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97)
2023(8991)
2022(7927)
2021(7399)
2020(6150)
2019(14712)
2018(13988)
2017(26119)
2016(14592)
2015(16565)
2014(16740)
2013(16678)
2012(15897)
2011(14556)
2010(14724)
2009(14007)
2008(14204)
2007(12415)
2006(10866)
2005(9775)
作者
(43403)
(36469)
(36330)
(34894)
(23326)
(17780)
(16791)
(14277)
(13865)
(13160)
(12727)
(12336)
(11821)
(11619)
(11491)
(11434)
(11427)
(10920)
(10764)
(10745)
(9103)
(8958)
(8943)
(8579)
(8349)
(8317)
(8165)
(8085)
(7408)
(7396)
学科
(66877)
经济(66827)
管理(37834)
(34640)
方法(29666)
(26523)
企业(26523)
数学(25628)
数学方法(25414)
中国(19355)
地方(18233)
(18102)
(14469)
(13894)
业经(12657)
农业(12060)
环境(11760)
(11692)
贸易(11690)
(11234)
(10776)
(9269)
理论(9180)
地方经济(8866)
(8488)
金融(8486)
(8437)
财务(8422)
财务管理(8395)
(8374)
机构
学院(213920)
大学(213653)
(86563)
经济(84550)
管理(80488)
研究(77318)
理学(69039)
理学院(68078)
管理学(66899)
管理学院(66473)
中国(56733)
科学(49130)
(46682)
(39331)
(38794)
(38136)
(37294)
研究所(35955)
中心(35608)
业大(32510)
(31493)
师范(31193)
财经(30914)
农业(30078)
北京(28447)
(27918)
(27916)
(26436)
经济学(26421)
师范大学(25475)
基金
项目(143783)
科学(113286)
基金(104397)
研究(102426)
(91439)
国家(90711)
科学基金(77415)
社会(65880)
社会科(62394)
社会科学(62371)
(57742)
基金项目(56604)
自然(50463)
自然科(49162)
自然科学(49147)
(48277)
自然科学基金(48239)
教育(46340)
资助(42367)
编号(40651)
重点(33211)
(32648)
成果(32337)
(31444)
课题(29121)
(28964)
科研(27725)
创新(27335)
国家社会(26985)
计划(26706)
期刊
(97044)
经济(97044)
研究(61339)
中国(40878)
学报(34497)
(33890)
科学(32666)
(29672)
管理(25587)
大学(25105)
学学(23671)
农业(23104)
教育(19153)
(17033)
金融(17033)
技术(17030)
业经(15971)
问题(14814)
经济研究(14765)
财经(14639)
(12611)
资源(12609)
(12568)
(10915)
(10837)
技术经济(10303)
(10138)
商业(10001)
统计(9958)
(9874)
共检索到318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建明  罗能生  
从协同治理长江中游城市群雾霾污染的角度出发,选取1998—201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雾霾污染的面板数据,基于莫兰指数、Getis-Ord指数G、STIRPAT和空间滞后SAR模型对雾霾污染的污染路径、时空演变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研究发现:1998—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雾霾污染总体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其地理梯度分布大致为"江淮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总体平均>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雾霾污染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且以武汉市和合肥市为中心表现为"热点"聚集区域,以南昌市和萍乡市为中心表现为"冷点"聚集区域;雾霾污染表现出显著的时间依赖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工业集聚和城镇化是显著加剧雾霾污染的重要原因,而经济聚集和人口集聚则显著降低了雾霾污染。最后,政府和企业应当从调整研发投入比例,加快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雾霾污染的体制机制等途径降低雾霾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传明  Gabor Horvath  
基于长三角26个城市2013~2018年空气质量指数日报数据,利用非格兰杰因果检验、复杂网络等方法,从时空交互视角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雾霾污染动态关联网络特征。结果发现:样本考察期长三角城市群总体雾霾污染指数及天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冬季、春季及对应月份雾霾污染相对较重;长三角城市群雾霾污染空间网络相对稳定,各城市间都存在关联关系,整网关系紧密度逐年提升,但空间影响等级结构则渐趋松散;基于考察期污染指数均值及空间网络核心度的二维时空标准,可将长三角城市群细分为四种区别性治理类型。最后,提出长三角乃至全国城市群雾霾污染协同治理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欣   肖豪立   黄宸   王艺霏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遵循“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框架构建生态网络、基于政府间政策文件构建社会网络的基础上,通过隶属关系将二者联系起来,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生态系统的“社会—生态”网络并探究其协同治理机制。结果表明:(1)生态网络形态上大体呈现“三横两纵”的形态分布,核心集中在湘赣边界山区,宜春、岳阳、九江、吉安和抚州市是网络中核心城市。生态网络结构较复杂,抗干扰能力较强;社会网络中,环境保护是区域合作的主要主题,武汉、长沙、南昌市是网络核心城市。(2)城市群“社会—生态”网络结构较紧密,但整体凝聚性较弱。网络核心集中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地理格局依然是影响区域间合作的重要因素。(3)通过社会、生态网络中的核心城市匹配关系发现城市群社会治理与生态联系存在空间上“错配”关系,吉安、抚州等市存在“政府管理缺位”现象。(4)“司法+机制”网络矩阵和地理距离生态联系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城市群内部整体处于机制不完善、司法保障不健全的协同模式,单一主题的政策网络难以发挥成效。打破地域上的行政边界,强化合作机制和司法联系能够为区域协同治理提供有效机制保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勇  童昀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长江中游城市群2004—2013年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并解析造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州市经济差异的影响因子。以变异系数和全局自相关分析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及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差异。最后利用Jenks自然最佳断裂点法对各城市经济水平进行聚类,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十年间经济发展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婉玲  邹磊  夏军  宋进喜  乔云峰  
客观核算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对评估区域水资源盈亏状况和衡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省公顷”修正水资源均衡因子,计算并分析200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增幅为34.63%;(2)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显著,其中武汉城市圈水资源生态足迹北部高于南部,环鄱阳湖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环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北部和东南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3)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具有最高解释力的交互因子为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和GDP。该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琦  熊曦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路径与方向。本文分析2001-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指数演化趋势后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自2001年以来经历集中化和均衡化阶段性调整,但总体呈现均衡化演变趋势。为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步伐,应注重各城市职能定位的分工协调、优势互补以及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尽可能消除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杰  任永建  高媛  
为厘清长江中游各城市群大气环境容量的演变特征,为科学制定适应减缓的政策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1961~2016年气象台站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了中游城市群近56 a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结果表明:近56 a来,中游城市群大气稳定度基本以中性类居多,稳定类次之,不稳定类最少。武汉城市圈中性类频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达到-3.4%/10a,不稳定和稳定类则表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分别为1.9和1.5%/10a;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城市圈的不稳定类频率变化均不明显;但中性类频率上升趋势显著,分别为0.3和1.2%/10a,稳定类频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为0.3和1.1%/10a。武汉城市圈春、夏季混合层厚度要高于秋、冬季;夏、秋、冬三季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0.1、6.0和43.9 m/10a,春季呈上升趋势,达到9.3 m/10a。环长株潭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圈四季混合层厚度均为下降趋势。年内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呈倒"U"型分布,峰值出现在夏季,秋、冬季为低值时段;56 a来各城市圈大气环境容量系数逐渐下降,下降速率分别为1.6×10~4、0.9×10~4和1.8×10~4(km~2/a)/10a。近56 a大气稳定度增加,混合层厚度下降以及风速减小是中游城市群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减小、大气自净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翱祥  邓荣荣  
选取2020年1月20日至3月17日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冠肺炎新增感染人数和累计确诊人数的数据进行时空演变分析,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冠肺炎感染率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计算各市与武汉市的感染率联系强度,并探析感染率联系强度与经济联系强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疫情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高峰期为2020年1月底至2月中下旬。(2)从全局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感染率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2月4日后空间相关性逐渐减弱。从局部来看,在湖北东北部由武汉向北、东、南方向延伸形成了感染率"高值"集聚区。(3)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与武汉市的感染率联系强度形成了圈层结构,感染率联系强度与经济联系强度具有相关性,各市与武汉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越高,感染率联系强度越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刚  杜德斌  李恒  戴其文  
以专利申请总量为主要指标,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和马尔可夫链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地理临近性视角来分析2000~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呈现由高度集中向渐进式分散,由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缓慢扩散的演变趋势,出现高水平和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强化锁定,中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局部变动的趋势。(2)城市群城市创新类型发生空间转移与城市创新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差距越小,发生转移的概率越高;反之,发生转移的概率越低;(3)邻域创新环境影响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演变,地理临近性在低水平、中低水平城市创新类型表现不明显,而在中高水平城市创新类型显著增...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吴巍  陈敏  陈定  黄俊霞  钟舒璇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住宅地产作为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幸福感与社会和谐,准确研判住宅市场发展特征尤为必要。本文从经济协调、供需平衡、投资适度和土地节制四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10—2018年住宅市场健康度进行评价,并探究住宅市场健康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住宅市场健康度在波动中趋好,经济协调、供需平衡、投资适度、土地节制的健康系数在波动中保持下降,子城市群(圈)的住宅市场运行状况均朝正向发展。(2)在空间上,长江中游城市群住宅市场健康度空间演化分异显著,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武汉城市圈为住宅市场发展不健康的重灾区。(3)长江中游城市群住宅市场健康度可分为协调发展型(Ⅰ类)、经济偏离型(Ⅱ类型)、供需失衡型(Ⅲ类)、投资过度型(Ⅳ类)、土地依托型(Ⅴ类)五类,研究期末各研究单元占比分别为38.7%、3.3%、9.6%、22.5%和25.9%,房地产投资过度、高土地财政化渐趋明显,需要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调控政策,促进住宅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树强  朱佩娟  吴小双  曾伟平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将协同的思想引入旅游发展的研究,运用城市引力模型,隶属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旅游经济、旅游等级和旅游空间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演变情况。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整体趋向协同,但协同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次级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呈现单核式发展格局,旅游等级差异变大;环长株潭城市群三个方面的协同程度都有提高,但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亟待突破;环鄱阳湖城市群旅游等级和空间则始终保持低水平的稳定协同发展状态。根据研究结果进而分析影响其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单卓然   刘彧   朱俊青  
基于城市内生、外生双重视角,采用2012年、2016年、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属性数据与“流空间”关联数据,构建由城市内生竞争力与外生竞争力双系统组成的城市竞争力模型,考察城市内生竞争力演化、城市外生竞争力演化、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其空间演化、城市内外竞争力耦合协调关系演化等过程。结果表明:近十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内生竞争力极化效应显著,形成逐渐增强的梯度分布。城市外生竞争力涓滴效应显著,高值与低值的差距不断扩大。城市综合竞争力表现出“三强五弱”,空间格局核心—边缘效应显著,武汉、长沙与南昌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竞争力三大核心。城市内外生竞争力耦合度总体较优,但协调度普遍不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英英  熊洁  贾文茜  王明  谭静  
以1961~2018年湖北72个国家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为基础,采用代表站分类、时序演变、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湖北地区的雾和霾空间分布不均,霾多发生在大城市和工业城市,雾多发生在鄂西南山区;1980年前,雾和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之后呈反相,总体上呈现负相关,2005年后霾日较雾日明显增加。(2)城市站与生态站雾日的年变化趋势均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由增至减的拐点分别出现在1980和1987年,表明城市化进程对雾的生成有影响;霾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空气污染的年际变化无明显的城乡差异。(3)对于所有站点来说,"区域尺度气候变化、城市化和空气污染(气溶胶污染)"等3个因素对雾的定量影响相当;对于城市站,城市化的影响明显占主导(55%);对于生态站,气溶胶污染的贡献率最高(4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