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42)
2023(6863)
2022(6118)
2021(5883)
2020(5095)
2019(12418)
2018(11974)
2017(22235)
2016(12518)
2015(14404)
2014(14664)
2013(14869)
2012(14177)
2011(12936)
2010(13094)
2009(12312)
2008(12616)
2007(11177)
2006(9485)
2005(8727)
作者
(38155)
(32195)
(32064)
(30771)
(20463)
(15816)
(14844)
(12681)
(12158)
(11502)
(11090)
(10930)
(10266)
(10259)
(10258)
(10190)
(10136)
(9449)
(9358)
(9304)
(8047)
(8023)
(7963)
(7449)
(7354)
(7304)
(7190)
(7103)
(6598)
(6430)
学科
(55239)
经济(55190)
(30353)
管理(29878)
方法(26339)
数学(23799)
数学方法(23607)
(22310)
企业(22310)
中国(16327)
(16316)
(13462)
(13171)
地方(12693)
农业(10950)
(10555)
贸易(10553)
(10175)
业经(9802)
(9659)
(8083)
(7919)
金融(7916)
(7837)
银行(7812)
(7567)
财务(7552)
财务管理(7525)
(7450)
环境(7334)
机构
大学(184359)
学院(181170)
(75550)
经济(73881)
研究(68426)
管理(66885)
理学(57016)
理学院(56228)
管理学(55158)
管理学院(54795)
中国(51814)
科学(43217)
(40574)
(36381)
(35912)
(34205)
研究所(33206)
中心(32185)
业大(29194)
农业(28470)
(28243)
财经(26976)
北京(25894)
(25822)
师范(25562)
(24521)
(23997)
经济学(23380)
(22417)
经济学院(21266)
基金
项目(119911)
科学(93221)
基金(86768)
研究(84548)
(76792)
国家(76153)
科学基金(63539)
社会(52699)
社会科(49764)
社会科学(49746)
基金项目(46632)
(45494)
自然(41915)
自然科(40867)
自然科学(40852)
(40229)
自然科学基金(40137)
教育(38840)
资助(35659)
编号(34462)
成果(28495)
重点(27788)
(27110)
(26277)
(23984)
课题(23892)
科研(23779)
计划(23019)
教育部(22575)
创新(22564)
期刊
(83050)
经济(83050)
研究(56156)
中国(38369)
学报(32037)
(31658)
科学(29577)
(26945)
大学(23187)
学学(21686)
农业(21159)
管理(21077)
教育(18066)
(16776)
金融(16776)
技术(14977)
经济研究(13402)
财经(13241)
业经(12616)
(11997)
问题(11466)
(11365)
资源(10212)
(9798)
(9549)
图书(9513)
技术经济(9353)
理论(9326)
统计(9052)
国际(8614)
共检索到2795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娟  任国柱  鲁奇  张军岩  
以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重庆市外来流动人口迁入的原因、特点、构成和变化特征。认为:(1)2000年和1990年相比,市外迁入的人口比例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经商为动因的人口迁移增多;(2)城乡建设和第三产业在提供流动人口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流动人口是重庆市从事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中相对低端行业的主体;(3)外来流动人口的来源地仍较集中,以四川省为主,但人口迁移不再仅仅决定于地缘联系和迁移距离, 经济差异与互补也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4)源于农村的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行业与其原来的行业有较大差异,并且市内和市外迁入的流动人口的行业结构差别也很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桑秋  张平宇  苏飞  辛新  
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人口、经济、空间与城市环境的矛盾日益复杂和激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迫切需要研究城市人口、经济、空间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在市区尺度上构建城市人口、经济、空间与城市环境的协调评价体系,并以老工业城市沈阳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城市人口经济空间的综合发展于1993-1999年处于困境,2000年以后城市综合发展逐步好转;沈阳城市环境在1998年以后稳定上升;沈阳城市综合发展与城市环境的静态协调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动态协调度具有平滑和滞后性的特点;静态协调度于1993-1994年属于基本不协调阶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冠贤,魏清泉,蔡小波  
90年代是珠三角经济增长的转折点 ,在原有优势日趋弱化的新形势下 ,珠三角经济区的空间组织在“极化—反极化”的分异运动中呈现新的态势。通过对 1990、1995、1999年 3个年份珠三角经济区各城市代表性指标的因子特征值的分析 ,可以明显观察到珠三角经济区正由不平衡向平衡、单极核向多极核的方向演变 ,经济空间增长呈现二元结构的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俊莉  王慧  曹明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安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运用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与20世纪80年代情况的对比,剖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在西安不同地域层次上的分布及变化特征;针对人口变化强度较大的市三环线以内,将其划分为十大功能区段,进一步分析论证西安市中心区人口的外迁动向。研究证明:西安市在1990-2000年间开始进入郊区化过程,且处于相对郊区化阶段;市中心区人口主要迁到内圈(区段Ⅱ)及中圈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区段Ⅵ)、文教区(区段Ⅴ)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段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洪修  李哨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多元文化教育面临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包括移民数量增长、保守主义思潮兴起、经济持续低迷。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呈现出多样性、广泛性和冲突性特征。与此同时,多元文化教育存在改革流于形式、课程改革困难重重、国家认同冲突等问题。因此,急需打破困境、增强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重现多元文化教育的活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宏伟  
农民流动是现代化过程凸现的普遍的社会现象 ,国内外学者曾给予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对2 0世纪 90年代中国农民的跨区域流动原因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金亮  刘巍  
本书对自苏联解体至上个世纪末的中俄贸易做了实证分析。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国际大环境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数量关系说明,影响中俄两国之间贸易额的主要因素是两国的国民收入。在上个世纪末,对两国贸易负面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俄罗斯国民收入的持续走低。新世纪已经来临,中俄两国贸易是否会有大幅度进展?两国领导人的积极努力虽有一定作用,但关键取决于俄国经济的复苏程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俄罗斯的实际国民收入变动1%,中国对俄出口额就同向变动2.28%,呈强弹性;中国国民收入变动1%,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额就同向变动2.62%,弹性极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黄渝祥  刘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费用-效益分析(CBA)和经济学的其它领域一样,一旦进入规范领域,其学术热情就减退了。但是,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和发达国家政府的法规部门对此表现出从未有过的重视。几乎多数国家都有国家统一的关于公共项目或公共经济政策的评价准则或指南,而所有这些准则或指南都无一例外地使用CBA的原理和原则或相同原理下的最小费用法或费用-效果分析。然而,作为一种政策评价的框架,CBA还是没有解决评价结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但是,这种评价的框架和过程在实现法规和政务透明化中有重要的政治性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牛艳华  许学强  
文章通过对广东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地域及行业集散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在此期间,广东省工业及第三产业均向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城市区集中,而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工业和第三产业在行业分布上也呈现向少数行业集中的趋势。作者认为,产业基础、市场竞争和集聚效益是广东省90年代以来产业集中的主要形成机制,并提出一方面应鼓励竞争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向珠江三角洲优势区集中,同时引导部分区位弹性较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产业向粤北、粤西等边缘区适度转移分散,缓解中心区与边缘区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局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诗琪   冯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和科技力量的推动下,跨越地理边界的人口迁移变得空前频繁,全球性的迁移模式和新的迁移特征使移民话题重新获得学术界的关注,同时,地方作为纯粹、稳定、内生的文化想象逐渐受到批判。另一方面,丰富多元的社会思潮提升了“身份认同”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基于地方的认同也被理解为是多样的、动态的且不断重构的。立足于流动性视角下地方理论的新发展,对1990年以来国内外关于移民地方感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总结为跨文化移民、城乡移民和生活方式型移民三大话题,并基于全球化和城镇化对中国人口流动的影响,尝试为中国移民地理学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丽华  俞金国  
基于因子分析等定量方法初步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旅游城市格局动态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其演化机理。结果表明:京、沪、穗、深四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三大旅游核心地带没有显著变化;其它城市旅游发展变化明显;东部城市旅游发展综合优势胜于中西部;从位次升降值变化可见各区域城市旅游发展速度的空间分异过程:90年代初南方城市旅游发展快,此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及北方城市旅游发展相对较快。成因不仅在于旅游资源禀赋、区位和交通等因素影响,还表明其空间动态过程与国家宏观的空间发展战略安排、外商投资量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1990,1996,2000,2002年FDI与城市旅游综合实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燕  季劲钧  朱临洪  张世英  
该文针对全球温度场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明显的突然变暖事件,研究了变暖前后全球温度场和降水场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相应季风环流圈的变化特征,并且与20世纪60年代全球变冷气候事件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变暖后全球大范围增温,增温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大部、非洲地区大部和印度洋南部.与此同时,全球降水场也有明显的变化.1990—1995年与1980—1985年相比较,中国华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印度中南部和北非Sahel大部分地区夏季总降水量有所回升,而中国华北地区南部地区和印度北部地区降水有所减少.对比分析80年代变暖前后气候环流场,发现非洲夏季风在变暖后有所加强,印度夏季风有所减弱,东亚夏季风强度微弱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