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39)
- 2023(7496)
- 2022(5847)
- 2021(5494)
- 2020(4420)
- 2019(10109)
- 2018(9986)
- 2017(18608)
- 2016(9925)
- 2015(11277)
- 2014(10895)
- 2013(10484)
- 2012(9528)
- 2011(8653)
- 2010(8364)
- 2009(7717)
- 2008(7463)
- 2007(6283)
- 2006(5677)
- 2005(5517)
- 学科
- 济(47345)
- 经济(47307)
- 管理(22893)
- 业(22044)
- 方法(18577)
- 中国(18096)
- 数学(16911)
- 数学方法(16839)
- 企(14894)
- 企业(14894)
- 农(13791)
- 贸(10916)
- 贸易(10909)
- 易(10747)
- 业经(10470)
- 农业(9138)
- 财(8800)
- 制(8313)
- 发(8158)
- 地方(7580)
- 银(7569)
- 银行(7564)
- 学(7417)
- 行(7353)
- 融(7273)
- 金融(7273)
- 产业(7150)
- 发展(6772)
- 展(6764)
- 关系(6635)
- 机构
- 大学(141411)
- 学院(137271)
- 济(69186)
- 经济(68325)
- 研究(55295)
- 管理(50121)
- 中国(43875)
- 理学(42879)
- 理学院(42385)
- 管理学(41792)
- 管理学院(41537)
- 京(31276)
- 科学(30328)
- 财(28791)
- 所(27270)
- 研究所(25005)
- 中心(24219)
- 经济学(23927)
- 财经(23516)
- 农(22235)
- 经(21867)
- 经济学院(21661)
- 北京(20274)
- 院(19626)
- 江(18397)
- 范(18284)
- 师范(18156)
- 业大(17779)
- 财经大学(17678)
- 农业(17315)
- 基金
- 项目(93205)
- 科学(75055)
- 基金(71569)
- 研究(69675)
- 家(63189)
- 国家(62767)
- 科学基金(53189)
- 社会(48466)
- 社会科(46160)
- 社会科学(46152)
- 基金项目(36689)
- 自然(31287)
- 省(31161)
- 自然科(30632)
- 自然科学(30626)
- 教育(30423)
- 自然科学基金(30099)
- 资助(28690)
- 划(27975)
- 编号(26514)
- 国家社会(22687)
- 部(22476)
- 中国(22002)
- 成果(22000)
- 重点(21424)
- 发(20936)
- 教育部(19551)
- 创(18917)
- 人文(18251)
- 大学(17993)
共检索到2125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永恒 张时煌 何凡能 周兆媛
针对中国国家尺度层面耕地历史数据集的缺乏,提出了分区建模的方案。首先,将中国定性划分为四大区域,即传统农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在此基础上,分别量化地形、人口要素与耕地分布之间的关系,构建空间格网化模型。利用该方案,重建了中国1913、1933、1950、1970、1990和2000年6个时间断面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格网化耕地数据。对比1990年的重建结果与遥感解译结果,发现无论是县域尺度,还是栅格尺度,数据集的准确性都较高。对重建的耕地数据集进行分析发现,近百年来中国的耕地面积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拐点大体在20世纪后期,不仅是耕地总量的先增后减,而且垦殖强度也是先增后减,但区域之间并不一致,其中变化较大的是东北和西北地区。
关键词:
耕地分布 格网化 分区重建 中国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胡浩 于敏捷
面积与土地生产率关系一直是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争议话题之一。本文利用卜凯农村社会调查原始数据,以实证估计方法计算出小型、中小型、中型、中大型和大型农户的土地生产率差异,并验证了在传统农业中存在着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的负向关系,显现出"小农"优势。在分析不同规模农户的生产行为差异及外在劳动力市场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是造成"小农"优势的根本,而家庭生产行为差异是其外在表现,并直接引发了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的负向关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赵晓雷
一、工业化概念及理论的发展演变从世界上看,工业化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18、19世纪的西方古典经济学。作为工业资本理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从工业和农业的比较利益出发,论述了工业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国民财富的重要原因,所以,国富增加(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在于现代都市社会的形成和随之而来的工业化。对工业化理论的广泛阐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的一般认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它们实现了工业化。发展中国家要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也必须实现工业化。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P·Rosenstein-Roden)在他的著名论文《东欧和东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中提出:发展中国家要从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伯华
本文截取1961年以后日本经济发展相对平稳的时间段,研究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大历史事件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从而得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日本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03年分别为1961年的79%和60%,符合直线变化规律。单位农业劳动力占有的耕地面积从1961年的0.2060hm2/人上升至1.0870hm2/人,接近1961年的5倍,符合二次曲线变化规律。借助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耕地面积驱动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造成的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面积扩大是耕地面积减少的根本原因;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也造成部分耕地退出耕作...
关键词:
耕地面积 驱动力 日本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尚能飞 唐世凯 汤利
【目的】分析中国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化和趋势,为耕地利用转型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熵值法、时间突变点检验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耕地利用转型情况、突变点和时空演变。【结果】从时间上看,中国各省(区、市)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功能和模式转型指数总体偏低但持续增长,耕地利用转型发展较慢、水平较低;2010年前,除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陕西省和新疆自治区外,中国各省区市耕地利用综合转型初步实现,但转型指数偏低,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空间上看,中国耕地利用转型基本形成以东部地区为主的高值区及西部地区为核心的低值区并存的空间格局,耕地利用转型空间迁移呈现东北—西南转移格局,地区差异明显。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功能和模式3个子系统耦合较好,但失调现象日益凸显。总体来看,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潜力较大,三者相互促进,且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有“向西”转移的趋势,存在一定的非均衡趋势。【结论】中国21世纪以来耕地利用转型在时空上呈现“西移”趋势,耕地利用转型3大子系统耦合较好,但失调现象日益凸显,存在一定的非均衡性。因此,应实施以东部发达地区到西部传统农业区的多样性、差别性和调控性的发展战略,加强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功能和模式转型3个子系统之间的联动和协调作用,激活农业发展相关要素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耕地高质量利用。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付磊
20世纪中期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新旧转换期。这一期间在全国全面推行了现代会计,实现了会计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会计落后、散乱的局面。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国会计处在艰难的摸索过程中,会计的发展受到政治的强烈干预。
关键词:
20世纪中期 中国会计 转折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加晋
在传统社会,畜牧业不仅是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被视作国力兴衰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与必要条件,故王夫之有言:“汉唐之所以能张者,皆唯畜牧之盛也。”到20世纪上半叶,畜禽业逐步在中国近代经济中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饲料作为畜禽生长与生产最主要的营养来源,是畜牧业存续与近代化发展的基础。以1900年中国第一篇饲料学专文为始,越来越多的学人意识到“欲强畜牧,先改饲料”之理,他们试图通过饲料科技的近代化来推动中国畜牧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之振兴。但可惜的是,
关键词:
饲料科技 畜牧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屠启宇
20世纪的世界经济是以贸易、生产、金融投资乃至经济政策、体制走向全球一体化为特征的。其中,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又是这一进程中最具活力的现象。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推动和各国谋求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观努力的综合作用下,特定区域内的主权国家通过经济合作的承诺,或者组成更为严密的经济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美岭
近代中国工业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区位分布也出现了由口岸及沿海集聚向内陆扩散的现象。文章利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工业调查数据,从区位优势与产业集聚效应的角度实证考察了近代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原因。研究表明,不但贸易优势对地区工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产业集聚效应也是影响工业发展与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因为地区商品贸易的发展可以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并提高劳动者收入及地区购买力水平,所以发达的贸易可以成为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并吸引企业的进入与集聚,从而促进工业发展。然而,产业的过度集聚也会降低工业的区位优势,促使产业向集聚区外扩散。文章的结论可以为当今...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产业扩散 贸易优势 工业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姜全保,李树茁,费尔德曼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持续升高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和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女孩死亡水平偏高导致失踪女性现象严重,使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文章使用全国5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对普查数据修正的基础上,分时期估计了1900-2000年中国失踪女性的数量和比例,研究各时期失踪女性的特征和主要原因,并讨论了估计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关键词:
失踪女性 出生性别比 女孩死亡水平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生兆欣
回顾20世纪的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我们可以把研究目的观分为"借鉴论"和"交流论"。前者以认识他国教育现象、探索普遍教育规律为认知性目的,并通过"本土化"来实现"借鉴"的实践性目的;后者以认识他国教育的独特性为认知性目的,并通过"本土生长"来实现"交流"的实践性目的。两类观点的出现与社会历史、社科理论和比较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比较教育 研究目的 中国学者 20世纪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彭斐章 付先华
文章全面地回顾了 2 0世纪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历程 ,系统地总结了 2 0世纪中国目录学的研究成果 ,对网络环境下中国目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做了认真的思索 ,并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中国目录学研究应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几个课题
关键词:
目录学 发展历程 网络环境 研究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