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79)
2023(6003)
2022(5141)
2021(4851)
2020(3877)
2019(8816)
2018(8612)
2017(15910)
2016(8654)
2015(9661)
2014(8791)
2013(8592)
2012(8063)
2011(6963)
2010(6948)
2009(6558)
2008(6356)
2007(5533)
2006(4838)
2005(4092)
作者
(22692)
(19152)
(18673)
(17639)
(12480)
(9429)
(8483)
(7518)
(7231)
(6947)
(6842)
(6361)
(6311)
(5955)
(5893)
(5744)
(5727)
(5724)
(5514)
(5484)
(4737)
(4587)
(4549)
(4505)
(4259)
(4248)
(4230)
(4154)
(3769)
(3750)
学科
(32488)
经济(32463)
管理(26409)
(25742)
(21622)
企业(21622)
技术(11839)
地方(11834)
方法(10813)
(10113)
中国(9669)
数学(9138)
技术管理(9105)
数学方法(9016)
业经(7912)
(7441)
农业(7030)
(6725)
(6640)
(5559)
银行(5547)
地方经济(5471)
(5352)
金融(5350)
(5295)
理论(5270)
环境(5227)
(4613)
(4611)
贸易(4602)
机构
学院(109379)
大学(108662)
(42988)
管理(42255)
经济(41985)
研究(38999)
理学(36192)
理学院(35665)
管理学(35083)
管理学院(34834)
中国(30226)
科学(24141)
(24097)
(23280)
中心(19225)
(19213)
(18897)
(17631)
研究所(17255)
(16428)
师范(16281)
业大(16002)
(14934)
(14809)
财经(14779)
北京(13889)
农业(13649)
(13495)
(13261)
师范大学(13227)
基金
项目(76976)
科学(61665)
研究(57677)
基金(55028)
(47998)
国家(47545)
科学基金(41494)
社会(36903)
社会科(34800)
社会科学(34787)
(32577)
基金项目(30132)
自然(26783)
自然科(26145)
(26142)
自然科学(26139)
自然科学基金(25674)
教育(25568)
编号(22888)
资助(20650)
(19013)
成果(18080)
创新(17998)
重点(17546)
(17453)
课题(16613)
(16248)
(15339)
国家社会(14892)
(14338)
期刊
(50696)
经济(50696)
研究(33717)
中国(26176)
管理(16985)
科学(15958)
(15707)
学报(15522)
(15481)
教育(13746)
(11890)
金融(11890)
大学(11790)
学学(10694)
农业(10329)
技术(10284)
业经(8689)
科技(7525)
经济研究(7424)
资源(7421)
财经(6991)
图书(6741)
(6412)
问题(6291)
(6039)
(5683)
技术经济(5681)
(5587)
论坛(5587)
现代(5557)
共检索到1724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董建波  
20世纪上半期,地权变更造成土地所有权在业户之间的频繁转移。受分家析产及土地继承关系的制约,地权配置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延续性,而比重较高的公堂土地因其配置不均,也对地权结构产生了直接影响。土地产权既没有向富农阶层单向集中,导致更为严重的贫富分化,也未明显转向中农阶层,引发整个社会阶层结构的“中农化”。相反,土地产权整体上向贫农阶层倾斜,但由于贫农户数及比重增加,浙江新登社会阶层结构出现“贫农化”趋势。同时,由于户均土地面积下降,贫农阶层趋于“穷困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丽静  
兴起于20世纪上半期的科普教育运动在实践领域发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部分地归功于其所遵循的科普教育原则,即通俗易懂、突出重点和求知重做。目前,值我国的科普教育热潮掀起之际。重温这些原则对科学教育的推广将多有裨益。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昭军  
20世纪上半期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呈现为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世纪之初,章太炎、梁启超等运用新史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清代学术,奠立了清学史研究的现代格局。与政治上宣传民族主义和民主、科学等启蒙思想相呼应,他们在学术上主张"扬汉抑宋",推崇乾嘉汉学,贬抑清廷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针对启蒙主义的问题与不足,二三十年代,柳诒徵、钱基博、钱穆等新人文主义史家起而反驳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的观点,力主"扬宋抑汉",强调尊重历史传统,弘扬中国的人伦道德和人文精神。40年代,以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推陈出新,把启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聂志红  
20世纪上半期,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日益深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中国经济的性质,剖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律,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框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发展的三大"节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下半期中国经济的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忠民  
文章以20世纪20年代末及30年代前半叶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的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该时期上海工厂工人的工资率、工人的实际收入,工人家庭的生活程度及生活费指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文章认为,近代上海工人的工资体系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两大显著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半叶的上海工人及其家庭,尽管其工资水平及生活程度是低水准的,但生活状况总体上还是基本稳定的;工人工资水平与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的阶段和程度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熟练、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是上海工业以及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而维持这一条件的基础因素之一则是工人以及工人家庭基本生活的保障。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进锋  
阶层外婚指来自不同阶层的男女之间的婚姻。西周时期的绝大多数婚姻是阶层内婚,但也存在少量阶层外婚。后者包括丈夫地位高于妻子和妻子地位高于丈夫两种情况。在这些阶层外婚中,夫妻双方精诚合作、共同拼搏是实现进一步向上流动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地位高的一方会有意无意、偶然必然地提带另一方,使后者地位提升。当时有些女子因婚姻使自身的社会地位获得了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还有一些男子通过婚姻使自己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建林  
从中国"合会"的发展历程、影响力、运行方式、政策和功能五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浙江和中国台湾"合会"的演变过程,对两者的发展轨迹进行比较。这两个地区一百年来中国"合会"不同的发展轨迹为我们认识民间金融提供了新的启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俊勤  
本文借鉴社会学的分层理论,按照家庭收入来源的不同,将浙江农户分为四个阶层,并通过对不同阶层农户入户调查返回的样本数据的分析,考察不同类型农户在借贷需求上的差异。通过分析,本文提出目前富裕地区的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由农业生产性贷款向非农经营和消费性贷款转变,而浙江农村信贷供给严重不足,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借贷行为的特征,建立多样化的金融组织,提供多种类的金融产品,有效解决农户借贷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卫东  杨全胜  
文章首先测算了CGSS样本中"1970—1979年毕业群体""1980—1989年毕业群体""1990—1999年毕业群体"和"2000—2010年毕业群体"的机会不平等指数,然后采用PSM(倾向匹配得分)的方法,构造了所有个体在达到"反事实"的最高教育情况下的收入分布,并且再一次测算出"反事实"的情况下,四个群体所面临的机会不平等指数,最后通过比较实际的机会不平等指数和"反事实"情况下的机会不平等指数的差异,来进一步地判断教育是否能够显著降低机会不平等,从而具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效应。结果发现,教育能够有效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减小机会不平等,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其改变的幅度会减低,改变比例从20世纪70年代的77%下降到了21世纪00年代的40%左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戴海东  易招娣  
合理的阶层流动是社会公平、民主、自由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阶层流动和高等教育公平二者一致的价值诉求有其内在统一性。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阶层流动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可行路径包括:树立平等观念,遵循"扶弱"原则,为低层代际向上流动提供机会;增加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向上流动提供保障;强化和完善高等教育选择功能,促进社会阶层的竞争性流动;发挥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关注大学生就业,促进社会阶层的公平流动等。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绍刚  
十七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糖业及对外蔗糖贸易(荷)陈绍刚一、序言十七世纪上半期在世界政治经济史上是一段特别的时期。在东方,中国政治上大变动,明清朝代交替;经济上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在西方,欧洲的对外扩张达到高潮,荷兰等国开始步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①。这一过渡时...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爱君  徐冰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中国创办了大量报刊。其中,在北京发行最早、影响最大的就是华文报纸《顺天时报》,该报第三代社长龟井陆良是20世纪初期活跃在北京新闻界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中日关于"对华二十一条"交涉时日本记者当中对华强硬派的代表。然而,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战后的龟井转变为批判日本的对华政策、积极宣扬国际和平的活动家。龟井陆良中国观的转变以及他关于新闻媒体与国际关系的一些言论和主张,对于我们回顾上个世纪中日两国由摩擦、冲突走向战争的历程,进而思考今天的中日关系以及媒体在两国关系中的作用与责任,具有历史的见证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竞  
绝大多数农民都希望实现社会阶层流动,但是由于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公民资源和社会资源等障碍,致使他们社会阶层流动不畅。本文探讨丰富农民的资源,拓宽农民社会阶层流动的渠道,以促进农民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刘帅  雷鹏飞  
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是我国在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但目前对该政策效果评估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教育的社会阶层流动效应出发,运用CGSS微观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因果效应,并对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验证。研究表明,受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冲击的个体,社会阶层提升概率和幅度都明显高于控制组。该结论在经过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主要通过提高受教育程度、认知能力渠道促进受冲击个体的社会阶层提升,而收入并非主要作用路径。以上研究为继续实施完善免费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路兰  高齐圣  刘瑞超  
社会阶层固化已经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公平公正的实现,也遏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尽管国内外学者关于劳动力迁移及社会阶层固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对于劳动力迁移是否可以破除社会阶层固化的讨论还未曾见。文章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并讨论了带有异质性的劳动力迁移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个体是否迁移存在异质性的事实,劳动力迁移对个人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次,劳动力迁移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存在年龄差异、收入等级差异,对于收入较低以及年龄处于41~60之间的个体的社会阶层影响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