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35)
- 2023(11329)
- 2022(9746)
- 2021(9094)
- 2020(7688)
- 2019(17843)
- 2018(17355)
- 2017(33569)
- 2016(17373)
- 2015(19663)
- 2014(19277)
- 2013(19093)
- 2012(17733)
- 2011(16165)
- 2010(16157)
- 2009(15067)
- 2008(14213)
- 2007(12015)
- 2006(10805)
- 2005(9774)
- 学科
- 济(95354)
- 经济(95276)
- 管理(49174)
- 业(44234)
- 方法(38467)
- 企(34950)
- 企业(34950)
- 数学(34888)
- 数学方法(34524)
- 中国(24129)
- 地方(20125)
- 农(19963)
- 财(18811)
- 业经(17380)
- 制(15170)
- 学(15121)
- 贸(14914)
- 贸易(14903)
- 易(14483)
- 地方经济(13418)
- 农业(13066)
- 银(12963)
- 银行(12953)
- 环境(12651)
- 融(12610)
- 金融(12609)
- 行(12488)
- 和(11759)
- 体(11140)
- 务(10582)
- 机构
- 大学(253633)
- 学院(251507)
- 济(120673)
- 经济(118637)
- 管理(100006)
- 理学(86288)
- 研究(85536)
- 理学院(85388)
- 管理学(84156)
- 管理学院(83657)
- 中国(66696)
- 财(54737)
- 京(51926)
- 科学(46702)
- 财经(43924)
- 所(40537)
- 经(40008)
- 中心(39900)
- 经济学(39078)
- 研究所(36453)
- 江(35329)
- 经济学院(35053)
- 农(32778)
- 财经大学(32771)
- 北京(32657)
- 业大(31611)
- 范(31394)
- 师范(31159)
- 院(30662)
- 州(27908)
- 基金
- 项目(165512)
- 科学(132726)
- 基金(123938)
- 研究(122986)
- 家(106530)
- 国家(105713)
- 科学基金(92132)
- 社会(82520)
- 社会科(78519)
- 社会科学(78501)
- 基金项目(65457)
- 省(61924)
- 自然(57185)
- 自然科(55876)
- 自然科学(55862)
- 教育(55659)
- 自然科学基金(54841)
- 划(52550)
- 资助(50090)
- 编号(48861)
- 成果(38645)
- 部(37970)
- 重点(37111)
- 发(36551)
- 国家社会(35562)
- 创(34486)
- 教育部(33513)
- 人文(32839)
- 创新(32428)
- 课题(32212)
- 期刊
- 济(132924)
- 经济(132924)
- 研究(79790)
- 中国(43065)
- 财(40872)
- 管理(38236)
- 科学(31858)
- 学报(31623)
- 农(28169)
- 大学(25475)
- 融(24682)
- 金融(24682)
- 学学(23978)
- 技术(23443)
- 经济研究(22908)
- 财经(22624)
- 经(19597)
- 业经(19347)
- 农业(19280)
- 教育(19218)
- 问题(18051)
- 贸(15270)
- 技术经济(14420)
- 统计(14384)
- 理论(13946)
- 国际(13248)
- 策(12376)
- 实践(12299)
- 践(12299)
- 商业(12059)
共检索到379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涂建军 刘莉 张跃 李琪 朱月 向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晨沛 李辉尚
本文利用重心模型刻画了1978—2015年中国农业经济和农业要素禀赋结构重心的时空演变轨迹,同时通过耦合"经济-禀赋"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测度农业经济与禀赋结构的协同程度。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经济重心总体上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宏观态势,近四十年呈现出先向东后向西北的小幅度移动。(2)在农业要素禀赋结构重心方面,农业劳动力重心呈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点;农业资本重心在东西方向上表现为先西后东的移动特点,在南北方向上则有较为明显的北移趋势;农业劳均资本重心总体上呈现出向东北方向的"逆S"型移动。(3)我国农业经济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移动更多是由劳动力重心移动所引起,农业资本重心的移动带动了农业经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的移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重心时空格局均存在一定规律性:第一产业重心总体向西南移动;第二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格局相似,即先向东南继而(2010年前后)向西(略偏南)移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措施初见成效;第三产业重心移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大体呈现逆时针环状变动趋势,东部沿海仍处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势能区。(3)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第三产业重心有靠近趋势,但和第一、第二产业重心有分离趋势,人口和经济的协调程度总体在增加。第三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将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是未来吸纳人口的核心产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 人口 重心 时空演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 人口 重心 时空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宗宪 黄建山
文章首先阐述重心问题及分析方法,然后,分别从移动方向、距离、速度、原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经济重心、产业重心的动态变化特点,最后从整体上对比研究了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产业重心 动态变化 区域差距 对比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智勇
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是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中国目前面临中等收入阶段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和地市级统计数据,采用2SLS回归分析法,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并且相互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当。流动人口每增加1%,将会使区域GDP提高0.54%。在金融危机之后,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沿海地区加工企业也逐渐向内陆转移,因而中西部地区将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区域,而流动人口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经济发展 地级市区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鲍超 李秋颖 梁广林
采用市辖区统计数据、GIS空间分级方法以及重心移动模型,对1985~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及城市发展方针相适应,2000年之前中国总体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及特大城市周边地区集群式布局与东中西非均衡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2000年之后中国东中西部城市集群的现象更加明显,但全国层面逐渐形成了较高水平的相对均衡发展空间格局;中国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规模的重心历年均位于苏鲁豫皖交界附近,"由北向南"移动的特征最为明显,东西向的移动距离较小且移动方向不尽一致,不仅反映了区域与城市发展政策对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也反映了东中西部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为 胡啸兵 李育林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文章借鉴并运用经济重心研究方法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及国民经济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演化做了系统研究,通过刻画和比较分析我国1995—2009年高技术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变动轨迹,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不平衡,特别是东西横向不均衡程度加剧,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影响有限,提出有必要加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调整力度,实现高技术产业带动下的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重心 经济重心 变动轨迹 比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于英杰 吕拉昌
以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至2018年数据,以2010年为阶段分界点划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演化阶段,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采用2010、2018年数据分析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解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在1995至2010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10年之后为快速增长阶段;(2)创新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匀,符合胡焕庸线的分布规律,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是东部核心区,其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分布整体呈"H"型,科教基础设施从北京为单核心演变到北京、上海双核突出,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形成北京- 天津、上海- 杭州、广州- 深圳的双核心共生结构;(3)创新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具有一定集聚现象但集聚度较低,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及个别省份的发达城市;(4)总体上,财政政策和创新企业对创新基础设施影响最大,其次是创新人才和金融发展水平。由此提出未来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创新资金投入和扩大对外创新开放程度,营造活跃的创新环境以及完善创新机制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丁建臣 张露子
本文使用PSM-DID的方法,利用我国2001-2019年26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及2001-2014年工业企业样本,系统性地评估了中部崛起战略的经济效应及宏微观层面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中部崛起战略整体上显著促进中部地区的GDP增长率提升约1%的水平,并存在动态效应。其次,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地区的资本要素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于TFP、劳动力及人力资本的影响效应不明显;微观层面上,中部崛起战略显著促进了中部地区的工业企业投资,但并未提升其创新水平。再次,本文发现,中部崛起战略通过促进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转变、改善外商投资环境3个路径,提升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后,中部崛起战略的经济效应在中部6个省份之间存在差异性,其对于经济发展速度的促进效应仅在安徽、湖南、湖北三省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国维 章颖 朱萌 沈祥成 罗治情
基于2004—2015年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测算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并选用异质性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这一全新方法对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整体与新型城镇化形成了良好互动关系。但不同地区而言,金融效率与新型城镇化在东部和中部互动关系强于东北和西部,除西部外,金融规模推动了新型城镇化。不同城市规模而言,金融效率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而在中小城市,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与新型城镇化无因果关系。因此,发挥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城市规模调整金融发展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海超 雷明 殷子涵
文章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出1996-2015年期间我国省级GDP重心和第二产业重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全国历年的GDP重心、第二产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碳排放重心和GDP重心出现200公里以上的位置偏离,并且碳排放重心在GDP重心的西北方向,这说明我国东南方区域的GDP密度相对更高,而西北方区域的碳排放密度相对更高。在文章的研究时段内,我国碳排放重心和GDP重心都出现明显向西移动的趋势,说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碳排放的基础上。对于西部省份来说,在赶超过程中面临着双重压力,既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海超 雷明 殷子涵
文章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出1996-2015年期间我国省级GDP重心和第二产业重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全国历年的GDP重心、第二产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碳排放重心和GDP重心出现200公里以上的位置偏离,并且碳排放重心在GDP重心的西北方向,这说明我国东南方区域的GDP密度相对更高,而西北方区域的碳排放密度相对更高。在文章的研究时段内,我国碳排放重心和GDP重心都出现明显向西移动的趋势,说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碳排放的基础上。对于西部省份来说,在赶超过程中面临着双重压力,既要努力发展经济实现赶超,又要努力降低碳排放。因此,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西部地区的必然选择。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郝继明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若干规律性认识,实现了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该文梳理了60年来经济体制演变的轨迹,总结了6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
经济体制 演变轨迹 基本经验 建国60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德馨
1842年以后,湖北省经济管理体制经历了指令经济型→市场经济型→计划经济(新指令经济)型→新市场经济型的变迁过程。指令经济型要求中央集权,市场经济型要求地方分权。
关键词:
现代化 湖北省 经济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官员来源、本地信息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地级市数据的新证据
地方债务、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验证
土地资源错配与经济波动——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
民营经济增长驱动要素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轨迹——基于供给侧要素配置视角
1994—2014年中国港口业与沿海区域经济增长的重心移动轨迹和时空差异分析
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了吗?——基于108个地级市2005-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与金融增长重心变动轨迹比较研究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重心与经济重心轨迹对比分析
产业集聚、FDI与城市创新能力——基于我国264个地级市数据的空间杜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