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80)
- 2023(17777)
- 2022(15126)
- 2021(14298)
- 2020(12163)
- 2019(28227)
- 2018(27770)
- 2017(52821)
- 2016(29086)
- 2015(32873)
- 2014(32609)
- 2013(32481)
- 2012(30015)
- 2011(27006)
- 2010(27159)
- 2009(25762)
- 2008(26068)
- 2007(23129)
- 2006(20747)
- 2005(19174)
- 学科
- 济(125137)
- 经济(124978)
- 业(105228)
- 管理(97816)
- 企(94624)
- 企业(94624)
- 方法(56777)
- 数学(46168)
- 数学方法(45696)
- 财(40206)
- 农(35027)
- 业经(34685)
- 中国(33776)
- 务(28124)
- 财务(28053)
- 财务管理(28006)
- 制(27834)
- 企业财务(26645)
- 农业(23945)
- 贸(23601)
- 贸易(23587)
- 学(22943)
- 易(22929)
- 理论(22736)
- 技术(21815)
- 和(21698)
- 地方(21121)
- 体(20782)
- 策(19798)
- 银(19550)
- 机构
- 大学(422277)
- 学院(419734)
- 济(176689)
- 经济(173274)
- 管理(166763)
- 理学(142489)
- 理学院(140982)
- 研究(140774)
- 管理学(138933)
- 管理学院(138150)
- 中国(111360)
- 京(91237)
- 财(85985)
- 科学(82552)
- 所(70811)
- 财经(67515)
- 农(64428)
- 研究所(63453)
- 中心(62921)
- 江(62680)
- 经(61480)
- 北京(58683)
- 业大(57281)
- 范(54598)
- 师范(54180)
- 经济学(53511)
- 州(50447)
- 院(50291)
- 农业(50157)
- 财经大学(49985)
- 基金
- 项目(268448)
- 科学(212537)
- 研究(200630)
- 基金(196661)
- 家(169413)
- 国家(167934)
- 科学基金(145441)
- 社会(128206)
- 社会科(121506)
- 社会科学(121474)
- 基金项目(103350)
- 省(101842)
- 自然(92466)
- 教育(92071)
- 自然科(90341)
- 自然科学(90322)
- 自然科学基金(88785)
- 划(85592)
- 资助(81638)
- 编号(81418)
- 成果(67500)
- 部(60931)
- 重点(59396)
- 创(56731)
- 发(56260)
- 课题(55575)
- 国家社会(53099)
- 教育部(53037)
- 创新(52408)
- 人文(51498)
- 期刊
- 济(201854)
- 经济(201854)
- 研究(133858)
- 中国(83816)
- 财(71053)
- 管理(66321)
- 学报(62072)
- 农(59297)
- 科学(58559)
- 教育(48745)
- 大学(48368)
- 学学(44992)
- 融(41243)
- 金融(41243)
- 农业(40820)
- 技术(37299)
- 财经(35614)
- 经济研究(31914)
- 业经(31750)
- 经(30640)
- 问题(26122)
- 业(24010)
- 贸(22954)
- 技术经济(22551)
- 图书(21184)
- 世界(20953)
- 理论(20591)
- 国际(20393)
- 现代(19932)
- 版(18874)
共检索到6484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毛道维 蔡雷 任佩瑜
本文以 1999— 2 0 0 2年间实施了MBO(管理层收购 )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在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 ,对这些公司的业务、财务、股本、管理、行为等特征以及收购定价、资金来源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证检验。通过研究 ,我们认为 ,MBO并不是“国退民进”的重要途径 ,成功实施MBO的企业需要一系列重要的条件 ;MBO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争论实质上是公众和政府对国有存量资产改革中“分配的公正性”问题的理解与管理层对该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 ;EMBO(管理层收购和员工持股 )可以作为从企业层面解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公正性和合法性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桢
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失业率的变动关系,以及对就业弹性的分析,显示我国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断趋弱。而宏观生产函数模型的结构参数变动显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Chow检验进一步显示宏观生产函数结构参数具有不稳定性。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结构偏离度分析则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增长快但就业能力却在下降。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失业率 就业效应 结构偏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海涛
本文通过对2000-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从财富效应和公司绩效两个方面检验其实际效果。并做出相应的理论解释:一方面,管理层收购具有其内在的缺陷;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从制度环境、市场机制到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都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将管理层收购作为解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提高企业效率等问题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郑伟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管理层收购(MBO)为完善国有资本的有进有退及合理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但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法制环境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管理层收购在定价方式、融资模式、融资退出渠道等方面不够合理,从而引发了在管理层收购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重大流失的争论。基于管理层收购(MBO)处于国有企业改革"十字路口"的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外企业MBO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剖析我国国有企业MBO过程中交易定价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通过借鉴和吸收美国管理层收购的成功经验,为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定价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国企改革 管理层收购 定价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洪帖 王兵
本文首先分析了管理者收购(MBO)的具体含义;接着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管理者收购(MBO)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意义;最后,简要指出了管理者收购(MBO)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管理者收购 MBO 国有企业改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汤吉军 刘嘉琳
2018年12月8-9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和《经济学动态》编辑部主办,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长春市城市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国有企业改革40年:中国经验及其世界意义2018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晓康 李晓光
酝酿已久的国有股减持办法2001年6月终于出台。这是我国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促进证券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方面采取的一个重大措施,其意义和影响将十分深远。本文试图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的角度解读《国有股减持办法》。
关键词:
国有股减持 国企改革 公司治理结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雷 张杰
随着江苏省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成为江苏国企改革的重点。文章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并紧密联系江苏国企的实际情况,以江苏省国有上市公司为例,深入分析了江苏国企改革与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健全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比例,增加流通股比例,引进战略投资者,逐步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完善董事会和监事会结构;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培育和发展经理人市场。
关键词:
江苏省 国有企业 改革 公司治理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孙健 纪建悦
M B O( 管理层收购) 是近二、三十年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型并购形式, 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 M B O 有降低代理成本、激励管理层积极性、有效调整资产结构、提高决策效率等作用。它是大公司实现资产剥离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管理者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处于关键时刻的今天,研究 M B O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MBO 国有企业改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芮明杰 宋亦平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多年来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之初采用了产权改革的方式。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起 ,针对产权改革暴露出来的弊端与不足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心转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这仍然无法改变中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 ,诸如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中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引入市场机制这两种路径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创新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沿着管理创新的改革路径实践国有企业改革 ,可以弥补前两种改革路径的不足。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陈泰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最困难和争议最多最大的改革。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尽管还有一些攻坚任务,但国企改革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一批"新国企"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新亮点。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国有企业改革能不能成功与所有制没有必然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遵循企业发展基本规律,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国有企业改革就一定能成功。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革进展 绩效评估 经验总结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洪功翔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国有企业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较强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很难有最优的所有制结构和股权结构。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框架内通过制度建设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革 公司治理结构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陈清泰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们备受困惑的是:如果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直接经营国有企业,那么市场经济体制就无法建立;而如果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又如何防止经营者渎职或滥用权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盛松
论国有企业改革●盛松一、对国有企业的基本认识到目前为止,不能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说,企业制度设计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一个是职工的积极性的问题,一个是经营者的选择和激励问题。(张维迎,1996)而我们的国有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