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17)
2023(6540)
2022(5584)
2021(5496)
2020(4363)
2019(10247)
2018(9689)
2017(16813)
2016(9468)
2015(10413)
2014(10715)
2013(10253)
2012(9617)
2011(8681)
2010(8661)
2009(7731)
2008(7886)
2007(6761)
2006(5757)
2005(5422)
作者
(26835)
(22488)
(22119)
(21563)
(14342)
(11088)
(10249)
(8601)
(8512)
(8362)
(7707)
(7660)
(7497)
(7078)
(7061)
(6958)
(6945)
(6470)
(6383)
(6364)
(5541)
(5527)
(5327)
(5296)
(5154)
(5017)
(5008)
(4982)
(4650)
(4554)
学科
(33497)
经济(33452)
管理(22594)
(21797)
(16828)
企业(16828)
中国(13486)
方法(13467)
数学(11485)
数学方法(11316)
(9762)
(9517)
(9051)
地方(8115)
(7390)
业经(7017)
理论(6519)
农业(6515)
(6414)
金融(6413)
(6372)
银行(6362)
(6088)
(6077)
财务(6075)
(6064)
贸易(6057)
财务管理(6048)
(5819)
企业财务(5778)
机构
大学(126004)
学院(125829)
(48223)
研究(48140)
经济(46947)
管理(41894)
中国(36494)
理学(35359)
理学院(34729)
管理学(33924)
管理学院(33656)
科学(30187)
(27826)
(25203)
(24351)
研究所(22643)
中心(22262)
(21940)
(20144)
(19475)
师范(19273)
财经(18747)
业大(18091)
(17548)
北京(17512)
农业(17126)
(17062)
(16615)
师范大学(15636)
经济学(15318)
基金
项目(83197)
科学(65246)
基金(60110)
研究(59773)
(53693)
国家(53224)
科学基金(44918)
社会(37451)
社会科(35394)
社会科学(35387)
(32310)
基金项目(31979)
自然(29483)
自然科(28852)
自然科学(28845)
教育(28426)
自然科学基金(28328)
(27962)
编号(24057)
资助(24020)
成果(20039)
重点(19542)
(18023)
(17839)
课题(17636)
(17120)
(17119)
科研(16058)
创新(16046)
国家社会(15906)
期刊
(55757)
经济(55757)
研究(42577)
中国(31803)
学报(22387)
科学(20579)
(20469)
(19576)
教育(19057)
大学(16537)
管理(15598)
学学(15252)
农业(13131)
(12634)
金融(12634)
技术(11069)
经济研究(9384)
财经(9146)
业经(8509)
(7962)
图书(7785)
(7477)
问题(6992)
(6870)
(6482)
资源(6111)
书馆(5938)
图书馆(5938)
(5912)
财会(5904)
共检索到203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强欢欢  吴晓  王慧  
本文从动静结合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手法,初步解析了2000年以来全国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程度、集聚特征、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0年以来全国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且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特征;(2)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在集聚分区、网络分析、人口重心中基本均表现出向东部地带集中的特征与趋势,其中西部的部分省(市/区)在网络关联中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进一步分析其集聚类型,发现绝大多数省(市/区)的流动人口属同一类且主导社会特征为流动原因;(3)吸引流动人口空间集聚变化的因素仍以经济水平、交通优势、消费能力和投资空间等为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强欢欢  吴晓  王慧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苏志霞  
流动人口是指不改变常住户籍而离开常住户籍所在地的人口。广义的流动人口包括两部分:一是虽然长久居住地未改变,或法律上的常住地未改变,但为了谋生而数月甚至数年在外的流动人口;二是不但常住地未变,而且不以谋生为目的,在外时间也较短如中转、出差、旅游等人口。...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传开  康江江  宁越敏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山东省108个县(市、区)省内跨县(市、区)流动人口和省外流动人口的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山东省省内流动人口的分布具有多中心特征,突出表现为垂直不均衡、对城市规模和行政等级较为敏感;省外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性较强,主要集聚于省会济南及沿海发达大城市的市区和县级市,突出表现为水平不均衡;影响山东省两类流动人口集聚的因素并不完全一致,较高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了省内流动人口向市区和非省际边缘区集聚,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较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吸引省外流动人口向省内东部地区集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潇  王琪汇  
为验证集聚对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本文以教育人力资本收益度量人力资本效率,按照人口集聚、人才集聚将城市划分为低度集聚、中度集聚、高度集聚三档六类,兼顾人才质量以大学数量与质量为参照,进一步按人才集聚将城市划分为低水平人才集聚、中水平人才集聚、高水平人才集聚三档六类,在人口流动背景下运用多种反事实分析方法测算不同类型城市人力资本效率。研究结论:(1)人口集聚、人才集聚均能提升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效率,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效率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而有所提升。(2)相比人口中度集聚城市,人口低度集聚城市依然拥有不低的人力资本效率,可能是长期人口自由流动导致城市间人力资本效率差异的收敛。(3)人才集聚最有利于人力资本效率的发挥,综合考虑人才数量与质量,即在人才高度集聚城市中优先选择高水平人才集聚城市,结合测算结果归纳出三个梯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向东  
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是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的新动向。本文论述了上海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的现象和集聚过程的阶段性,分析了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的利弊及动力机制,指出了经济发展是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的根本动力,提出了调控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宋艳姣  王丰龙  
本文根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度越强,其消费水平越高;随着对市民身份认同度的提升,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明显增强。在控制收入等一系列因素后,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由农民角色转变为城市居民时,其月均消费水平提高4.99%。为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前述结论具有一致稳健性。因此,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促进我国流动人口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昕东  李翔  
本文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半参数Cox回归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生育间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不仅人口流动会延迟女性的生育时间,而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女性的婚育间隔、第一次生育间隔均有显著的延迟效应。第二,结婚年龄越大,婚后越有可能选择尽早生育,且不同初婚时间对生育间隔的影响差异明显。同时,参加医疗保险对婚育间隔存在显著的缩短效应,而参加生育保险对生育间隔存在显著的延迟效应。越有经济实力以及在工作中担任重要职位的女性越有可能扩大生育间隔。而随着婚育间隔的扩大,第一次生育间隔反而会缩短。第三,初育子女的性别对第一次生育间隔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若初次生育为女性,则第一次生育间隔会缩短。第四,放开生育政策虽无法促使女性缩短婚育间隔,但会明显缩短第一次生育间隔。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合理的居住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胜利  王伟荣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呈现出新的变动趋势。采用2016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群体性差异。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教育可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给男性、已婚、年龄小、城城流动、跨省份流动、高学历和流动时间长的流动人口带来的收入效应更大;流动人口就业行业越高端,工作经验的收入效应越小,教育的收入效应越大。收入效应的群体差异来源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流动人口自身特征的差异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詹鸣  尹晖  罗辉  钟卫军  史千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海峰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另一行政管辖区内暂住、滞留、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返回户籍所在地的人口。本文所探讨的流动人口指由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根林,曹国平  
搞好流动人口管理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就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作为计划生育部门,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与有关部门一起,认清形势,明确职责,密切协同,齐抓共管,进一步落实流动人口管理的各项措施,把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认清形势,增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生育工作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困难局面,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已经成为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就我们姜堰市而言,由于地处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人们求富欲望也较强,近年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如下现状:一是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进一步增多,行业进一步分散。从以前的从事水上运输和建筑业为主,发展到现在的跑供销的、搞承包的、拾废旧的、收家俱的、刮油的、做糖的等等,五花八门,而且分布在全国各地。二是外来人员日益增多,成份复杂。在外来人员中,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晓微,张岩  
城市流动人口为城市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有关这一贡献的量化计算仍有待研究。有鉴于此 ,本文将合作博弈中Sharpley值方法引入经济贡献量化计算 ,并结合北京市建筑业外来劳动力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 :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通过Sharpley值和生产函数方法得到更深刻的验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