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23)
2023(5240)
2022(4492)
2021(4328)
2020(3288)
2019(7991)
2018(7566)
2017(12556)
2016(7097)
2015(8176)
2014(8529)
2013(8448)
2012(8068)
2011(7649)
2010(7812)
2009(7308)
2008(7366)
2007(6584)
2006(6026)
2005(5347)
作者
(20631)
(17409)
(17140)
(16566)
(10842)
(8518)
(7996)
(6725)
(6685)
(6626)
(5959)
(5856)
(5845)
(5464)
(5429)
(5226)
(5200)
(4926)
(4850)
(4700)
(4505)
(4177)
(4149)
(4122)
(4051)
(3925)
(3903)
(3861)
(3708)
(3568)
学科
(28685)
经济(28647)
(23162)
(19416)
管理(15646)
农业(15514)
(10827)
企业(10827)
中国(10699)
业经(10275)
(8466)
(7875)
方法(7801)
地方(7275)
农业经济(6845)
(6576)
(6472)
收入(6323)
数学(6224)
数学方法(6123)
教育(5784)
发展(5736)
(5718)
理论(5344)
(5299)
银行(5291)
(5157)
(5067)
(5063)
金融(5062)
机构
学院(101208)
大学(98199)
(38954)
经济(37836)
研究(37656)
管理(33680)
中国(30854)
理学(27363)
理学院(26987)
管理学(26468)
管理学院(26258)
(22620)
科学(21606)
(21426)
(20031)
(19333)
中心(18535)
(18118)
研究所(16933)
(16378)
农业(16274)
师范(16245)
(14754)
业大(14688)
财经(14367)
(13989)
北京(13837)
(12885)
(12874)
师范大学(12648)
基金
项目(59183)
研究(48189)
科学(45213)
基金(40226)
(34465)
国家(33980)
社会(29636)
科学基金(27965)
社会科(27499)
社会科学(27496)
(24574)
教育(22397)
编号(21946)
基金项目(20757)
(19895)
成果(19256)
资助(15847)
课题(15816)
自然(15517)
自然科(15074)
自然科学(15072)
自然科学基金(14773)
(13759)
(13657)
重点(13561)
(13375)
(13365)
(12848)
(11932)
(11909)
期刊
(57552)
经济(57552)
研究(35472)
中国(30868)
(27726)
教育(18196)
农业(17733)
(16784)
学报(16416)
科学(15318)
大学(13061)
(12870)
金融(12870)
业经(12480)
管理(12022)
学学(11769)
技术(9564)
农业经济(7973)
农村(7903)
(7903)
图书(7534)
经济研究(7420)
(7218)
财经(7038)
问题(6957)
(6814)
(6154)
书馆(5928)
图书馆(5928)
社会(5870)
共检索到1803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隋福民  韩锋  
本文以"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基尼系数的计算和比较,探讨了保定11个村的土地(主要指耕地)占有关系在1930—1946年间的变化。我们发现:保定11个村的土地不平等程度还是较大的,尽管从1930年到1946年基尼系数都是降低的,即土地占有呈现了"分散化"趋势。而且,从时间上看,这种"分散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后一阶段,即1936—1946年间。把11个村的结论推广到保定地区的农村,其结论是类似的。另外,我们发现,村与村之间在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上也有一定差别。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玉  程霖  
当前,构建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要确定一个整体框架,而且要在各分支学科都构建起"有血有肉"的内容。在土地经济学领域,成立于1933年的地政学派,是集土地问题研究团体和国家经济建设智囊团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学术流派,对近代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和土地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考察地政学派的思想渊源、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研究发现:(1)该学派的土地经济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土地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对西方土地学说的采择与变通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孙中山的土地纲领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套思想学术体系;(2)该学派对中国土地经济学进行了学科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涵盖平均地权理论、土地金融理论、土地现代治理理论等理论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改革政策设计方案;(3)该学派在土地经济学的继承、借鉴和构建过程中形成了"古今互动""中西贯通""知行合一"的思想特征,对于当前中国土地经济学乃至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隋福民  
"无锡、保定农村调查"数据有助于认识华北农户的经济行为,同时有助于深化对近现代中国经济的理解。本文利用第一、二次调查数据定量识别了20世纪30—40年代清苑(保定)11个村的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非农就业情况,量化研究农户在要素市场上的选择行为以及这种选择对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清苑11个村的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相对不发达,但农户仍能通过市场以理性的方式配置自己的资源。我们还发现,非农就业对于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非常重要。"无锡、保定农村调查"数据的重要性堪比满铁和卜凯数据,尤其是对华北的研究更是如此。这一数据为未来的扩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善庆  
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教育部发起了学术作品的评奖活动,参评者既有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学人,审查专家也多为深孚众望的学界权威。以史学而言,获奖的著述多有独立体系和特殊创建,也有些作品在评审过程中争议颇多。以《〈鲒埼亭集〉谢三宾考》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评审专家为金毓黻、钱穆、吴稚晖、柳诒徵,在获奖等次的评定中即出现了较大分歧,其审查意见也各有侧重、别具深意。可以说,获奖作品的评定,除了独创性、发明性等规章要求之外,还与评审人的个人脾性、学术品味、治学趋向与学术权威性有关,在史学评奖的背后,更折射出了时代变局与治史趋向的互动关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克祥  
20世纪 30年代 ,尤其是 1 932— 1 934年农业恐慌期间 ,农村土地买卖和地权流向出现了新的特点 :由以往地价持续上涨、买卖兴旺一变而为地价惨跌、买卖淡静 ,土地由供不应求一变而为虚假过剩。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是广大自耕农加速贫困化。土地买卖中原有的地权多向流动消失 ,变成由中小土地所有者向大地主、城市地主的单向流动。自耕农、半自耕农占地零细化和无地化的程度愈加严重 ,中小地主也普遍衰败 ,大地主、城市地主则急剧膨胀 ,全国地权恶性集中。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杰  
中国统计学社的成立,由内外多元因素促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组织机构,扩充社团成员,加强社团认同等。学社逐渐建成关乎共同价值理念的学术共同体。学社积极参与统计行政、传播统计知识、培养统计人才等。通过对中国统计学社与知识建构的探讨,不仅会发现知识建构所具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到知识建构所带来的观念与制度变革。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杰  
中国统计学社的成立,由内外多元因素促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组织机构,扩充社团成员,加强社团认同等。学社逐渐建成关乎共同价值理念的学术共同体。学社积极参与统计行政、传播统计知识、培养统计人才等。通过对中国统计学社与知识建构的探讨,不仅会发现知识建构所具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到知识建构所带来的观念与制度变革。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克祥  
中国地域辽阔 ,地区间差异悬殊 ,地权分配状况及其变化 ,十分复杂 ,由于受传统和不同因素的影响 ,从全国范围看 ,地权的集中与分散 ,往往同时并存或交替出现。但 2 0世纪 3 0年代 ,集中却是地权分配的一般形态。其基本趋势和特征是 ,自耕农加速破产和无地化 ,中小地主没落 ,大地主膨胀 ,地权恶性集中。本文在综合整理大量调查统计基础上所作的 2 0世纪 3 0年代地权阶级分配数量估计显示 :南北之间地权分配的差异缩小 ,地主富农占地比重上升 ,占全国人口 1 1 8%的地主富农垄断了 61 7%的土地 ,而占人口 66%的贫雇农只有 1 7 2 %的土地 ,仅相当应得土地的 1 4...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侯云霞  
农村问题是民族复兴的基本问题。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出现了多个改造农村,以期实现民族复兴的探索实践活动。由于存在对社会认知多方面的分歧,他们在权利表现、内容表现和形式表现等方面产生了众多的差异性表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都市去"与"回乡村去"成为背道而驰的两大社会现象,"乡村破产"和"都市膨胀"为知识分子所广泛关注和焦虑。由此,"建设新都市"和"改造旧乡村"成为解决城乡关系危机的两条路径,并在当时形成两股强劲的思潮。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还是"发展乡村以救济都市"抑或是"都市与乡村相互调和",知识分子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当今城乡发展须打破"二元对立"格局,建立"文化共同体",促进城乡关系协调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都市去"与"回乡村去"成为背道而驰的两大社会现象,"乡村破产"和"都市膨胀"为知识分子所广泛关注和焦虑。由此,"建设新都市"和"改造旧乡村"成为解决城乡关系危机的两条路径,并在当时形成两股强劲的思潮。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还是"发展乡村以救济都市"抑或是"都市与乡村相互调和",知识分子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当今城乡发展须打破"二元对立"格局,建立"文化共同体",促进城乡关系协调融合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红运  
20世纪30年代,由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华的商品倾销,水旱灾害的打击,土地分配不合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苛捐杂税的压力,引起了江苏农村经济的衰败。其主要表现是农作物收成暗淡,农村副业的衰落,农民离村人口增加,耕地大量荒芜,农村金融枯竭。农村经济的衰败加深了农村贫困化的趋势,加剧了农民与政府的隔膜,引起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也促使江苏省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干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忠民  
中国近代企业最初发生于自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内部管理很大程度上还是官僚衙门式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民营企业逐渐兴起,但是直到20世纪前20年,即使是在荣家企业这样规模极大的近代企业,以及诸如长江航运这样的近代新兴运输行业中,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落后的工头制、包工制式的管理模式。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世界科学管理理论的推动下,随着国内近代职业经理阶层的逐渐形成,以及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公司搁浅、倒闭事例的时有发生,科学管理对于公司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近代中国的公司企业,特别是在诸如上海这样的工商业大都市的公司企业中,逐渐开始兴起崇尚和推行以科学管...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盛邦和  
"本位"就是"本来的地位"的意思。"本位文化"运动就是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地位的运动。中国近现代有过中体西用思想、国粹思想、国学思想、复古思想等,都是"本位文化"思想在不同时代形式上的变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史志宏  
本文是作者研究1958年河北保定农村经济调查资料系列论文的第三篇。根据1930年、1936年和1946年3个年份对清苑县4个村农户家庭历史的追溯调查数据,笔者对这一时期华北平原农村土地以外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