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67)
2023(7873)
2022(6931)
2021(6488)
2020(5682)
2019(12963)
2018(12897)
2017(24485)
2016(13799)
2015(15919)
2014(15748)
2013(15674)
2012(14958)
2011(13530)
2010(13902)
2009(13273)
2008(13679)
2007(12930)
2006(11015)
2005(9851)
作者
(42689)
(36167)
(35945)
(34041)
(22479)
(17408)
(16318)
(14139)
(13261)
(12852)
(12147)
(11998)
(11434)
(11431)
(11331)
(11277)
(11105)
(10731)
(10332)
(10320)
(9012)
(8883)
(8752)
(8276)
(8194)
(8024)
(8016)
(7945)
(7464)
(7451)
学科
(56505)
经济(56447)
管理(42028)
(41163)
(34521)
企业(34521)
方法(27385)
数学(23791)
数学方法(23477)
(15639)
中国(14774)
(14538)
技术(14151)
(13533)
业经(11717)
(11663)
贸易(11657)
(11328)
(11309)
地方(10957)
农业(10066)
技术管理(9892)
理论(9586)
(9580)
银行(9547)
(9078)
(8933)
(8845)
金融(8843)
(8829)
机构
大学(205077)
学院(203759)
(80785)
经济(78914)
管理(75222)
研究(70271)
理学(64294)
理学院(63529)
管理学(62207)
管理学院(61821)
中国(53165)
科学(45970)
(43904)
(41467)
(37592)
(37175)
研究所(34220)
业大(33688)
农业(33202)
中心(32843)
(32166)
财经(29219)
北京(27617)
(26840)
师范(26517)
(26280)
(25733)
经济学(24824)
(24428)
技术(23211)
基金
项目(131388)
科学(101700)
基金(93286)
研究(93138)
(82832)
国家(82125)
科学基金(68543)
社会(57190)
社会科(54023)
社会科学(54001)
(53113)
基金项目(49312)
自然(45073)
(44692)
自然科(44047)
自然科学(44028)
自然科学基金(43228)
教育(42989)
资助(38318)
编号(37738)
成果(31593)
重点(29977)
(29606)
(28582)
(28579)
创新(27964)
课题(26506)
计划(25731)
科研(25519)
大学(24340)
期刊
(89684)
经济(89684)
研究(57574)
中国(42483)
(38093)
学报(37949)
科学(32510)
(30321)
管理(27713)
大学(27186)
学学(25590)
农业(25017)
教育(22555)
技术(18646)
(17950)
金融(17950)
财经(14752)
(14507)
业经(14438)
经济研究(14161)
(12739)
问题(11968)
技术经济(11698)
(11409)
科技(11156)
图书(10702)
(10611)
统计(10180)
(9754)
理论(9747)
共检索到3061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翠芳  杨坤  曾卫军  祝长青  
为了对转1Dx5基因小麦的T1进行遗传分析,将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基因1Dx5转入新疆耐盐小麦品种新冬26,在蛋白质水平上经SDS-PAGE检测,有37粒小麦种子1Dx5基因表达。经过继代培育,得到37个T1转基因株系,SDS-PAGE分析T1转基因小麦籽粒的HMW-GS组成,结果表明:在蛋白质水平,HMW-GS的组成在T1小麦种子中有3种表型:表型Ⅰ,外源1Dx5基因没有表达;表型Ⅱ,外源1Dx5基因表达;表型Ⅲ,内源1Dx2基因没有表达。这3种表型出现的概率分别约为34.3%,45.9%和19.8%。该研究成功获得了新的HMW-GS组成的小麦,为选育优质小麦提供分子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景良  易玲  李林  龙海  邓光兵  潘志芬  余懋群  
本研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将克隆自强抗旱青稞品种的LEA3蛋白编码基因Hva1-hv转化到小麦品种Bobwhite中。经除草剂草丁膦筛选和分子检测,鉴定出4个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小麦株系。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经T2代植株的RT-PCR分析表明,目的基因能在转基因植物中正常表达。采用离体叶片失水率作为衡量植物抗旱能力的指标,发现干旱胁迫条件下,4个T2代转基因小麦株系的离体叶片失水率较受体材料显著降低,证明转基因植株的抗干旱胁迫能力强于受体材料。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Hva1-hv基因在抗旱小麦品种培育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奚亚军  范学科  侯文胜  张启发  路明  
研究了潮霉素不同质量浓度对西农 1376和京花 1号小麦愈伤组织及种子的筛选效果。结果表明 ,潮霉素对小麦愈伤组织的适宜筛选质量浓度为 110 mg/L,对转基因小麦后代种子筛选以 14 0 mg/L 较为适宜 ;不同基因型材料对潮霉素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新培  赵鋆  刘博凡  郭一  康振生  詹刚明  
【目的】明确中国主要冬繁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为冬繁区及黄淮海麦区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及小麦抗性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四川盆地、湖北和河南南部等主要冬繁区采集并分离得到148个小麦条锈菌菌株,利用中国鉴别寄主和单基因系鉴别寄主进行毒性表型鉴定;并利用17对KASP-SNP引物对菌株进行标记,完成基因型分析。【结果】基于中国鉴别寄主共鉴定出14个已知小种和63个未知致病类型,其中CYR34(16.2%)、G22-14(12.2%)、CYR32(6.8%)、CYR33(5.4%)为优势小种(致病类型);基于单基因系鉴别寄主鉴定得到113个小种(致病类型),其中race1(7.4%)、race2(3.4%)、race3(3.4%)为优势小种(致病类型)。贵农22类群是中国冬繁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最大流行类群,供试条锈菌均不侵染携带Yr5和Yr15的单基因系品种。单基因系毒性鉴定及分子标记均显示CYR34和G22-14的毒性表型及基因型呈现多样化,表明这两个优势小种内部存在高度分化。基于两套鉴别寄主的毒性数据聚类显示,四川盆地与湖北南部条锈菌群体相似,而湖北西北部与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相似;基于KASP-SNP分子数据的遗传聚类显示,四川盆地、湖北南部条锈菌群体与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基因型存在分化;Structure分析显示四川盆地、湖北南部群体主要有2种遗传背景,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群体主要有一种遗传背景;群体遗传分化分析显示四川盆地条锈菌群体与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二者Fst值最大,为0.118,遗传差异最大且遗传分化明显;湖北西北部群体与河南南部群体遗传分化程度最小,Fst值为0.010;基因流分析得到湖北西北部群体与河南南部群体之间的Nm值为25.236,Nm>4,二者存在较大的基因流,湖北西北部和河南南部群体与四川盆地群体之间的Nm值分别为2.923和1.864,均存在较小的基因流;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湖北南部地区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上述结论均支持四川盆地、湖北南部群体同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群体存在遗传分化。【结论】单基因系鉴别寄主能够精准地进行中国小麦条锈菌小种鉴定;中国主要冬繁区的小麦条锈菌群体存在不同来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牛娜  张改生  梅拥军  马守才  李红霞  
采用MINQUE统计方法、加性-显性(AD)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F1小穗两边结实数、中间结实数等结实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显性效应,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例变幅为38%~48%;不育系(V)-90-110、(Ven)-90-110、(K)-224、(V)-224所配制的组合,在2个结实性状上,包括国内法、国际法,平均结实率均具有正向显著或极显著的加性效应,亲本5253、02-7-215、00-6-247、M8003具有使不育系恢复度提高的加性效应;双亲加性效应高的组合多数表现出其显性效应比较差;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武云  颜济  杨俊良  郑有良  余毅  胡晓蓉  杨家秀  
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Decoy1/Ae.tauschi510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0(CYR30)和条中31(CYR31)高抗-免疫。将Decoy1/Ae.tauschi510与高感品种川育12杂交,获得杂种F1和F2群体。对杂种F1和F2群体分小种(CYR30和CYR31)接种鉴定表明,杂种F1抗性反应型与抗病亲本Decoy1/Ae.tauschi510一致,为免疫-高抗;杂种F2群体中免疫-高抗单株与抗-高感单株之比符合两对显性互补基因分离比例即9∶7。分析表明,Decoy1/Ae.tauschi510对条中30、条中31的抗性受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俊  万洪深  杨武云  王琴  朱欣果  胡晓蓉  魏会廷  汤永禄  李朝苏  彭正松  周永红  
【目的】解析突破性高产小麦新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探讨双亲川麦42和川农16对其高产特性的贡献。【方法】利用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的176个SSR和683个DArT标记对川麦104及其亲本进行分析,了解川麦104的遗传构成;根据已定位到的产量性状QTL,分析来源于双亲的染色体区段对川麦104产量相关性状的贡献。【结果】在川麦104的双亲具有差异的859个多态位点中(22个位点缺失),有522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来源于川麦42,315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来源于川农16;川麦104更多地继承了川麦42的遗传成分(60.8%);川麦104中来源于双亲的遗传位点在A、B和D基因组分布不同,来源于川麦4...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卓超   曹昊天   周子昕   曲佳乐   李泽   许明杨   杨琪薇   张斌   王宁泽   吴永振   孙晗   秦冉   赵春华   崔法  
【目的】1BL·1RS易位系在小麦育种中应用广泛。解析不同背景下1BL·1RS染色体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并分析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可为高产优质小麦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244份自然群体和科农9204、京411为亲本构建的188个重组自交系(KJ-RIL-F8)为试验材料,利用1RS特异性分子标记对其进行基因型鉴定,结合表型数据分析,明确1BL·1RS易位系对产量和品质遗传效应。通过分析1BL·1RS易位系在不同年代审定品种中的占比,明确其在生产中的选择利用情况。【结果】188份KJ-RILs试验材料中有74份为1BL·1RS易位系,其产量相关性状分析表明,1BL·1RS易位系在高低氮条件下均显著延长小麦抽穗期,增加籽粒含氮比、旗叶长和旗叶面积,显著降低穗粒数,而对单株穗数、千粒重和旗叶宽3个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其品质相关性状分析表明,1BL·1RS易位系在高低氮条件下均显著提高小麦的吸水率、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籽粒硬度,而对容重、延展性和沉降值3个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244份自然群体试验材料中,有76份为1BL·1RS易位系,其产量性状效应分析表明,1BL·1RS易位系可以显著增加穗粒数、穗长和小穗数,显著降低株高,而对单株穗数、千粒重、旗叶长、旗叶宽、旗叶面积5个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将244份自然群体试验材料按照不同麦区和品种审定时间进行分类,对1BL·1RS易位系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麦区1BL·1RS易位系的占比差异较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1BL·1RS易位系在生产中的选择利用比例开始增加。【结论】高低氮对1BL·1RS易位系的效应影响不明显。1BL·1RS易位系在KJ-RIL群体和自然群体中对产量性状的效应不一致,这可能由于两者遗传背景不同所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永贵  刘新伦  何胜美  夏先春  何中虎  吉万全  
【目的】研究1BL.1RS易位对小麦籽粒特征的影响及其遗传效应,为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豫麦49/周麦16杂交后代的176个F5重组自交系为材料,于2008-2010年连续2年对籽粒性状进行分析,并结合SSR和STS标记对1BL.1RS染色体进行籽粒性状的QTL检测。【结果】小麦籽粒性状中粒长和密度因子主要受基因型影响,千粒质量、粒宽、周长、面积及形态因子等性状受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的影响较大,1BL.1RS易位能显著提高千粒质量、粒长、粒宽、周长和面积,但对形态因子和密度因子影响不显著。千粒质量与粒长、粒宽和密度因子均呈极显著偏正相关;而粒长和粒宽呈极显著偏负相关。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健胜  王辉  刘伟华  武军  李立会  
【目的】探讨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多粒特性(>90粒/穗)的遗传及其利用价值。【方法】将该材料在5个不同小麦种植区进行种植,以评价该材料多粒特性的稳定性;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京4839(♂)的F2单株表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多粒特性在不同环境下表现稳定,其穗粒数均大于90;小麦-冰草异源新种质3228与京4839(41粒左右/穗)F2群体遗传分析表明,多粒特性主要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主基因的遗传率为27.81%,其加性效应是9.33;此外,在F2群体中,78.11%的单株穗粒数都高于京4839,表明32...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小云  余心怡  张仕杰  屠煦童  章镇  渠慎春  
[目的]研究‘南通小方柿’(Diospyros kaki Linn.‘Nantongxiaofangshi’)乙醇脱氢酶基因DkADH1的功能,阐明其在柿果脱涩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构建了DkADH1基因植物双元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该基因转入番茄中。以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番茄株系的不同组织为材料,钨酸钠-钼酸钠比色法测定可溶性单宁含量,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原花青素(PA)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经PCR和RT-PCR检测,获得了3个转DkADH1基因番茄株系。过量表达DkADH1基因的转基因番茄植株的叶片、花、果实中可溶性单宁含量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番茄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李式昭  李俊  杨恩年  孙华  刘培  
研究温敏雄性不育系SCT-1在四川生态环境下的育性遗传特征,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2个具一定恢复效果的品系B2183、M2003-1,分别与SCT-1杂交构建群体,利用亲本、F1及F2群体的表型数据,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SCT-1育性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CT-1育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2个组合F2育性均呈连续分布,具多峰、偏态现象,SCT-1/B2183组合育性遗传符合MX2-AD-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SCT-1/M2003-1组合符合MX1-AD-ADI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2个组合中主基因遗传率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文春  赵寅槐  王书文  邹明烈  王苏  
按p×q交配模式,以4个Rht3矮秆系为母本,10个小麦品种(系)为父本配制了40个杂种F1,研究其粒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40个杂种的平均优势平均为1195%,变幅为-649%~2883%。超亲优势平均为012%,变幅为-1895%~1757%。竞争优势平均为-496%,变幅为-2424%~1774%。选用粒重较高的Rht3矮秆系如ND35和ND37作母本,粒重超过对照的品种(系)作父本,较易获得粒重具正向竞争优势的杂种。14个亲本的配合力分析,针对选育高粒重的杂交组合育种目标,矮秆系中ND35和ND37利用价值较高,10个品种(系)中邯分8613、鲁895023和鲁89...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天青  隋建枢  张立异  王伟  田世飞  杨康林  何庆才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章振羽  冯晶  白玉路  蔺瑞明  彭云良  徐世昌  
本研究在苗期对小麦品种Holdfast进行抗病性鉴定和温敏微效基因检测,并构建Holdfast和铭贤169的杂交群体,对其成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Holdfast苗期常温下对中国流行小种CYR29、CYR31、CYR32和CYR33高度感病,高温下可诱导温敏微效基因表达;成株期大田条件下Holdfast对CYR32免疫,由1对显性和2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综合已有研究结果确认,Holdfast至少含有2对显性主效全生育期抗病基因、1对显性成株抗病基因和2对隐性温敏微效抗病基因。建议将其作为抗源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