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32)
- 2023(10469)
- 2022(9398)
- 2021(8838)
- 2020(7507)
- 2019(17490)
- 2018(17386)
- 2017(33167)
- 2016(18092)
- 2015(20424)
- 2014(20268)
- 2013(20177)
- 2012(18492)
- 2011(16657)
- 2010(16333)
- 2009(14732)
- 2008(14045)
- 2007(12149)
- 2006(10570)
- 2005(9091)
- 学科
- 济(66777)
- 经济(66693)
- 管理(49573)
- 业(46080)
- 企(38884)
- 企业(38884)
- 方法(32778)
- 数学(28246)
- 数学方法(27897)
- 学(19008)
- 农(17210)
- 中国(16755)
- 财(16162)
- 业经(14743)
- 地方(13749)
- 理论(12390)
- 贸(12305)
- 贸易(12300)
- 易(11905)
- 和(11568)
- 农业(11546)
- 环境(11099)
- 制(11019)
- 技术(10841)
- 务(10344)
- 财务(10285)
- 财务管理(10266)
- 教育(9782)
- 企业财务(9716)
- 划(9596)
- 机构
- 大学(257846)
- 学院(253710)
- 管理(99523)
- 济(91984)
- 经济(89801)
- 研究(88628)
- 理学(86857)
- 理学院(85849)
- 管理学(84030)
- 管理学院(83621)
- 中国(62780)
- 科学(61266)
- 京(55793)
- 农(49328)
- 所(46344)
- 业大(44541)
- 研究所(43013)
- 财(40165)
- 农业(39424)
- 中心(39367)
- 江(36405)
- 北京(35124)
- 范(33434)
- 财经(32829)
- 师范(32802)
- 院(32787)
- 经(29983)
- 州(29586)
- 技术(29508)
- 省(26939)
- 基金
- 项目(184485)
- 科学(141729)
- 基金(131968)
- 研究(128049)
- 家(118285)
- 国家(117340)
- 科学基金(98661)
- 社会(76204)
- 省(73155)
- 社会科(71952)
- 社会科学(71929)
- 基金项目(70766)
- 自然(68561)
- 自然科(66924)
- 自然科学(66902)
- 自然科学基金(65700)
- 划(62314)
- 教育(58668)
- 资助(55227)
- 编号(51162)
- 重点(41832)
- 成果(41144)
- 部(39343)
- 发(38845)
- 创(38138)
- 计划(36606)
- 科研(36542)
- 课题(35901)
- 创新(35604)
- 大学(34247)
共检索到359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关健 官曙光 郑永允 慕伟 刘洪军
研究了2-苯氧乙醇、丁香酚麻醉两个规格许氏平鲉幼鱼的效果。幼鱼呼吸频率随麻醉剂浓度的上升而显著下降(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韩军军 胡江伟 时春明 张人铭
以麻醉剂2-苯氧乙醇浓度(50、100、200、400、600、800、1 000μL/L)、暴露时间(2、4、8、12、16、32 min)和溶解氧浓度(4、8、12、16、18、22 mg/L)作为参考指标,研究2-苯氧乙醇对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幼鱼[(9. 91±0. 31) g]的麻醉效果。结果表明:麻醉时间与麻醉浓度呈负相关,复苏时间与麻醉浓度呈正相关。当浓度≤200μL/L,扁吻鱼幼鱼的呼吸频率在初期会下降,随后上升并维持在11次/10 s,当浓度≥400μL/L时,呼吸频率随着麻醉时间的增加下降,直至休克。当浓度为800和1 000μL/L时,幼鱼可在3 min内麻醉,并且在5 min内苏醒,因此,扁吻鱼幼鱼的最适麻醉浓度范围为800~1 000μL/L。在高浓度麻醉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幼鱼的复苏时间减短,当暴露32 min时,幼鱼仅(100. 51±10. 60) s就可以复苏(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林 张邦胤 孟振 孙晓璇 宋楚儿 张正 徐荣静 孙鹏
本研究检查了不同浓度MS-222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的麻醉效果,确定了3种规格幼鱼在不同浓度MS-222作用下达到深度镇静期(A2)、麻醉期(A4)的效应时间,最佳镇静、麻醉浓度和适宜运输浓度。结果显示,在水温为(14.5±0.5) ℃、pH为7.85、盐度为30、溶解氧浓度大于7.5 mg/L条件下,平均体质量为(10.11±2.13) g (W10)、(42.38±5.19) g (W40)和(80.79±6.65) g (W80)的3种规格幼鱼达到A2期和A4期的效应时间随麻醉剂浓度升高逐渐缩短,同一麻醉浓度下效应时间随体质量增加逐渐延长,通过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各规格幼鱼达A2期、A4期的效应时间与MS-222浓度的关系,效应时间为180 s时,W10、W40和W80组达A2期对应的MS-222浓度分别为27.38、29.94和40.39 mg/L,达A4期对应的MS-222浓度分别为95.32、107.32和116.58 mg/L;A2期不同规格幼鱼的呼吸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A4期幼鱼呼吸频率随麻醉剂浓度升高逐渐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S-222浓度为30~50 mg/L时,8 h模拟运输中W10、W40和W80幼鱼存活率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 mg/L时,幼鱼运输存活率分别为60%、80%和100%,W10、W40和W80适宜运输浓度范围建议为27.38~50 mg/L、29.94~50 mg/L、40.39~60 mg/L。相关结果可为许氏平鲉不同规格幼鱼的安全转运、生物学实验的抗应激操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
许氏平鲉 MS-222 麻醉 镇静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林 张邦胤 孟振 孙晓璇 宋楚儿 张正 徐荣静 孙鹏
本研究检查了不同浓度MS-222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的麻醉效果,确定了3种规格幼鱼在不同浓度MS-222作用下达到深度镇静期(A2)、麻醉期(A4)的效应时间,最佳镇静、麻醉浓度和适宜运输浓度。结果显示,在水温为(14.5±0.5) ℃、pH为7.85、盐度为30、溶解氧浓度大于7.5 mg/L条件下,平均体质量为(10.11±2.13) g (W10)、(42.38±5.19) g (W40)和(80.79±6.65) g (W80)的3种规格幼鱼达到A2期和A4期的效应时间随麻醉剂浓度升高逐渐缩短,同一麻醉浓度下效应时间随体质量增加逐渐延长,通过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各规格幼鱼达A2期、A4期的效应时间与MS-222浓度的关系,效应时间为180 s时,W10、W40和W80组达A2期对应的MS-222浓度分别为27.38、29.94和40.39 mg/L,达A4期对应的MS-222浓度分别为95.32、107.32和116.58 mg/L;A2期不同规格幼鱼的呼吸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A4期幼鱼呼吸频率随麻醉剂浓度升高逐渐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S-222浓度为30~50 mg/L时,8 h模拟运输中W10、W40和W80幼鱼存活率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 mg/L时,幼鱼运输存活率分别为60%、80%和100%,W10、W40和W80适宜运输浓度范围建议为27.38~50 mg/L、29.94~50 mg/L、40.39~60 mg/L。相关结果可为许氏平鲉不同规格幼鱼的安全转运、生物学实验的抗应激操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
许氏平鲉 MS-222 麻醉 镇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建明 田甜 姜伟
【目的】为研究丁香酚对长薄鳅幼鱼的麻醉效果。【方法】在水温(22±1)℃条件下,以不同质量浓度的丁香酚对长薄鳅幼鱼的麻醉效果进行研究。【结果】20~120 mg/L质量浓度的丁香酚均能使长薄鳅进入麻醉期,且麻醉浓度与平均入麻时间呈负相关,与平均复苏时间呈正相关;丁香酚质量浓度在20~40 mg/L时,长薄鳅的呼吸频率在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之后,呼吸频率趋于稳定,当增加至60~120 mg/L时,其呼吸频率经历小幅上升之后,均呈现直线下降趋势,并进入休克期;以60 mg/L丁香酚将长薄鳅麻醉后再在空气中进行暴露,暴露时间与复苏时间呈负相关,暴露时间在2~24 min范围内的复苏率为100%,72 h存活率均为100%,当时间增加至26 min时,复苏率降低至70%,72 h存活率仅为40%;采用10 mg/L丁香酚麻醉液或经60 mg/L的丁香酚麻醉后立即转入10 mg/L丁香酚麻醉液连续浸泡10 h,可使长薄鳅进入镇静期,且对试验鱼影响较小,推荐作为长薄鳅幼鱼长途运输模式。【结论】40~60 mg/L的丁香酚麻醉液是长薄鳅幼鱼的理想麻醉浓度。
关键词:
丁香酚 长薄鳅 幼鱼 麻醉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严银龙 施永海 张海明 徐嘉波 刘永士
研究了MS-222、丁香酚2种麻醉剂对人工繁养刀鲚(Coilia naSuS SChlegel)幼鱼的麻醉效果,探索了2种麻醉剂在安全浓度下麻醉后刀鲚幼鱼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并运用该2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刀鲚幼鱼进行了运输实验。麻醉实验表明:(1)理想MS-222浓度为150 Mg/l,理想丁香酚麻醉剂浓度为30 Mg/l;(2)经MS-222浓度为150 Mg/l深度麻醉后,适宜的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应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郝长杰 庄平 赵峰 张涛 黄晓荣 方可菲 蒋俊
为研究MS-222和丁香酚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幼鱼的麻醉效果,选择体质量为(71.37±3.24)g的幼鱼进行实验。根据暗纹东方鲀幼鱼麻醉和复苏时的主要行为特征,将麻醉过程分为6期,复苏过程分为4期。结果显示:随着两种麻醉剂浓度的升高,幼鱼的麻醉时间逐渐缩短,复苏时间逐渐延长;MS-222和丁香酚分别在浓度60 mg·L~(-1)和30 mg·L~(-1)时,幼鱼的最终麻醉程度达到麻醉6期(延髓麻醉期);MS-222浓度在120~140 mg·L~(-1)、丁香酚浓度在60~70 mg·L~(-1)时,幼鱼均可在3 min内麻醉、5 min内复苏;随着水温的上升,幼鱼的麻醉时间和复苏时间均呈现缩短的趋势。幼鱼进入麻醉6期后,随着暴露在空气中时间的增加,MS-222处理组幼鱼的复苏时间先缩短后延长,暴露25 min时复苏时间已超过对照组(未暴露),此后复苏时间明显增加,幼鱼成活率为100%;丁香酚处理组幼鱼复苏时间随暴露时间延长持续上升,暴露6 min后复苏时间上升趋势加快,暴露15 min之前幼鱼成活率为100%,暴露20 min时幼鱼成活率降低到80%。研究表明,120~140 mg·L~(-1)的MS-222和60~70 mg·L~(-1)的丁香酚均对暗纹东方鲀幼鱼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具有麻醉时间短、复苏快的特点,两者均可作为暗纹东方鲀幼鱼的理想麻醉剂。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维鑫 崔爱君 徐永江 李海宁 柳学周 王滨 姜燕 刘新富
黄条(鱼师)(Seriola aureovittata)是一种全球水域广泛分布的具有长距离洄游特性的大型大洋性鱼类,其生性凶猛、游泳速度快,人工养殖条件下对环境刺激的应激反应强烈。为开发适宜黄条(鱼师)实验和生产操作的低应激处理技术,采用实验生态学、生理学手段,首次研究了 2种温度条件下(20℃和24℃)、2种麻醉剂(MS-222和丁香油)对1龄黄条(鱼师)的麻醉效果,通过行为判别与生理指标分析(皮质醇、肾上腺素和葡萄糖的水平),确定了 2种麻醉剂对黄条(鱼师)的最适麻醉时间、复苏时间和麻醉剂量。根据黄条(鱼师)麻醉和复苏时的行为特征,将麻醉过程分为7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6个时期。在水温为20℃和24℃时,MS-222麻醉黄条(鱼师)的最佳浓度分别为100~120和100 mg/L,而丁香油的最佳浓度均为40 mg/L。在此条件下,实验鱼均可在3 min之内入麻,5min之内复苏。随着麻醉剂浓度的增加,黄条(鱼师)入麻时间呈缩短趋势,复苏时间呈延长趋势。水温的升高降低了入麻时间,而对复苏时间无明显影响。在水温20℃和24℃条件下,40 mg/L的丁香油麻醉黄条(鱼师)后,血清皮质醇水平分别于6 h和12 h达峰值;在水温24℃条件下,100 mg/L的MS-222麻醉黄条(鱼师)后,血清肾上腺素水平于12 h达峰值,其他各实验组血清肾上腺素、葡萄糖和皮质醇水平均在24 h达峰值。2种温度条件下,实验鱼血清中3种应激相关生理指标在复苏72 h后均显著降低至初始水平以下。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规范化的黄条(鱼师)实验与养殖生产操作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徐滨 庄平 章龙珍 冯广朋 石小涛 陈丽慧
通过化学麻醉剂丁香油、MS-222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71.2±8.9g)]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和麻醉试验,同时研究了丁香油、MS-222和直流电对施氏鲟幼鱼的麻醉效果,并在行为学基础上探讨了以上三种麻醉方法对鲟的有效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丁香油和MS-222对施氏鲟幼鱼的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26.37mg/L、22.17mg/L、18.00mg/L、16.22mg/L和61.67mg/L、58.22mg/L、56.90mg/L、56.90mg/L。MS-222的毒性明显小于丁香油,MS-222的安全浓度为15.57mg/L,丁香油的安...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刘长琳 李继强 陈四清 何力 庄志猛 张岩 秦显明
研究了在20~21℃水温下丁香酚对半滑舌鳎成鱼的麻醉作用。根据鱼体在最终麻醉状态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把麻醉程度分为6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4个时期。鱼体最终麻醉程度不超过3期时,呼吸频率略微增加,到4期时呼吸频率才明显下降。丁香酚麻醉半滑舌鳎成鱼的有效浓度为40~80mg/L,在此范围内,丁香酚浓度越高鱼体达到4期的麻醉时间越短,但复苏时间没有明显差别。丁香酚浓度在40~60mg/L之间时,最长麻醉保活时间>20min;当丁香酚浓度≥80mg/L时,最长麻醉保活时间<8min,鱼体入麻时间与死亡时间的边界很窄,麻醉后应立即进行复苏,否则会导致鱼体死亡。
关键词:
丁香酚 半滑舌鳎 麻醉 有效浓度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包杰 姜宏波 卢焕云 燕伟山 于业辉
为了研究丁香油对泥鳅的麻醉效果,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丁香油的浓度、温度和体重对泥鳅的麻醉效果。结果表明:(1)在水温(16±0.5)℃条件下,丁香油浓度在40~140mg·L-1范围内,泥鳅的麻醉时间随丁香油浓度的升高而缩短;苏醒时间随丁香油麻醉浓度的增加而延长。(2)温度和浓度对泥鳅麻醉时间均有显著影响,二者间交互作用不显著。在16~28℃温度范围内,泥鳅的麻醉时间在浓度60mg·L-1和80mg·L-1处理组中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温度对泥鳅的苏醒时间有显著影响,浓度对苏醒时间无显著影响,二者间交互作用不显著。泥鳅苏醒时间在浓度60mg·L-1和80mg·L-1处理组中也均随温度的...
关键词:
丁香油 泥鳅 麻醉 浓度 温度 体重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沈钰博 王际英 李宝山 刘财礼 王晓艳 黄炳山 王世信 孙永智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精氨酸含量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相关酶活的影响,以确定其对精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晶体L-精氨酸配制精氨酸含量分别为1.39%、1.83%、2.34%、2.80%、3.39%和4.08%的6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D1、D2、D3、D4、D5和D6)。饲喂初始体重为(12.03±0.03)g的许氏平鲉幼鱼8周。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精氨酸含量的升高,1)实验鱼的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先升后降,在D3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D1、D2、D5和D6组(P<0.05);饲料系数(FCR)先降后升,在D3组达到最低值,显著低于D1、D2、D5和D6组(P<0.05);2)D3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肌肉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和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无显著性差异;3)全鱼和肌肉总必需氨基酸(ΣEAA)和总氨基酸(ΣAA)含量均先升后降;4)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力先降后升,D3组显著小于其它组(P<0.05),一氧化氮(NO)含量先升后降,D3和D4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尿素氮(BUN)含量先升后平;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均先升后降,丙二醛(MDA)含量先降后升,D2-D4组显著低于D1、D5和D6组(P<0.05)。本实验条件下,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许氏平鲉幼鱼(12.03±0.03)g饲料中精氨酸适宜需求量为2.78%(占5.56%饲料粗蛋白)。
关键词:
许氏平鲉幼鱼 精氨酸 需求量 生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庄平 徐滨 章龙珍 冯广朋 陈丽慧
研究了麻醉剂MS-222和丁香酚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呼吸与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麻醉剂对中华鲟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有显著影响(P
关键词:
中华鲟 麻醉 麻醉剂浓度 温度 代谢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群 李吉方 王晴晴 袁玉仁 温海深
在水温为17.6±0.2℃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和肠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分4组,每组设3个平行,其中A组为对照组,即在实验过程中正常投喂;B组饥饿5d恢复投喂50d;C组饥饿10d,恢复投喂45d;D组饥饿15d,恢复投喂40d。实验结果表明,蛋白酶、胰蛋白酶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其活性下降明显,脂肪酶活性虽有下降趋势但不明显,而淀粉酶则在饥饿初期活性大幅度上升;恢复投喂后除了肠蛋白酶和肝胰蛋白酶外,其他消化酶活性均达到对照组水平。
关键词:
许氏平鲉幼鱼 饥饿 恢复投喂 消化酶活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鸿雁 吕洪斌 张沛东 李文涛 张秀梅
为了探究大型海藻和人工鱼礁对鱼类的诱集作用,依据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和大型海藻调查结果,以海黍子、孔石莼、带形蜈蚣藻、石花菜和小珊瑚藻5种优势藻类,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2种优势鱼类以及人工鱼礁模型为研究对象,于室内实验水槽观察了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幼鱼在海藻和模型礁中的行为反应和分布。结果显示,水槽中未投放模型礁和海藻时,实验鱼密集出现在水槽边缘区(A9),分布率分别为75.71%±7.79%和73.63%±4.41%。放入模型礁和海藻丛后,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出现短暂的排斥反应,然后迅速聚集其中;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