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04)
- 2023(16326)
- 2022(14158)
- 2021(13328)
- 2020(11095)
- 2019(25578)
- 2018(25270)
- 2017(48359)
- 2016(26248)
- 2015(29649)
- 2014(29609)
- 2013(29554)
- 2012(27183)
- 2011(24489)
- 2010(24667)
- 2009(23502)
- 2008(23448)
- 2007(20657)
- 2006(18636)
- 2005(17093)
- 学科
- 济(110619)
- 经济(110455)
- 业(97853)
- 管理(91696)
- 企(86757)
- 企业(86757)
- 方法(48217)
- 数学(38565)
- 数学方法(38192)
- 财(35715)
- 农(34139)
- 业经(32717)
- 中国(30042)
- 制(26535)
- 务(24329)
- 财务(24261)
- 财务管理(24222)
- 农业(23250)
- 企业财务(22959)
- 技术(20689)
- 贸(20368)
- 贸易(20355)
- 地方(20287)
- 和(20106)
- 学(19816)
- 易(19792)
- 理论(19336)
- 体(18929)
- 划(18564)
- 银(18160)
- 机构
- 学院(383595)
- 大学(383080)
- 济(158124)
- 经济(154795)
- 管理(154738)
- 理学(132717)
- 理学院(131263)
- 管理学(129375)
- 管理学院(128675)
- 研究(126418)
- 中国(98736)
- 京(82459)
- 财(78214)
- 科学(75197)
- 所(62948)
- 财经(61189)
- 农(60053)
- 江(57173)
- 中心(57127)
- 研究所(56400)
- 经(55433)
- 业大(54045)
- 北京(52484)
- 范(48554)
- 师范(48188)
- 经济学(46859)
- 农业(46848)
- 州(45956)
- 院(45899)
- 财经大学(45203)
- 基金
- 项目(250103)
- 科学(198262)
- 研究(186283)
- 基金(182750)
- 家(157430)
- 国家(156076)
- 科学基金(135512)
- 社会(118450)
- 社会科(112251)
- 社会科学(112223)
- 基金项目(97626)
- 省(96716)
- 自然(87221)
- 自然科(85159)
- 自然科学(85140)
- 教育(84029)
- 自然科学基金(83630)
- 划(80632)
- 编号(76323)
- 资助(73993)
- 成果(62054)
- 部(55586)
- 重点(55180)
- 创(53589)
- 发(52854)
- 课题(51768)
- 创新(49434)
- 制(49349)
- 国家社会(48430)
- 教育部(47955)
- 期刊
- 济(182715)
- 经济(182715)
- 研究(119675)
- 中国(73339)
- 财(62483)
- 管理(61661)
- 农(55919)
- 学报(54502)
- 科学(52736)
- 大学(42302)
- 学学(39729)
- 教育(38801)
- 农业(38690)
- 融(36509)
- 金融(36509)
- 技术(33448)
- 业经(30990)
- 财经(30486)
- 经济研究(28166)
- 经(26041)
- 问题(24090)
- 业(21571)
- 技术经济(20282)
- 理论(19799)
- 现代(19265)
- 贸(19212)
- 图书(18000)
- 商业(17936)
- 科技(17825)
- 实践(17793)
共检索到5816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安树伟 张晋晋
200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2004年前主要向东部地区进一步集中;2004年以来集中度有所下降,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向中部地区的转移较明显,但近期大范围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可能性还比较小。相对稀缺的资本要素对我国制造业的转移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而流动性强的劳动力要素的作用在减弱;市场需求对制造业的转移具有反作用,而投入产出关联及交通运输成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制造业的转移扩散。近期要着力改善中西部投资环境,促进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集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制造业 集中与扩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屹祯 曹卫东 张宇 朱鹏程 袁婷
在产业转移及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制造业空间分布及转移逐渐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以2008、2016年我国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从业人数为研究数据,应用区位熵、热点分析、锡尔系数、动态集聚指数等方法,对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及转移态势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分别呈现"西密东疏"、"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异格局,并且不同类型的制造业空间集聚态势也存在显著差异;(2)东部地区的烟草制品、化学纤维等制造业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对我国区域间与区域内制造业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小,但有逐渐扩大的趋势;(3)制造业转移的主体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方向是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层次具有较高的梯度性。研究有助于丰富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及转移相关理论,为我国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制造业 空间分布 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武志强 朱华友
产业空间格局及其演化一直是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合理的产业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建国60年来,我国民族乐器制造业空间格局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改革开放以前,民族乐器制造业在全国大中城市分散布局,但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五大城市(北京,上海,苏州,天津,广州)。这一时期的格局主要受国家计划经济政策的影响;经济转型时期(1978-1992),民族乐器企业从分散在全国大中城市走向集中,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苏州三地。这一时期,国际环境和经济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1992年后,我国民族乐器制造业逐渐从集中走向分散,基本覆盖全国,各地企业"扎堆",形成众多的产业区。这一时期,经...
关键词:
民族乐器 产业空间格局 空间演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爱民 刘保奎
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和城镇化战略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主题,学者们提出了形式多样的观点,但将区域与城市结合进行研究,并形成精准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战略还比较少见。2003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总体呈现分散发展的趋势,但部分行业集中化程度依然较高,区域分化较大,中部地区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集中区域。从城市发展来看,制造业各类型城市间差异突出,有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趋势。各个区域对应着不同的城市发展重点,不存在共通的城市发展道路,城镇化发展必须与区域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实现区域政策、产业政策
关键词:
制造业发展 区域格局 城市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爱民 刘保奎
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和城镇化战略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主题,学者们提出了形式多样的观点,但将区域与城市结合进行研究,并形成精准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战略还比较少见。2003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总体呈现分散发展的趋势,但部分行业集中化程度依然较高,区域分化较大,中部地区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集中区域。从城市发展来看,制造业各类型城市间差异突出,有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趋势。各个区域对应着不同的城市发展重点,不存在共通的城市发展道路,城镇化发展必须与区域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实现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的精细化、多样化。
关键词:
制造业发展 区域格局 城市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辰 申玉铭
基于北京市2004,2008,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地理集中度等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街道为空间单元,刻画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制造业基本退出首都核心区,向通州区、大兴区和昌平区扩散,并在郊区产业园内形成新的集聚区。(2)总体上,制造业主要分布在空港街道、胜利街道、仁和地区办事处、旺泉街道、东湖街道和果园街道等。其中,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中分布在亦庄地区办事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分布在迎风街道、古城街道以及亦庄地区办事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分布在以雁栖办事处、仁和地区办事处为代表的街道。(3)不同产业特性的制造业呈现不同的演变趋势: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向西北方向昌平沙河地区、西南方向房山区扩散;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向通州区、昌平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东南方向大兴区、通州区集中。(4)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是交通通达性、土地制度、城市空间规划、产业政策和开发区建设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空间格局 空间演变 制造业 北京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胤晨 谷人旭
利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数据,考察1980—2011年中国19个两位数制造业在省区尺度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同时对2004年后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持续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显著的集聚趋势,尤其是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态势明显,制造业地理集聚存在空间差异;2从产业特性看,不同类型产业的空间集聚趋势也存在显著差异。资源依赖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低,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以出口为主导,促进了产业向接近国外市场的东部沿海地区集聚。3从时间维度看,1980—2004年集聚程度呈稳定上升趋势,并在2004年达到最高点,而2004—2011年集聚程度呈持续下滑态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德瑜 邹沛思 贺灿飞
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地理学的关注重点。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背景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区位特征备受关注。本文选取风电设备制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2012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整理了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数据库,发现中国的内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大多由相关装备制造业企业投资设立,并位于投资企业所在城市;外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倾向于布局在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城市。风电设备制造业企业的空间扩展即子公司主要集中在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和东部沿海等风力资源丰富和风电场重点建设的地区。在实证部分,利用零膨胀负二项模型探讨中国风电设备企业及其子公司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风力资源禀赋主要影响风电设备企业子公司的区位选择,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城市风电设备企业子公司个数较多;2产业基础主要影响风电设备企业母公司区位选择;3地方政府支持主要影响风电设备企业子公司的区位选择;4风力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地方政府支持同时作用时,产业基础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风电设备企业的区位选择和地方政府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制定有指导意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朝晖 顾丽英
1999~2004年我国汽车制造业经历了酝酿、高速发展、回落的全过程,是产业竞争力格局演变的重要历史时期。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结合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和汽车制造业的产业特征,提出了我国汽车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并对该时期主要产区间竞争力变化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的结果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演变规律,也是判断未来我国汽车制造业竞争力格局的基础。
关键词:
汽车制造业 竞争力格局 演变 因子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伟华 王海濛
制造业结构持续升级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消费结构升级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强大驱力。本文就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进行探讨。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基准回归,然后采用因果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中介机制检验。研究发现,消费结构升级能显著带动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通过自主研发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显著促进本土制造企业改进技术实现产品升级,最终推动本国制造业产业的结构升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伯红 骆晨
制造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石,其空间的演变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文章基于长沙市工业用地矢量数据,采用ArcGIS和SPSS分析工具,对1990年以来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变特征和驱动力进行研究,构建了"外部动力—内在动力—空间结果"的制造业空间演变研究框架,并提出了相应的制造业空间优化策略。结果表明,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郊区化集聚效应明显,扩展模式以"圈层—轴带式"为主,并逐渐向"多核心—组团式"转变,扩展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扩展方向以东、东南和西北方向为主。制造业空间的分布格局取决于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共同作用。其中,规模经济是影响长沙制造业分布的重要因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震 沈坤荣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体现技术进步增长的贡献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沿用传统的Solow模型方法,着重分析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特征和趋势。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波动状态,且有下行趋势,表明传统的依靠要素投入驱动制造业发展的规模扩张模式正在快速弱化,而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内涵增长动能尚未实现转换接续,迫切需要实施有效举措,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向由高水平、高效益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下降的内在原因包括: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不断减缓的重要原因,有效供给不足和产业深陷低端困局是外在不利影响因素,内生动力不足和技术成果尚未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根本原因,而资源错配和机制不健全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更为深层次体制因素。在对策方面,建议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动力,把投入产出作为衡量要素投入质效的主要标准,把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作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手段,把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作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制造业 增速波动 科技创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文超 李小帆
本文通过收集2003-2014年间我国制造业总产出的各项数据,在空间上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进行横向对比考察,构建相对基尼系数衡量我国制造业区域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过去十多年间我国各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产业间因为资源依赖或技术扩散等因素出现明显分化现象,各产业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东、中、西部的格局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文超 李小帆
本文通过收集2003-2014年间我国制造业总产出的各项数据,在空间上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进行横向对比考察,构建相对基尼系数衡量我国制造业区域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过去十多年间我国各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产业间因为资源依赖或技术扩散等因素出现明显分化现象,各产业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东、中、西部的格局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少彬 韦素琼 李航飞
制造业是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产业。基于两岸关系背景,利用1991—2016年台湾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将台商制造业细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分析台商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GLS征:①投资金额呈不断上升趋势,投资行业结构阶段变化明显,1991—1997年以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并重,1998—2016年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②投资金额的地域分布呈高度不均衡状态,形成以大陆地区为核心的单集聚中心格局;③不同阶段台湾不同类型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两岸关系对台湾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尤为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