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97)
- 2023(12882)
- 2022(10745)
- 2021(10201)
- 2020(8064)
- 2019(18466)
- 2018(17927)
- 2017(33209)
- 2016(18113)
- 2015(20386)
- 2014(19970)
- 2013(19946)
- 2012(18794)
- 2011(17282)
- 2010(17275)
- 2009(16543)
- 2008(16212)
- 2007(14576)
- 2006(13236)
- 2005(12339)
- 学科
- 济(80367)
- 经济(80253)
- 业(55819)
- 农(50548)
- 管理(49224)
- 企(34082)
- 企业(34082)
- 农业(33544)
- 方法(27599)
- 中国(26094)
- 数学(24091)
- 数学方法(23895)
- 业经(23875)
- 制(20981)
- 财(18808)
- 贸(16083)
- 贸易(16072)
- 易(15802)
- 体(15330)
- 地方(15166)
- 发(14422)
- 学(14224)
- 银(13731)
- 银行(13714)
- 行(13299)
- 融(12852)
- 金融(12849)
- 农业经济(12600)
- 策(12292)
- 环境(12108)
- 机构
- 学院(261219)
- 大学(260515)
- 济(120446)
- 经济(118362)
- 研究(98339)
- 管理(97896)
- 理学(83546)
- 理学院(82612)
- 管理学(81591)
- 管理学院(81093)
- 中国(78737)
- 农(58711)
- 京(55591)
- 科学(54747)
- 财(54463)
- 所(49155)
- 中心(44879)
- 农业(44559)
- 研究所(44009)
- 财经(41774)
- 业大(40800)
- 江(39755)
- 经(38229)
- 经济学(37083)
- 北京(35369)
- 范(34612)
- 院(34521)
- 师范(34321)
- 经济学院(33211)
- 财经大学(30622)
- 基金
- 项目(170549)
- 科学(136377)
- 研究(130128)
- 基金(126473)
- 家(110023)
- 国家(109036)
- 科学基金(92928)
- 社会(87091)
- 社会科(82185)
- 社会科学(82168)
- 基金项目(66228)
- 省(64403)
- 教育(57977)
- 自然(55704)
- 自然科(54372)
- 自然科学(54360)
- 划(54337)
- 自然科学基金(53420)
- 编号(52057)
- 资助(49874)
- 成果(43000)
- 部(40243)
- 重点(38785)
- 发(38572)
- 制(38304)
- 国家社会(37540)
- 课题(36248)
- 创(35538)
- 教育部(34580)
- 性(33979)
- 期刊
- 济(144899)
- 经济(144899)
- 研究(85255)
- 农(63563)
- 中国(62505)
- 农业(43054)
- 财(40946)
- 科学(39593)
- 学报(39565)
- 管理(35044)
- 大学(31916)
- 学学(30022)
- 融(29882)
- 金融(29882)
- 业经(27155)
- 教育(26918)
- 财经(21506)
- 技术(21216)
- 经济研究(21107)
- 业(20639)
- 问题(20129)
- 经(18665)
- 世界(17760)
- 贸(16102)
- 农村(15566)
- 村(15566)
- 农业经济(15295)
- 版(14617)
- 国际(14321)
- 经济问题(13474)
共检索到420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储丽琴
20世纪30年代,以方显廷、吴知和毕相辉为代表的南开经济研究所与王宜昌之间就近代中国农村工业组织制度的演变路径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近代中国农村工业组织制度演变路径的特殊性,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组织制度模式也将提供可行的选择方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程霖
文章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围绕解决农村经济危机的途径而展开的理论探讨和争论,分析了“中国农村派”、“乡村建设派”、“农村合作派”和“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派”提出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对这四种方案的分析视角、理论模式、主要内容、思想特点及实践意义进行爬梳评述的基础上,阐述了这四种方案在方法论、理论分析及对策建议上所蕴含的合理内涵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启示。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危机 途径 方案 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昉 缪德刚
作为金融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构思和建设是试图消解一定历史条件下农村经济危机的制度性探索工具之一。20世纪30、40年代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思想的形成和土地金融制度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关系的微观视角。文章梳理和总结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农村土地金融相关问题的讨论,分析了土地金融思想对于土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动态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近代土地金融制度思想对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盛邦和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出现"社会性质大论战"。结果以下理论成为中国现代思想的主流:中国历史社会虽显示某些"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然而与世界多数国家同样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阶段,近代以来,则显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侯云霞
农村问题是民族复兴的基本问题。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出现了多个改造农村,以期实现民族复兴的探索实践活动。由于存在对社会认知多方面的分歧,他们在权利表现、内容表现和形式表现等方面产生了众多的差异性表现。
关键词:
农村改造 差异性 表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红运
20世纪30年代,由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华的商品倾销,水旱灾害的打击,土地分配不合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苛捐杂税的压力,引起了江苏农村经济的衰败。其主要表现是农作物收成暗淡,农村副业的衰落,农民离村人口增加,耕地大量荒芜,农村金融枯竭。农村经济的衰败加深了农村贫困化的趋势,加剧了农民与政府的隔膜,引起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也促使江苏省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干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昉 韩丽娟
信用是农村金融的基础。若农民信用不固,则任何通过外力构建的农村金融组织都将难以为继,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演变即体现了这一点。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农村在思考传统合会运作及其信用管理方式的前提下,借鉴西方合作金融思想,形成了一股商资主导的以培育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的农村金融浪潮。但由于农信社的内部约束和银行的外部约束并未有效提升农民信用,信贷效率低下,通过商业银行培育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方式遭到废弃。后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合作金库主导的农村合作金融,偏重于合作资金的供给,对合作社信用疏于监督,最终导致合作金融体系难以发挥效果。本文将基于这一线索,透过信用管理思想的发展演变,观察和思考信用体系对于合作金融在近代中国由兴至衰的内在影响。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农村合作金融 农民信用管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昉 韩丽娟
信用是农村金融的基础。若农民信用不固,则任何通过外力构建的农村金融组织都将难以为继,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演变即体现了这一点。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农村在思考传统合会运作及其信用管理方式的前提下,借鉴西方合作金融思想,形成了一股商资主导的以培育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的农村金融浪潮。但由于农信社的内部约束和银行的外部约束并未有效提升农民信用,信贷效率低下,通过商业银行培育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方式遭到废弃。后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合作金库主导的农村合作金融,偏重于合作资金的供给,对合作社信用疏于监督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农村合作金融 农民信用管理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蒋国河
本文就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复兴的原因、农村宗族由传统向现代变迁、农村宗族与农村现代民主政治的关系、宗族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宗族的现代性五个问题,对学术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农村宗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和梳理,进而对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及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农村宗族研究要想进一步深入并取得突破,必须克服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农村宗族问题,跳出单一的社会结构观思维,正视农村宗族的行动主体———农民的存在,而不是割裂宗族与农民的关系。
关键词:
农村 宗族 农民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袁方成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20多年间引发了13亿人口大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迅猛变化,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日益引起国外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外机构和学者对中国农村问题展开研究,研究领域日益扩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学术成果大为丰富,中国农村研究已经成为海外中国研究中的热点和"显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章靖 朱俊鹏
为后人所称道的民国时期的"教授治校",有其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以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教授治校"为例,教授会与评议会是其基础性组织。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清华学校改办大学的过程中,"教授治校"制度的成立和"教授治校"管理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思潮引领、组织基础与人员支持。特别是留美"少壮派"作为中坚力量,在教授会与评议会成立过程与早期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教授会与评议会代表着清华教师群体,在维护教师权益、践行"教授治校"过程中发挥了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作用。以教授会与评议会为基础的教授治校制度,深深影响了清华二三十年代的发展。
关键词:
教授会 评议会 留美“少壮派” 教授治校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晓荣 戴建兵
20世纪20、30年代北方农村钱票泛滥,从实物和史料两方面都得到证实。钱票不同于国家银行、各大商业银行发行的纸币,也不同于各省、市银行发行的纸币,它是县及县以下政府、商会、民间金融机构及商号发行。北方钱票以小面额为主,由于钱票集中在北方一个时期,这与当地特殊的商品经济相联系。正是北方农民的相对贫困才使钱票有了生存空间。
关键词:
北方农村 钱票 乡村币制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盛邦和
"本位"就是"本来的地位"的意思。"本位文化"运动就是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地位的运动。中国近现代有过中体西用思想、国粹思想、国学思想、复古思想等,都是"本位文化"思想在不同时代形式上的变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隋福民
"无锡、保定农村调查"数据有助于认识华北农户的经济行为,同时有助于深化对近现代中国经济的理解。本文利用第一、二次调查数据定量识别了20世纪30—40年代清苑(保定)11个村的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非农就业情况,量化研究农户在要素市场上的选择行为以及这种选择对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清苑11个村的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相对不发达,但农户仍能通过市场以理性的方式配置自己的资源。我们还发现,非农就业对于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非常重要。"无锡、保定农村调查"数据的重要性堪比满铁和卜凯数据,尤其是对华北的研究更是如此。这一数据为未来的扩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农户 经济理性 保定农村调查 非农就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振华
在20世纪2、30年代,日益"边缘化"的南阳盆地在遭受过往军队苛征和地方匪患的骚扰下,社会秩序全面崩溃。南阳盆地社会生态的衰败造成当地土地荒芜、农民逃亡(离村)人口剧增、农村副业由盛而衰、交通秩序破坏,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尤为令人痛心的是,南阳盆地社会秩序的崩溃和社会生态的衰败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化程度,当地农家生活已降低至最低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