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16)
- 2023(3393)
- 2022(2563)
- 2021(2502)
- 2020(1758)
- 2019(4291)
- 2018(3786)
- 2017(5684)
- 2016(3190)
- 2015(3795)
- 2014(3554)
- 2013(3589)
- 2012(3526)
- 2011(3239)
- 2010(2971)
- 2009(2907)
- 2008(2888)
- 2007(2063)
- 2006(1870)
- 2005(1878)
- 学科
- 济(12493)
- 经济(12478)
- 管理(8840)
- 业(7826)
- 企(5715)
- 企业(5715)
- 农(5424)
- 中国(5296)
- 方法(4133)
- 财(4018)
- 数学(3673)
- 数学方法(3621)
- 业经(3429)
- 农业(3371)
- 学(2904)
- 贸(2697)
- 贸易(2695)
- 易(2649)
- 制(2508)
- 发(2339)
- 环境(2328)
- 地方(2245)
- 务(2186)
- 财务(2183)
- 财务管理(2174)
- 企业财务(2128)
- 融(2125)
- 金融(2125)
- 出(1998)
- 划(1909)
- 机构
- 大学(44717)
- 学院(44009)
- 研究(21347)
- 济(20414)
- 经济(20138)
- 中国(16594)
- 管理(15315)
- 农(13394)
- 理学(13000)
- 理学院(12829)
- 管理学(12657)
- 管理学院(12571)
- 科学(12358)
- 所(11168)
- 农业(10741)
- 研究所(10231)
- 京(10137)
- 中心(9842)
- 财(9335)
- 业大(8376)
- 院(7406)
- 财经(6980)
- 科学院(6948)
- 经(6681)
- 业(6526)
- 江(6453)
- 北京(6371)
- 农业大学(6198)
- 部(6192)
- 范(6114)
共检索到790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汤标中
2000年全国粮食产量5亿吨的目标能实现吗到本世纪末,要基本满足人口增长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全国粮食必须再增了亿吨。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4亿吨提高到4.5亿吨,用了10年的时间,那么在今后6年内再增加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能实现吗?我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顾海兵
1.依据粮食产量变动的历史规律分析预测(黑色系统分析):增长率大于3.3%,总量大于4.59亿吨。 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周期有所缩短,1985年以前在5年左右,1985年以后在3年左右,大体上是两升一降,呈现出古典周期与增长周期混合的特点。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作成
2000年河南粮食总产实现4000万吨的可行性分析王作成河南是个粮食产出大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8%。河南粮食的丰歉对全国粮食生产的波动影响很大。同时,河南又是粮食消费大省,担负着为省内9000多万人口提供口粮的任务。有关部门把2000年河南粮食...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俄罗斯农业部将粮食产量预测上调到1.05亿t。据俄罗斯农业部通报,全俄罗斯粮食收成显著增加。更准确的数据显示,谷物和粮用豆类作物加工后的总收成超过1.05亿t。据俄罗斯农业部的数据,截至目前,已收获大豆250万t,油菜超过145万t。这是此类作物在俄罗斯种植史上最好成绩。与此同时,俄罗斯农业部还确认了蔬菜收获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作廪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指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何谓足食?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可见,人均占有足够数量的粮食,是达到足食,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标志。国际上以人均占有500公斤作为公认的粮食过关线。我国政府早就提出:“要保证城乡人民的口粮、工业用粮和其他用粮,将来每人每年平均用粮最少应该达到八百斤”;“‘七五’计划要求粮食总产量达到九千亿斤,保持人均八百斤左右”。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在制定实现小康生活目标的规划中,也都以实现人均占有400公斤粮食为其基本考核指标之一。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叶明华
为从定量视角检验中国粮食是否实现稳定增产,通过收集1978—2009年12个主要产粮省份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计算各省粮食单产,同时构建H-P滤波分解模型,测算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并对短期波动的收敛性进行Mann-Whitney检验。研究发现:就长期趋势来看,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自1978年以来保持持续、稳定增产,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粮食增产趋势趋于平缓;就短期波动来看,粮食生产波幅总体较为稳定,但自2004年以来粮食短期波动呈现收敛性,粮食增长强度弱于上世纪80年代水平。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梁仕莹 孙东升 杨秀平 刘合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粮食生产并不是一个稳定变化的过程,而是呈波动增长的态势。本文首先运用HP滤波分析方法将我国1988—2007年的粮食产量分离为波动序列和时间趋势序列,在此基础上对趋势序列建立了三次抛物线模型。分别利用三次抛物线模型、灰色预测模型以及组合预测方法拟合估计了我国前20年的粮食产量,并分析了三者的拟合精度。结果显示,组合预测模型能够提高预测精度。并利用该方法进一步预测了2008—2020年我国的粮食产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季华,杨言勇
1994年及未来我国粮食产量的预测与分析周季华,杨言勇编者按:本文作者自1988年以来,在对太阳黑子相对数规律性变化与预测研究的基础上,一直致力于中国粮食生产周期的相关研究和预测预报工作,是11年中国粮食生产周期的提出者。1989年7月曾撰写了《中国...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杨磊 杨华珂
粮食安全最大的保障,并不是一个国家的粮仓里装着多少粮食,而是土地上有多大的粮食生产能力。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保护、利用、管理好耕地资源,成为热议的话题。焦点一:如何优先保护优质耕地资源当前,我国黑土资源的现状让人揪心:在粮食增产压力下,黑土地有机质含量整体降低88%以上;对化肥的依赖增加,如果不用化肥,最高能减产六成;黑土层厚度从20世纪50年代的5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华 胡浩 陈苏
基于理论阐述农业生产性服务影响粮食产量的逻辑机理,利用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方法,定量估计不同环节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第一,农机服务和施肥服务能显著提高粮食单产,以技术替代为主的施肥服务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效应更大。施肥和施药服务对规模经营户的粮食单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二,施肥和施药服务对农户采纳亲环境的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三,农机服务、施药服务和施肥服务对农业劳动力投入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能显著促进规模经营户转入土地,但没有证据表明农机服务和施药服务对小农户转入土地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意味着,未来中国应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发展,对标准化程度低和道德风险发生概率较高的施肥和施药环节加强政策支持,降低服务作业成本,更好地发挥其对粮食增产和农户亲环境农业技术采纳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剑锋
立足自身解决粮食问题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本文基于动态和长期视角,从中国粮食产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发,讨论了耕地资源开发途径、粮食单产增长潜力及实现粮食增产机制等三个基本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建设用地刚性增长的态势难以改变,但只要消除制度障碍,彻底转移农村人口,并推动农村空闲宅基地的复耕,不仅能够节约农村建设用地,而且可以增加土地供给,使耕地"保有量"目标在长期中实现。②粮食单产的潜在增长空间较大,其基本途径是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科技贡献率和中低产农户的科学种粮水平。③粮食的实际产出是多种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果,提高粮农收益是关键环节。实现粮食增产目标,需要改善粮食...
关键词:
粮食增产 耕地开发 单产提高 实现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会玉 林振山 张明阳
粮食产量变化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往对粮食产量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单时间尺度上 ,对多时间尺度的研究很少。以小波诊断技术为基础 ,对近 5 0年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近 5 0多年江苏省粮食产量生产大致经历了 5个阶段 ;②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具有明显的 5年、1 3年和2 5年的特征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性变化特征 ;同时特征时间尺度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即江苏省的粮食产量变化渐趋稳定 ;③小波方差分析发现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具有 1 3年和 2 5年的主要周期 ,并以 2 5年周期最为显著 ;④综合三个时间尺度上小波系数的演变趋势发现 ,无论是大尺度...
关键词:
江苏省 粮食产量 小波分析 特征时间尺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昊儒 毛丽丽 梅旭荣 刘月娥 郝卫平
[目的]根据粮食产量波动特征,从自然因素、科技因素(物质装备)、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业政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利用HP滤波法分析1978—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与层析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不同波动周期各影响因子对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度。[结果](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完整的6个波动阶段,平均波动周期为6年;(2)除1994—2000年,各波动周期的粮食产量受科技因素的影响最大,且影响日益显著,影响度从1978—1981年的37. 0%增加到2006—2010年的48. 3%,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的影响增大趋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呈减弱趋势;(3)社会经济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呈波动性增加的规律,2006—2010年影响度达到24. 9%;(4)农业生产条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科技因素基本持平,此后,除1994—2000年,与科技因素的影响度差距越来越大,到2000—2006年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度仅为16. 6%,其中,耕地面积的影响度下降最多,到2006—2010年,影响度仅为1. 1%;自然因素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最小,且较为稳定,除1985—1988年影响度达到24. 3%,其余波动周期均在8. 7%~12. 4%之间,2006—2010年影响度为10. 2%。[结论]完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加强对农业机械指导的"重科技"举措比单纯增加后备耕地数量、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能力的"靠资源"发展更为有效;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是目前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