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97)
- 2023(8360)
- 2022(7151)
- 2021(6999)
- 2020(5801)
- 2019(13395)
- 2018(13121)
- 2017(22988)
- 2016(12853)
- 2015(14852)
- 2014(14669)
- 2013(14590)
- 2012(14388)
- 2011(13321)
- 2010(13371)
- 2009(12576)
- 2008(12793)
- 2007(11054)
- 2006(9892)
- 2005(9322)
- 学科
- 济(54728)
- 经济(54671)
- 管理(28824)
- 业(26099)
- 方法(23067)
- 企(20250)
- 企业(20250)
- 数学(20192)
- 数学方法(19813)
- 中国(19212)
- 学(14910)
- 贸(13634)
- 贸易(13625)
- 农(13420)
- 易(13349)
- 财(10955)
- 制(10611)
- 地方(10024)
- 业经(9967)
- 银(9110)
- 银行(9060)
- 融(8860)
- 金融(8858)
- 行(8780)
- 农业(8443)
- 和(8267)
- 理论(7836)
- 策(7663)
- 环境(7515)
- 出(7497)
- 机构
- 大学(191329)
- 学院(186540)
- 研究(82860)
- 济(80204)
- 经济(78681)
- 中国(63217)
- 管理(61000)
- 科学(52435)
- 理学(51106)
- 理学院(50270)
- 管理学(49059)
- 管理学院(48704)
- 所(45848)
- 京(44869)
- 研究所(41981)
- 农(39845)
- 中心(35277)
- 财(35037)
- 农业(31822)
- 院(29904)
- 业大(29819)
- 北京(29703)
- 江(28085)
- 财经(27169)
- 科学院(26589)
- 范(26304)
- 师范(26001)
- 经济学(25855)
- 经(25002)
- 经济学院(23049)
- 基金
- 项目(122766)
- 科学(94080)
- 基金(89418)
- 研究(83668)
- 家(82913)
- 国家(82345)
- 科学基金(66254)
- 社会(52149)
- 社会科(49331)
- 社会科学(49320)
- 基金项目(45368)
- 省(44021)
- 自然(43812)
- 自然科(42849)
- 自然科学(42835)
- 自然科学基金(42069)
- 划(39966)
- 资助(38723)
- 教育(37933)
- 编号(30785)
- 重点(29530)
- 部(28178)
- 成果(26854)
- 发(26734)
- 中国(25690)
- 创(24354)
- 计划(24280)
- 科研(23797)
- 课题(23257)
- 创新(23222)
共检索到3078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孟义江 严建兵 滕文涛 李建生
【目的】研究10年来中国主要玉米杂交种遗传基础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四平头、Reid和Lancaster三大种质类群等位基因的变异,为中国玉米育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11个SSR标记对1991—2001年间大面积推广的66个杂交种的84份亲本自交系进行分析。【结果】①在66个杂交种中共检测到659个SSR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5.95个等位基因。在过去的10年间,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种Nei遗传多样性指数由0.67增加到0.69,可检测到的等位基因的数量逐年增加,由603增加到653个等位基因,2001年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种与1991年的杂交种相比,缺失的等位基因仅有0.9%,而新增加了...
关键词:
玉米 遗传多样性 种质类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宛秋 康继伟
1985~1994年四川省玉米杂交种区试和主要玉米杂交种的利用资料分析表明,四川省玉米杂交种已完全应用单交种,高峰年种植面积在66.7万公顷以上的杂交种1个,即中单二号;6.7万公顷以上的杂交种14个,占杂交种种植面积的70.9%。组成这些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有19个,选系方式以二环系为主,选系来源以美国玉米带种质为主。由于育成了一批新系和新杂交种,产量育种水平有所提高。
关键词:
四川,玉米杂交种,自交系选育,种质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燕 高世斌 谭登峰 李建 张志明 潘光堂
【目的】分析玉米温热杂交种的光周期敏感特性及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方法】以9份北方温带选系和8份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的南方选系,按NCⅡ设计组配72个温热杂交种,分别在北京和雅安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供试温热杂交种总体均表现出较强的光周期敏感性,ASI等10个性状为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性相关性状。其遗传模型大多数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少数属于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多数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为辅,随着日照变长,加性效应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结论】将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利用于温带玉米遗传改良及育种时,应注重相关性状的加性基因效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德分 胡晓莉 杨绍林 李阳 吴彬 赵自仙 杨久
【目的】通过对云南84个玉米杂交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为云南玉米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提高育种效率。【方法】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UPMGA方法对试验材料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均匀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61对SSR标记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SSR标记,共检测到622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222个等位变异位点,平均为10.23个;每对引物的多态信息量(PIC)在0.3240.920,平均为0.779,相似系数在0.6620.918;以0.745为界,将84份供试杂交种划分为5大类群,以0.753为界,将
关键词:
云南 玉米杂交种 SSR 遗传多样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彦惠 常胜合 吴连成
用 2个温热杂交组合的P1,P2 ,F1,F2 ,BC1,BC2 6个世代材料 ,对玉米抽雄、散粉、吐丝期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温热杂交组合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遗传特点不同。由对光周期反应较迟钝的亚热带自交系CML32 2所配成的温热杂交组合 ,其基本营养生长期较之亲本有明显提早的趋势 ,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式 ;温带早对亚热带晚呈显性或部分显性 ;对光周期反应敏感的亚热带自交系CML312表现异常 ,基本营养生长期指标在自交系内及其F1内变异较大 ;对含有杂合基因型分离世代F1,F2 ,BC1,BC2 的比较可见 ,明显表现杂合基因型倾早的遗传特点 ,温带遗传成分在杂种后代中所占的比重 ...
关键词:
玉米 基本营养生长期 遗传 温热种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宜祥
我省30年代开始玉米育种研究,50年代在收集、整理地方品种基础上,选育并应用杂交种,60年代后期转向单交种选育,从多生态类型区的实际出发,着力杂交种区域化选育布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较快,单产增加曾一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六五”启动育种攻关后,为改变种质遗传基础狭窄,在育种材料和方法上进行了研究,“七五”末开始取得较大进展,育成一批“三高”自交系,1991~1997年育成25个杂交种,较1990年前育成的11个杂交种有明显遗传增益。加速品种更新,材料创新并选育突破性杂种,将缩小差距,发掘潜力。
关键词:
玉米,育种,杂交种,杂种优势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彦惠 王利明 戴景瑞
在春、夏播 2个环境下鉴定评价了代表中国温带玉米主要杂优群的 5个自交系、3个改良群体与 10个热带亚热带自交系间杂交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配合力。结果表明 :基因型、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基因型×环境互作的方差达到显著 ;在春、夏播环境下均可选出产量高于对照掖单 13的杂交组合 ,说明温热杂交种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 ;散粉吐丝延迟 ,株高和穗位高增加 ,果穗变细、穗行数减少 ,是利用温热杂交种的突出问题 ;果穗长度、千粒重、行粒数是温热杂交种的优点。代表我国主要杂优群的种质对温热杂交种的选择和热带亚热带种质的改良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 :自交系 4 78对于降低温热杂交种的株高、穗位高 ,旅 9对...
关键词:
玉米 温热杂交种 配合力 种质改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江民 肖植文 张建华 石俊峰 董晓波
在玉米育种过程中,为了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杂交种,要对玉米杂交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较优品种,在筛选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各参试品种的产量表现,还要综合考虑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部性状等,才能对各参试品种做较全面的综合评价。聚类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对试验品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全面的品种评判。本文采用间比法顺序排列试验,设2次重复的试验方法,应用聚类分析法对云南省农科院配制的28个玉米杂交品种,选用莫A和京杂6号作为对照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此方法可以弥补常用的方差统计分析方法针对产量等单一性状的局限,为品种试验结果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聚类分析 玉米 杂交种 筛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姜龙 陈殿元 周岚 于海燕 于晓明 高华洋 徐辉
【目的】研究Iodent种质与我国玉米主要种质类群的杂种优势关系,为改良我国早熟类玉米种质基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份Iodent自交系与4份我国玉米主要种质类群的骨干自交系PH4CV、铁C8605-2、昌7-2和S122采用NCⅡ设计组配80份杂交组合,进行2年田间试验,在成熟期收获中间行中间位置10株果穗进行室内考种,分析Iodent自交系与4份主要种质类群骨干自交系的杂种优势关系。【结果】2017-2018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表现较大的群体为I112、I125、I126和I128。玉米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SCA)效应表现最大的组合为S122×I132,效应值为14.10;位列第2-5位的组合依次为PH4CV×I120(8.23)、S122×I123(7.38)、铁C8605-2×I127(7.15)和S122×I126(7.06);而组合铁C8605-2×I123的SCA效应值最小,为-12.12。以所配组合单株产量SCA效应值为依据进行分类,选择数值最小的SCA作为划分类群的依据,结果显示I112、I119、I130属于Lancaster类群,I123、I125、I126、I133属于塘四平头类群,I128、I131、I132、I134属于Reid类群,I114、I117、I118、I120、I121、I122、I124、I127、I129属于旅大红骨类群。Iodent种质自交系在我国早熟玉米区主要杂种优势利用途径有旅大红骨群×I132、Lancaster群×I120、Reid群×I118和塘四平头群×I127等。【结论】Iodent种质自交系与Lancaster、国内Reid、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四大类群自交系杂交时单株产量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其中与旅大红骨类群杂种优势最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崇桃
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是先进技术的物化载体。本文以我国年推广面积曾上千万亩的玉米杂交种为实证,探索玉米杂交种扩散的客观规律、特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玉米主要杂交种扩散模型符合Gaussian模型,经济寿命在7.2-23.0年之间,平均为13.8年。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扩散模型 经济寿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明 王美云 李少昆
对5个自交系及其组配的4个杂交种光合性能的分析表明,杂交种较其亲本在光合面积上表现出三种关系类型,即居中、偏高亲、超高亲;而在光合时间上表现为负优势;在光合速率上表现为正优势,幅度在3.1%~23.4%,超高亲2.4%~9.3%。光合速率杂种优势与叶绿素含量有关。杂交种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较亲本有降低的趋势。结合产量及有关性状分析表明,杂交种较自交系不仅在源上而且在库系统上均有明显改善
关键词:
玉米,杂交组合,光合性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泽辉 吴迅 王安贵 祝云芳 郭向阳 刘鹏飞
【目的】超亲优势作为杂种优势的一种表现形式,被广泛用于生产实践,但对其认识仍处于不断加深中,对超亲优势数量遗传学理论进行推导,为玉米育种的理论指导提供参考。【方法】在综述前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实践,基于加性-显性模型推导超亲优势数学表达式,探讨超亲优势可能的遗传基础及其在指导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方面的应用。【结果】基因型尺度模型下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的数学表达式分别为MPH_(F_1)≈Σdy~2及HPH_(F_1)≈Σy(d-a)和LPH_(F_1)≈Σ(d+a);单个位点下双亲基因频率差异和超显性效应是超亲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在多个位点下显性效应和上位性均会影响超亲优势表现。【结论】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的数学表达式MPH_(F_1)≈Σdy~2和HPH_(F_1)≈Σy(d-a)能很好地用于指导玉米育种实践。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向阳 陈泽辉 祝云芳 王安贵 胡兴 兰琴英
为贵州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统计分析了2000-2012年贵州省审定115个杂交玉米品种的产量变化及其亲本种质基础。结果表明:12000-2012年贵州省育成杂交玉米品种的产量由500 kg/667m2左右逐步增加到近年的615 kg/667m2以上,且审定品种与对照品种的产量增幅逐渐缩小,对照品种在年际间的稳产性逐渐增强。2贵州省杂交玉米品种的种质基础主要是Suwan、PB、地方种质和Reid种质,suwan(PB种质)×改良Reid种质是贵州省的玉米杂优模式之一,也是贵州省抗逆性和丰产性玉米育种的代表模式。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产量变化 种质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彦惠 张传贞 徐洪杰
采用NCⅡ交配设计,研究分析了我国具有国外血缘杂种优势群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基本遗传参数及其与国内血缘自交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这一优势群的优良自交系中,多数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较大,具有进一步改良提高的潜力。单株产量、行粒数、株高、穗行数的显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其余性状的显性方差小于或等于加性方差;国内血缘自交系与之杂交,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说明二者的基因型间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因此,应根据"国内系×国外系"杂优利用的原则,在具有国外血缘杂种优势群中,通过回交、二环系法和轮回选择等途径,对自交系加以改良利用。并讨论了杂种优势类群和模式的建立。
关键词:
玉米,杂优类群,遗传分析,数量性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琨 宁波 李宏生 李绍祥 顾坚 赵红 杨木军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的DH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受两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其主基因效应分别为1.95和6.69,多基因效应为2.80;主基因遗传率为72.09%,说明小麦材料间得胚率的差异主要受基因型影响,但非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对那些得胚率低的小麦材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