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41)
2023(8031)
2022(6586)
2021(6284)
2020(4942)
2019(11564)
2018(10956)
2017(19915)
2016(10536)
2015(12137)
2014(11737)
2013(11938)
2012(11666)
2011(10917)
2010(10690)
2009(9969)
2008(9990)
2007(8280)
2006(7367)
2005(6804)
作者
(31162)
(26529)
(26266)
(25119)
(16903)
(12400)
(11730)
(10188)
(10168)
(9295)
(9249)
(8971)
(8588)
(8523)
(8465)
(8355)
(7726)
(7596)
(7508)
(7171)
(6807)
(6456)
(6346)
(6129)
(6115)
(5854)
(5762)
(5353)
(5311)
(5276)
学科
(56112)
经济(56068)
管理(23710)
(23508)
方法(21626)
数学(19254)
数学方法(19116)
中国(17992)
(17227)
企业(17227)
(13794)
(12169)
贸易(12164)
(11851)
业经(11840)
地方(11625)
(10876)
产业(10511)
农业(8956)
(8751)
(8510)
环境(8294)
(8166)
金融(8164)
(7805)
(7730)
银行(7716)
(7590)
技术(7350)
(7342)
机构
大学(164205)
学院(159818)
(79651)
经济(78599)
研究(67614)
管理(57783)
中国(50680)
理学(49853)
理学院(49118)
管理学(48425)
管理学院(48126)
科学(38837)
(36454)
(34035)
(32070)
研究所(31358)
中心(28648)
经济学(26784)
财经(26033)
(25754)
(24360)
经济学院(24193)
(24057)
北京(23570)
(23027)
师范(22868)
(21738)
业大(21259)
科学院(21237)
农业(20245)
基金
项目(110035)
科学(89170)
基金(84544)
研究(79107)
(75322)
国家(74876)
科学基金(63329)
社会(54790)
社会科(52320)
社会科学(52311)
基金项目(44547)
自然(39217)
(38420)
自然科(38346)
自然科学(38333)
自然科学基金(37696)
(34566)
教育(34379)
资助(33710)
编号(28093)
(26021)
重点(25792)
(25731)
国家社会(24972)
中国(24495)
(23041)
成果(23039)
教育部(22332)
创新(21829)
发展(21349)
期刊
(85599)
经济(85599)
研究(53537)
中国(31863)
科学(26240)
学报(25115)
(23298)
(21939)
管理(21767)
大学(19188)
学学(17972)
农业(16660)
经济研究(15474)
(13785)
金融(13785)
财经(13609)
教育(12978)
(12511)
(12077)
问题(11983)
世界(11876)
国际(11798)
技术(11554)
业经(11258)
(10190)
资源(8965)
技术经济(8459)
统计(7595)
现代(7354)
科技(7314)
共检索到2459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汉初  樊杰  周道静  张海朋  
优化高耗能产业空间布局对新时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文章探讨中国高耗能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及其成因。通过计算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发现高耗能产业省区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南、广东等少数省份。动态格局方面,高耗能产业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集疏过程经历"集聚—扩散—集聚"的阶段性变化。区域间主要表现为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地区产业份额总体不变,但区域内部格局变化显著,表现为北京、上海和广东向山东和江苏发生大规模转移。基于相关理论,文章构建高耗能产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统计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基础是影响高耗能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但影响强度正在逐步弱化;资源禀赋和经济全球化通过影响企业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获取途径作用于高耗能产业的空间布局,但前者作用强度正逐渐减弱,而后者的影响则日益突出;环境规制和政府干预正逐渐成为促使高耗能产业空间扩散的重要驱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文彬   王寒   许冉  
基于引力模型构建中国高耗能产业的复合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和计量模型分析关联网络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网络整体连通良好,密度变化不大,区域关联稳定,省际关联强度呈现缓慢而稳定的增长趋势;网络存在空间集聚,各板块内的关联密切,板块间流动偏弱;京津冀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黄河下游地区相关省份在网络中区位优势明显,影响力较强;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科技投入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对关联强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市场开放强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各因素的影响存在网间差异性和时间分异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文彬   王寒   许冉  
基于引力模型构建中国高耗能产业的复合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和计量模型分析关联网络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网络整体连通良好,密度变化不大,区域关联稳定,省际关联强度呈现缓慢而稳定的增长趋势;网络存在空间集聚,各板块内的关联密切,板块间流动偏弱;京津冀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黄河下游地区相关省份在网络中区位优势明显,影响力较强;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科技投入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对关联强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市场开放强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各因素的影响存在网间差异性和时间分异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龚健健  沈可挺  
本文以高耗能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国30个省份1998~2008年高耗能产业的区域分布及污染排放状况,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及三大区域高耗能产业污染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论表明,高耗能产业密集分布于中东部地区,其发展速度表现为东中西依次递增;东部地区高耗能污染排放仍是我国目前污染排放的主角;我国及三大区域均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其污染排放情况存在省际强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腊芳  李细梦  王绍君  
文章从行业聚合度和区域集中度两个方面,综合识别了我国高耗能行业的产业集群现状,并对所识别出来的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关系、发展趋势及区域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显示,高耗能行业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集群数量减少,二是集群内产业数量增加,说明高耗能行业产业间联系增强,正在逐渐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网络状循环经济发展模型。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韦福雷  
"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推动高耗能产业向新能源富集的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是兼顾"双碳"目标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面临能耗"双控"制约、营商环境较差和产业配套体系滞后等问题掣肘。应转变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区域协同联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推动高耗能产业有序向西部地区转移集聚,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阿忠  陈志勇  李小云  
文章提出半参数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汇率、利率、FDI、原油价格和贸易开放度对高耗能产业的就业、利润率和累计资本的影响。结果发现:长期内,汇率贬值对高耗能产业的利润率和累计资本的脉冲均收敛于0.0%,对就业具有微弱冲击0.009%;短期内,利率的提高将缩减高耗能产业的就业,对各产业就业的脉冲的最低点介于-0.24%~-0.028%之间,长期无影响;原油价格的提高对高耗能产业无论是就业、利润率还是累计资本都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各产业的这三个指标的脉冲的最低点介于-1.30%~0.0%之间;FDI与贸易开放的提高,短期均会促进高耗能产业的就业、利润率和累计资本,FDI对各产业的脉冲最高点介于0.0%~0.44%,贸易开放度对各产业的影响基本是非线性的,其中,对利润率的导数图呈"U"型。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季良  陈志芳  
高耗能产业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但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方面还有待于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综合绩效(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角度建立高耗能产业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是一个新的视角,具有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操作性强的优势。本文构建了高耗能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曾玉成  李传林  
本文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和资源禀赋理论 ,在对西部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西部的资源优势 ,提出了把高耗能工业培养成为西部优势产业的基本思路。同时 ,根据西部多种资源同处一地的特点 ,提出了建立开发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双核心基地”的构想 ,并针对西部地区的现状和开发高耗能工业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蔺雪芹  方创琳  
随着能源危机、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不断重视,中国风能资源开发和风电产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风电逐步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化。氯碱化工产业是高耗能行业,目前面临着能源短缺的发展瓶颈,将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和高耗能氯碱化工产业进行链合布局,构建"风电-烧碱-化纤、造纸"、"风电-氯产品-PVC"产业链,建设无碳型高耗能氯碱化工产业基地,对于风能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氯碱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2006年我国社会经济、风电产业发展数据,确定我国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空间布局概率图谱,并与2020年我国氯碱产业空间布局进行叠加,对2020年我国基于大型非并网风电...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沈可挺  龚健健  
本文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估算了"九五"至"十一五"时期中国高耗能产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ETFP),并在考察高耗能产业ETFP的行业和省际差异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表明,高耗能产业ETFP增长应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中国的现状说明当前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效率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对省际数据的测算显示,各省区ETFP增长呈现不同程度的收敛特征;市场化改革、FDI流入及能耗强度下降有利于促进各省区ETFP增长,而节能减排投资和企业环境治理能力的提高则可降低环境管制政策对企业的短期成本冲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季良  彭晓婷  
在准确衡量高耗能产业群生态效率的基础上,测度复合生态效率系统协同发展水平,分析生态效率系统协同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建设、加快高耗能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