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06)
- 2023(13179)
- 2022(11581)
- 2021(10999)
- 2020(8909)
- 2019(20773)
- 2018(20597)
- 2017(38345)
- 2016(21053)
- 2015(23839)
- 2014(24024)
- 2013(23880)
- 2012(22335)
- 2011(20429)
- 2010(20392)
- 2009(18630)
- 2008(18117)
- 2007(15604)
- 2006(13852)
- 2005(12551)
- 学科
- 济(89575)
- 经济(89493)
- 管理(55886)
- 业(54181)
- 企(43429)
- 企业(43429)
- 方法(35056)
- 数学(29720)
- 数学方法(29399)
- 中国(27265)
- 农(24150)
- 地方(24122)
- 学(21976)
- 业经(20381)
- 财(18568)
- 农业(16464)
- 贸(15811)
- 贸易(15796)
- 易(15224)
- 制(14711)
- 理论(14536)
- 和(14518)
- 环境(14195)
- 银(14110)
- 银行(14069)
- 融(14068)
- 金融(14067)
- 技术(13926)
- 行(13583)
- 发(13259)
- 机构
- 大学(297962)
- 学院(296085)
- 济(116577)
- 管理(115754)
- 经济(113903)
- 研究(107592)
- 理学(99124)
- 理学院(97913)
- 管理学(96260)
- 管理学院(95726)
- 中国(79836)
- 科学(67945)
- 京(65505)
- 所(55482)
- 财(52033)
- 农(50773)
- 研究所(50565)
- 中心(48062)
- 业大(44510)
- 江(44000)
- 范(42392)
- 北京(42204)
- 师范(41934)
- 财经(40888)
- 农业(39674)
- 院(39260)
- 经(37152)
- 州(36460)
- 师范大学(34032)
- 经济学(33647)
- 基金
- 项目(200890)
- 科学(156607)
- 研究(148094)
- 基金(142865)
- 家(124820)
- 国家(123712)
- 科学基金(105004)
- 社会(90710)
- 社会科(85727)
- 社会科学(85707)
- 省(79469)
- 基金项目(76129)
- 自然(68170)
- 教育(67331)
- 划(67294)
- 自然科(66512)
- 自然科学(66494)
- 自然科学基金(65267)
- 编号(61385)
- 资助(58792)
- 成果(50491)
- 发(47083)
- 重点(45336)
- 部(43407)
- 课题(42928)
- 创(41655)
- 创新(38801)
- 科研(38241)
- 项目编号(37438)
- 发展(37358)
- 期刊
- 济(135561)
- 经济(135561)
- 研究(92417)
- 中国(62943)
- 学报(48747)
- 农(46544)
- 科学(45039)
- 管理(43432)
- 教育(38882)
- 财(37469)
- 大学(35808)
- 学学(33180)
- 农业(33047)
- 融(26908)
- 金融(26908)
- 技术(26287)
- 业经(22842)
- 经济研究(21299)
- 财经(19294)
- 图书(19110)
- 问题(17117)
- 业(17091)
- 经(16391)
- 理论(15674)
- 科技(14975)
- 实践(14497)
- 践(14497)
- 技术经济(14253)
- 资源(13617)
- 现代(13577)
共检索到4554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蔡生力 黄 王崇明 宋晓玲 孙修涛 于佳 张岩 杨丛海
研究了山东省1993─1994年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病症及其发展,分析了该病的地区、时间、种间分布及个体差异。结果表明:典型的虾池发病历时一周,死亡率达90%以上;凡虾池密集(>70公顷/公里海岸线)、放苗量大(45—60万/公顷)、投入高(45,000—75,000元/公顷)的地区发病早、损失大。发病时间主要在6—7月。1993年病程短而急,形成一个发病高峰,近似流行病学的偏态分布(对数常态分布);1994年病程长而缓,部分地区形成两个高峰。根据流行病学原理推算了1993年青岛流亭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平均潜伏期(6.02天)和暴露日期。依据107个样品的切片分析,证实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
关键词: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毒,流行病学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宝忠
对广东和福建省部分养鳗场1994-1995年欧洲鳗鲡(Anguillaanguilla)暴发病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鳗池发病历时6-10天,死亡率为90%左右,发病时间主要分布在4-8月,其中5-6月为最高;养鳗场水源采用河流水者发病几率为91.67%,采用水库及地下水者分别为16.67%和25.0%、探讨了该暴发病的病因及预防对策。
关键词:
欧洲鳗鲡,暴发病,流行病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昌彬 王金星 刘存仁 吴中华 陈忠科 张红卫
在保证有充足氧气的前提下 ,按正交设计 ,研究水质氨态氮浓度、pH值、盐度和温度四种环境因子 ,对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中国对虾发病的影响。在感染的不同时期 ,这四种环境因子对带毒对虾死亡率的影响程度不同。感染后 3~ 4天 ,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次序为盐度、pH值、温度、氨态氮浓度 ,感染后 5天 ,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次序变为氨态氮浓度、pH值、温度、盐度。我们还进行了混合水平的正交实验 ,即在盐度水平不变 ,氨态氮浓度降到适宜的水平 ,再研究温度、pH值、氨态氮三种因子对带毒对虾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种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温度、氨态氮浓度和pH值 ,这与我国养殖对虾发病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雷质文 黄倢 寇运同 战文斌 俞开康
本文主要依据1993年以来关于白斑综合症(WSS)的研究结果,对白斑综合症的致病因子与暴露、生物标志与生物学效应、易感性、预防策略进行综合评述,以期为有效控制WSS疫情、重振对虾养殖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对虾 白斑综合症 分子流行病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新明
本文主要综述了流行病学转变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重点介绍了流行病学转变理论的四个基本概念 ,流行病学转变与人口和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流行病学转变的机理 ,流行病学转变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转变中的作用
关键词:
流行病学转变 死亡率 人口健康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昌福 刘远高 何广文 杨军
从患暴发病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肝胰腺中分离到3株细菌。人工注射感染显示,KSAX-3分离菌在浓度107cfu/mL时可使95%以上健康克氏原螯虾死亡;在106cfu/mL浓度时可导致70%的健康克氏原螯虾死亡,并使克氏原螯虾出现明显的与自然条件下相似的疾病症状,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克氏原螯虾致病菌。KSAX-3菌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为:革兰氏阴性,单鞭毛,发酵葡萄糖,甘露醇、氧化酶、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精氨酸脱羧酶、水杨酸、枸橼酸盐(西蒙氏)阴性,在含0%、10%NaCl的普通培养基中不生长,在含2%、4%、6%8、%NaCl的普通培养基中生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筱珊 胡智博 费荣梅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威胁对虾养殖的重要病毒。为了调查这3种病在江苏境内的流行情况,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的PCR检测法对2015年5月—2016年5月采集的1436尾对虾样品进行3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WSSV阳性率为17.20%,TSV阳性率为0%,IHHNV阳性率为39.48%。对江苏不同地区分离出的5株IHHNV进行基因序列分析,数据显示这5个地区的毒株均属于Ⅰ型感染株,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熊毅 刘棋 盘龙波 王雯 罗廷荣 朱伟 韦友传 陆专灵 郭建刚 李华明
自2000年起从广西各地采集1563份犬脑、4份发病牛脑、1份发病猪脑和1份猫脑组织,通过对这些动物脑组织进行PCR检测及用小白鼠脑内接种试验分离出42株狂犬病毒株,并对N基因3’端455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测序分析。根据核苷酸同源性及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广西狂犬病流行毒株可分成4个群,Ⅰ群有GX01、GX08、GX09、GX014、GX019、GX091、GX123、GX173、GX174、GX195、GX260、GX443、GX 452、GX510、GX520、GX BS、GXSL、GXGG、GXLA、GXHX、GXGL、GXNn iu、GXWXp共23株,它们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7.6%~1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明远
1 流行病学概况1.1 人暴发流行率高、死亡率高旋毛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也是兽医公共卫生的重要研究课题,它不仅在畜牧业生产上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的健康也构成严重的威胁。1988~1992年卫生部开展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65年我国首次发现人体旋毛虫病至1992年共发生人旋毛虫病暴发流行433起(包括发表与未发表起数)、发病人数达17453人、死亡194人,其中56起进行了发表与报道、发病人数2810、死亡23人,发病人数及死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格,韩维田 ,关长吉,李学付,姜淼
根据辽宁省2002~2003年病残儿状况的调查研究,利用省、市、县、区各级计划生育服务部门建设的信息网,收集各地区病残儿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解辽宁省近年来病残儿发展变化的趋势及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为妇幼保健部门提供生殖健康信息,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病残儿的发生,使优生优育、生殖健康落到实处,并且有的放矢地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
病残儿 调查研究 干预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余星潼 万晓媛 贾田畅 夏继涛 徐婷婷 姚亮 赵文秀 张庆利
2013年以来,我国沿海各省市养殖对虾中先后出现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感染且感染率居高不下,使我国虾类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经济损失。为查明2021—2022年沿海省市养殖虾类中EHP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在沿海地区开展了养殖虾类EHP流行情况调查,共采集样品936份,并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 (TaqMan qPCR)和组织病理检测对样品进行分析。TaqMan qPCR检测结果表明,2021和2022年所采集的虾类样品中,EH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67% (54/506)和13.72% (59/430);2021和2022年主要在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中检出EHP阳性,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10% (54/383)和16.71% (58/347),且检出EHP阳性的凡纳对虾主要来自山东、辽宁、广东、河北和天津等省市;1份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样品中检出EHP阳性,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克氏原螯虾(Protocrayfish cruzi)、斑节对虾(P. monodon)、日本对虾(P. japonicus)和中国对虾(P. chinensis)等虾类样品中未检出EHP阳性。对TaqMan qPCR检测呈阳性的凡纳对虾进行组织病理检测,在其肝胰腺上皮细胞中观测到分散或成簇的EHP孢子,以及处于生长阶段的EHP原生质体。本研究表明,2021—2022年EHP仍在我国沿海地区养殖的凡纳对虾中流行,尽管其流行率较前几年呈下降趋势,但其对凡纳对虾养殖产业的危害仍不容忽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冰 宋晓玲 黄倢 雷质文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是国际兽疫局(OIE)划定的甲壳类其他重要疾病之一,它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对世界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影响重大。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区域间个体的流动有可能造成该病病毒传播。有迹象表明,近几年来中国养殖对虾中已发现IHHNV,且呈流行趋势。目前,国际上已建立起多种标准检测方法以监控疾病的流行。本文就该病毒的病毒特性、感染宿主、传播途径、地理分布及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为对虾病毒性流行病学调查及疾病监控提供参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小平 万晓媛 张庆利 黄倢 董宣 王秀华 邱亮 宋增磊 程东远
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引起的病毒性偷死病(VCMD)使中国对虾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查明CMNV及其变异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采用逆转录套式PCR (RT-nPCR)、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qPCR) 3种方法,对2016~2017年中国沿海省市CMNV及一种新型野田村病毒——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DNV)的流行、分布和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凡纳滨对虾、中国明对虾、日本囊对虾、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等种类中均可检测到CMNV阳性;在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省市采集的患病对虾中均存在CMNV。基于RT-nPCR、RT-LAMP和TaqMan RT-qPCR的检测结果显示,2016和2017年样品中CMNV的阳性检出率依次分别为11.8%和7.8%,6.7%和3.9%,17.7%和12.4%;基于上述3种方法检测结果计算得出,2016和2017年样品中CMN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8%和16.3%;基于RT-LAMP的分析显示,2016年样品中MDNV的阳性检出率为9.4%。本研究表明,中国沿海省市养殖虾类中VCMD的流行和危害仍不容忽视,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基因不断变异导致前期基于该基因开发的CMNV检测方法可靠性下降,检出假阴性风险升高;同时,发病对虾中出现了新的野田村病毒株系且具有较高的流行率,其传播危害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