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71)
2023(9551)
2022(7597)
2021(6888)
2020(5413)
2019(12565)
2018(12297)
2017(22054)
2016(12109)
2015(13552)
2014(13693)
2013(13156)
2012(11819)
2011(10867)
2010(10902)
2009(10284)
2008(10151)
2007(8347)
2006(7814)
2005(7165)
作者
(35056)
(29514)
(29059)
(27787)
(18798)
(14030)
(13350)
(11524)
(11291)
(10618)
(10198)
(10038)
(9661)
(9286)
(9160)
(9077)
(8736)
(8639)
(8638)
(8520)
(7436)
(7244)
(7211)
(6919)
(6731)
(6593)
(6544)
(6487)
(5969)
(5843)
学科
(55897)
经济(55857)
管理(35843)
(29291)
(23056)
企业(23056)
中国(19186)
方法(18924)
地方(17553)
环境(16503)
数学(16265)
数学方法(16080)
(15256)
业经(12779)
(12643)
(10436)
(10315)
农业(10311)
(10144)
(8684)
地方经济(8606)
(8541)
(8453)
贸易(8448)
(8061)
资源(7836)
理论(7819)
城市(7673)
生态(7639)
发展(7343)
机构
学院(169856)
大学(169138)
(68454)
经济(66930)
研究(64285)
管理(62928)
理学(54187)
理学院(53428)
管理学(52288)
管理学院(52004)
中国(47324)
科学(40767)
(38038)
(32298)
(31618)
(29717)
研究所(29547)
中心(29054)
(28656)
业大(25484)
(25445)
师范(25207)
(24295)
财经(23400)
北京(22838)
农业(22166)
(21536)
(21274)
师范大学(20662)
经济学(20455)
基金
项目(119827)
科学(95713)
基金(87247)
研究(86166)
(76984)
国家(76372)
科学基金(65867)
社会(57091)
社会科(54058)
社会科学(54040)
(48365)
基金项目(46717)
自然(42295)
自然科(41163)
自然科学(41155)
自然科学基金(40373)
(40160)
教育(38188)
资助(33661)
编号(33465)
重点(28154)
(27655)
成果(26062)
(25326)
(24407)
课题(24407)
国家社会(23912)
创新(22965)
科研(22565)
发展(22205)
期刊
(80172)
经济(80172)
研究(51166)
中国(38030)
学报(27221)
科学(26503)
(25420)
管理(23226)
(22109)
大学(20342)
学学(19102)
教育(18148)
农业(17552)
技术(14175)
(13943)
金融(13943)
业经(13415)
经济研究(12392)
资源(12239)
问题(11788)
财经(11034)
(9990)
(9554)
现代(8738)
(8709)
(8495)
图书(8359)
(8267)
科技(8215)
国际(8142)
共检索到263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平军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是一对互为耦合的时空函数关系式,其间包含多种协调和非协调的耦合状态,如何基于逆向思维和问题诊断的视角构建一座由非协调病理通向协调发展道路的桥梁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协调与非协调之间的互动关联,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非协调耦合判别函数,并以1994~2010年的江苏省为例,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演化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化水平表征为一条持续上升曲线,而生态环境发展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同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非协调性耦合度在持续下降,但始终停留在磨合非协调性耦合阶段,离实现二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3)判别的基本...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李仁东  
对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规律的研究显示:①江苏省各个环境压力要素和城市化耦合的规律与特征相差很大,其影响的主要原因也不完全相同,不仅呈现出“U”型、倒“U”或“N”型规律,还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所以实际中的耦合规律曲线就更为复杂,不再是简单“U”或倒“U”型,而是它们的复合;②只有广义技术进步的速度达到或超过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时,城市化与环境压力要素耦合的倒“U”型曲线才可能形成,所以工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换和不同环境政策以及经济增长的压力等可以解释这些规律形成的内在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耀彬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及规律,在灰色关联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揭示出该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它们耦合作用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总体上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由此遴选出作用于生态环境的8项主要的城市化指标和影响城市化的9项主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反映出系统交互作用的机制;②计算显示1990—2003年间江苏省耦合强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大后小,再变大的“U”型形状,依据其变化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③江苏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南北空间分异的规律,依据其耦合特性,将全省13个行政市划分为4种耦合类型。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徐素波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黑龙江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8~2017年,黑龙江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2011年经历了急剧下降,其他年份生态环境质量是不断向好的,两系统的耦合度除了在2009~2010年处于中耦合水平,其他年份处于极强耦合状态,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向好,2016年开始进入高级协调发展阶段。(2)黑龙江省12个地市整体从中城市化区转向偏高城市化区,高城市化地区在减少,偏高城市化区在增加,低城市化区开始显现,除哈尔滨市是劣生态环境区外,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是不断提高的。(3)黑龙江省12个地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涉及中度失调、濒临失调和中度协调发展三种类型,并且除伊春市、鹤岗市和鸡西市以外,其他9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是不断向好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丁利春  
山西省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山西耦合协调发展的测度对山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山西省的基本发展情况,简要介绍城市化和城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计算不同权重后分别建立不同综合度的评价指标模型、耦合度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文章得到以下结论:社会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是推动山西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整体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响应是推动生态环境发展的主要原因。山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11年间都在拮抗发展,山西城市化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生态环境不良则制约城市化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关妙春  佘济云  程玉娜  
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城市化的进程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引导下,海南省即要发展经济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对海南省1990-2013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情况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影响城市化子系统最大的是经济城市化,影响生态环境子系统最大的是生态压力;整个系统耦合度呈现"倒U型",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生态环境情况处于波动之中。因此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平衡。走好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对提升整个海南省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磊  潘慧玲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经济与环境两个子系统的关联耦合。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构建了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软件,计算关联度和耦合度,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规律。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耦合的要素与时序规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江红莉  何建敏  
在分析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交互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并对江苏省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7年间,江苏省的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曲折变化中缓慢上升;经济与生态环境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但协调耦合度经历了"九五"期间的快速下降和2001年后逐渐上升两个阶段。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彦平  王雪峰  
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随着区域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不确定性.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2006年~2015年区域内的28个地级市在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升不明显,部分地区濒临失调;2)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地市之间差异较大,明显存在区域不协调的状况;3)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襄阳、宜昌、黄石、株洲、衡阳市近年来发展较好,耦合协调度增高,这表明在城镇化以及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但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区域来说,还需要重视整体的统筹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木花  
以中原城市群9市为例,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首先评价了其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并将其划分几种类型,其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内部9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偏低,除郑州外,其余8市城镇化水平均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2依据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中原城市群9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被划分为3种发展类型,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好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中度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低度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马利邦  牛叔文  李怡欣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甘肃省1990-2006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演化的趋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都呈线性增长,协调发展度指数也呈现一种线形的上升趋势。从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曲线看出,2003年以前城市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甘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一直以中低度协调为主。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也会有所改善,两者的耦合关系才会逐渐增强。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鹏  郭闽  兰思仁  
通过建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指标权重和系统耦合程度,得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状况.结果表明,2003-2012年福建省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化综合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大,与城市化综合指数有较大差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在波动中上升.因此在加大对社会经济发展投入的同时,也需要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阳海鸥  廖玲莉  冷清明  
基于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15~2019年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城市化和大气颗粒物时空分布特征,构造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二者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2015~2019年全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稳步上升,PM_(2.5)和PM_(10)浓度先升高后降低。(2)城市化综合水平空间离散特征显著,PM_(2.5)和PM_(10)自2016年起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城市化综合水平、PM_(2.5)和PM_(10)的局部自相关特征高度一致,呈“西北高,东南低”格局。(3)2015~2019年城市化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提高,城市化往大气环境友好型发展,11个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提升差异显著,部分地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离散特征,以南昌为中心呈“中间高,四周低”分布格局。江西省会城市南昌实现了城市化与大气环境的良好协调发展,除南昌以外多数地级市的发展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建议各地级市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赵旭  吴孟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函数判断我国各省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发现:总体上,我国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的调和解阶段,但如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其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状况有恶化的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艳  丁正山  葛军莲  吴耀宇  王毅  
在构建乡村旅游信息化和区域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AHP模型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耦合评价模型,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信息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级市乡村旅游信息化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全省乡村旅游信息化与区域旅游经济之间相互依存、融合发展,两者之间有良性正耦合关系,全省乡村旅游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沿沪宁铁路沿线的城市群耦合协调度等级最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