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97)
- 2023(8091)
- 2022(7271)
- 2021(6932)
- 2020(5996)
- 2019(14623)
- 2018(14255)
- 2017(26578)
- 2016(14924)
- 2015(17232)
- 2014(17712)
- 2013(17976)
- 2012(17071)
- 2011(15787)
- 2010(16016)
- 2009(15307)
- 2008(15410)
- 2007(13704)
- 2006(11940)
- 2005(10840)
- 学科
- 济(67752)
- 经济(67705)
- 管理(41931)
- 业(36361)
- 方法(30722)
- 企(27732)
- 企业(27732)
- 数学(27210)
- 数学方法(26950)
- 农(19664)
- 学(17179)
- 中国(17038)
- 地方(15775)
- 财(14495)
- 环境(13997)
- 农业(13062)
- 业经(12420)
- 和(12320)
- 贸(11690)
- 贸易(11687)
- 易(11279)
- 制(10879)
- 资源(10474)
- 土地(9832)
- 划(9625)
- 发(8912)
- 理论(8893)
- 融(8765)
- 金融(8762)
- 银(8667)
- 机构
- 大学(220543)
- 学院(219229)
- 济(89526)
- 经济(87483)
- 管理(84415)
- 研究(81207)
- 理学(71472)
- 理学院(70568)
- 管理学(69256)
- 管理学院(68856)
- 中国(62166)
- 科学(52451)
- 京(49667)
- 农(43757)
- 所(43053)
- 研究所(39326)
- 财(39008)
- 中心(38329)
- 业大(36203)
- 江(34577)
- 农业(34480)
- 北京(31719)
- 财经(30777)
- 范(30769)
- 师范(30504)
- 院(29157)
- 经(27834)
- 州(27385)
- 经济学(26316)
- 科学院(25461)
- 基金
- 项目(145701)
- 科学(112745)
- 研究(104097)
- 基金(103431)
- 家(91312)
- 国家(90586)
- 科学基金(75685)
- 社会(64060)
- 社会科(60590)
- 社会科学(60564)
- 省(57167)
- 基金项目(55555)
- 自然(49514)
- 划(49102)
- 自然科(48046)
- 自然科学(48026)
- 自然科学基金(47131)
- 教育(46729)
- 编号(42900)
- 资助(42574)
- 成果(34893)
- 重点(33672)
- 发(32383)
- 部(32278)
- 课题(29707)
- 创(28956)
- 科研(28001)
- 计划(27805)
- 创新(27289)
- 教育部(26388)
共检索到3377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军以 苏维词 张婕
针对重庆市土地资源的特点及问题,在国内关于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了一套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模型对该区域2000—2009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0.160升高至2009年的0.695,2000年土地生态安全属于"敏感级",2009年则进入"良好级",整体生态安全状态呈好转趋势,但土地所受的生态压力整体上有所加大。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主要依赖于对土地生态环境的治理,现阶段土地的生态压力依然严峻。对2000—2009年的土地生...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 评价 指标体系 重庆市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张彦琦 唐贵立 王文昌 易东
收集了1997—2005年重庆市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法测算数据,利用1997年平减指数对数据进行修正,对卫生总费用的筹资水平、结构及趋势变化进行了分析。重庆市卫生总费用年平均增长率为14.97%,对GDP的弹性系数为1.52,2005年人均卫生总费用为523.4元。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例呈现增长趋势,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26%,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例超过60.00%。重庆市卫生总费用增长迅速,但筹资水平仍较低,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增长过快。政府应继续加强对卫生的资金投入,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关键词:
卫生总费用 卫生筹资 政策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小容 杨庆媛 毕国华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特征,可以为将来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利用程度3个方面定量分析了重庆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持续减少,且耕地减少速度呈增大趋势,主要减少区域分布在主城及周边区县;林地、水域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区县之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对速率差异较大,其中草地的相对变化率相差最大,其次为水域、耕地和林地。耕地变化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城乡建设用地在各区县均有较大变化;水域发生较大变化的区县均与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关。(3)重庆市在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随后朝着越来越稳定的方向发展;区县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差异明显,但这种差异朝着缩小的方向发展。(4)渝东北、东南区域耕地、林地、草地之间转换活跃,但活跃度随时间后移递减;耕地一直是其他地类最主要的转入来源之一,城乡建设用地越来越成为其他地类的主要转出方向。(5)重庆市土地利用水平总体上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布格局基本上保持不变,但差异明显,越往东北、东南区域,土地利用程度越低;全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的分布格局呈现为以渝中区为核心从内到外依次为"弱变化——剧烈变化——较强变化——较弱变化"的圈层扩展形态。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阶段特征 空间差异 重庆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余海鹏 孙娅范 黄适富
重庆市作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包括原四川省的重庆市、涪陵市、万县市及黔江地区,幅员面积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1.78万,其中农村人口2442.35万,占总人口的81.4%。这一区域地处三峡库区、大巴山区和武陵山区,地形地貌复杂,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也是三峡水库的主要淹没区。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经济欠发达、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现实,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摆脱贫困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前提的可持续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范莉 王勇 张天宇
利用1960~2010年重庆34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IDW插值法分析了重庆市全年及温度生长期的平均气温、≥10℃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农业气象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重庆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增幅为0.37℃/10a,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亦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11.62℃/10a,以东北部偏东地区增加趋势尤为明显;全市年降水量和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均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态势,平均下降速率分别为19.72mm/10a和11.85mm/10a;约90%的站点年均日照时数和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且西部减少的趋势较东部更加显著。
关键词:
重庆 农业气候资源 插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志强 曹蕾 邱道持
以重庆市渝北区35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建立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诊断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按其分值将35个乡镇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为四个级别,并以ARCGIS9.0为技术平台,分析区内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区内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趋向在西南——东北方向上为最大,与之相反的方向为变化最平缓的方向;重心位于渝北区西南方;MoranI为0.13,各乡镇土地集约利用趋向聚集,但聚集程度不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杭晓宁 张健 胡留杰 罗佳 马连杰 廖敦秀
利用2006—2015年重庆市农业生产统计数据,对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分析,探讨造成碳排放和碳吸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排放因子中,氮肥的排放量和占比均最高,约为50%,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51.35%下降到2015年的47.32%;水稻是重庆市第一大农作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碳吸收第一大来源,截至2015年,其全生育期碳吸收量达到4.099 5×106 t,占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的39.1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占同时期播种面积的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19.78%下降到2015年的17.44%,即农田生产产生的碳排放需要全市约1/5的播种面积来消纳;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碳盈余状态,2015年达到了2.727 2×106 hm2,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逐年提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恬 谷达华 郑财贵 郭欢欢 杨丽娜 马世五
[目的]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正面临着城市建设空间已趋饱和,建设成本不断加大等问题,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合理使用建设用地提供依据。[方法]评价第一步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限制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坡度、地质灾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用地面积、人均GDP、交通便捷性和距建成区距离等指标对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1)重庆市受耕地保护限制的区县9个,主要分布于渝西地区;受生态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14个,主要分布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受耕地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4个;受耕地保护、生态保护限制的区县2个,分别为长寿区和江津区。(2)限制性等级划分结果为6个区县限制性等级为弱, 5个为较弱, 9个为中等, 7个为较强, 9个为强。(3)重庆市适宜建设区面积有限,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95%,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渝东北地区;较不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所占比例较高,多数受地形坡度、地质灾害、农业用地及生态限制。[结论]重庆市土地资源限制性主导因素有耕地保护限制、坡度限制和生态保护限制,适宜建设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渝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渝东南适宜建设的区域较少且分布零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小于 杨庆媛 毕国华
针对重庆市江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本底和土地利用特点,从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津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各乡镇土地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6年期间,江津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土地资源承载力仍然偏低,各乡镇土地资源承载状态均未达到良好状态,仍需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距近年有所减小,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各子系统对承载力的贡献大小不一,承载强度贡献最大,承载潜力次之,承载效益贡献最小,承载效益是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3)江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林地占比、人均生态用地、环保投资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域占比、水土流失率、未利用地占比、单位农用地产出,各乡镇障碍因素差别较大;(4)障碍因素不同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城区和工业园区所在地应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应大力实施耕地休耕和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农民生计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受生态保护限制的地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文国 龚久平 青鹏 潘科 胡启春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重庆市2000~2009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重庆市历年水资源承载力大于水资源生态足迹,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受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重庆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在逐年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资源生态足迹在逐年下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逐步提高。重点讨论了水资源生态足迹在三次产业间和城乡间的差异。
关键词:
重庆市 水资源评价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志跃 刁承泰 陈菲 陈敏 吕韬
文章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重庆市土地的生态特点和存在问题,探讨了土地生态区划的原则和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市土地进行了生态区划,将土地划分成四大生态区:丘陵平坝农业生态环境区、中低山林牧业生态环境区、库区生态环境区和城市生态环境区,以便因地制宜地对各区土地进行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土地 生态区划 生态环境 重庆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勇军 况明生 齐代华 李林立 黄国庆
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地对重庆市主要自然和人文景区(点)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借助GIS技术,对旅游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GIS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在重庆市的旅游资源结构中,自然资源起着基础作用,人文、社会景观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分布上,重庆市旅游资源呈现“带状”、“圈状”的分布特征,地域空间分布不平衡。最后,在GIS技术支持下,对重庆市旅游资源进行了概念规划,得到4个结构区,并提出每个规划区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方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向书江 张骞 王丹 王舒 王子芳 谢雨琦 高明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探明碳储量对LUCC的响应及脆弱性,对区域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主城九区为例,运用InVEST模型研究了近20年主城区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转移的响应,采用潜在影响指数(PI)评估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主城区耕地面积减少743.29 km2,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773.48 km2。前10年土地转移面积6.05%,后10年转移13.98%,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2)近20年主城区碳储量累计减少5.78 Tg,其中建设用地侵占耕地是碳储量急速下降的主导因素。碳储量分布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3)近20年主城区均表现为碳源,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14.73,PI指数为-2.50~-2.59 Tg,均表现负面潜在影响,且2000—2015年间脆弱性不断恶化,2015—2020年间脆弱性有所缓解。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并为西部其他同类型山地城市提供借鉴。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徐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地域的差异已经成为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对中国地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为此,将中国分为了四个经济区域,以2000-2009年的各省市区人均GDP数据为基础,并使用了加权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国地域差异大体上在减少,但是除东部地区的东北三省、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尽管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是地区差异并没有呈现出较大改善,反而呈现扩大的趋势。即中国政府为缩小地域差异出台的政策取得了部分成果,但不能因此断定地域差异就得到了消除。中国政府仍需为缩小地域差异而进行持续性努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