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5)
2023(723)
2022(654)
2021(660)
2020(590)
2019(1305)
2018(1292)
2017(2125)
2016(1497)
2015(1592)
2014(1519)
2013(1489)
2012(1437)
2011(1413)
2010(1457)
2009(1206)
2008(1239)
2007(1139)
2006(981)
2005(862)
作者
(7290)
(6141)
(6120)
(5643)
(4210)
(3228)
(2738)
(2493)
(2361)
(2348)
(2297)
(2197)
(2138)
(2120)
(2084)
(2032)
(1904)
(1897)
(1865)
(1834)
(1828)
(1687)
(1648)
(1532)
(1481)
(1439)
(1429)
(1409)
(1390)
(1378)
学科
(3713)
(3017)
(2733)
虫害(2301)
病虫(1988)
病虫害(1988)
(1807)
防治(1756)
(1754)
(1735)
经济(1735)
生物(1619)
及其(1568)
(1458)
贸易(1458)
(1447)
管理(1351)
电子(1287)
网上(1264)
网上贸易(1264)
(1239)
水产(1172)
(1013)
微生(1009)
微生物(1009)
(1002)
企业(1002)
生物学(981)
(926)
病害(926)
机构
大学(21630)
学院(21577)
(13720)
科学(11534)
研究(11485)
农业(11297)
业大(9076)
(8393)
研究所(8007)
农业大学(7432)
(7339)
实验(7125)
实验室(6939)
中国(6656)
重点(6544)
(6254)
(6186)
(5391)
技术(4997)
科学院(4777)
生物(4734)
中心(4384)
(3954)
(3920)
(3916)
(3711)
科技(3476)
工程(3465)
研究院(3413)
(3399)
基金
项目(18087)
(13271)
国家(13192)
基金(12258)
科学(12254)
科学基金(9709)
自然(8974)
自然科(8737)
自然科学(8725)
(8579)
自然科学基金(8578)
(7167)
研究(6882)
科技(6846)
基金项目(6487)
计划(6330)
资助(5318)
专项(5066)
(4973)
重点(4732)
(4298)
科研(4131)
农业(3978)
(3837)
技术(3810)
(3761)
创新(3617)
教育(3231)
(2859)
(2666)
期刊
学报(14021)
(13090)
大学(9197)
学学(9102)
农业(8971)
科学(8783)
业大(5546)
中国(4956)
农业大学(4892)
(4344)
研究(3179)
(3154)
林业(3131)
自然(2987)
(2964)
经济(2964)
中国农业(2914)
自然科(2896)
自然科学(2896)
农林(2325)
(2325)
科技(2105)
科技大(1940)
科技大学(1940)
(1903)
农业科学(1855)
西南(1812)
水产(1689)
农学(1635)
华北(1635)
共检索到30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永宏  张兴  
从陕西杨凌采集的昆虫病原线虫S teinernem a sp.YL 001和S teinernem a sp.YL 002肠道内分别分离到1株具有较高杀虫和抑菌活性的共生菌菌株YL 001和YL 002,并对其从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YL 001和YL 002菌株分别为嗜线虫致病杆菌(X enorhabdus nem a toph ila)和伯氏致病杆菌(X enorhabdus bov ien ii)。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永宏  张兴  
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YL001(简称YL001)和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bovienii YL002(简称YL002)是分别从陕西杨凌土壤中筛选的2株昆虫病原线虫体内分离鉴定获得的共生菌。对这2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发酵液及其无菌滤液的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菌株对供试的14种植物病原真菌和5种病原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YL001发酵液对烟草赤星菌、番茄早疫菌、辣椒疫霉菌、南瓜枯萎菌、黄瓜炭疽菌和稻瘟菌,YL002发酵液对辣椒疫霉菌、黄瓜炭疽菌、稻瘟菌和小麦纹枯菌的抑制率均在75%-100%;无菌滤液仅对辣椒疫...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永宏  张强  张兴  
【目的】研究嗜线虫致病杆菌X.nematophilaYL001(YL001菌株)和伯氏致病杆菌X.bovieniiYL002(YL002菌株)发酵物的杀虫活性,为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生物农药的开发和抗虫基因工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注射法、浸液法及小叶碟添加法,分别测定了YL001和YL002菌株发酵无菌滤液,对大蜡螟、粘虫、小菜蛾及棉铃虫的血腔毒性及毒杀、生长抑制和拒食活性,并对其特性进行了初步检测。【结果】YL001和YL002菌株无菌滤液对大蜡螟和粘虫5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血腔毒性,用其不同培养时间的无菌滤液处理大蜡螟和粘虫,48 h后大蜡螟的死亡率均为100%,粘虫的死亡率随共生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贤  王永宏  刘霞  李骞  冯俊涛  张兴  
对分别采自陕西杨凌、汉中、渭南、太白4地区的315份土样进行了昆虫病原线虫筛选及其共生菌分离,得到2种昆虫病原线虫及1株Ⅰ型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Ⅰ型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经初步鉴定为致病杆菌属(X enorhabdus)的嗜线虫致病杆菌种(X enorhabdus nem a toph ilus)内的一个变种;对其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Ⅰ型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纹枯病菌与辣椒疫霉病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有延缓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亚莉  丛斌  王欢  韩冰  
本研究自5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离体培养得到35株共生细菌菌株 ,生物测定结果表明:SteinernemaSsy3线虫品系的共生菌对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幼虫有较高的胃毒毒力 ,对存活虫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高毒力菌株相关因子的研究表明 :高毒力菌株Ssy-1B经50℃处理10min及18W紫外灯下60cm高度垂直照射60min杀虫活性仍很稳定 ;Ⅰ、Ⅱ型共生菌对大蜡螟(Galleriamellonella)的血腔毒力均很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欢  刘彦群  董辉  钱海涛  李天来  丛斌  郑婧  谢迪  高眃晞  
利用从国内采集土样中收集到的23个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和5个本室保存的线虫品系分离共生菌,通过对共生菌菌株发酵液和初提物抑菌活性的测定,得到1株对玉米弯孢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共生菌菌株SY5,抑菌圈平均直径分别为50.00mm和33.34mm,并对抑菌活性强的菌株发酵液的抗逆性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共生菌菌株SY5在50℃下处理60 min和100℃高温下10 min,其抑菌活性依旧很高;18W紫外线照射120 min对共生菌SY5的抑菌活性的影响不明显;常温保存150d,抑菌活性下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漫  蔡翰林  张克云  
[目的]通过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Serratia nematodiphila DR186侵染黑腹果蝇的野生型和免疫突变体,研究该共生菌侵染果蝇成虫的致病机制。[方法]利用饲喂和针刺方式将S.nematodiphila DR186接入野生型黑腹果蝇和其体液免疫途径突变体的肠道和血腔中引起侵染;通过统计2种侵染条件下各个突变体的存活率,血腔中共生菌的菌体数,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类抗菌肽Diptericin和Drosomycin的表达水平来研究S.nematodiphila DR186对果蝇的致病机制。[结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仇汝龙  刘众杰  李岳虎  张克云  
[目的]本研究通过HeterorHabditidoides rugaoensis/serratia nematodipHila r187侵染黑腹果蝇的免疫突变体,来研究该类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成功侵染果蝇成虫的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利用携带共生菌的线虫侵染、钨针沾共生菌菌悬液针刺和人工饲喂共生菌3种方法将s.nematodipHila r187植入果蝇血腔或肠道;通过果蝇死亡率、细菌菌落计数,结合果蝇体液免疫信号系统调控的2种抗菌肽——diptericin和drosomycin表达的Q-pcr检测,研究H.rugaoensis-s.nematodipHila r187与果蝇体液免疫系统的互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仇汝龙  刘众杰  李岳虎  张克云  
[目的]本研究通过Heterorhabditidoides rugaoensis/Serratia nematodiphila R187侵染黑腹果蝇的免疫突变体,来研究该类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成功侵染果蝇成虫的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利用携带共生菌的线虫侵染、钨针沾共生菌菌悬液针刺和人工饲喂共生菌3种方法将S.nematodiphila R187植入果蝇血腔或肠道;通过果蝇死亡率、细菌菌落计数,结合果蝇体液免疫信号系统调控的2种抗菌肽——Diptericin和Drosomycin表达的Q-PCR检测,研究H.rugaoensis-S.nematodiphila R187与果蝇体液免疫系统的互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书龙  李秀花  Maurice Moens  
结合形态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对从河北省分离的40个异小杆类昆虫病原线虫种群进行鉴定,其主要形态特征(4个典型种群平均值):侵染性幼虫体长=550(520~610)μm,体宽=22.2(20~24)μm,尾长=85.7(80~88)μm,E%=112.5%(105%~119%);雄虫交合刺长度=36.8(33.75~39.0)μm,引带长度=17.9(16.3~20.0)μm,GS%=0.49(0.41~0.59),SW=1.25(1.15~1.43),与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形态特征相近。经对其中二个典型种群的ITS-rDNA测序,其ITS1-rD...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佳敏  孔垂旭  肖勇  余祥文  白梦娇  王蓉  张海华  
【目的】本文明确了小杆线虫P01与白僵菌Bbn6对烟草蛴螬的联合作用。【方法】在室内分别测定了Bbn6、P01、Bbn6+P01对蛴螬的致死效果;Bbn6对P01线虫的生物活性,并通过田间试验对P01与Bbn6联合防治烟草蛴螬的协同增效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①白僵菌Bbn6发酵液对P01线虫的24~120 h的校正死亡率均不超过5%(0.34%~4.71%);白僵菌Bbn6与P01混合处理蛴螬的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P01和Bbn6单用处理,处理72 h后,Bbn6+P01处理蛴螬校正死亡率为96.67%,P01单用时校正死亡率为83.33%,Bbn6单用时校正死亡率为30.00%;②田间应用时,Bbn6与P01混合处理的烤烟茎围、最大叶长及最大叶宽均明显优于P01和Bbn6单用处理;药后123 d,Bbn6+P01处理的虫口减退率为73.69%,P01和Bbn6单用处理的蛴螬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9.19%和45.05%。【结论】昆虫病原线虫P01与白僵菌Bbn6协同作用防治烟草蛴螬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桂信  舒自美  张克云  
[目的]从江苏如皋水稻田土样中分离到昆虫线虫一新株系N3(简称虫株N3),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其进行了鉴定。[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线虫的形态特征,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测计并构建基于18S r D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等,对虫株N3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结果]虫株N3主要形态特征是:食道基球退化;交合刺整体弧形弯曲,基部愈合弯曲;引带近腹部端,附着于交合刺基部;生殖乳突P3近泄殖腔,P2、P4远泄殖腔;双子宫。18S r DNA分子系统树表明:虫株N3与Diplogasteroides na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纪年  李玉凤  王永宏  张兴  
为了准确克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YL001菌毛蛋白亚基基因,根据已报道的菌毛蛋白亚基序列设计引物,以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YL001的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1条大约500 bp的特异性片断,将此片断克隆到T-easy载体上,获得了重组子pGEM-PSYL001,序列测定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SYL001阅读框全长537bp,编码179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8.9 ku和6.94,GenBank登录号为DQ537944。与GenBank(AY140909)上公布的Xenorhabdus nematophilus菌毛蛋白亚基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平  李云章  孙丰廷  屈雷  闫海龙  
【目的】从榆林市具有典型羊口疮症状的陕北白绒山羊唇结痂病料中分离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克隆分析其B2L基因序列,并通过昆虫杆状病毒表达B2L基因。【方法】利用牛肾传代细胞进行ORFV的分离培养,通过PCR的方法从分离到的病毒中扩增出B2L全长基因,测序后进行序列及遗传进化分析。利用扩增所得的B2L基因构建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包装出杆状病毒后侵染sf9细胞,并通过SDS-PAGE、Western-blot以及质谱鉴定等方法验证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分离出1株羊口疮病毒,命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彦龙  杨忠岐  王小艺  吴成进  马生福  陆之贵  
为探讨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和异小杆线虫的WG品系防治松褐天牛的可行性,在室内模拟松褐天牛的自然状态的条件,利用以上2种线虫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进行防治试验并用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拟合控制效果方程。结果表明:在3,4,5,6万条.mL-1的剂量下经过7天,小卷蛾斯氏线虫的ALL品系可致死松褐天牛3龄幼虫的百分比分别为41.11%,51.11%,53.33%,82.22%,而异小杆线虫的WG品系可致死松褐天牛3龄幼虫百分比分别为35.56%,51.11%,51.11%,74.44%。异小杆线虫的WG品系的起效速度要比小卷蛾斯氏线虫的ALL品系快,二者的致死峰值主要集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