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82)
- 2023(8892)
- 2022(7644)
- 2021(7451)
- 2020(6357)
- 2019(15266)
- 2018(14988)
- 2017(27958)
- 2016(15510)
- 2015(18374)
- 2014(18548)
- 2013(18686)
- 2012(18030)
- 2011(16460)
- 2010(16568)
- 2009(15799)
- 2008(16109)
- 2007(14432)
- 2006(12477)
- 2005(11574)
- 学科
- 济(70962)
- 经济(70895)
- 管理(39512)
- 业(38627)
- 方法(33964)
- 数学(30492)
- 数学方法(30201)
- 企(29410)
- 企业(29410)
- 中国(23189)
- 农(18966)
- 贸(16564)
- 贸易(16558)
- 财(16533)
- 易(16192)
- 学(14753)
- 制(13529)
- 业经(12384)
- 农业(12257)
- 地方(11504)
- 银(11333)
- 银行(11306)
- 融(11090)
- 金融(11088)
- 行(10869)
- 和(10298)
- 环境(9353)
- 务(9290)
- 财务(9267)
- 财务管理(9234)
- 机构
- 大学(236618)
- 学院(231041)
- 济(104464)
- 经济(102527)
- 研究(87427)
- 管理(83801)
- 理学(71344)
- 理学院(70448)
- 管理学(69230)
- 管理学院(68789)
- 中国(67873)
- 京(51897)
- 科学(51862)
- 财(46378)
- 所(45663)
- 研究所(41471)
- 农(41466)
- 中心(39566)
- 财经(36808)
- 江(34097)
- 经济学(34005)
- 北京(33763)
- 经(33619)
- 业大(33562)
- 农业(32853)
- 范(31262)
- 师范(30973)
- 经济学院(30721)
- 院(30464)
- 财经大学(27253)
- 基金
- 项目(146926)
- 科学(114683)
- 基金(108041)
- 研究(106432)
- 家(94788)
- 国家(94056)
- 科学基金(78529)
- 社会(68233)
- 社会科(64580)
- 社会科学(64559)
- 基金项目(56118)
- 省(53581)
- 自然(49390)
- 教育(49280)
- 自然科(48253)
- 自然科学(48235)
- 自然科学基金(47422)
- 划(46902)
- 资助(45955)
- 编号(42075)
- 成果(35926)
- 部(34689)
- 重点(33699)
- 发(31679)
- 中国(29653)
- 教育部(29619)
- 创(29426)
- 课题(29358)
- 国家社会(29239)
- 大学(28632)
- 期刊
- 济(114342)
- 经济(114342)
- 研究(72787)
- 中国(49105)
- 学报(39067)
- 农(37706)
- 财(36171)
- 科学(35170)
- 管理(29668)
- 大学(29305)
- 学学(27209)
- 农业(25719)
- 教育(25190)
- 融(22315)
- 金融(22315)
- 技术(19457)
- 经济研究(19374)
- 财经(19199)
- 经(16717)
- 贸(16521)
- 问题(15801)
- 业经(15510)
- 业(15145)
- 国际(15110)
- 世界(14411)
- 技术经济(12415)
- 统计(11941)
- 图书(11724)
- 版(11600)
- 理论(10906)
共检索到360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沈利生
中国有12亿人口,占了世界总人口的1/5,巨大的基数使得中国每年都要增加大量人口。60年代是中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尽管那时的人口总数还不到8亿,但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大都在2千万以上(见表1)。进入7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加强了人口工作,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有了较大下降,但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仍在一千万以上。这种情况一直给就业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本文将就“九五”(1996—2000年)期间的就业情况作一下分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龙向东 李矿
现代国家的经济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在具有二元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经济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原有体制下隐性失业显现时的大量失业问题。中国经济既有二元经济特征,又有过渡经济特征。本文将在这一背景下分析2000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2000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其原因可以归纳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秦宛顺 靳云汇 刘明志
1996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初步实现了向间接调控的转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更加敏感 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七次调低银行存贷款利率,银行间拆借利率对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作出反应,呈现出阶段性下滑之势。对中央银行存款利率、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和银行间拆借利率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中央银行利率调整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中央银行调整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意义上引起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变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军
1996~1997年中国金融形势分析与预测·王军·一、1996年中国金融总体形势分析从中国金融业自身的运行看,1996年金融总体形热有以下四大特征:(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贯彻,货币供应大体适度,稳定物价的目标基本实现中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最...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叶国英 居振华
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正走向价值回归的道路,在各种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过程中,上市公司业绩的真实性和公正性逐步受到投资者的重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1996~199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一、对1996年社会形势的基本判断1996年社会形势可用三句话概括其特点:基本格局稳定,发展势头良好,改革进程加快。基本格局稳定是指,最主要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及其变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向书坚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第五次人口普查1‰抽样原始数据,对2000年我国失业人口和失业率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失业人口的性别、年龄、失业类型、受教育程度、城乡与地区分布等结构特征,以及失业率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城乡与地区等主要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
关键词:
失业人口 失业率 人口普查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杨宜勇
2000年就业形势预测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止跌回升,但就业问题不容乐观。新增下岗职工将保持在350万人;新增劳动年龄人口为1171万人,按照78%的参与率计算,大约有910万人需要就业。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结构调整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预计2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陆跃祥 梁占永 邱康权
厘清中国就业水平状况是实现稳就业、促就业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历年政府就业政策文件为基础,构建了中国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等多种量化分析方法,对2010-2021年中国就业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0-2021年期间,中国就业水平年均增长率为7.0%,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充分就业水平年均增长率高于高质量就业水平年均增长率;东部地区就业水平高于其它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更快;地区间差异、新兴产业分别是中国就业水平空间差异、结构差异的主要来源;在空间集聚模式上,高就业水平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其它三大地区以低就业水平集聚模式为主。在当前中国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未来进一步提高中国就业水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宜勇 黄燕东
本文回顾了我国2014年的就业总体情况,对2015年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认为,2015年我国就业形势基本与2014年持平,并且存在略微恶化的趋势。作者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把2015年就业工作目标确定为:(1)完成2015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任务1000万人以上;(2)把城镇登记失业率要求控制在4.6%以内;(3)将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6%以内;(4)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丧失信心者的统计;(5)完善对劳动力参与率变动的监测;(6)全年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不少于2000万人次;(7)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关怀性支持;(8)建立对已出台促进就业各项政策的第三方科学评估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伟 曹银贵 乔陆印
本文以中国东部地区10省市8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2000-200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规律,并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值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寻找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从人口承载、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的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经济产出成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②北京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值均值的变化最大,其他东部9省市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值均值的变化趋势类似,变化相对平缓。广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均值的标准差最大,海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值的标准差起伏最大。③多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值均分布在0.1000~0.2000之间。④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值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72个城市通过了规定条件的检验。
关键词:
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原因 中国东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姚洁 韩洁平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影响2000-2001年中国经济复苏的因素给以详尽的分析和论述,其中包括恢复性因素、外部因素、政策性因素以及结构性因素等。
关键词:
经济复苏 宏观经济运行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夏杰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