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55)
- 2023(12731)
- 2022(11318)
- 2021(10425)
- 2020(8592)
- 2019(20047)
- 2018(19665)
- 2017(37573)
- 2016(20391)
- 2015(23051)
- 2014(22992)
- 2013(23004)
- 2012(21209)
- 2011(19292)
- 2010(18887)
- 2009(16963)
- 2008(16140)
- 2007(13590)
- 2006(11659)
- 2005(10043)
- 学科
- 济(85252)
- 经济(85162)
- 管理(59797)
- 业(54956)
- 企(44686)
- 企业(44686)
- 方法(43883)
- 数学(39138)
- 数学方法(38805)
- 农(22115)
- 中国(21088)
- 财(20339)
- 学(18447)
- 业经(17506)
- 环境(16861)
- 地方(16605)
- 贸(15827)
- 贸易(15822)
- 易(15288)
- 农业(15045)
- 和(13582)
- 理论(12784)
- 务(12730)
- 财务(12672)
- 财务管理(12647)
- 划(12525)
- 技术(12518)
- 制(12481)
- 企业财务(12066)
- 融(11488)
- 机构
- 大学(290457)
- 学院(287685)
- 管理(118561)
- 济(117482)
- 经济(115195)
- 理学(104328)
- 理学院(103222)
- 管理学(101547)
- 管理学院(101051)
- 研究(95008)
- 中国(69334)
- 京(60644)
- 科学(59231)
- 财(51342)
- 农(46791)
- 所(46709)
- 业大(45080)
- 中心(43402)
- 研究所(42965)
- 财经(42407)
- 江(38996)
- 经(38812)
- 北京(37987)
- 范(37571)
- 师范(37229)
- 农业(36836)
- 经济学(35103)
- 院(34636)
- 经济学院(31901)
- 州(31890)
- 基金
- 项目(206678)
- 科学(163301)
- 基金(151949)
- 研究(149477)
- 家(132410)
- 国家(131356)
- 科学基金(113546)
- 社会(94931)
- 社会科(90122)
- 社会科学(90100)
- 基金项目(81542)
- 省(79747)
- 自然(74919)
- 自然科(73155)
- 自然科学(73141)
- 自然科学基金(71847)
- 教育(68337)
- 划(67545)
- 资助(62497)
- 编号(60285)
- 成果(47110)
- 重点(46027)
- 部(45903)
- 发(43478)
- 创(42813)
- 课题(40518)
- 科研(40058)
- 创新(39923)
- 教育部(39579)
- 国家社会(39096)
- 期刊
- 济(120580)
- 经济(120580)
- 研究(83412)
- 中国(49846)
- 学报(46866)
- 科学(42857)
- 管理(40952)
- 农(40543)
- 财(36295)
- 大学(35465)
- 学学(33350)
- 教育(30004)
- 农业(28737)
- 技术(24101)
- 融(22015)
- 金融(22015)
- 经济研究(20428)
- 财经(19817)
- 业经(19734)
- 经(16770)
- 图书(15615)
- 问题(15124)
- 理论(15107)
- 业(14981)
- 技术经济(14268)
- 科技(14050)
- 实践(13958)
- 践(13958)
- 商业(13540)
- 资源(13250)
共检索到4057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顾成军 龚新蜀
从影响因素角度用LMDI分解方法对新疆1999—2009年的碳排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新疆人均碳排放增长起抑制效应,且能源强度的抑制效应大于能源结构的抑制效应;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对新疆人均碳排放增长起拉动效应,且产业规模的拉动效应大于人口规模的拉动效应。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的抑制效应难以抵消由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拉动的新疆人均碳排放的增长。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因素分解 新疆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祁成祥 林勇
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LMDI方法建立了甘肃省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并运用1995~2008年相关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甘肃省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得出经济发展是促进甘肃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能源强度是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能源结构对甘肃人均碳排放变化的影响不明显。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LMDI 能源消费 人均碳排放 能源强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吴开亚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欣 蔡银莺 张安录
碳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已对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构建一套适合"两型社会"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对于武汉城市圈寻求合理的碳减排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以IPCC碳排放清单为依据,从4个一级项目27个二级项目系统地计算了武汉市城市圈2001~2009年各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并进一步运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模型(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LMDI)定量分解了影响武汉城市圈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废弃物处理是武汉城市圈碳排量最多的项目,碳排放主要集中在武汉、黄石、孝感和黄冈等市,城市圈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地理强度和经济强度的年均递增(减)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利 雷军 张小雷
本文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计算了新疆1952年-2008年的碳排放量,系统分析了新疆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并对新疆碳排放进行阶段划分,最后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了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①1952年-2008年,新疆CO2排放总量和人均CO2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水平则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倒V"型曲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比重最大;②新疆碳排放经历了五个阶段,当前处于经济和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亚伟
本文测算了2000~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将碳排放总量分解为GDP、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等4个因素,以此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决定因素;技术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力量;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作用方向尚不稳定,但对碳排放增加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查建平 唐方方 傅浩
构建了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对1996~2007年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个分析年限内,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呈"U"型趋势,拐点出现在2001年。通过对拐点前后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的拉升因素与抑制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这两类因素的作用力进行评估,可以为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减排工作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本文对中国农业1981—2007年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农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技术进步对农业碳减排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具有一定随机性,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碳排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秋红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应用LMDI分解方法,文章定量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5个因素对湖南省1995-201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正向影响因素,其对湖南省16年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1.15%、37.84%、12.86%和9.46%;能源结构效应是负向影响因素,其贡献率仅为-1.3%。湖南省减少碳排放的重点是加快推广碳减排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慕强
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东盟五国1971-2007年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盟五国总体来说,强度效应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则随着时间推移从强度效应转向碳排放系数效应。(2)印尼强度效应以及菲律宾结构效应的正向作用是东盟五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3)就国别而言,影响碳排放强度总效应变化的因素中,印尼由强度效应向碳排放系数效应转变、泰国由结构效应向碳排放系数效应转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燕娜 洪燕真 余建辉
本文基于1994—2008年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采用对数平均权重的Divisia分解法将影响福建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因素、能源排放强度、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建立福建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衡量各因素对福建省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大小,得出经济发展是福建人均碳排放最大的拉动因素,能源效率是抑制福建人均碳排放最重要的因素,而能源结构对福建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今后贡献可能增大等结论。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Divisia分解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杰鲲
近年来山东省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碳排放量增加问题。本文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测算了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并对山东省2000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方法将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人口、人均财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等五方面效应。结果表明,以2000年为基期,截止2009年除能源消费强度因素的累积效应为负值外,其余四种因素的累积效应均为正值。从逐年效应来看,人均财富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人口仅有微弱的拉动作用,能源消费强度对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郑慕强
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东盟五国1971-2007年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菲律宾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经济结构效应一直在下降,印尼的效应则从低点一直往上走;印尼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效应出现反向关系,而其他四国则保持几乎一致的变化轨迹;印尼的燃料转化效应曲线一直保持着平稳的上升趋势,泰国保持着从小幅的上升后维持不变的状态,其他三国几乎没有任何变动。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因素分解分析 东盟五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选民 卞腾锐
近十年间陕西省取得了跨越式的经济大发展,特别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其经济发展已驶入了快车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带来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测算了陕西省2002~2012年7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使用LMDI法(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把陕西省能源碳排放增量分解成人口、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这五方面因素。研究得出,2002~2012年间除能源消费强度这一因素的累积效应为负外,其余四种因素的累积效应皆为正。使用逐年效应角度观察,人均GDP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LMDI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永哲 马立平 徐宪红
本文建立我国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综合分析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等因素对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量化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讨论了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增长所具有的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最高,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产业能源结构居次,产业能源强度最低。最后,本文提出了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