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78)
2023(10664)
2022(8476)
2021(7533)
2020(5816)
2019(13171)
2018(12849)
2017(23073)
2016(12506)
2015(13960)
2014(14126)
2013(13764)
2012(12919)
2011(11941)
2010(11943)
2009(11065)
2008(10794)
2007(9393)
2006(8817)
2005(8582)
作者
(36866)
(30801)
(30606)
(29104)
(19601)
(14685)
(13807)
(11939)
(11886)
(10981)
(10575)
(10351)
(10091)
(9854)
(9605)
(9550)
(9139)
(8879)
(8789)
(8772)
(7955)
(7631)
(7495)
(7176)
(6985)
(6982)
(6829)
(6777)
(6283)
(6095)
学科
(61337)
经济(61285)
(30230)
管理(29965)
中国(24120)
地方(22416)
(21026)
企业(21026)
(19484)
业经(15989)
方法(15075)
农业(13464)
(13146)
数学(12603)
数学方法(12478)
地方经济(11920)
(11299)
金融(11297)
(10959)
银行(10945)
(10919)
(10749)
(10476)
贸易(10463)
(10294)
发展(10127)
(10104)
(9998)
环境(9960)
(9808)
机构
学院(176972)
大学(174870)
(75795)
经济(74143)
研究(71460)
管理(62766)
中国(54700)
理学(52097)
理学院(51336)
管理学(50444)
管理学院(50110)
科学(42671)
(39548)
(36418)
(33597)
研究所(32673)
中心(32190)
(31371)
(29136)
(27750)
师范(27510)
(26059)
北京(25502)
财经(25213)
业大(24173)
(23655)
农业(23640)
(22789)
经济学(22783)
师范大学(22367)
基金
项目(114925)
科学(91491)
研究(86055)
基金(81927)
(71604)
国家(70981)
科学基金(60695)
社会(56215)
社会科(53306)
社会科学(53298)
(46383)
基金项目(43177)
(38814)
教育(38089)
自然(36812)
自然科(35945)
自然科学(35938)
自然科学基金(35244)
编号(34901)
(31969)
资助(31628)
成果(28466)
重点(26858)
发展(26112)
课题(25705)
(25666)
(24068)
(24049)
国家社会(23600)
创新(22661)
期刊
(96819)
经济(96819)
研究(61050)
中国(46602)
(31629)
科学(26478)
学报(26079)
管理(25644)
教育(23846)
(23721)
农业(21498)
(20859)
金融(20859)
大学(20072)
学学(18498)
业经(17054)
技术(16246)
经济研究(15606)
问题(12803)
财经(12137)
(11690)
(10593)
(10303)
国际(10158)
图书(10086)
世界(9749)
资源(9607)
(9528)
科技(9098)
现代(8927)
共检索到299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艳艳  袁家冬  
以2000年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05、2010、2015年四个时间节点,从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两方面,对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进行研究。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采用熵值法测定城镇化质量指标权重;通过协调发展模型,对2000—2015年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为:(1)西安市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在省域范围内最高,并且在2000年已达到初级协调;(2)整体上,陕西省城镇化质量高于城镇化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城镇体系分布不合理造成的,省会城市极化作用最大化,涓滴效应未充分体现;(3)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区域差异显著,总体上呈现出西南—东北倒"U"型分布空间分布特点,到2015年渐趋均衡;(4)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等级较低,处于低水平均衡,亟待提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晓玲  梁鹏  曹敏杰  
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论文构建了包含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陕西省2001~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反映了陕西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并认为陕西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原因在于社会、资源与环境问题严峻。最后,文章对于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提出了改变产业结构等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余晓岚  
城镇化是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变革的直接推动力,商贸流通业的配套支持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而,推进城镇化和商贸流通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二者具有推动作用。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选取了城镇化发展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一些指标,并构建了评价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各地级市二者耦合协调度展开了具体测度。研究得出,河南省各地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较好,仅有济源市和三门峡市出现勉强耦合协调状态,其它地市都是优质耦合协调或者协调状态。最后,从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分析出发,建议优化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加快城镇化质量提升,科学推动二者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余晓岚  
城镇化是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变革的直接推动力,商贸流通业的配套支持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而,推进城镇化和商贸流通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二者具有推动作用。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选取了城镇化发展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一些指标,并构建了评价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各地级市二者耦合协调度展开了具体测度。研究得出,河南省各地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较好,仅有济源市和三门峡市出现勉强耦合协调状态,其它地市都是优质耦合协调或者协调状态。最后,从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分析出发,建议优化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加快城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钧  
新型城镇发展的"新"主要在于"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本文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和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2003—2013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区域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协调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因此,各地区应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进而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艳霞  罗恒  
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生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基于系统耦合视角,以城镇化进程迅速的西部地区陕西省为例,对其2005—2016年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城镇化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优化了城镇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速度超过生态安全发展速度,两者的不协调趋势呈扩大状态;2005—2016年,陕西省的城镇化系统与区域生态安全系统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先后经历了不协调衰退、低度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4个阶段。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生态安全的滞后将成为阻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云  王秀芬  王春光  
[目的]旨在研究青海省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发展与差别化土地政策的关系。[方法]采用Logistic模型预测了青海省城镇化水平;运用系统相对状态发展模型对城镇建设用地增量变化率与城市化速率进行耦合分析,分析重点区域及典型城镇其城镇发展与差别化土地政策的协调度。[结果](1)青海省东部地区和柴达木盆地地区发展最好,城镇化水平最高;(2)青海省东部地区和柴达木盆地地区的差别化土地政策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东西部城市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需尽快完善未利用地开发激励机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引导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结论]差别化土地政策是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青海省应在分析政策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木花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在构建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中部六省2005-2013年的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是湖北,协调发展水平提升较快的是江西和安徽,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的是湖南和山西,协调发展水平波动较大的是河南。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郝静祎  丁生喜  
本文构建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收集了青海省1999-2017年相关数据资料,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青海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计算出二者之间的发展协调度,并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晓庆  姜博  初楠臣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当前土地管理学的核心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与熵权的综合确权法,基于协调发展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探讨2011—2014年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呈逐步优化趋势。(2)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关系片状分区特征明显,鲁东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形成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为核心的协调发展度"高峰区";鲁中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但优化趋势显著;鲁西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协调发展优化速度相对缓慢,属于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双低"区域。(3)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往往并非同步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总体上超前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晓庆  姜博  初楠臣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当前土地管理学的核心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与熵权的综合确权法,基于协调发展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探讨2011—2014年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呈逐步优化趋势。(2)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关系片状分区特征明显,鲁东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形成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为核心的协调发展度"高峰区";鲁中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但优化趋势显著;鲁西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樊文平  王鸿康  刘红平  单宝艳  
文章通过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大气污染监测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谐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GIS等方法,研究山东省城镇化发展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2014-2017年,城镇化水平呈从东北往西南递减格局,鲁中和鲁东提升较快,鲁西北及鲁南提升较慢;城镇化与各类大气污染物的耦合协调性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呈从东往西递减趋势;城镇化与大气环境高度协调的地区为鲁东沿海三市,全省协调发展的城市达94.12%,仅鲁西南一市欠协调。据此提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建议:对高度协调型城市,应借助其蓝色半岛经济区核心地位发挥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对基本协调型中的城镇化超前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需注重与大区域污染联防;对基本(欠)协调型中的城镇化滞后型城市,需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并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及西部经济隆起带,实现城镇化快速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正  韩锋  冯骥  温亚利  
基于城镇化与城市林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二者的发展水平指数以及发展协调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市城镇化和城市林业均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分别在2004-2005和2003-2004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二者的发展水平指数在2004年后保持了逐步协调的趋势;北京市城镇化与城市林业发展水平的协调度总体呈现不断优化的过程,先后经历了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以及优质协调等环节,可划分为相对波动阶段(2000-2005年)和相对稳定阶段(2005-2014年)。提出以下政策建议:进一步加强城市林业法制化和信息化建设,注重增强城市林业的公众参与深度和广度,同时做好城市林业发展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对接工作;在后续的研究中注意时间和空间上的全面分析,加深对二者协调发展的科学认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正  韩锋  冯骥  温亚利  
基于城镇化与城市林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二者的发展水平指数以及发展协调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市城镇化和城市林业均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分别在2004-2005和2003-2004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二者的发展水平指数在2004年后保持了逐步协调的趋势;北京市城镇化与城市林业发展水平的协调度总体呈现不断优化的过程,先后经历了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以及优质协调等环节,可划分为相对波动阶段(2000-2005年)和相对稳定阶段(2005-2014年)。提出以下政策建议:进一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岳国芳  寿纪云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必经之路。过去的城镇化使中国长期保持较高增长率,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加大、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便是走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以陕西省过去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例进行分析,试图提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