模扩大转变,但区域发展差异显著、两极分化严重,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长江、珠江两大三角洲和华北、成都两大平原的小城镇集聚区。近年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促使小城镇区位优势的形成,在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的趋势下,小城镇产业蓬勃发展;专门化生产分工的不断深化,小城镇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在东南沿海出现了颇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专业镇;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凸显,是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静涵  刘梦云  张杰  张萌萌  曹润珊  曹馨悦  
了解表层土壤有机质与全量养分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能够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带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参考。基于王东沟的93个野外采样点,综合多种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空间变异大小依次为全磷>全氮>有机质>全钾,均由结构性因素主导;有机质、全氮较全磷、全钾变异尺度小、空间自相关性弱、空间复杂程度高。有机质、全氮的分布格局为南高北低,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海拔、坡度、曲率和土地利用;全磷呈现相反的北高南低分布,海拔、坡度、土地利用、土壤机械组成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大;全钾则为内部高四周低,分布较破碎,坡向和土壤机械组成作用较强。据此建立了9个环境因子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回归预测模型,以期为研究区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鸿  刘广全  李文华  马松涛  吕延琴  
对黄土高原南部的渭北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后的昆虫区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试区有鳞翅目森林昆虫31科174属253种,其中蛾类26科137属197种,蝴蝶类5科37属56种;古北界、古北-东洋跨界种类是该试区鳞翅目昆虫区系的主要组成类群;试验区鳞翅目昆虫区系组分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植被类型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