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97)
- 2023(7734)
- 2022(6642)
- 2021(6542)
- 2020(5295)
- 2019(12609)
- 2018(12199)
- 2017(21625)
- 2016(12029)
- 2015(13947)
- 2014(13623)
- 2013(13729)
- 2012(13207)
- 2011(12374)
- 2010(12152)
- 2009(11491)
- 2008(11706)
- 2007(10188)
- 2006(9109)
- 2005(8554)
- 学科
- 济(56436)
- 经济(56372)
- 管理(28096)
- 业(26082)
- 方法(26075)
- 数学(23596)
- 数学方法(23201)
- 中国(19526)
- 企(19020)
- 企业(19020)
- 农(13630)
- 学(12924)
- 贸(12624)
- 贸易(12616)
- 易(12353)
- 财(11197)
- 地方(10204)
- 制(10138)
- 农业(9128)
- 业经(8876)
- 融(8678)
- 金融(8677)
- 银(8363)
- 银行(8340)
- 行(8097)
- 环境(7870)
- 关系(7709)
- 发(7467)
- 和(7317)
- 出(7313)
- 机构
- 大学(184060)
- 学院(176892)
- 济(81182)
- 经济(79830)
- 研究(75394)
- 管理(60676)
- 中国(58095)
- 理学(51721)
- 理学院(50979)
- 管理学(49678)
- 管理学院(49358)
- 科学(45843)
- 京(42183)
- 所(40411)
- 研究所(36913)
- 财(35048)
- 农(33925)
- 中心(32868)
- 财经(28108)
- 北京(27807)
- 经济学(27254)
- 农业(26993)
- 院(26918)
- 业大(26672)
- 经(25859)
- 江(24675)
- 经济学院(24543)
- 范(24248)
- 师范(23970)
- 科学院(23800)
- 基金
- 项目(118466)
- 科学(92459)
- 基金(89034)
- 家(81440)
- 研究(81071)
- 国家(80912)
- 科学基金(66360)
- 社会(53253)
- 社会科(50520)
- 社会科学(50506)
- 基金项目(44878)
- 自然(43060)
- 自然科(42135)
- 自然科学(42123)
- 自然科学基金(41378)
- 省(40326)
- 资助(39018)
- 划(37295)
- 教育(36476)
- 编号(29092)
- 部(27876)
- 重点(27733)
- 发(25840)
- 中国(25709)
- 成果(25140)
- 国家社会(24406)
- 教育部(23308)
- 科研(23185)
- 创(22854)
- 计划(22292)
共检索到283038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在人口抽样调查中,对性别一年龄死亡率通常使用比例估计方法。按照这种方法,要得到全年龄的精确的死亡率数据所必需的抽样人口数的规模是很大的,在实际调查中往往难以满足这样的条件。以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为例,如果用比例估计方法计算得到的性别一年龄死亡率数据,往往呈无规则的波动,从而使结果难以直接利用。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是由于此估计方法未能充分利用过去的信息造成的。如果用决定论中贝叶斯沽计方法,就可解决死亡率估计的稳定性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详细介绍了死亡率的贝叶斯估计方法,简化了它的计算式;并利用该方法估计了1995年中国30个省区的性别一年龄死亡率,计算人口的期望寿命,并把它和用比例估计的结果作了对比,得出用贝叶斯估计方法比较可靠的结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晓坤 王晓军
文章采用泊松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建立中国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Lee-Carter模型,在最大似然估计的基础上附加再抽样方法对模型参数、死亡率及其他相关变量进行再抽样估计和预测,并与未采用再抽样方法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于Lee-Carter模型中某些估计参数的不确定性将传导给预测变量,在相同置信水平下,附加再抽样方法得到的死亡率及其他相关变量的区间估计的长度更大,说明再抽样方法能够有效地测度估计与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说明对中国人口死亡数据建模时附加再抽样方法的必要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林
在人寿保险业务中,确定保费最重要的依据是被保险人在相应期间内的死亡概率q、死亡力μ和死亡率m。任何一个人寿保险中的风险管理模型,都必须对被保险入某一时期的死亡概率q、死亡力μ和死亡率m作出可靠的估计。本文通过对实际数据的处理,提出了可靠而又可行的估计方法。 我们考察在某观察期内的N个人,假设他们的生死是相互独立的。 先考察一种特殊情况:假定观察期为一年,而这N个人在观察期内的年龄正处在从x到x+1岁的这一年,又假设这一年中每一个人的死亡概率为q。则在这一年中的死亡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润龙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往往利用死亡人口登记、人口普查数据直接计算死亡人口及死亡率。但是,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政策法令不健全,以及统计口径不一致,常常发生死亡人口漏报、死亡人口年龄错报以及人口死亡时间误报。因此,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报告经常是不准确的。为了能科学地、准确地评估人口死亡率,近十余年来人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成 米红
利用Bayesian分层回归模型估计中国1982年后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死亡漏报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0岁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1~4岁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全年龄、5~14岁和15~59岁、60~89岁和90岁及以上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基本近似且同样具有阶段性。受漏报原因和不同时期社会背景的影响,女性1~4岁的死亡漏报率不一定低于0岁的死亡漏报率。人口普查成人阶段各年龄死亡漏报率差别较大,而人口抽样调查则较为一致。2000年人口普查男性和2010年全人口90岁及以上死亡率偏低是由比较严重的死亡漏报造成。死亡漏报对预期寿命计算误差的影响因年龄而异,二者关系在婴幼儿中较弱,其余年龄死亡漏报和预期寿命误差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荣清 曾宪新
婴儿死亡率在人口死亡研究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婴儿死亡是死亡力随年龄变化过程的起点,而且对以后的死亡力变化有很大的影响。过去几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表明,由于婴儿死亡漏报,导致婴儿死亡率与实际有较大出入。文章从174个国家数据所反映出的婴儿死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普查数据与卫生部检测地区婴儿死亡的对比、各省婴儿死亡数据的对比几个方面的分析表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婴儿死亡存在明显的"漏报"。从死亡报告误差发生可能性相对较小的幼儿死亡着手,在对各省的幼儿死亡率进行的修正基础上,根据婴儿死亡与幼儿死亡之间的稳定关系对各省的婴儿死亡数据进行修正,进而得出修正后的全国婴儿死亡率为17.27‰,普查的婴儿死亡漏报水平为78%。
关键词:
婴儿死亡率 漏报 人口普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0%抽样汇总表和1%磁带公布以后,我们对数据质量进行了认真的检查。检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项目的质量是较高的,但是,死亡数据却呈现出明显的偏低现象。特别是婴儿死亡率,更令人生疑。本文试图对1990年普查的婴儿死亡率做一评价,并利用1981年生命表调整1990年婴儿死亡率,进而编制出经过调整的1990年全国生命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罗茂初
婴儿死亡率的测定,在人口分析中,始终是一项最困难的工作。人们往往由于数据不可得或不可靠,不得不求助于模型生命表,利用已知的,比较可靠的某些年龄组的死亡率来引申出婴儿死亡率。这样做,往往有两个风险。一是各国死亡率的模式不同。如果从柯尔一德曼(Coalc-Ccmcny)模型生命表构造来看,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这个模型生命表系统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志生 刘恒甲
文章选择Lee-Carter死亡率模型对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以探讨Lee-Carter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和表现形式。基于1992~2007年中国人口分年龄组死亡率数据,文章对奇异值分解法(SVD)、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和极大似然法(MLE)的拟合结果和预测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加权最小二乘法具有最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文章利用最优的拟合模型,对未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了预测,并利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了区间估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曹树基
文章采用人口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以县级政区为基础,以虚拟的"府"级政区为单位,重建1959~1961年中国各地非正常死亡人口数。计算结果表明,1959~1961年中国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3 250万。将1959~1961年的分府死亡人口与1851~1875年的分府死亡人口进行对比,可知两个时代的人口非正常死亡呈强负相关。文章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民间关于饥荒的"历史记忆",而与各个区域人均拥有的资源及粮食无关。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杨雪
1 950年以来 ,东北亚各地区人口死亡率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由于各地区存在着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因而死亡率下降的类型有所不同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加剧 ,东北亚地区人口死亡率在 2 0 50年以前将同时出现上升的趋势 ,各地区的具体特点又有所不同 ;东北亚地区人口死亡原因的变化过程与各地区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死因构成随着人类医学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别。
关键词:
东北亚地区 死亡率 预测 死亡原因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范勇 朱文革
死亡率引力模型是研究两个相关但暴露数规模不同的人群的动态死亡率模型。本文针对中国人口死亡率抽样数据偏差较大这一特点,运用引力模型思想借鉴日本相应数据建模。研究发现,引力模型改进了我国人口未来死亡率建模的方法,提供了更准确的预测。对于中国现有的数据,如果不考虑引力效应会导致年金产品的过低定价,低估未来老龄人口的抚养比。
关键词:
引力模型 APC模型 死亡率预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金阳荪,苏俐,常沛,王呼生
1990年中国56个民族平均预期寿命和死亡率模式研究金阳荪,苏俐,常沛,王呼生前言中国56个民族无论大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民族的平均预期寿命和死亡率综合反映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的整体健康素质。多年来大量有关研究成果,对...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晓军 米海杰
本文利用1981-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对四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进行深层次分析,分别按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投保等进行对比,并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旨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和不同分类人群死亡率改善的差异、成因及变动趋势,最终为长寿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是: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持续改善,死亡率改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死亡率改善程度最高,婴儿和55岁以上人口尤为明显。大部分年龄组的女性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男性,市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明显高于镇和乡,投保商业保险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全国人口,我国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对比国家,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实质提高,也表明未来死亡率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凌
本文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职业人口的死亡率差异。分析表明,干部、办事人员和科技人员最低,商业、服务人员和生产工人依次上升,农林牧副渔劳动者最高。分析还表明,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有相当一部分退休的死亡人口的职业填了生前“通常的职业”而非“不在业”,从而使不在业人口死亡率偏低。这与其它国家死亡人口登记中出现的问题类似,也是我们在下一次普查时应该引起注意的。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