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28)
- 2023(10489)
- 2022(9507)
- 2021(9169)
- 2020(7593)
- 2019(18024)
- 2018(17636)
- 2017(32954)
- 2016(18280)
- 2015(20778)
- 2014(20691)
- 2013(20585)
- 2012(19005)
- 2011(17220)
- 2010(16866)
- 2009(15434)
- 2008(14880)
- 2007(12508)
- 2006(10916)
- 2005(9579)
- 学科
- 济(69287)
- 经济(69209)
- 管理(49511)
- 业(46365)
- 企(38863)
- 企业(38863)
- 方法(33311)
- 数学(28751)
- 数学方法(28413)
- 学(18688)
- 中国(18534)
- 农(17985)
- 财(16659)
- 业经(14984)
- 地方(14348)
- 贸(12608)
- 贸易(12602)
- 易(12225)
- 理论(12049)
- 农业(11993)
- 和(11948)
- 制(11418)
- 环境(10850)
- 技术(10823)
- 务(10384)
- 财务(10326)
- 财务管理(10302)
- 教育(10208)
- 企业财务(9764)
- 划(9596)
- 机构
- 大学(256962)
- 学院(252830)
- 管理(100327)
- 济(95178)
- 经济(92967)
- 研究(91427)
- 理学(87406)
- 理学院(86342)
- 管理学(84683)
- 管理学院(84257)
- 中国(65874)
- 科学(61007)
- 京(56054)
- 农(48069)
- 所(47974)
- 研究所(44351)
- 业大(42456)
- 财(41491)
- 中心(40446)
- 农业(38199)
- 江(36139)
- 北京(35492)
- 范(34036)
- 院(33869)
- 师范(33533)
- 财经(33396)
- 经(30529)
- 州(29668)
- 技术(28645)
- 师范大学(27377)
- 基金
- 项目(181599)
- 科学(140556)
- 基金(130524)
- 研究(128055)
- 家(116516)
- 国家(115575)
- 科学基金(97217)
- 社会(77150)
- 社会科(72848)
- 社会科学(72825)
- 省(71272)
- 基金项目(69863)
- 自然(66553)
- 自然科(64947)
- 自然科学(64924)
- 自然科学基金(63751)
- 划(61383)
- 教育(58063)
- 资助(54595)
- 编号(51857)
- 成果(41757)
- 重点(41271)
- 部(39190)
- 发(38636)
- 创(37590)
- 课题(36000)
- 科研(35764)
- 计划(35487)
- 创新(35076)
- 大学(33069)
- 期刊
- 济(102591)
- 经济(102591)
- 研究(74157)
- 中国(49143)
- 学报(48483)
- 科学(42941)
- 农(42203)
- 管理(36501)
- 大学(34970)
- 学学(32785)
- 农业(30036)
- 财(29999)
- 教育(29293)
- 技术(21282)
- 融(18502)
- 金融(18502)
- 经济研究(16271)
- 业经(16081)
- 业(15670)
- 图书(15619)
- 财经(15523)
- 理论(13672)
- 科技(13431)
- 经(13105)
- 业大(13040)
- 问题(12931)
- 实践(12787)
- 践(12787)
- 版(12573)
- 技术经济(11841)
共检索到370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蔡生力 黄 王崇明 宋晓玲 孙修涛 于佳 张岩 杨丛海
研究了山东省1993─1994年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病症及其发展,分析了该病的地区、时间、种间分布及个体差异。结果表明:典型的虾池发病历时一周,死亡率达90%以上;凡虾池密集(>70公顷/公里海岸线)、放苗量大(45—60万/公顷)、投入高(45,000—75,000元/公顷)的地区发病早、损失大。发病时间主要在6—7月。1993年病程短而急,形成一个发病高峰,近似流行病学的偏态分布(对数常态分布);1994年病程长而缓,部分地区形成两个高峰。根据流行病学原理推算了1993年青岛流亭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平均潜伏期(6.02天)和暴露日期。依据107个样品的切片分析,证实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
关键词: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毒,流行病学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龚艳清 陈信忠 黄印尧
应用RT PCR技术 ,对福建南部养殖南美白对虾 (Litopenaeusvannamei)自然暴发的急性传染病病原进行了检测。结果检出桃拉综合征病毒。对 2 31bp的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 ,并与Genbank桃拉综合征病毒相应序列进行比较 ,其同源性超过 97 0 %。临床观察也表明 ,虾体表发红、有的虾体表散布有一些灰白色病灶 ,附肢及尾扇发红 ,还有一些病虾体表散布大量黑色不规则病灶 ,为桃拉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典型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 ,病虾体表、附肢、鳃等组织的表皮上皮有许多坏死病灶 ,结缔组织细胞与相邻横纹肌纤维基底部也有病变。病变细胞嗜酸性颗粒增多 ,细胞核固缩或破裂。部分病...
关键词:
RT-PCR 南美白对虾 桃拉综合征病毒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鸢劼 陈辉 贺艳辉
取温室养殖的1龄患真菌病暗纹东方(Takifagu obscurus)进行观察,患病暗纹东方体质量(25±3)g,体表出现点状白斑,变成黄棕色,形成环状苍白圈,病灶中心溃疡糜烂,可延伸至肌肉,死亡率达100%。病原菌分离和培养观察显示,菌丝粗大、无隔、分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真菌菌丝,适宜培养条件为Sabouraud培养基37℃,24 h菌丝顶端有淡黄色球形孢子囊;72 h出现气生菌丝,孢子囊成熟,释放卵圆形孢囊孢子。根据Ainsworth(1973)真菌分类系统可初步鉴定为毛霉菌(Mucorsp.)。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菌孢子可通过注射及创伤感染方式感染健康暗纹东方,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 毛霉属 分离鉴定 组织病理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余星潼 万晓媛 贾田畅 夏继涛 徐婷婷 姚亮 赵文秀 张庆利
2013年以来,我国沿海各省市养殖对虾中先后出现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感染且感染率居高不下,使我国虾类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经济损失。为查明2021—2022年沿海省市养殖虾类中EHP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在沿海地区开展了养殖虾类EHP流行情况调查,共采集样品936份,并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 (TaqMan qPCR)和组织病理检测对样品进行分析。TaqMan qPCR检测结果表明,2021和2022年所采集的虾类样品中,EH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67% (54/506)和13.72% (59/430);2021和2022年主要在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中检出EHP阳性,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10% (54/383)和16.71% (58/347),且检出EHP阳性的凡纳对虾主要来自山东、辽宁、广东、河北和天津等省市;1份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样品中检出EHP阳性,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克氏原螯虾(Protocrayfish cruzi)、斑节对虾(P. monodon)、日本对虾(P. japonicus)和中国对虾(P. chinensis)等虾类样品中未检出EHP阳性。对TaqMan qPCR检测呈阳性的凡纳对虾进行组织病理检测,在其肝胰腺上皮细胞中观测到分散或成簇的EHP孢子,以及处于生长阶段的EHP原生质体。本研究表明,2021—2022年EHP仍在我国沿海地区养殖的凡纳对虾中流行,尽管其流行率较前几年呈下降趋势,但其对凡纳对虾养殖产业的危害仍不容忽视。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锡林 王有模 唐学清 王明清
从大口鲶细菌性肠炎的病鱼中,分离出二株病原菌,经人工感染健康大口鲶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鱼相同的症状。证实这二菌株是大口鲶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为嗜水气单胞菌。细菌性肠炎的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为淋巴细胞侵润为主的炎性病变。并探讨细菌性疾病的致病原理。
关键词:
大口鲶,细菌性肠炎,病理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汪开毓 耿毅 陈德芳 黄小丽
对2004-2005年四川发生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和病理学研究,从自然发病的斑点叉尾肝、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CCF00024)。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斑点叉尾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病鱼的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发生套叠,甚至肠脱,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含血的黏液。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昌彬 王金星 刘存仁 吴中华 陈忠科 张红卫
在保证有充足氧气的前提下 ,按正交设计 ,研究水质氨态氮浓度、pH值、盐度和温度四种环境因子 ,对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中国对虾发病的影响。在感染的不同时期 ,这四种环境因子对带毒对虾死亡率的影响程度不同。感染后 3~ 4天 ,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次序为盐度、pH值、温度、氨态氮浓度 ,感染后 5天 ,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次序变为氨态氮浓度、pH值、温度、盐度。我们还进行了混合水平的正交实验 ,即在盐度水平不变 ,氨态氮浓度降到适宜的水平 ,再研究温度、pH值、氨态氮三种因子对带毒对虾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种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温度、氨态氮浓度和pH值 ,这与我国养殖对虾发病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雷质文 黄倢 寇运同 战文斌 俞开康
本文主要依据1993年以来关于白斑综合症(WSS)的研究结果,对白斑综合症的致病因子与暴露、生物标志与生物学效应、易感性、预防策略进行综合评述,以期为有效控制WSS疫情、重振对虾养殖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对虾 白斑综合症 分子流行病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瑶佳 田思璐 许佳雪 李尹麒 杨悦 耿毅 黄小丽 陈德芳 汪开毓 欧阳萍
为探究疾病病因和流行特点,对病鱼进行剖检、病理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及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患病鲫临床表现为离群独游、浮头、全身发黑、体表出血。剖检发现鳃、肝脏、肾脏等器官出血、肿胀和坏死,鳔点状出血。组织病理观察显示,鳃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及脱落;肾脏局灶性坏死;脾脏组织广泛变性坏死,造血系统崩解;肝脏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透射电镜观察到脾脏和肾脏中存在4种不同大小的病毒颗粒,分别为DNA病毒内核、空衣壳、实心衣壳和有包膜的成熟病毒粒子。未成熟的病毒粒子存在于细胞核,成熟的病毒粒子存在于细胞质。电镜下可见鲤疱疹病毒II型(CyHV-2)在细胞核内完成核酸复制和核衣壳装配,囊膜蛋白在出核后获得。细胞核萎缩、核染色质边缘化,线粒体肿胀、坏死、嵴断裂,细胞质空泡化。取病鱼组织匀浆滤菌后接种到EPC及FHM细胞系,盲传3代后未见细胞病变。通过腹腔注射病鱼组织匀浆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实验组鲫表现出与自然感染鲫相同的临床症状而对照组鲫正常,实验组累积死亡率为80%。用PCR方法检测CyHV-2的解旋酶基因片段,扩增出预期大小相符的目的条带。利用邻近法对该病毒的解旋酶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与CyHV-2(YZ-01)的同源性为99%。以上实验结果证实了CyHV-2是这次疾病暴发的原因。
关键词:
鲫 鲤疱疹病毒2型 组织病理 超微病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海燕 香咏瑜
对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大钩关睾虫(Heteronchocleidus magnihamatusZhang et Ji)和小钩关睾虫(H.buschkieliBychowsky)病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关睾虫寄生于叉尾斗鱼的初级鳃丝及鳃小片,轻度感染时,病变不明显,导致部分鳃丝组织完整性受到破坏;中度感染时,鳃丝组织增生、融合,有大量黏液细胞浸润,鳃小片与窦状隙分离,形成空隙;重度感染时,鳃丝组织细胞解离、空泡化,呼吸上皮与毛细血管分离严重,形成空腔。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施慧 陈卓 丁慧昕 谢建军 汪玮 王庚申 何杰 许文军
运用组织病理切片、电镜观察及PCR扩增等方法对2017年在舟山采集到的临床表现"白鳃"症状的发病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开展了病原学及快速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患病鱼的肝、脾、肾等内脏组织发生严重的病理变化,尤其是组织内红细胞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同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在病鱼组织的电镜超薄切片中可观察到直径约300~600 nm的孢子虫样结构。提取病鱼内脏组织总基因组DNA样本,采用1对针对寄生原虫的通用引物进行SSUrDNA的PCR扩增,最终获得大小为1471bp的特异性条带,经测序比对发现,该条带与GenBank中1种黏孢子虫Sinuolinea sp.的序列同源性最高,达89%。根据获得的SSU rDNA序列,建立了适用于该病临床检测的巢式PCR方法,最小灵敏度可达0.5 pg。研究表明,引起此次网箱养殖大黄鱼"白鳃"症状并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的是一类寄生性黏孢子虫。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邵晓阳 叶雪平 胡建饶 金柘
用连续切片的方法对患有红体病的青虾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患病青虾鳃部、肌肉组织和肝胰腺部位病症比较明显,不同患病阶段组织变形差异显著。鳃片细胞在患病初期表现为胞质收缩,后期则细胞膨胀破裂,细胞内物质外溢,细胞边缘界限不完整;肌肉组织在后期出现肌纤维束之间间隙,且部分肌纤维有断裂的现象;中期肝小叶间隔出现空隙和腺细胞变形,在后期则表现为小叶溃烂。造成青虾因红体病死亡的原因,初期主要是因为鳃片的组织病变导致呼吸困难,进而造成青虾生理异常;后期主要是因为肝胰脏的溃烂造成消化功能全面丧失。
关键词:
青虾 红体病 组织病理学 拟态弧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吕俊超 李轩 韩茵 陈吉祥 张晓华
2007年1月,山东省胶南某养殖场人工养殖的大菱鲆发生严重病害并大批死亡。病鱼的主要症状是体表溃疡,腹腔积液,肠道肿胀,肝脏萎缩,胆囊暗绿色等。从病鱼胆囊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命名为da3。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对体重为25 g的大菱鲆的半数致死量为每尾鱼2×106CFU。通过细菌16S rDNA序列测定及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确定,该病原菌为牙鲆肠弧菌(Vibrio ichthyoenteri)。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肠道和脑的微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由此引起的器官功能衰竭可能是病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大菱鲆 牙鲆肠弧菌 分离鉴定 组织病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