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95)
- 2023(12347)
- 2022(10692)
- 2021(9572)
- 2020(7895)
- 2019(18484)
- 2018(17695)
- 2017(32424)
- 2016(18219)
- 2015(20276)
- 2014(20399)
- 2013(20279)
- 2012(18994)
- 2011(17505)
- 2010(17500)
- 2009(16098)
- 2008(15962)
- 2007(13996)
- 2006(12207)
- 2005(10728)
- 学科
- 济(77483)
- 经济(77411)
- 管理(52142)
- 业(44799)
- 方法(34685)
- 企(34445)
- 企业(34445)
- 数学(31082)
- 数学方法(30807)
- 中国(22091)
- 农(21302)
- 学(20659)
- 环境(20085)
- 财(18111)
- 地方(17234)
- 业经(15470)
- 贸(15362)
- 贸易(15360)
- 易(14903)
- 农业(14387)
- 和(12440)
- 划(12251)
- 制(11830)
- 融(10918)
- 金融(10916)
- 务(10757)
- 财务(10744)
- 财务管理(10716)
- 银(10417)
- 银行(10347)
- 机构
- 大学(268880)
- 学院(267640)
- 济(107624)
- 经济(105357)
- 管理(98513)
- 研究(97484)
- 理学(85849)
- 理学院(84681)
- 管理学(83035)
- 管理学院(82553)
- 中国(70641)
- 科学(65748)
- 农(58349)
- 京(57108)
- 所(51645)
- 业大(48724)
- 研究所(47738)
- 农业(46791)
- 财(45948)
- 中心(44188)
- 江(39350)
- 财经(37319)
- 范(35536)
- 北京(35205)
- 院(35059)
- 师范(35037)
- 经(33980)
- 经济学(33057)
- 农业大学(31163)
- 州(31042)
- 基金
- 项目(189220)
- 科学(147236)
- 基金(137906)
- 研究(126961)
- 家(124967)
- 国家(123999)
- 科学基金(103998)
- 社会(81406)
- 社会科(77237)
- 社会科学(77208)
- 省(75005)
- 基金项目(74541)
- 自然(70637)
- 自然科(68920)
- 自然科学(68895)
- 自然科学基金(67660)
- 划(64306)
- 教育(57133)
- 资助(54826)
- 编号(48307)
- 重点(44100)
- 发(41294)
- 部(40523)
- 创(38829)
- 计划(38808)
- 科研(37565)
- 成果(37082)
- 创新(36573)
- 科技(34433)
- 国家社会(34254)
- 期刊
- 济(112724)
- 经济(112724)
- 研究(72111)
- 学报(54543)
- 农(51058)
- 中国(49032)
- 科学(46702)
- 大学(38993)
- 学学(37359)
- 财(35030)
- 农业(34741)
- 管理(31037)
- 教育(21296)
- 融(20321)
- 金融(20321)
- 技术(19647)
- 业(19256)
- 业经(18597)
- 经济研究(18222)
- 财经(18024)
- 问题(16623)
- 经(15442)
- 版(15374)
- 资源(15361)
- 业大(14622)
- 科技(13824)
- 贸(13070)
- 技术经济(12846)
- 统计(12428)
- 农业大学(12232)
共检索到3841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吾买尔艾力·艾买提卡力 阿巴拜克热·艾买提卡力 范昕 李江风
基于ODIAC公布的2000—2018年全球碳排放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演变规律进行探索,并开展了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经历了"先增后减"但整体呈现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中2015年为重要拐点;从不同功能分区来看,七大分区碳排放占比相对稳定,增长区主要集中在南昌大都市区、新宜萍城镇群和信江河谷城市群;且2005—2018年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大部分地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明显下降。此外,研究发现,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出现明显的局部自相关,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整体由2000年的无明显中心点逐渐向"一主+三副"的中心空间分布格局转换。人口增长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变化影响显著,且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分布呈现明显的交互增强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吾买尔艾力·艾买提卡力 阿巴拜克热·艾买提卡力 范昕 李江风
基于ODIAC公布的2000—2018年全球碳排放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演变规律进行探索,并开展了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经历了"先增后减"但整体呈现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中2015年为重要拐点;从不同功能分区来看,七大分区碳排放占比相对稳定,增长区主要集中在南昌大都市区、新宜萍城镇群和信江河谷城市群;且2005—2018年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大部分地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明显下降。此外,研究发现,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出现明显的局部自相关,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整体由2000年的无明显中心点逐渐向"一主+三副"的中心空间分布格局转换。人口增长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变化影响显著,且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分布呈现明显的交互增强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俊
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鄱阳湖流域赣江外洲站、抚河李家渡站、信江梅港站、饶河虎山站和修水万家埠站1950~2012年径流量和1956~2012年输沙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水沙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五大河流水沙的趋势变化特征相异,除李家渡站径流无明显趋势变化外,其余各站均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未超过α=0.05显著性检验临界值);外洲站、梅港站和李家渡站输沙量呈减少的趋势变化,且1985年以后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而虎山站和万家埠站输沙量在1965~1999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1999年以后才开始减少;(2)入湖总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邱立新 徐海涛
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8个城市群中具有代表性的13个城市为样本,对其在三个五年规划期内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结构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二五"末期小幅反弹;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由正到负,再由负变正的V型变化,这是城市化初期的典型特征。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分布发生了两次明显位移,充分体现了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外贸程度对成渝及珠三角等南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较为显著,外贸程度越高,对碳排放的影响越大。制定碳减排政策应因地制宜,因城而异,经济发达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戴璐
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从网络的基本形态、结构属性和网络特征3个维度对环鄱阳湖区城市群整体和分区的经济联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从网络中心性角度看,整体网络中的中介程度不高,城市之间资源交换的程度不高,而各个圈层网络表现为南昌市的中心度很高,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从小团体分析的角度看,整体网络被划分为两个联系紧密的团体,而核心区网络则出现了结构洞。(3)从角色分析角度看,整体网络角色可大致分为经济领导、辐射输出、接受辐射以及普通角色,而整体网络优势尚未发挥。由此,依据网络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实现环鄱阳湖城市群网络化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耀彬 邱浩 戴璐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理论和引力模型,探讨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不仅能为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优化提供新视角,而且可为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区,将景观结构安全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结合来构建生态安全指数,并引入到改进的引力模型中,对研究区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2005年—2015年环鄱阳湖城市群整体生态安全度有所降低,部分区域经历了由高生态安全度向低生态安全度的转化,生态风险提升;2)在不考虑生态安全约束情形下,整个研究期间南昌市区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城市空间网络结构变化呈松散趋势。在生态安全约束下,研究区多中心网络结构特征逐渐凸显,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发育程度逐步走向成熟,向协同方向优化;3)在不考虑生态安全约束情形下,多数城市关联强度低且处于稳定的均质状态,形成以南昌市区为首位关联城市的单核心特征。在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群空间网络关联整体呈现异速非均衡特征,并形成以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抚州市区和景德镇市区为首位关联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可见,结合生态安全指数的引力模型能有效测度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可为环鄱阳湖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耀彬 王英 谢非
湖域地区日益城市化并进而演化为复杂的环湖城市群空间网络化现象,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普遍趋势。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运用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分析方法和非参数检验对其城市规模演变特征与规律进行深入揭示。研究表明:①环湖城市群首位城市影响较大,中间城市出现严重断层现象,中小城市数量多且处于较低水平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②环湖区整体城市化水平得到较快发展,中小城市晋升为大城市速度加快,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间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短期内各规模城市之间转型比较困难,首位城市依然占主导地位。③城市规模分布接近Zipf的理想分布状态,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同时能较好拟合β>1时的双帕累托对数正态分布曲线,各个规模等级城市数量比例较合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邹润彦 周宏冀 郭熙 但承龙 吕添贵 李洪义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对环鄱阳湖区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土壤有机碳制图研究,同时综合比较了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K)与回归克里格(Return Kriging,RK)方法在预测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1)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选取的各环境影响因素均与土壤有机碳具有相关性(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杨文文
基于多中心网络城市理论和集群网络结构竞争理论,在构建城市群网络空间绩效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DEA的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8~2010年环鄱阳湖区城市群42个城市空间网络联系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从效率总体比较来看,环鄱阳湖区内的大部分城市处在空间网络联系的生产前沿面上,不在生产前沿面上的城市逐渐向生产前沿面靠近;(2)从效率分解来看,环鄱阳湖城市群空间网络绩效的变化是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水平起的作用更为明显;(3)从效率空间差异分布看,环鄱阳湖区城市群空间网络绩效呈现核心区大于边缘区、边缘区大于外围区的规律,而城市群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沈中印
文化创意产业当前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迅速崛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独特的文化产业优势与生态优势,环湖城市群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增长极,应依托环湖城市群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文章分析了环鄱阳湖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讨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并从环鄱阳湖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两个层面讨论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最后提出环鄱阳湖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小瑜 胡俭
目前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首位城市南昌垄断性相对较强、中等城市数量偏少,小城市数目较多、规模小实力弱,城镇体系存在严重断层等。为此,我们建议环鄱阳湖城市群在"十二五"建设规划中采取优化措施,进一步强化首位城市南昌的建设,提高南昌对周围城镇的辐射、拉动作用;加快区内中等城市九江、上饶等的发展,创造一两个大城市,弥补城镇体系中间断层;利用生态区位错位竞争原理,促进城镇间的协调发展;加大小城镇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改善小城镇发展环境,弥补中等城市过少、辐射能力不强的缺陷;建立协调机构,统筹各城市间的协调发展,使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更加合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长兰 王东 苏彦涛
基于EDGAR数据,通过传统数理方法和GIS技术相结合,分析广东省市域碳排放的时序过程演化和空间差异特征,在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基础上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市域间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相对差异变化不大,低于平均水平的城市占大多数且为增加的趋势,城市碳排放集聚性不断减弱;碳排放空间格局相对稳定,高碳排放区域集聚在珠三角发达城市,整体空间格局表现为倒"U"型和北低南高,且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差距均有缩小趋势;碳排放的影响因子存在空间异质性,经济因素对碳排放影响较大的城市集中在粤西落后地区,人口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较为稳定,技术对碳排放抑制作用比较明显且这种作用表现为从西部逐渐向东部递减的趋势,同时发现存在能源回弹效应,需要优化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骆康 李硕硕 肖小东 胡伟辉
生态安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底因素,且在湖域城市群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2000—2019年环鄱阳湖城市群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分析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利用门限模型考察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门槛特征。研究表明:(1)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受湖泊分区影响,呈现出由环湖核心区—边缘区—外围区逐渐递减的特征。(2)受生态安全的约束,FDI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完全中介效应,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出显著的负向部分中介效应,表明生态安全和外部投资具有替代效应。(3)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以FDI为门槛的非线性效应。具体来说,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单门限效应,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双门限效应,随着地区FDI水平的提高,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因此,湖域城市群可以借助生态优势汇聚外来资本,进而达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骆康 李硕硕 肖小东 胡伟辉
生态安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底因素,且在湖域城市群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2000—2019年环鄱阳湖城市群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分析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利用门限模型考察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门槛特征。研究表明:(1)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受湖泊分区影响,呈现出由环湖核心区—边缘区—外围区逐渐递减的特征。(2)受生态安全的约束,FDI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完全中介效应,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出显著的负向部分中介效应,表明生态安全和外部投资具有替代效应。(3)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以FDI为门槛的非线性效应。具体来说,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单门限效应,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双门限效应,随着地区FDI水平的提高,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因此,湖域城市群可以借助生态优势汇聚外来资本,进而达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文斌 曹笑天
生态风险的持续累积使得城市越来越脆弱,城市更新所带来生态系统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的变化,成为生态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梳理城市更新对生态韧性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6—202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8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运用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TOPSIS模型、因子分析等方法,探究政府主导型与社会参与型城市更新对生态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2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韧性区域差异整体减小,空间分布呈现聚集态势。(2)政府主导型城市更新对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韧性有抑制作用,加强环境规制、增大科教投入、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生态韧性的提升。(3)城市更新社会关注、城市更新社会行动和城市更新社会认可是社会参与型城市更新的主要因子,高密度、高强度的城市更新社会关注将抑制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提升,而城市更新社会行动则有助于提高生态韧性,城市更新对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影响作用尚不明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