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46)
2023(10578)
2022(9540)
2021(9088)
2020(7438)
2019(17582)
2018(17434)
2017(32906)
2016(18110)
2015(20494)
2014(20698)
2013(20610)
2012(19151)
2011(17325)
2010(16860)
2009(15043)
2008(14366)
2007(11763)
2006(10136)
2005(8690)
作者
(52240)
(43428)
(42904)
(40967)
(27577)
(20874)
(19472)
(17295)
(16533)
(15318)
(15118)
(14451)
(13618)
(13513)
(13389)
(13142)
(13111)
(12883)
(12280)
(12241)
(10796)
(10456)
(10393)
(9799)
(9781)
(9590)
(9541)
(9481)
(8624)
(8566)
学科
(72289)
经济(72219)
管理(51076)
(46531)
(37945)
企业(37945)
方法(34360)
数学(30112)
数学方法(29794)
(20077)
中国(18334)
(18093)
地方(17137)
(16347)
环境(15998)
业经(15406)
农业(13542)
(12829)
(12553)
贸易(12547)
(12156)
(11376)
理论(11133)
技术(10855)
(10833)
(10164)
财务(10107)
财务管理(10088)
企业财务(9567)
(9460)
机构
大学(250149)
学院(248318)
管理(102751)
(96734)
经济(94589)
理学(89932)
理学院(88912)
管理学(87390)
管理学院(86963)
研究(85465)
中国(62096)
科学(55773)
(53577)
(43063)
(42559)
(41312)
业大(40595)
研究所(39811)
中心(39075)
(34957)
(33870)
北京(33608)
师范(33581)
财经(33522)
农业(33328)
(31523)
(30606)
(28622)
师范大学(27468)
经济学(27291)
基金
项目(180864)
科学(141900)
基金(130999)
研究(130782)
(114617)
国家(113700)
科学基金(97538)
社会(80393)
社会科(76032)
社会科学(76010)
(72372)
基金项目(71197)
自然(65601)
自然科(63971)
自然科学(63958)
自然科学基金(62750)
(60272)
教育(58889)
编号(53764)
资助(53471)
成果(41848)
重点(40597)
(39264)
(38814)
(37306)
课题(36405)
科研(34988)
创新(34847)
计划(33426)
教育部(33181)
期刊
(102329)
经济(102329)
研究(71465)
中国(45974)
学报(41783)
科学(39090)
(37772)
管理(35465)
大学(30921)
(29118)
学学(28961)
教育(27114)
农业(26890)
技术(21333)
(18057)
金融(18057)
业经(17077)
经济研究(15687)
财经(14822)
图书(14714)
资源(14152)
(13878)
理论(13455)
科技(13322)
问题(12876)
实践(12673)
(12673)
(12488)
技术经济(12052)
(11338)
共检索到356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艳莉  陈克龙  陈英玉  苏茂新  陈亮  
青海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且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利用改进的碳排放量估算法对以"生态立省"的青海进行碳足迹定量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从1999~2008年青海省人均碳足迹呈逐渐增大趋势且在2007年以后趋于稳定。青海省碳足迹动态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人口、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因素对CO2排放量的贡献,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出相应对策,以确保青海省经济的绿色增长,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玉含  刘峰贵  陈琼  周强  丛晓明  刘佩  
本文根据与青海省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相关的8个部门的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评估了2000-2008年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研究发现2000-2008年青海省城镇与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在总量和人均水平上均相差很大,并且由此产生的碳排放是城镇居民远高于农村居民,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能主要集中在食品、娱乐教育文化服务、衣着3个部门,占总能源消费的61.02%,而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主要集中在食品、居住和交通通讯3个部门,占总能源消费的71.77%。如果青海省农村居民能源消费水平达到青海省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最低水平,会引起能源消费量及碳排量的急剧增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史纪安  杨改河  刘玉华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模型,对青海省1978-2001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剖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1.127 8 hm2增加至2001年的1.609 2 hm2,同期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20 8 hm2逐年递减至1.332 3 hm2,生态供需由盈余逆转为赤字,说明20世纪90年代青海省生态需求已经超出其生态承载力, 表现为不可持续。最后指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资源利用率和实现工业的增效减耗是实现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代子俊  赵霞  李冠稳  王兴春  庞龙辉  
【目的】以像元为基本单元,研究青海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分析青海省未来植被变化趋势,为青海省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青海省2000-2015年的MODIS13Q1/NDVI为数据源,将反映趋势变化的Theil-Sen Median方法与检验趋势显著性的Mann-Kendall方法结合使用,研究青海省NDVI的变化趋势,并采用Hurst指数方法判断变化趋势的可持续性。【结果】1)青海省NDVI的空间分布整体呈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2)16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晓鹏  丁生喜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青海省2000-2008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多样性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青海省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于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资源的消费严重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生态环境压力很大,而造成生态赤字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落后,城镇化水平低。结合青海省发展现状,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发展循环经济等有助于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清华  韩梅  杨利民  
【目的】分析1949-2008年吉林省乾安县能值生态足迹动态,评价乾安县可持续发展演变情况。【方法】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法,对乾安县1949-2008年的能值生态足迹进行研究,分析该区域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能值生态盈亏的动态变化。【结果】1949-2008年,乾安县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19.3%,而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10.2%。1949-1978年,乾安县人均能值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呈下降趋势,人均能值生态盈余从1949年的5.784 2hm2下降至1978年的0.253 9hm2,平均每年下降18.4%;1983-2008年呈现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剑波  桂姗姗  任亚运  
利用IPCC分析法,测算了贵州省1990~2014年能源消费和工业过程的总体碳足迹、人均碳足迹、单位GDP碳足迹及单位土地面积碳足迹。结果显示:(1)贵州省总体CO_2排放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从5380.80万吨上升到28901.73万吨,年均增长率达7.26%;(2)贵州省人均碳足迹从1.66吨/人飙升到6.68吨/人,增长了3倍;(3)因GDP增速远高于碳足迹增速,贵州省单位GDP碳足迹呈现下降趋势,从20.68吨/万元下降到3.12吨/万元,年均降幅为8.20%;(4)贵州省单位土地面积碳足迹从305.38吨/平方公里升至1640.28吨/平方公里,增长幅度高达437.13%。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义花  汪青春  王振宇  李林  
基于青海省51个气象站1971年-2007年各月日照资料,分析了青海省日照时数分布特征:青海省多年平均日照实数在2351.5~3397.7h之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是柴达木地区,日照时数最少的地区是果洛地区。从日照时数的年变化来看:青海省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是5月,只有果洛地区的几个县最高日照时数出现在4月。从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特征来看:20世纪8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只有格尔木呈上升趋势,其余地区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同仁、共和日照时数分别上升60.8h、83.7h;而西宁、乐都、德令哈、格尔木、玉树呈下降趋势,除乐都、共和略有增加,其它地区均呈下降趋势。通过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全  张鑫  廖清飞  徐静  姚瑶  
【目的】研究青海省1961-2006年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61-2006年青海省4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和ArcGIS 9.3,对青海省40个气象站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的时间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和气温倾向率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从时间尺度上看,除河南、清水河和沱沱河外,青海省其他地区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青海省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突变年份分别为1995年和1994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没有突变发生。突变气象站点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在20世纪9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穗英  孙新庆  
该文采用SPSS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青海省1997~2007年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以及变化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青海省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人均耕地资源也呈下降趋势。通过第一、第二主成分建立的回归模型表明,青海省耕地面积变化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度和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密度具有密切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产量因子、油料因子、人口因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因子是影响青海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成英  
如何将人口有效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的范围内,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青海省为例,采用"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对其适度人口规模进行了测度与评价,得出在2001~2011年时间序列中,青海省一直存在不断增大的生态赤字并导致人口赤字,使得青海省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出现了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从降低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承载力两个层面出发提出相关对策,为青海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科锦  朱玉林  
为了解湖南省碳排放与碳足迹的变化规律,对碳足迹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利用2005~2014年湖南省化石能源消费数据,通过构建数量模型,分析碳排放、碳足迹的动态演变。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碳排放量从21559.93万t上升至28302.47万t,增幅为31.2%,年均增长2.76%,碳足迹从3 322.02万hm~2增加到4360.94万hm~2,人均碳足迹从0.53 hm~2增加到0.64 hm~2,区域单位面积碳足迹从1.57 hm~2上升至2.06 hm~2,碳排放强度从3.27 t/万元下降到1.05 t/万元。从碳足迹分析结果来看,14年碳排放开始下降,说明湖南在碳减排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科锦  朱玉林  
为了解湖南省碳排放与碳足迹的变化规律,对碳足迹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利用20052014年湖南省化石能源消费数据,通过构建数量模型,分析碳排放、碳足迹的动态演变。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碳排放量从21559.93万t上升至28302.47万t,增幅为31.2%,年均增长2.76%,碳足迹从3 322.02万hm2增加到4360.94万hm2,人均碳足迹从0.53 hm2增加到0.64 hm2,区域单位面积碳足迹从1.57 hm2上升至2.06 hm2,碳排放强度从3.27 t/万元下降到1.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崇辉  周江  周繁  聂艳  
生态足迹是近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也是一种用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压力和影响的一条新途径。该文对湖北省2002~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来,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89786hm2/人增长到2.4075hm2/人,增加了26.85%;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保持在0.54hm2/人左右,以耕地所占比重最大,达67.6%;研究阶段全部表现为生态赤字,生态强度指数增长快速,其指数均大于1,说明湖北省处于生态高负荷运转状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瑾  钱乐祥  李仕峰  王亚飞  
碳足迹是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应用于应对气候变化解决定量评价碳排放强度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碳排放足迹的计算方法以及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方法计算广东省近十年来的能源消费碳足迹,并对影响能源碳足迹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十年来,广东省的能源消费碳足迹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其中,煤炭足迹占主导地位;碳足迹生态压力不断上升,说明广东省能源消费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增长效应对碳足迹的增长起最主要的推动作用,而能源效率是抑制广东省碳足迹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人口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对碳足迹的影响则不是很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