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42)
2023(6077)
2022(5644)
2021(5440)
2020(4722)
2019(11661)
2018(11237)
2017(21080)
2016(11856)
2015(13719)
2014(14149)
2013(14302)
2012(13808)
2011(12647)
2010(12718)
2009(12129)
2008(12220)
2007(10725)
2006(9169)
2005(8315)
作者
(36511)
(30917)
(30844)
(29604)
(19456)
(15160)
(14296)
(12292)
(11543)
(11022)
(10567)
(10462)
(9873)
(9822)
(9795)
(9776)
(9701)
(9024)
(9012)
(8882)
(7817)
(7602)
(7594)
(7125)
(7003)
(6967)
(6898)
(6868)
(6311)
(6246)
学科
(56242)
经济(56200)
(29126)
管理(28830)
方法(26567)
数学(24116)
数学方法(23915)
(21492)
企业(21492)
(15984)
(14209)
中国(13745)
地方(13018)
(12845)
农业(10645)
(10460)
贸易(10458)
(10122)
业经(9282)
土地(8928)
(8772)
(7913)
(7551)
金融(7548)
环境(7487)
(7189)
财务(7174)
财务管理(7150)
(7138)
银行(7103)
机构
大学(176962)
学院(174835)
(74060)
经济(72555)
研究(65299)
管理(65064)
理学(55726)
理学院(54970)
管理学(53973)
管理学院(53640)
中国(49638)
科学(42116)
(38872)
(36733)
(35075)
(32398)
研究所(32146)
中心(30379)
业大(29751)
农业(29335)
(26629)
财经(25717)
北京(24499)
(24017)
师范(23781)
(23289)
(23182)
经济学(23124)
经济学院(21079)
(20988)
基金
项目(116656)
科学(90153)
基金(84199)
研究(81628)
(75220)
国家(74636)
科学基金(61609)
社会(50583)
社会科(47802)
社会科学(47784)
基金项目(45188)
(44608)
自然(40910)
自然科(39839)
自然科学(39825)
(39097)
自然科学基金(39096)
教育(37262)
资助(34946)
编号(33308)
重点(27134)
成果(27128)
(26472)
(25845)
(23261)
科研(23035)
课题(22931)
计划(22825)
创新(21933)
教育部(21770)
期刊
(80023)
经济(80023)
研究(50500)
中国(36973)
(33029)
学报(31728)
科学(29171)
(25650)
大学(22628)
农业(22033)
学学(21333)
管理(20321)
教育(15815)
(15091)
金融(15091)
技术(14268)
经济研究(12903)
财经(12629)
业经(12620)
(12316)
问题(11213)
(10903)
资源(10687)
(9598)
(9296)
技术经济(9235)
统计(8783)
理论(8501)
图书(8463)
世界(8262)
共检索到264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建坤  黄国满  
本文以10天合成的SPOT VEGETATION(VGT)NDVI时序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NDVI的年均值、均值变化的标准方差以及年际间的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1998至2003年内蒙古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6年间土地覆被动态变化明显的区域占整个内蒙古地区的39%,主要集中在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地区以及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对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中五个变化等级的区域面积占各区面积的比例进行统计显示,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和包头市的变化较大,其中乌兰察布和锡林郭勒两个盟中都有近一半的区域(47%)为动态变化很大或较大的地区;连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戈丽  陶健  董金玮  徐兴良  
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变化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剧烈,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作为典型的农林牧交错区,该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选取0℃和10℃(牧草和喜温作物生长重要的临界温度)作为生长季指标,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自1960s以来稳定通过0℃和10℃生长季(简称0℃和10℃生长季)的初日、终日、生长季长度的时空变化,以及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①因气候变暖,研究区大兴安岭以东大部分地区逐年代初、终日等日线均向西北地区推移,以西地区向东北方向推移;其中初日等日线变化趋势较终日推移更为显著,且以1990s和2000s时期变化最为明显;0℃和10℃生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子玉  许端阳  杨华  丁雪  李达净  
基于GIMMS NDVI以及MODIS NDVI数据,分析内蒙古地区1981-2010年的植被变化趋势,并结合气候、社会经济数据,以旗县为单位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10年间,内蒙古地区植被变化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其中植被显著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以及东部通辽市等地区,显著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锡林郭勒盟以及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的部分地区;(2)对于植被显著增加区域,人类活动作用的影响面积最大,其次为气候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子玉  许端阳  杨华  丁雪  李达净  
基于GIMMS NDVI以及MODIS NDVI数据,分析内蒙古地区1981-2010年的植被变化趋势,并结合气候、社会经济数据,以旗县为单位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10年间,内蒙古地区植被变化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其中植被显著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以及东部通辽市等地区,显著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锡林郭勒盟以及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的部分地区;(2)对于植被显著增加区域,人类活动作用的影响面积最大,其次为气候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也对植被增加有一定显著影响;内蒙古西部降雨量的增加、围封禁牧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为驱动植被增加的主要因素;(3)对于植被显著减少区域,人类活动的作用略大于气候因素;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降雨减少以及近10年来部分旗县风速的增加是导致植被显著减少的重要气候因素;虽然人工造林、农作物播种面积会增加局部植被盖度,但在县域尺度不足以抵消干旱对植被生长的不利影响,反而会导致区域植被退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万忠  高英霞  孟佳颖  魏靖宇  
霜冻灾害对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影响巨大。运用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对1912—2016年内蒙古地区霜冻灾害的等级、时空变化特征和周期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法对霜冻灾害与人口、ENSO事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12—2016年内蒙古地区共发生霜冻灾害163次,轻度灾害占29.4%,中度灾害占36.2%,重度灾害占34.4%。可分为3个阶段,1912—1946年为第一阶段,1947—1986年为第二阶段,1987—2016年为第三阶段,其中一、三阶段以轻度和中度霜冻灾害为主,第二阶段以重度霜冻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霜冻灾害在低等级层次中存在3~4 a或者7~8 a的周期,在中等级层次中存在13~14 a的周期,在高等级层次中存在26~27 a的周期。内蒙古东北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霜冻灾害的频次较高,灾害发生的频次与所在地区的人口呈显著正相关,与ENSO冷事件关系显著,而与ENSO暖事件关系不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晓华  陈廷芝  韩晶霞  
利用内蒙古地区46个气象台站逐月观测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年平均和季平均气温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处于波动式下降阶段,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存在明显的突变。在突变前,出现了异常冷和严重偏冷阶段;在突变后,出现了异常暖和严重偏暖阶段。这种异常气候特征与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和欧亚环流指数有着良好的统计相关关系。当欧亚大陆经向环流占优势时,北半球极涡面积较大,位置偏东半球,则内蒙古地区气温较低;反之当欧亚大陆纬向环流占优势时,北半球极涡面积较小,位置偏西半球,则内蒙古地区气温较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扬  李宁  吉中会  顾孝天  范碧航  
依据内蒙古地区47个地面观测站1981—2010年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指标,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年度和四季干旱发生的频率、干旱强度和站次比(发生干旱站数与总站数之比)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年度、秋季和冬季干旱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春、夏季干旱强度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近30 a来年尺度上干旱强度表现为轻度干旱,四季干旱强度以轻度干旱为主;年、季尺度上干旱发生的覆盖范围为局域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是年度干旱、中旱、重旱与特旱发生频率最高地区,而西部阿拉善盟地区干旱、中旱、重旱和特旱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从季节上来看,内蒙古全区春、冬季干旱(含中、重和特旱)发生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宏亮  郝晋珉  高阳  段文凯  李牧  陈爱琪  
以1997、2005和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多模型测度的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及状态趋势进行定量分析。从变化幅度上看,近20年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草地面积大幅减少,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林地和其他土地增幅较大,园地保持相对稳定;从动态变化上看,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基本上各用地类型在2005—2014阶段年均变化激烈于1997—2005阶段;从状态趋势上看,整个研究阶段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翟俊  邵全琴  刘纪远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会对近地面的气温测量产生影响。论文基于气象站点气温资料,1:10万LUCC数据集以及NCEP再分析气温资料,利用"观测减去再分析(OMR)"方法拆解出土地覆被对气温变化的单独贡献,借助Sen趋势与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计算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1980—2010年间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气温及其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近30 a来LUCC对气温的影响总体表现出显著升温的作用,增加趋势为0.29℃/10 a。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对气温升高趋势的影响从大到小为:沙地>建设用地>草地>耕地,而且具有明显空间差异。同一种土地覆被类型在不同气...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魏威炜  胡子付  冯斌  张淑艳  韩立兵  
装配式地下管廊的经济性一直是影响其推广的关键问题。为研究内蒙古地区装配式地下管廊的经济性,分析了在8种不同装配率条件下装配式管廊的土建工程费用,并与现浇管廊进行人工、材料、施工机具使用等比较,得出装配式管廊随着装配率的提升总人工工日消耗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装配式管廊叠合楼/墙板的价格和现浇整体式管廊工程费用相等时的价格平衡点;最终得到装配式管廊与现浇管廊相比,在模板使用量、脚手架使用量、环保节能等方面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的结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林秀  温璐  张雪峰  王立新  赵吉  杜凤莲  
为探讨内蒙古地区水资源现存问题和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区域水资源,基于水足迹理论对内蒙古1998—2018年用水结构进行分析,并评价区域水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全区水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总水足迹达778.58亿m3。从构成上看,农业蓝绿水足迹始终占总水足迹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72.43%~82.97%。对比各地级市用水特征,由于阿拉善地区生态蓝水足迹较高,因而人均蓝水足迹最高;兴安盟降水量大、作物产量较低,因此人均绿水足迹最高;研究区总体水资源压力始终处于较高状态,乌海地区水资源压力位居第一,但研究区总体上尚未出现水质性缺水问题。综上,内蒙古地区亟需通过调整用水结构等以改善当地水资源利用现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曹琳  
从内蒙古地区图书馆发展起源开始,以内蒙古大学图书馆为主线、其他高校图书馆为辅线,阐述目前内蒙地区高校图书馆发展现状,根据内蒙古地区高校的特点及目前图书馆的发展状况,针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滑永春  马秀枝  萨如拉  
以1982—2015年内蒙古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GIMMS NDVI3g、ERA5气象和草地类型数据,采用CASA模型生成年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综合运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复相关及残差分析法探讨1982—2015年草地NPP的变化趋势,并定量确定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草地动态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NPP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增的分布格局.东北部的草甸草原NPP最大,年均NPP值为383.66g·m~(-2)·a~(-1);其次为中部的典型草原,年均NPP值为245.46g·m~(-2)·a~(-1);西部荒漠草原NPP最低,年均NPP值为123.76g·m~(-2)·a~(-1).内蒙古地区草原1982—2015年极显著和显著增加的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11.76%、18.92%;极显著和显著减小的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4.26%、8.08%.草原NPP增大的面积大于减小的面积,草地处于恢复状态.其中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草地NPP增加面积大于减小面积,草甸草原略有下降趋势.内蒙古自治区草原NPP Hurst指数空间差异明显,全区绝大部分区域H<0.5,平均H值为0.40,表明植被整体呈反持续性;2015年后一定时期内研究区内草地NPP的变化趋势可能发生反转.综上所述,1982—2015年内蒙古地区草原总体处于恢复状态,但未来有可能出现草地NPP下降的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玮  段利民  刘廷玺  格日勒吐  高瑞忠  Buren Scharaw  于长翔  
掌握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文生态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内蒙古高原内陆河东部流域1961—2015年0.5°×0.5°降水格点数据为基础,采用M-K法、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法,对6个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了极端降水事件对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1961—2015年内蒙古高原中部内陆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总体以下降为主,其中CDD(连续无雨日数)下降的区域占整个流域的91%,除CDD外其余指数均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SDII(雨强)均值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志华  贺光明  杨海平  
本文运用对比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主要物价指标的统计特征,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考察了内蒙古主要物价指标之间及不同地区同一物价指标间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主要物价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尝试建立主要物价指数之间的正负反馈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