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30)
2023(11274)
2022(9075)
2021(8141)
2020(6478)
2019(14682)
2018(13972)
2017(25100)
2016(13897)
2015(15307)
2014(14988)
2013(14437)
2012(12928)
2011(11690)
2010(11417)
2009(10427)
2008(10177)
2007(8526)
2006(7703)
2005(6916)
作者
(42608)
(35915)
(35841)
(33919)
(22592)
(17404)
(16046)
(14128)
(13668)
(12423)
(12347)
(12107)
(11641)
(11236)
(11206)
(11079)
(10935)
(10580)
(10394)
(10186)
(9085)
(8806)
(8702)
(8173)
(8167)
(8004)
(7805)
(7745)
(7223)
(7173)
学科
(57863)
经济(57805)
(34248)
管理(33818)
(24732)
企业(24732)
方法(22090)
数学(19816)
数学方法(19652)
(19036)
中国(18690)
地方(14911)
业经(13677)
(13581)
农业(13163)
(12830)
(11196)
贸易(11192)
(10812)
(9396)
环境(9127)
(8952)
产业(8404)
(8177)
金融(8174)
技术(8097)
(8063)
银行(8012)
(7659)
地方经济(7400)
机构
大学(195720)
学院(194356)
(79500)
经济(78011)
研究(75344)
管理(69646)
理学(60906)
理学院(60026)
管理学(58807)
管理学院(58470)
中国(54690)
科学(49740)
(44505)
(41847)
(39374)
研究所(36560)
业大(35456)
农业(35292)
中心(34126)
(33617)
(29050)
(27478)
(27417)
财经(27223)
师范(27015)
北京(25510)
(25051)
经济学(24646)
科学院(23516)
农业大学(23230)
基金
项目(142982)
科学(112580)
基金(105679)
(97175)
国家(96424)
研究(95901)
科学基金(80753)
社会(63720)
社会科(60460)
社会科学(60444)
基金项目(57209)
(54995)
自然(54070)
自然科(52861)
自然科学(52843)
自然科学基金(51914)
(48160)
教育(43101)
资助(40499)
编号(36023)
重点(33663)
(31937)
(30655)
(29624)
计划(28768)
科研(28081)
国家社会(27940)
创新(27895)
成果(27704)
课题(25427)
期刊
(84240)
经济(84240)
研究(56095)
学报(41198)
(40519)
中国(39342)
科学(36100)
大学(29904)
学学(28542)
农业(27293)
(23871)
管理(23352)
教育(17874)
(15726)
金融(15726)
(15089)
经济研究(14681)
业经(13958)
技术(13615)
财经(12895)
问题(11808)
业大(11620)
(11299)
(11160)
资源(10983)
科技(10287)
农业大学(9733)
(9660)
国际(9134)
世界(8706)
共检索到2861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广忠  陈昊宇  边雪  
近年来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在我国城镇化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地级单元截面数据的分析显示,中部地区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偏低,但增长速度较快。利用区域不平衡指数与分解Lorenz曲线,结果显示空间上区域内部差异明显,时序演进则表现为趋同趋势,高速增长区域逐渐向区域内部转移。回归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较明显,区位条件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近年来有所增强;不同年份间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也有所不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新海  柯楠  匡兵  韩璟  
以中部地区8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2000—2016年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平均值从2000年的0.66%增长到2016年的1.36%,且城市间差距逐渐加剧。②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自相关性,并呈现由强集聚向弱集聚转化的演变特征;其空间集聚形态可分为"高—高"集聚型、"高—低"极化型、"低—高"塌陷型、"低—低"均质型4种类型,不同类型城市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③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冷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大致呈现出"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布状态。④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受到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共同影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周慧  
基于2009—2013年中国中部地区80个地级市面板统计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是否省会城市对地区城镇化水平有显著影响;而在控制省会城市影响下,地区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内溢出、区域间溢出以及空间总溢出效应,区域内人均GDP提高会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经济开放程度对地区城镇化发展也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水平、城市土地扩张对人口城镇化率的溢出效应为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开泳  陈田  董玛力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连菊   阚大学  
[目的]伴随着城镇化发展,中国出现了水生态环境恶化,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提升水生态韧性,改善水生态环境亟待解决。[方法]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交互胁迫模型、面板T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间的耦合协调性、交互胁迫关系及耦合协调的驱动因素。[结果](1)研究期内,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存在省份间不平衡;中部地区水生态韧性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存在省份异质性。(2)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先下降后增长的态势,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沿江省份高、沿黄省份低”的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3)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之间存在交互胁迫关系,演化状态基本符合U形非线性曲线特征。(4)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要素聚集程度、技术进步水平均有助于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前两者不显著;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工业化水平则均不利于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分样本估计存在异质性。[结论]在注重新型城镇化提质增效,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向集约、绿色、低碳、智能转变的同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水生态韧性恢复与提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兆德  刘强  刘振明  孔祥飞  
基于全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差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低于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基尼系数贡献率最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条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兆德  刘强  刘振明  孔祥飞  
基于全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差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低于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基尼系数贡献率最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条件、政府干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创新对城镇化综合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城镇固定资产投入在统计意义上对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推动并不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付友  李诚固  陈才  甘静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分析、面板分析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的时空演变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关系不断优化完善,但省域之间差异明显,由北向南逐渐升高;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受时间因素和区域因素的双重作用,且时间因素作用发挥强于区域因素,侧面反映了东北振兴以来区域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3耦合发展度水平接近的地区空间集聚现象明显,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始终是热点区,黑龙江北部和东部地区始终是冷点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认为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发展度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包括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政府调控作用以及社会保障因素。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阚大学  吕连菊  
文章利用SYS-GMM法,基于1992-2012年城市动态面板数据,就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职业教育促进了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其中,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而非初等职业教育发挥了积极影响,且2001年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最大,但到2001年后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最大。分城市看,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但在县级市却未表现出现类似影响。其中,职业教育在2001年前对省会城市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最大,2001年后则是在地级城市中发挥较重要的影响。相对于地级城市,省会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在2001年前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而在2...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阚大学  吕连菊  
阚大学、吕连菊在《教育与经济》2014年第5期中撰文,阐述了利用SYS-GMM法,基于1992-2012年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职业教育促进了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分城市看,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但在县级市却未表现出类似影响。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初等职业教育均未在提高城镇化质量方面有明显影响。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巧言  
本文利用2010—2019年我国中部地区六个省的面板数据,在以往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创建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来计算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指数,从而评估我国中部地区六个省的城镇化发展质量。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水平的互相作用情况、发展及协调情况进行评价。最后对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金华  曹广忠  王志宝  
在分析1990年以来我国各省(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速度差异的基础上,按城镇化进程特征将各省(区)划分为四种类型,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1990年—2005年各类型省(区)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省(区)的影响作用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非农就业比重对各类省(区)城镇化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对外贸易规模仅对城镇化水平高的两类省(区)的城镇化影响显著,但是推动作用比较小;教育水平对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两类省(区)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邵大伟  吴殿鸣  
利用"五普"、"六普"数据,采用分形和ESDA方法,揭示了山东省2000年以来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动向及空间特征,并根据时序数据和截面数据,剖析了全省城镇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中小城镇取得较快发展,中等规模城市发育较好,济南—青岛的双中心特征突出;城镇化空间格局相对稳定,整体呈现集聚发展的趋势,城镇体系沿胶济线展开特征依然突出,三大高水平集聚区对周边城镇化辐射作用明显,西部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工业化、外资、科技进步、交通等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应重视大城市培育、加快小城镇发展、区域协调以及个性化发展等对策建议。
[期刊] 求索  [作者] 童中贤  曾群华  
推进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应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既要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使具有承东启西和连南进北联结作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武郑都市带共同构筑起支撑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金十字架构",也要推动中部地区跨省边际城镇联动发展。着力发展中部新兴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中部崛起、促进经济增长、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构建以武汉、长沙、郑州、南昌、太原、合肥为核心,依托长江、沪昆、陇海、京九、京广、二广"三纵三横"重点发展轴线,形成"六核六轴六组团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刚强  江洪  
当前,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面临着农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城镇体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有必要将农业和工业放在同一个市场系统里、城镇和农村放在同一生态系统里、大城市和小城镇放在同一个空间系统里、农民和市民放在同一个公共权利系统里、市场和政府放在同一个改革体系里,构建中部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