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22)
- 2023(14126)
- 2022(12317)
- 2021(11977)
- 2020(9922)
- 2019(23403)
- 2018(23099)
- 2017(43733)
- 2016(24044)
- 2015(27338)
- 2014(27194)
- 2013(27041)
- 2012(25409)
- 2011(23175)
- 2010(23045)
- 2009(21309)
- 2008(21230)
- 2007(18178)
- 2006(16008)
- 2005(14354)
- 学科
- 济(98518)
- 经济(98409)
- 管理(64242)
- 业(60731)
- 企(49729)
- 企业(49729)
- 方法(45180)
- 数学(39159)
- 数学方法(38671)
- 中国(28207)
- 农(25685)
- 学(24606)
- 财(23022)
- 业经(20067)
- 贸(19898)
- 贸易(19889)
- 易(19367)
- 制(18283)
- 地方(18154)
- 农业(16784)
- 和(15790)
- 理论(15588)
- 银(14904)
- 环境(14900)
- 银行(14846)
- 融(14797)
- 金融(14795)
- 行(14231)
- 务(13879)
- 财务(13812)
- 机构
- 大学(350940)
- 学院(343757)
- 济(139814)
- 经济(136996)
- 管理(132063)
- 研究(125978)
- 理学(114234)
- 理学院(112828)
- 管理学(110731)
- 管理学院(110138)
- 中国(94217)
- 科学(79618)
- 京(77244)
- 所(65161)
- 财(61674)
- 研究所(59923)
- 农(59674)
- 中心(55217)
- 业大(53097)
- 财经(49824)
- 北京(49554)
- 江(48748)
- 范(47670)
- 师范(47218)
- 农业(47022)
- 院(45617)
- 经(45558)
- 经济学(42594)
- 州(39329)
- 师范大学(38797)
- 基金
- 项目(236099)
- 科学(185019)
- 基金(173033)
- 研究(169158)
- 家(153228)
- 国家(152057)
- 科学基金(128362)
- 社会(105892)
- 社会科(100232)
- 社会科学(100203)
- 基金项目(91649)
- 省(88016)
- 自然(84754)
- 自然科(82793)
- 自然科学(82770)
- 自然科学基金(81296)
- 教育(77042)
- 划(76772)
- 资助(72119)
- 编号(67250)
- 成果(55636)
- 重点(53698)
- 部(53231)
- 发(50032)
- 创(47829)
- 课题(46729)
- 科研(45445)
- 教育部(45074)
- 创新(44857)
- 大学(44064)
- 期刊
- 济(152015)
- 经济(152015)
- 研究(104219)
- 中国(66800)
- 学报(60697)
- 科学(56178)
- 农(53791)
- 管理(47978)
- 大学(45223)
- 财(44891)
- 学学(42278)
- 教育(38173)
- 农业(37820)
- 融(28052)
- 金融(28052)
- 技术(27837)
- 经济研究(24662)
- 财经(24523)
- 业经(21878)
- 经(21066)
- 业(20593)
- 问题(19935)
- 图书(19269)
- 贸(17914)
- 资源(17231)
- 版(16990)
- 世界(16989)
- 理论(16821)
- 科技(16545)
- 技术经济(16509)
共检索到511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伟
依托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了1998—2007年中国耕地的数量及其结构变化。研究表明:①2007年,我国耕地中的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比重分别为22.61%、3.40%、17.66%、55.13%和1.19%,旱地占有绝对的比重;②1998—2007年,我国耕地、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的变化率分别为-6.04%-、3.45%-、4.29%-、0.58%-、8.81%和-3.00%,耕地的变化以旱地、灌溉水田和望天田的减少为主;③部分省份水浇地和菜地面积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灌溉水田向水浇地以及水浇地向旱地的转换。近年来,质量较差的非灌溉耕地的减少速度较快,使我国耕地组成质量有所改善。
关键词:
耕地 数量变化 结构变化 中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史娟 张凤荣 赵婷婷
根据1998年~2006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和全国耕地变化情况数据,对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1998年~2006年间,耕地资源结构变化的区域分异明显。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这些水热条件好、优质耕地集中的区域,灌溉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生产力降低;②除新疆和黑龙江耕地面积净增加外,全国其它地区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耕地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分布在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和内蒙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③耕地资源增减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耕地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的农牧交错带区和东部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及丘陵区;耕地增加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静怡 李晓明
[目的]研究"二调"前后近2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为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节约利用提供决策支撑。[方法]基于1996—2016年耕地数量的原始统计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选用ARIMA模型,基于两次全国土地调查时间段耕地数量数据进行相互预测和反推,即利用1996—2008年耕地数量数据预测2009年耕地数量,利用2009—2016年数据反推2008年耕地数量,从而实现数据的校正和比值归一化的目的,进一步研究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遴选出其驱动因子。[结果]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中2004年之前递减速度较快,之后递减速度趋缓。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值增加值占比、年末总人口数,以及城镇人口数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0.918,-0.896。[结论]从研究结果可以推论,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对耕地数量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伟 陈百明 史文娇 吴建寨
本文从耕地资源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3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评价和分析了2007年中国的耕地资源安全状况。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耕数地据资和源统安计全数呈据现。出研东究部显高示、:西①2部00低7的年特,中点国,高耕耕地地资资源源安安全全评省价份分主值要为有0.东51部7,和资中源部安的全山保东障、福程建度、不浙高江。等1区0域个上省,份以及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低资源安全省份则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特②耕点地。资生源态数退量耕安和全建评设价占分用值带为来0.的19耕5地,资快源速安减全少分,以布及呈区现域出粮东食北生部产较定高位,黄形土成高的原较、高华耕北地平保原有和量四目川标盆是地造较成低以的的全上地特的区点评耕。价地区分数域值量耕为0安.地1全7自1程然,呈度本现较底出低质东的量(北主耕要部地原高自因、然东。质部③量低耕等的地别特)质点是量。造安东成全部区评地域价区耕分耕地值地质为0资.量1源5安1生全,态呈差安现别全出的偏东主低部要的高原主、因东要。北原④部因耕和是地西化生部肥态较、低安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及其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西部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严重的耕地水土流失状况。
关键词:
耕地资源安全 数量 质量 生态 中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丽丽 李宝林 袁烨城 高锡章 刘海江 董贵华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式为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北增南减,东部沿海自然条件良好地区以及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耕地减少,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耕地增加的基本格局。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目标,有18个省份占补平衡指数小于-50%。建设占用的耕地多适宜农业耕作,而新增耕地只有不到一半适宜农业耕作。研究时段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文斯 吴文斌 余强毅 胡文君 谭杰扬 胡亚楠
利用1980~2010年中国分县农业统计数据和中国地面气候日值数据,分别估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中国县级实际复种指数(MCI)和潜力复种指数(PMCI),据此分析过去30年中国耕地复种可提升潜力(PIMCI)的空间格局变化,并进而探究复种可提升潜力对全国粮食增产潜力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中国耕地PIMCI从20世纪80年代的50.2%减少到90年代的48.7%,之后受PIMCI与MCI逆向变化的影响,到21世纪初耕地可提升复种指数扩大到59.6%。(2)从不同地理区域看,中国不同农业种植区耕地PIMCI变化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差异。黄淮海区和云贵区的PIM...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凤荣 张晋科 张迪 吴初国 徐艳
研究目的:核算1996-2004年中国耕地资源的粮食总生产能力及其变化,为国家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在确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基础上,计算了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乘以全国各县1996年和2004年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1996年和2004年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区以及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比1996年的10.81亿t减少1.61亿t。研究结论:虽然与现实产量相比,中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目前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粮食 生产能力 变化 中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德祥
通过对1998-2007年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和布局结构发展变化的历程、趋势及特点的分析表明,高等教育各层次规模大幅扩张,各层次比例关系、各科类层次结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类层次结构上表现出理论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人才培养的重心出现上移,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的人才培养重心出现下移的特点。形式结构上,普通高等教育机构数与在校生数、高等网络教育的在校生数、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公办高校的机构数与在校生数、民办高校的机构数与在校生数均呈现增长趋势。科类结构上,各学科规模均呈现增长趋势;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的发展速度较快,而理论性强的基础性学科的发展保持了相对平稳的...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结构 制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迪 吴初国 安萍莉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在此基础上,乘以各县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小区乃至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108t。这一结果与全国同期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相比,表明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任兴远 吴郁玲 王梅
[目的]利用1998—2018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本文系统考察了近20年间中国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城镇化发展与其耕地压力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借助协整理论和脉冲响应函数检验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压力之间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与短期动态变化。[结果]①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从1998年的35.55%上升到2018年的61.82%,整体呈增长态势,但三类粮食产销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却存在较明显差异。2018年,粮食主销区的城镇化水平已达74.6%,明显高于产销平衡区的51.88%和主产区的58.98%。②中国耕地压力指数呈快速增长——缓和波动增长——加速增长三阶段特征,且主销区耕地压力指数从1.22增加至19.39,耕地压力形势严峻;产销平衡区由1.21增加至2.08,已面临一定程度的耕地压力;而粮食主产区则由0.73降低到0.65,尚处于耕地压力安全区。③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压力存在一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在三类粮食产销区具有差异性的表现特征。[结论]研究认为应根据三类粮食产销区的实际耕地压力状态及其与城镇化发展的动态关系,分区域制定差别化的耕地保护政策和城镇化发展策略。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冯猛 王琦晖
行业内生产率结构反映了同一行业高效企业和低效企业的分布结构,这一结构体现了一个行业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和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研究行业生产率结构对于判断行业所处发展阶段和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使用1998~2007年中国微观工业企业数据库,在以OP和LP等半参数估计方法估计企业生产率的基础上,对生产率差异度进行了测算,并与日本企业作对比,同时还对影响生产率差异度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998到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差异度在总体上呈现收敛趋势,但绝对数值上远高于日本,其变化受行业集中程度、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和国有企业密集程度影响较为显著,新技术的应用对行业生...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肖思思 吴春笃 储金宇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揭示中国区域耕地资源压力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差异性特征。研究方法:利用STIRPAT模型和PLS方法拟合得到中国各省份耕地面积模型,依据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数就各驱动因素对耕地面积影响的重要性程度进行分析,采用ArcGIS 9.2绘制耕地面积驱动因素影响的空间差异图。研究结果:各省份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现代化对耕地面积的线性影响,有正效应或者负效应,且影响重要性程度差异明显。在以上述三因素为重要驱动因素的省(区、市)中,人口数量对耕地面积均起负效应,产业结构对北京、云南的耕地面积起正效应,现代化水平对上海、陕西起正效应,而对其他省(区、市)起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鹰,王克林,郭娴
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在全国农业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耕地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态势。文章利用1949—1999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了湖南省近50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地域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年来,湖南省耕地总体呈逐年下降态势,且区域变化差异明显;其中经济发展、社会系统和科技进步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键词:
湖南省 耕地数量 动态变化 驱动因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万宇 李杨 侯晓梅
以投入产出分析表和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为基础,结合IPCC的清单方法,分别构建中国2007年和2012年的碳排放矩阵,对生产满足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产品服务量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的直接碳排量较2007年明显增长,但碳排放强度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远超其他行业;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依旧以煤炭为主;制造业的隐含碳排放量最高,但已有下降趋势,而服务业的隐含碳排量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万宇 李杨 侯晓梅
以投入产出分析表和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为基础,结合IPCC的清单方法,分别构建中国2007年和2012年的碳排放矩阵,对生产满足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产品服务量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的直接碳排量较2007年明显增长,但碳排放强度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远超其他行业;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依旧以煤炭为主;制造业的隐含碳排放量最高,但已有下降趋势,而服务业的隐含碳排量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