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66)
2023(14542)
2022(12625)
2021(12037)
2020(10008)
2019(23240)
2018(22558)
2017(43019)
2016(23399)
2015(26244)
2014(26209)
2013(26018)
2012(24134)
2011(21918)
2010(21914)
2009(20603)
2008(19215)
2007(16388)
2006(14270)
2005(12838)
作者
(69145)
(57310)
(56796)
(54212)
(36476)
(27677)
(25935)
(22363)
(21899)
(20525)
(19679)
(19414)
(18300)
(18200)
(17926)
(17915)
(17115)
(16984)
(16500)
(16313)
(14182)
(14097)
(13890)
(13053)
(12920)
(12884)
(12646)
(12628)
(11700)
(11506)
学科
(88619)
经济(88512)
管理(64044)
(62717)
(52606)
企业(52606)
方法(40733)
数学(35206)
数学方法(34784)
中国(29407)
(28519)
金融(28518)
(26282)
银行(26219)
(25292)
(25121)
(22850)
(22349)
业经(19794)
地方(19388)
(19383)
(16765)
贸易(16751)
(16639)
财务(16575)
财务管理(16543)
(16327)
理论(15873)
企业财务(15856)
农业(15635)
机构
大学(328022)
学院(323533)
(127231)
经济(124413)
管理(124291)
研究(116124)
理学(107528)
理学院(106267)
管理学(104271)
管理学院(103719)
中国(90696)
科学(73711)
(70636)
(59940)
(59147)
(58999)
研究所(55038)
中心(53973)
业大(51652)
财经(47343)
农业(46838)
(46299)
北京(44826)
(43241)
(42297)
(42258)
师范(41745)
经济学(38427)
(38414)
财经大学(35760)
基金
项目(225791)
科学(175537)
基金(163620)
研究(160312)
(145149)
国家(143985)
科学基金(121571)
社会(99081)
社会科(93838)
社会科学(93809)
(87985)
基金项目(86768)
自然(81367)
自然科(79484)
自然科学(79461)
自然科学基金(78020)
(75195)
教育(72852)
资助(68349)
编号(63992)
成果(52228)
重点(51437)
(49390)
(48256)
(47017)
课题(44651)
科研(44279)
创新(43966)
计划(42702)
大学(41685)
期刊
(135045)
经济(135045)
研究(97170)
中国(63484)
学报(59100)
(52914)
科学(52018)
管理(45072)
(44269)
大学(43763)
学学(41238)
(41212)
金融(41212)
农业(36464)
教育(35292)
技术(25741)
财经(22925)
经济研究(22177)
业经(20320)
(19515)
(19181)
理论(17109)
图书(17107)
问题(16966)
科技(15988)
(15815)
实践(15780)
(15780)
业大(15609)
技术经济(14412)
共检索到4843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杜晓蓉  
对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贸易联系、金融联系和纯粹传染这3个主要传染渠道在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效果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对东亚新兴经济体的传染出现了新特点。不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主要通过金融渠道传播,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传染渠道应是贸易渠道。此外,2008危机的金融传染渠道出现了一个以往未发生的现象:由于东亚新兴经济体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增,金融渠道的作用机制出现了镜像效应,即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因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而受到重大损失。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堪  
本文采用非参数-MLE估计方法估计了四个时变Copula函数模型,研究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前后中国与美国、英国金融市场之间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存在性问题,通过估计的时变相关系数和变点检测发现,在金融危机时期,中美、中英金融市场之间相关结构没有显著的变化,因此得出结论在金融危机时期中美、中英金融市场间不存在明显的危机传染效应。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小勇  王维红  
本文研究由美国次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染性,首先应用分位点回归模型变点检测方法检测出中国股票市场被传染的具体时刻,并以此时刻将危机划分为危机前、后期。最后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及脉冲效应函数证明传染的存在性以及传染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宝音朝古拉  苏木亚  赵洋  
以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背景,运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等经典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为工具,对东南亚地区主要经济体之间的金融危机传染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大陆股市波动对其他东南亚主要经济体股市波动的影响不断增加,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股市波动对中国大陆股市波动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彦斌  郭豫媚  陈伟泽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货币数量论的失效表现出新特点,高货币投放的宽松货币政策不仅没有引起应有的通货膨胀,而且与房价上涨和政府债务扩张表现出紧密联系。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房地产部门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以研究中国货币数量论失效的形成机理以及货币数量论恢复有效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和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会增强家庭和政府的货币持有意愿,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并导致通货膨胀率相对降低。这表明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是导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货币数量论失效的重要因素。同时,模拟实验表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将使货币数量论恢复有效,并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约0.5个百分点。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严丹屏  徐长生  
本文通过研究金融危机的传染渠道,使人们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国际性,从而在面临危机时,我们可以积极采取措施,减轻或隔离危机的传递,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柒江艺  阳立高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体系其实是一个"世界市场网",而正是这张网导致了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蔓延。商品是导致一切市场经济矛盾的核心主体,而资本主义制度又内生性地决定了国际贸易是金融危机在"世界市场网"中向全球扩散最直接、最主要的传导渠道。本文基于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新审视,首先对"世界市场网"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然后,根据资本主义的内在固有矛盾,对金融危机贸易传导的内在根源进行剖析;接着,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就金融危机通过贸易传导扩散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机理深入展开研究;最后,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在"世界市场网"下进行危机防范与治理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黄安仲  
目前,对于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机传染渠道上,而较少关注危机传染效应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政府政策对传染性的影响。本文利用Lotka的传染模型研究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欧盟和日本的传染性,结果发现,在没有政策干预的情况下,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染滞后于其他国家,且影响的严重性相对较小,但中国经济恢复的速度比较缓慢。而在有政策干预的情况下,中国受影响的严重性明显降低,但是政策干预并不能使得中国迅速从美国金融危机中恢复。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遵义  
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首先,让我们重新检讨一下1997~1998年的亚洲货币危机(也称作东亚货币危机),看看它基本的源头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货币危机?另外,笔者10年前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掠夺性的投机。掠夺性的投机当年在东亚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石伊凡  
在经过著名的“柯立芝繁荣”后,美国在1929年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先是股市崩盘,银行倒闭,接着工业停摆,上千万人流离失所,最后通过资本市场波及到了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世纪后,另一场世界金融危机在华尔街拉开序幕,从2008年8月美国两大房贷巨头股价暴跌开始,导致美国多家次贷机构破产,包括雷曼兄弟在内的五大投行无一幸免,全球贫困人口陡增5000万人。文章通过对两次危机的对比分析,分别阐述两次危机的成因,同时对二者的相似度进行具体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成  王建军  张国柱  
文章用金融危机四阶段周期理论剖析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通过构造金融渠道危机传染模型及贸易渠道危机传染模型,对20国集团国家金融危机隐蔽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深化期和危机恢复期的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结论:金融渠道具有显著地周期性危机传染特质;贸易渠道具有次显著地周期性危机传染特质,传染性变化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渗透同步;贸易渠道传染性周期演进滞后于金融渠道;金融危机恢复期宏观经济变量显著性增强,表明调节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降低金融危机的传染性。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朝阳  安亚人  张璐  
在金融危机中,金融恐慌情绪、金融中介机构的信贷服务功能紊乱等非货币因素提高了交易成本,对经济总产出水平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引入非货币性因素变量的Lucas模型和Barro模型的解释度有了明显的改善。金融危机中非货币性因素降低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一旦金融危机爆发,政府必须及时采取救助措施,以防止市场恐慌和信用体系崩溃而引起经济长期、深度的衰退。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蔡祥玉  齐美杰  杜明  
在疫情冲击下,全球金融市场激烈动荡,经济迅速进入衰退。对此,3月3日以来,美联储迅猛、激进地使用紧急大幅降息、"无限"量化宽松(QE)等六大类工具,进行了17次操作。2020年3月3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到1%~1.25%的水平,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经济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进文  苏明政  邢天才  
本文借鉴Samarakoon的思想,以未预期收益率作为分析基础,通过区分市场间交易时间的重叠性,建立传染模型并引入非线性方法,考察上海市场与世界其他27个资本市场在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期间传染性的特点。结果表明:首先,次贷危机期间,上海市场对世界各国(地区)市场的传染性显著增强;欧债危机期间,上海市场对欧洲与美洲市场的传染性大幅下降,但仍保持对周边地区市场较强的传染效应。其次,次贷危机期间,上海市场受到的传染性影响主要来自当期的周边地区市场,以及滞后一期的美洲市场;欧债危机期间,欧洲发达国家的市场对上海市场的传染性影响显著增强。最后,未预期收益率具有晴雨表的作用,未预期收益率的非线性变化对危机的...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高越  李荣林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企业数据以及其他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研究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抑制了出口企业创新活动;相对于国有企业或融资能力强的企业,金融危机对非国有企业或融资能力弱的企业创新活动的抑制作用较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