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13)
2023(4479)
2022(3550)
2021(3464)
2020(2734)
2019(6600)
2018(6171)
2017(10083)
2016(5578)
2015(6654)
2014(6615)
2013(6134)
2012(5932)
2011(5325)
2010(5494)
2009(5086)
2008(5082)
2007(4576)
2006(4156)
2005(3688)
作者
(15278)
(12965)
(12545)
(12018)
(8289)
(6241)
(5923)
(4993)
(4785)
(4729)
(4527)
(4333)
(4253)
(4164)
(4122)
(3946)
(3757)
(3645)
(3587)
(3546)
(3314)
(3183)
(3126)
(3072)
(3005)
(2903)
(2884)
(2825)
(2633)
(2565)
学科
(21170)
经济(21139)
(12072)
管理(12039)
中国(10667)
(9188)
(8527)
企业(8527)
农业(6068)
地方(5951)
业经(5655)
方法(5446)
(4762)
教育(4685)
(4481)
(4305)
数学(4232)
(4231)
金融(4231)
(4225)
数学方法(4179)
(4090)
理论(3787)
(3782)
银行(3779)
(3764)
贸易(3760)
(3668)
(3638)
(3486)
机构
大学(72504)
学院(71113)
研究(31556)
(29198)
经济(28508)
中国(24358)
管理(23685)
理学(18818)
理学院(18500)
管理学(18174)
管理学院(18017)
科学(17709)
(17366)
(15791)
中心(14743)
(14334)
研究所(14107)
(12695)
(12391)
(12367)
师范(12290)
北京(11599)
(11527)
财经(10190)
师范大学(10098)
教育(9719)
(9703)
农业(9561)
(9419)
业大(9385)
基金
项目(44706)
研究(36403)
科学(34599)
基金(30520)
(27615)
国家(26852)
社会(22387)
科学基金(21530)
社会科(20890)
社会科学(20883)
教育(17222)
(17114)
编号(15475)
基金项目(15472)
(15047)
成果(13913)
自然(11998)
课题(11906)
资助(11771)
自然科(11623)
自然科学(11619)
自然科学基金(11409)
重点(10786)
(10261)
(10151)
(10058)
(9426)
国家社会(9250)
(9073)
项目编号(8951)
期刊
(40031)
经济(40031)
研究(28156)
中国(25105)
教育(16575)
(12850)
学报(12107)
(11235)
科学(10930)
管理(10523)
大学(9632)
农业(9116)
技术(8417)
学学(8185)
图书(8016)
(7905)
金融(7905)
书馆(6466)
图书馆(6466)
经济研究(6123)
业经(5871)
(5405)
财经(5284)
世界(5259)
职业(5245)
(5055)
论坛(5055)
国际(5049)
(4780)
(4713)
共检索到1369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超超  
伴随着现代国家建设,政府对民众日常生活的介入与塑造愈益加深。1949年以后,为了早日向工业国转变,国家选择了高投入、高积累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调整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部分的比重,个体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也因此被纳入国家计划的范畴。储蓄作为一种延期消费,具有调节货币流通、推迟社会购买力、增加生产建设资金的作用。为此,国家加大了对城市居民特别是职工储蓄的推广力度。对银行储蓄的大力提倡和动员,成为国家调整积累与消费关系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在无形中改造了民众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根植于传统“熟人社会”的民间借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现代国家推广银行储蓄的一大阻力。在这种情况下,互助储金会等新型的互助互济组织应运而生,承担着将职工从民间信贷导向银行储蓄的历史功能。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明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各国居民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来看,除了传统的人均收入、经济增长速度、利率等因素外,人口因素、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外部融资条件、贸易条件冲击和教育等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讨论。在对众多因素的讨论申,人口结构的转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谨慎性储蓄动机)与储蓄率变化的关系一直是讨论的重点。由于储蓄率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因此很多研究文献都致力于解释个别国家储蓄率过高或过低的原因,或者比较国别间或地区间储蓄率的高低并探究其原因。最近几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现象得到了国际经济学界更多...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占才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对苏联模式中最突出的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反思,突破一些框框和教条,提出一些颇具新意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路和设想。遗憾的是共产党人没有继续深入探索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共产主义(包括它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筑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即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条件)的观点及中国生产力落后基本国情的实质,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准确。使探索缺乏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现实依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谢忠强  
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调整工业布局和考虑国防安全的战略指导下,在内地省市的积极争取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为了克服暂时的困难局面,上海实行了工厂内迁计划。上海工厂内迁以私营企业为主,早期搬迁管理较为松散,后随着上海困难局面的克服,工厂内迁则主要是配合国家关于沿海紧缩和上海支援内地建设的整体规划,搬迁管理也逐渐规范化。上海工厂内迁无论是对上海经济还是全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缪德刚  
20世纪20年代末期,资金短缺使得中国农村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有鉴于此,1932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试办通过信用合作社向农村提供贷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档案材料显示,该行制定的信用合作社规章中,包含信用合作社内部的监督机制,以及银行对信用合作社的约束机制,这为银行规避了农村贷款的风险。虽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通过信用合作社向农村贷款的时间不长,但取得了值得肯定的业绩。这项实践所带来的启示是:在农村金融体系欠缺的情况下,培育信用共同体是推动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村配置资金的策略之一;农村金融服务应切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金融制度改进是持续性的,不仅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经济、制度环境保障。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倩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英国农业面临农产品价格下跌、市场滞胀以及农耕地区损失严重的问题。政府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而用进口限制、农业补贴以及市场规范等措施对农业进行国家干预。虽然受若干因素的影响,这些举措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危机。但是从长远来看,改革使英国农业政策从自由主义转向国家干预,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市场条件下的国家干预农业政策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常明明  
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调查资料为中心,系统探讨了鄂、湘、赣3省农家的收支对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认为与解放前相比,尽管农户的收支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受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及天灾人祸等因素的制约,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依然很低,农户的盈余也是不稳定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葛玲  
文章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皖西北地区的打井运动为中心,呈现了建国初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政治化倾向。通过对打井兴起过程以及打井技术与经济条件制约的分析,揭示了打井走向政治运动化的过程。水井的高报废率虽遭致基层对打井的质疑,但走上政治运动的打井并未在抱怨声中适可而止。在不断政治化的推进中,水井的高报废率也最终消解了这场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原本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翟振武  
对于中国近30年来控制人口增长取得的卓著成绩,一般认为,主要是坚持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也起着基础的作用。国内外一些研究还具体地量化了二者的比例,前者所占比例甚高。不过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正相关、较少相关、不相关三种观点力陈各自所见,引起热烈讨论。本刊将翟振武、原新、梁中堂等三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同时刊发,目的在于开展学术争鸣,促进研究的深入。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常明明  
由于受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低下的收入水平制约,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民的消费支出结构中,生活性支出所占比重要远大于生产性支出;在生活性消费中,食物、衣着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支出占据绝大的比重。当时农户的消费还处于自给、半自给的状态,是一种温饱型的、低层次的消费水平。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沈志华  
2 0世纪 50年代 ,苏联给予了中国大规模的贷款。但是 ,苏联究竟向中国提供了多少贷款 ,这些贷款的用途以及条件 ,学术界至今没有一致认可的看法。本文利用中国和俄国两方面的档案文献和相关史料 ,考察了苏联 2 0世纪 50年代援华的贷款数额用途及条件。认为 2 0世纪 50年代苏联给中国的贷款总额是 66亿多旧卢布 ,其中用于军事的约 62 8亿旧卢布 ,而用于经济建设的约 3 2 8亿旧卢布。本文还对苏联贷款的条件作了说明、分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郑刚  余子侠  
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湖北省高校在调整过程中,建立了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湖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美蓉  
从历史学的角度探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工业变迁所呈现的五个显著特点:"跳跃"式发展工业的模式、以内迁企业为中坚的"嵌入式"工业发展、优先速成的重工化结构、政府主导下的工业发展、以资源为依托的工业格局。回顾这些特点,有助于认识工业经济对甘肃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坚定甘肃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姚勇  周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善旧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发展和巩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新疆地方政府的请求下,国家将内地的一些工厂迁移到新疆。这些迁新工厂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且有些工厂在内地存在一定的经营困难。但它们搬迁到工业落后的新疆后,为新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人才的引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如平  
本文着重介绍国内外有关 19世纪末至 2 0世纪 50年代美国教育管理思想研究的状况。认为这一时期的美国教育管理思想是美国社会生活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主要特征是“效率”和“民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