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30)
2023(9336)
2022(7657)
2021(7676)
2020(5952)
2019(13786)
2018(13504)
2017(24627)
2016(13440)
2015(15491)
2014(15170)
2013(15345)
2012(14722)
2011(13831)
2010(13894)
2009(13237)
2008(13397)
2007(11866)
2006(10805)
2005(9921)
作者
(39014)
(33556)
(32985)
(31493)
(20821)
(16258)
(14701)
(13167)
(12702)
(11656)
(11522)
(11227)
(10720)
(10390)
(10382)
(9947)
(9646)
(9627)
(9563)
(9150)
(8548)
(8163)
(8116)
(7680)
(7601)
(7531)
(7312)
(7063)
(6869)
(6780)
学科
(65756)
经济(65700)
(49556)
(39948)
农业(32932)
管理(29785)
方法(22782)
中国(21533)
数学(20571)
数学方法(20377)
业经(18190)
(17967)
企业(17967)
(13815)
贸易(13807)
(13606)
(13545)
(13496)
地方(12508)
农业经济(12454)
(11679)
(10783)
发展(10606)
(10597)
(10199)
(10078)
(9703)
银行(9694)
(9469)
(9463)
机构
学院(200098)
大学(199701)
(93955)
经济(92428)
研究(78565)
管理(73301)
中国(63697)
理学(62666)
理学院(61941)
管理学(60991)
管理学院(60639)
(53902)
科学(45737)
(43709)
农业(40871)
(40278)
(38022)
研究所(36502)
中心(36028)
业大(34206)
财经(29859)
(29203)
经济学(29123)
北京(28000)
(27781)
师范(27596)
(27543)
(26623)
经济学院(26234)
科学院(25918)
基金
项目(130405)
科学(103004)
研究(97777)
基金(96962)
(85207)
国家(84420)
科学基金(70871)
社会(65192)
社会科(61377)
社会科学(61361)
基金项目(50713)
(47856)
自然(42588)
教育(42240)
自然科(41466)
自然科学(41455)
自然科学基金(40746)
(40250)
编号(39636)
资助(39091)
成果(32418)
(31118)
(31044)
(30069)
重点(29274)
国家社会(28758)
中国(27471)
课题(26171)
教育部(26045)
(25834)
期刊
(113161)
经济(113161)
研究(61857)
(60073)
中国(48139)
农业(41391)
学报(33907)
科学(32673)
大学(26603)
(26175)
学学(24893)
管理(23050)
业经(22595)
(22078)
金融(22078)
(19721)
教育(18540)
问题(16311)
经济研究(15941)
世界(15690)
技术(15113)
财经(15109)
农业经济(14740)
农村(14302)
(14302)
资源(13770)
(13255)
(13245)
(12427)
国际(12261)
共检索到3214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许泽宁  高晓路  吴丹贤  廖柳文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背景下,如何保证人口流出地的人口质量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论文运用IPF等方法对2000年和2010年全国2294个县域空间单元的农村人口的教育年限进行了估算,并基于区域人力资源的定量测算,对2000—2010年之间全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空间格局的相对变化态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2000—2010年中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减少了3.0%,人力资源总量的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地域差异主要体现为东西差异和省际差异,空间集聚态势显著但均衡性增加;②人均人力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10 a间提升了17.4%,县域单元农村人力资源的相对减少主要发生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而西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地级市市辖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则有所增加,人均人力资源下降的地区超过50%;③根据人力资源总量和人均人力资源的变化,县域单元存在同步增加、同步减少、质增量减、质减量增4种类型,2000—2010年间,平原县和丘陵县、粮食主产区、贫困县的人力资源变化需格外重视。平原和丘陵地区同步减少型县域单元的比例均超过40%;粮食主产区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优势明显,但人均人力资源下降的比例高达64.6%;贫困县同步增加型地区的比例达到43.9%,但人力资源水平仍然与非贫困县有一定差距。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遏制平原县、丘陵县和粮食主产区人力资源质量下降,提升贫困县人力资源总体水平是当前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虎峰  赖启福  苏慧娟  黄杰龙  张慧琳  
[目的]以CNKI作为数据来源,通过理顺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的发展过程,揭示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的更新提供借鉴。[方法]应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现等方法对2000—2021年国内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有关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1)相关研究聚焦国家政策背景、面临主要问题和培育积累建议三个重点。(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两大农村政策提出后,研究相继进入两个“活跃期”。(3)形成 “农村人力资本低效配置-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农村人力资本引导性回流-乡土人力资本开发”的研究演进脉络。[结论](1)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尚未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探讨。(2)尽管农村在基础设施、居民收入、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隐性权利等方面的不平衡还未改变,对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培育积累产生不利影响。(3)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应当立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实际、从城乡整体看待问题、结合国家战略展开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雅光  吴宝华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素质问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整体素质较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普通人力资源比重过大,技能型人力资源短缺特别是创新型人力资源非常稀缺,而且产业、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均衡。造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历史、体制、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苏梅花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农村的稳定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人才流失、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我们应加强农村教育,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加强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有效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继来  刘彦随  李裕瑞  胡银根  
系统研究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的时空耦合关系,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理论基础。论文利用人口统计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基于弹性系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的时序变化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和耦合关系类型,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2007—2015年,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以1.94%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增长,8 a间共增加257.27万hm2;2)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以年均4.61%和1.98%的速度增长,两者差距以年均16.2%的速度逐年拉大;3)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常住人口数量耦合类型在全国尺度上为G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且前者增长率小于后者)失调发展类型,在省域尺度上都是失调发展类型,主要是G类和H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失调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业户籍人口数量的耦合类型在全国尺度上为H类失调发展类型,全国93.55%的省份为失调发展类型,失调类型以A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增加,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和H类为主。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5年间,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耦合关系呈现失调发展态势,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论文研究结果可以为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陶昆刚  秦炳慧  何友玉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通过制度安排和组织安排能保证人力资本积累和价值的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安排。文章分析我国现有户籍制度、农村义务教育制度、财政投入制度、教育资源分配制度不合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创新性的制度安排,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水平,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劲松  余贤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志刚  
一、历史的潜伏点 任何时代都带有它前一个时代的烙印。中国近代人口运动的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为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人口经济关系埋下了种子,而共和国建立初期的战略选择,也是影响新制度下人口经济关系格局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潜伏点。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劲松  
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具体表现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且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上述成就,得益于"三农"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农业发展环境继续改善。同时,农村改革在若干领域取得新进展,农村社会事业继续发展。但是,在农村经济运行中出现了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农产品贸易逆差急剧扩大,农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等问题。展望2011年,中国农村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劲松  
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良好,主要表现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增产,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乡镇企业保持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回升,农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农村消费明显升温,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各项农村政策落实良好,农村改革继续推进。但是,在农村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棉花等农产品减产、农产品价格趋于上升、农产品贸易下降、乡镇企业效益下滑以及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技巧有待提高、农村改革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展望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茵  张建军  赵达  
本文从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化出发,结合其对我国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了贸易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之间的关系和由此带来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并就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栗金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央加快发展农村的战略举措。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新型农民,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本文总结了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国外经验给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带来的启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友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文娟   陈露  
基于2010年以来的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工作预期寿命及其变动趋势和地区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以来,农村老年人口劳动参与水平持续下降,工作预期寿命稳步缩短,非工作预期寿命延长;这些变化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地区差异,男性和农业发达、人口净流出地区的农村老年人需要面对工作预期寿命更长而晚年闲暇时长更短的双重劣势;各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工作余寿在余寿中的拓展模式可以分为“安逸型”“劳逸结合型”“高负担型”“低负担型”“限制型”5种类型,所属类型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劳动意愿、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紧密相关。政府和社会在为农村老年劳动者赋能的同时,应该为其提供设计合理、保障有力的经济安全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