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71)
2023(3370)
2022(3074)
2021(3159)
2020(2693)
2019(6593)
2018(6292)
2017(10599)
2016(6154)
2015(7015)
2014(6773)
2013(6546)
2012(6422)
2011(5932)
2010(5960)
2009(5657)
2008(5388)
2007(4580)
2006(4106)
2005(4028)
作者
(16983)
(14508)
(14410)
(13833)
(9456)
(7172)
(6516)
(5766)
(5653)
(5466)
(5108)
(5016)
(4875)
(4862)
(4514)
(4415)
(4326)
(4299)
(4063)
(4002)
(3856)
(3537)
(3528)
(3526)
(3336)
(3250)
(3190)
(3164)
(3040)
(2890)
学科
(24275)
经济(24260)
管理(13864)
(13134)
(9059)
企业(9059)
方法(9046)
中国(8961)
(8527)
数学(7421)
数学方法(7302)
(6985)
地方(6248)
(6113)
农业(5900)
业经(5788)
(5162)
教育(4721)
(4316)
贸易(4314)
理论(4249)
(4240)
金融(4235)
(4169)
(4007)
银行(3999)
(3962)
(3850)
(3439)
(2983)
机构
大学(85385)
学院(81537)
研究(33580)
(32749)
经济(32064)
管理(27217)
中国(25939)
理学(22132)
理学院(21755)
管理学(21300)
管理学院(21115)
科学(20321)
(18647)
(17631)
(16450)
中心(16419)
研究所(15914)
(14850)
(14787)
师范(14777)
(13015)
财经(12295)
北京(12220)
师范大学(11984)
(11433)
(11432)
农业(11417)
(11351)
业大(11138)
(11105)
基金
项目(52537)
研究(40888)
科学(40477)
基金(37260)
(32859)
国家(32506)
科学基金(26387)
社会(25446)
社会科(23907)
社会科学(23900)
(19680)
基金项目(19192)
教育(19051)
编号(17792)
(17154)
成果(16935)
自然(15338)
自然科(14957)
自然科学(14955)
资助(14760)
自然科学基金(14663)
重点(12438)
课题(12053)
(11975)
(11442)
项目编号(11065)
国家社会(10980)
(10770)
教育部(10363)
(10207)
期刊
(40687)
经济(40687)
研究(31665)
中国(21158)
学报(16613)
教育(14855)
(13953)
(13523)
科学(13183)
大学(12441)
学学(10946)
图书(9919)
管理(9434)
(9086)
金融(9086)
农业(8859)
书馆(7617)
图书馆(7617)
财经(7545)
技术(6967)
(6557)
经济研究(5913)
问题(5665)
(5384)
理论(5246)
业经(5153)
(5134)
(5065)
国际(4929)
世界(4892)
共检索到1458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田青  
云南省社科院图书馆收藏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大调查"留下的一批照片资料,文章介绍了这批照片的基本情况和价值,探讨该照片数据库的研制意义及研制过程中涉及检索系统的重要环节,介绍该数据库建设的一些实践经验。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姚勇  周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善旧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发展和巩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新疆地方政府的请求下,国家将内地的一些工厂迁移到新疆。这些迁新工厂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且有些工厂在内地存在一定的经营困难。但它们搬迁到工业落后的新疆后,为新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人才的引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石建国  
"大跃进"的发动与持续,使得东北工业中各种矛盾不断积累,国民经济困难局面逐步加剧。这表现为工业内部结构严重不合理;农轻重关系比例失调;严重短缺成为经济常态等,从而不得不开始经济的调整工作。东北工业调整采取关停并转厂矿企业、精简职工、加强支农产品和日用工业品生产、加强企业管理等措施,逐步使畸形的国民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此次调整主要是从压缩工业生产尤其是"五小"工业入手的,同时,这段时期并没有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设备、技术实行大规模的更新和升级。从国际范围看,调整后的东北工业生产总体水平仍处在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在国内也落后于上海。调整后的工业状况是东北十年"文革"的经济起点,也成为改革开放后...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珺  
20世纪50—60年代既是新中国财政学初建时期,也见证了苏联财政学传统移入和退出的过程。就其理论和实践来源看,苏联财政学是苏联化的马克思主义、苏联特殊年代政治实践和计划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的混合物。虽然它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方面作出了首创性的贡献,但其历史局限性也不可避免。在苏联财政学移植中国之时,其中一些负面特征也参与了新中国财政学的重建,并对其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起到了长久的羁绊作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财政学"去苏联化"的目标未能完全实现,这一方面源于塑造苏联财政学的思维模式仍然在当时的中国财政学界起着支配作用;另一方面在那些影响财政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上,当时的中苏两国极为雷同。吸取20世纪50年代中国移植苏联财政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当下中国合理借鉴域外学术资源、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海壮  栾维新  
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海港城市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今已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产出,可大体划归为港城关系、港口地域演化、港城一体规划和港城空间结构等研究主题,尽管前人曾对某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过评述性的工作,但仍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海港城市研究综述。本文搜集半个多世纪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研究主旨对其进行归类,而后按时间顺序对各个主题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再现其研究脉络,找出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综述发现:全球对海港城市的关注度在增强,但国内缺乏连贯性;关注重点从港城演化转向港城关系,但国内港城关系研究视角相对狭窄;研究方法从定性转向定量,但仍缺少跨学科的综合手段;空间分析一直是海港城市研究的重要方法,但尺度与指标需要完善;海港城市过程及现状研究较多,缺少对未来新建港城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谢忠强  
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调整工业布局和考虑国防安全的战略指导下,在内地省市的积极争取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为了克服暂时的困难局面,上海实行了工厂内迁计划。上海工厂内迁以私营企业为主,早期搬迁管理较为松散,后随着上海困难局面的克服,工厂内迁则主要是配合国家关于沿海紧缩和上海支援内地建设的整体规划,搬迁管理也逐渐规范化。上海工厂内迁无论是对上海经济还是全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少之  陈春华  
从完成土地改革到农业集体化高潮前夕,在农村阶级结构出现中农化趋势过程中,中国农村仍有一部分土地改革前的贫农没有上升到中农的经济水平,还有少数其他阶层的农民经济下降,只有贫农的水平,笔者将他们称之为新时期的贫农,简称新贫农。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对新贫农进行历史的考察,具体地分析他们的经济状况,经济上升慢甚至下降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国家对新贫农的扶助政策及其成效。并总结当年通过农业集体化途径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历史经验教训,以期为今天农村反贫、扶贫,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历史的启示与借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华玉  
蒙古族是我国一大传统游牧民族,他们拥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由此诞生出独特的蒙古族文学艺术。蒙古族文学历史发展悠久,其发展特点和艺术风格与该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人文艺术背景息息相关,大部分文学作品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其中20世纪50-70年代的蒙古族文学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经济发展情况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一个独立时代文学的鲜明特点。笔者在参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项目(19XZW033)过程中,通过阅读《蒙古族文学与文化论稿》一书对蒙古族文学的时代特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所以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围绕20世纪50-70年代的蒙古族文学特点展开进一步剖析,为全面推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做出有效贡献。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阮一帆  傅安洲  束永睿  
"二战"史观教育是当代德国历史和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二战"史观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末遭遇危机,在60年代德国政治家、知识精英、司法机构、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并在70年代产生了积极效果。德国"二战"史观教育变革的基础,是德国社会对"二战"历史的全面反思和社会政治文化的转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孙益  
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正值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大学校园里却孕育着反叛的情绪,在越南战争和种族问题的激发下,大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反抗形式表达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体制的不满,学生运动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校园里多元文化浪潮的兴起,也促使大学思考其自身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占才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对苏联模式中最突出的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反思,突破一些框框和教条,提出一些颇具新意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路和设想。遗憾的是共产党人没有继续深入探索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共产主义(包括它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筑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即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条件)的观点及中国生产力落后基本国情的实质,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准确。使探索缺乏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现实依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常明明  
由于受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低下的收入水平制约,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民的消费支出结构中,生活性支出所占比重要远大于生产性支出;在生活性消费中,食物、衣着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支出占据绝大的比重。当时农户的消费还处于自给、半自给的状态,是一种温饱型的、低层次的消费水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葛玲  
文章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皖西北地区的打井运动为中心,呈现了建国初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政治化倾向。通过对打井兴起过程以及打井技术与经济条件制约的分析,揭示了打井走向政治运动化的过程。水井的高报废率虽遭致基层对打井的质疑,但走上政治运动的打井并未在抱怨声中适可而止。在不断政治化的推进中,水井的高报废率也最终消解了这场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原本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翟振武  
对于中国近30年来控制人口增长取得的卓著成绩,一般认为,主要是坚持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也起着基础的作用。国内外一些研究还具体地量化了二者的比例,前者所占比例甚高。不过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正相关、较少相关、不相关三种观点力陈各自所见,引起热烈讨论。本刊将翟振武、原新、梁中堂等三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同时刊发,目的在于开展学术争鸣,促进研究的深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沈志华  
2 0世纪 50年代 ,苏联给予了中国大规模的贷款。但是 ,苏联究竟向中国提供了多少贷款 ,这些贷款的用途以及条件 ,学术界至今没有一致认可的看法。本文利用中国和俄国两方面的档案文献和相关史料 ,考察了苏联 2 0世纪 50年代援华的贷款数额用途及条件。认为 2 0世纪 50年代苏联给中国的贷款总额是 66亿多旧卢布 ,其中用于军事的约 62 8亿旧卢布 ,而用于经济建设的约 3 2 8亿旧卢布。本文还对苏联贷款的条件作了说明、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