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54)
2023(13142)
2022(10871)
2021(10468)
2020(8630)
2019(19822)
2018(19399)
2017(36082)
2016(19153)
2015(21797)
2014(21079)
2013(20541)
2012(18778)
2011(16593)
2010(16343)
2009(14733)
2008(13973)
2007(11667)
2006(9914)
2005(8979)
作者
(50229)
(41879)
(41700)
(40114)
(26790)
(19839)
(19015)
(16525)
(16162)
(14719)
(14396)
(14250)
(13197)
(13148)
(13125)
(12988)
(12530)
(12195)
(12104)
(12082)
(10403)
(10096)
(9879)
(9710)
(9412)
(9410)
(9119)
(8939)
(8324)
(8272)
学科
(78469)
经济(78383)
管理(55416)
(52321)
(42768)
企业(42768)
方法(37259)
数学(33293)
数学方法(32881)
中国(24554)
(21137)
(19715)
技术(17058)
(16720)
贸易(16702)
业经(16472)
(16384)
(14550)
农业(14140)
地方(13861)
(13155)
理论(12284)
(12222)
银行(12210)
环境(11833)
(11728)
(11558)
(11517)
金融(11516)
(10954)
机构
大学(260323)
学院(257717)
(115038)
经济(113102)
管理(103518)
理学(89546)
理学院(88656)
管理学(87321)
研究(87210)
管理学院(86811)
中国(68294)
(54190)
(51100)
科学(48674)
中心(41918)
财经(40946)
(40613)
(37738)
(37269)
研究所(36864)
经济学(36695)
(35997)
北京(34187)
业大(34142)
(33958)
师范(33658)
经济学院(33191)
(31868)
财经大学(30867)
(29350)
基金
项目(179614)
科学(144220)
研究(135780)
基金(133732)
(115755)
国家(114852)
科学基金(100196)
社会(89390)
社会科(84972)
社会科学(84955)
基金项目(69889)
(67045)
教育(63824)
自然(62274)
自然科(60941)
自然科学(60927)
自然科学基金(59866)
(57208)
资助(54119)
编号(53514)
成果(42987)
(41918)
重点(40623)
国家社会(38940)
(38803)
(38355)
教育部(37078)
课题(36775)
创新(36347)
人文(35598)
期刊
(118350)
经济(118350)
研究(78846)
中国(53264)
管理(39650)
(39457)
科学(34989)
学报(34569)
教育(32404)
(31669)
大学(28180)
技术(27492)
学学(25904)
(23375)
金融(23375)
农业(22318)
财经(20435)
经济研究(20277)
(17736)
业经(17376)
问题(15771)
(14866)
图书(14189)
技术经济(14149)
世界(13567)
(13426)
国际(13014)
科技(12169)
统计(11907)
(11805)
共检索到3853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思  徐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及时调整政策,各地开始推广和普及节育技术,中国现代节育技术的推广工作由此艰难起步。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和卫生部门在指导与培训、供应与保障、促进科技交流与创新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领导和全面的支持。此时期,各地节育技术的推广呈现出计划性、实用性、不平衡性的特点,总体上为中国的计划生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大众节育技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及卫生部门所表现出的执行力,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出现的问题尚未得到学界的关注,值得重新评价和反思。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连辉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之初,即开始积极探索农药污染的防治。因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制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农药污染防治工作是在生产安全和劳动卫生理念下,围绕防治农药急性和亚急性中毒展开的,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前现代性特征。这一时期的探索,为此后中国现代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起步,奠定了重要知识、技术和制度基础。这些探索的内容、特征与绩效,主要是由农业植保方针、农业发展政策、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水平等经济因素决定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连辉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之初,即开始积极探索农药污染的防治。因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制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农药污染防治工作是在生产安全和劳动卫生理念下,围绕防治农药急性和亚急性中毒展开的,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前现代性特征。这一时期的探索,为此后中国现代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起步,奠定了重要知识、技术和制度基础。这些探索的内容、特征与绩效,主要是由农业植保方针、农业发展政策、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水平等经济因素决定的。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景欣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旧社会”相关的叙事频频出现在小说中,承载了隐喻式的历史想象。作品借助此类叙事所蕴含的价值判断,完成了“新中国”历史合法性的话语建构。其间,一些女作家的创作与主流叙事同中有异。她们或通过个人回忆的方式书写“复线的历史”,以幽微的怀旧情绪疏离了进化史观的线性逻辑;或偏爱用日常生活反映社会进步,在国族想象中有限度地保留了个人话语;或在痛诉阶级苦难的同时关注个体尊严、女性困境,触及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反思。其所展露的观念意识的丰富性,一定程度上折映了进化论在本土语境中衍生出的复杂内涵。女作家笔下“旧社会”叙事的独特性根植于中国妇女近代以来的历史境遇。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徐雁  
依据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省地方史志的不完全记载,叙述家谱文献在土改运动,尤其是在"破四旧"的文革初期被损毁的事实,展现家谱文献先后进入图书馆典藏、古旧书市场和拍卖市场买卖的情景。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宋小梅  
本文将以美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转变为主线,将美国货币政策分为四个时期,即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时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货币主义货币政策时期、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灵活微调的货币政策(过渡)时期及1994年到现在的中性货币政策时期。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是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相关。美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过程,反映了各时期货币当局所采用的货币政策理论、货币工具和操作目标以及货币传导渠道的相应改变。本文对美国货币政策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理论、中介目标、操作工具及政策效果等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决策和操...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李晓  
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日本由政府提出、制定并推行了产业结构政策;并且,日本对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最为深入,采取的政策较为合理,实行的措施较为有效,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也较大。“日本的产业政策的第一个特点,是采取了以产业结构为目标并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作为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不断的调整、变革,成为战后日本宏观经济调节的突出特征。总地来看,战后日本产业结构政策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形成、发展和变革的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智君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农村工业化"逐渐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种重要思潮。1930-1949年有关"农村工业化"问题的期刊文献涉及的论域主要有"农村工业化"的内涵探讨、必要性分析、实施路径、保障体系等。思想界的中国农村工业化思想呈现出开放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特点。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殷之光  
本文尝试从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出发,展现"全球六十年代"的多样性,以此揭示潜藏在"全球治理"话语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以及国际关系中这种自上而下的治理话语的局限性。本文以1967年"六日战争"为起点,从阿拉伯现代民族独立历史叙事的内部展现美苏超级大国沟通与协调机制的问题。本文认为,基于西方中心历史叙事立场建构的"全球治理"话语,对于理解现代世界秩序和国际关系存在诸多弊端。与此相对应,本文将分析视角转向同一时期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基于反帝反殖民诉求而产生的针对西方帝国"全球治理"的"反叛"运动。作为20世纪60年代全球被压迫者反抗的一部分,阿拉伯世界以暴力斗争的形式向美苏主导的治理逻辑发起了挑战。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余文君   隋福民  
以“福利比率”考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农户生活水平,发现户均生活已达“糊口”水平,但农户个体间差距较大。一半以上农户无法维持生计,少数农户通过剥削等方式掌握大量生产剩余。同一农户的历时性研究显示贫困具有可延续性。生活水平的户间差异主要受土地占有量和家庭人力资本影响。家庭福利比率差异表明20世纪初地权更容易集中在有充足剩余资本的农户手中,有生计之忧的农户无法持续投资农业生产,从而加重贫困。从生产价值再分配过程来看,农业生产剩余并未被人口完全消耗,而主要集中在不事农业生产的地主手中。“高水平陷阱”将近代农业发展停滞归因于人口对农业生产剩余的消耗,在微观视角上难以成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刚  
留学生群体是推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主力军。异域学习经历使他们对比较教育研究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留学生系统地探讨比较教育学科功能、研究对象等问题,构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式,建立比较教育研究的学术体制,参与比较教育人才培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生群体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玉茹  李进霞  
在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中,生产、交换、分配等问题,都曾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而消费问题则一度被忽视,尤其是关于近代农民的消费分析,成果不多。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着重于农民生活消费的分析,同时涉及消费的来源、消费的营养结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不同耕种权的农民的消费差异等问题,力求揭示这一时期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的全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鹏  胡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调查和研究蔚然成风,蒋杰是这次农村调查运动的典范。他身体力行,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显示了"用脚做研究"的实证研究的作风。其调查内容广博而丰富,涵盖人口、自然环境、教育等各个方面,并意图以精确的调查分析中国农村的症结,以求达到改良农村的目的。这些调查推动了中国农村调查研究的本土化进程,使我们对民国乡村社会及其诸多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马建华  
经济体间市场网络层级体系的形成是近代市场扩展、经济转变、市场整合度等多重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学界一般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贸易网络已渐具规模,且内部存在不同层级。相较于近代中国国内商品流通层级性的形成,资金流动下金融网络层级性的构建和表现,自然成为经济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梳理总结国内汇兑市场中重要商埠的主要汇兑关系,大体描绘以上海为中心,以天津、汉口、镇江等一级汇兑中心为节点,连接次级商埠和基层市场并逐步形成立体型的汇兑层级体系。汇兑体系的横向纵向连接,又形成了复杂的全国汇兑网络。从宏观角度看,近代中国的区域金融圈表现明显,空间距离极大地影响全国的汇兑关系,长距离汇兑关系还较少,全国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