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37)
- 2023(3300)
- 2022(2934)
- 2021(2947)
- 2020(2160)
- 2019(5461)
- 2018(4952)
- 2017(8077)
- 2016(4392)
- 2015(4980)
- 2014(4853)
- 2013(4752)
- 2012(4688)
- 2011(4425)
- 2010(4331)
- 2009(3920)
- 2008(3846)
- 2007(2958)
- 2006(2612)
- 2005(2555)
- 学科
- 济(18928)
- 经济(18924)
- 出(10751)
- 贸(10504)
- 贸易(10502)
- 易(10380)
- 管理(8449)
- 口(7902)
- 出口(7900)
- 出口贸易(7900)
- 方法(7373)
- 业(7204)
- 数学(6913)
- 数学方法(6863)
- 中国(6401)
- 农(5364)
- 财(5314)
- 企(4598)
- 企业(4598)
- 学(4506)
- 地方(4433)
- 法(3599)
- 农业(3509)
- 土地(3468)
- 财政(3466)
- 融(3250)
- 金融(3250)
- 业经(3210)
- 政(3167)
- 资源(3143)
- 机构
- 大学(60781)
- 学院(59066)
- 济(27269)
- 经济(26895)
- 研究(26295)
- 中国(20991)
- 管理(19327)
- 理学(16367)
- 科学(16238)
- 理学院(16050)
- 管理学(15691)
- 管理学院(15585)
- 所(13718)
- 京(13672)
- 研究所(12404)
- 财(12304)
- 中心(11865)
- 农(11815)
- 院(9965)
- 财经(9397)
- 范(9365)
- 农业(9314)
- 师范(9314)
- 业大(9119)
- 经济学(8907)
- 北京(8751)
- 经(8739)
- 江(8579)
- 科学院(8298)
- 经济学院(8081)
- 基金
- 项目(41745)
- 科学(33250)
- 基金(31854)
- 家(29089)
- 国家(28917)
- 研究(28602)
- 科学基金(24116)
- 社会(19285)
- 社会科(18446)
- 社会科学(18443)
- 基金项目(16861)
- 自然(15801)
- 自然科(15410)
- 自然科学(15409)
- 自然科学基金(15151)
- 省(14408)
- 划(13359)
- 资助(12532)
- 教育(12443)
- 编号(10178)
- 重点(10054)
- 部(9711)
- 发(9023)
- 国家社会(8881)
- 中国(8643)
- 科研(8389)
- 创(8054)
- 成果(8034)
- 教育部(7970)
- 计划(7833)
共检索到101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白雪红 闫慧敏 黄河清 胡云峰 匡文慧
受气候、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转出还林还草与因农民外出务工弃耕并存。论文由遥感数据获取199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减少时空分布格局,并分析了耕地减少区域的降水和耕地生产力的分布规律,为便于描述用"耕地转出"表示耕地减少,与传统耕地转出为林地概念不同。研究结果表明:11991-2000年,4.91%的耕地转出,其中82.15%、7.34%、7.64%、1.63%和1.22%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而2001-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40%,其中62.62%、19.10%、5.40%、3.46%和9.41%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扬 李宁 吉中会 顾孝天 范碧航
依据内蒙古地区47个地面观测站1981—2010年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指标,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年度和四季干旱发生的频率、干旱强度和站次比(发生干旱站数与总站数之比)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年度、秋季和冬季干旱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春、夏季干旱强度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近30 a来年尺度上干旱强度表现为轻度干旱,四季干旱强度以轻度干旱为主;年、季尺度上干旱发生的覆盖范围为局域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是年度干旱、中旱、重旱与特旱发生频率最高地区,而西部阿拉善盟地区干旱、中旱、重旱和特旱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从季节上来看,内蒙古全区春、冬季干旱(含中、重和特旱)发生频...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晗 周伟 黄露
内蒙古草地遥感监测评价研究,对国家实施的生态工程效益评价及相关政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内蒙古作为研究范围,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及其他相关统计资料,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内蒙古草地覆盖度,分析2001–2016年内蒙古草地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对内蒙古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的草地植被恢复和长势进行定量监测与动态评价,以期揭示草地植被的恢复状况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6年内蒙古草地覆盖度总体上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草地覆盖度平均值为37.90%;草地覆盖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经向地带性,其中东北部草原区最大,中部典型草原区次之,西部荒漠草原区最低;时间格局上,草地覆盖度变化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35%到2016年的38.84%,增加了10.97%;草地覆盖度与年均温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058(P> 0.05),与年总降水量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269(P> 0.05),表明内蒙古草地覆盖度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间相关性均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浮 刘俊娜 郭维红 马静 杨斌 朱新华
厘清中国耕地转入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对科学评估耕地转入的生态成本、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成效和优化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等至关重要。研究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重心迁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近20年国耕地转入时空分异特征与重心变化,探索不同地区耕地转入来源差异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0~2020年中国耕地转入面积为2 125.2万hm2,总体上呈“东北—西北高、南部少”的空间格局,其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迁移,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耕地转入最重要区域;(2)近20年国耕地转入主要来源是林地和草地,占耕地转入总面积的73.5%。但不同时段耕地转入来源呈显著的空间不均衡特征;(3)中国耕地转入受自然条件(气温、坡度)、社会经济(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二产业增加值、路网密度)和区域政策(林业增加值、建设用地增加量)的综合影响,但不同区域关键影响因子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对有效管控耕地转入类型、优化耕地保护政策和制度创新等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万忠 魏靖宇 孟佳颖 高英霞
运用历史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及小波分析法等方法,探讨了1912—2016年内蒙古雪灾的等级、时空变化特征、周期规律及其与ENSO的关系。研究表明:1912—2016年内蒙古共发生雪灾179次,其中轻灾29次、中灾66次、重灾58次、特大灾26次;雪灾分为4个阶段,1912—1951年为第1阶段,1952—1986年为第2阶段,1987—2006年为第3阶段,2007—2016年为第4阶段,其中第2,4阶段为雪灾的多发期且灾害强度较大;雪灾的主要周期有4个,分别是53 a左右、36 a左右、9 a左右、22 a左右; La-Nina年发生雪灾的县(旗)数多于常年,内蒙古雪灾与La-Nina显著相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戈丽 陶健 董金玮 徐兴良
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变化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剧烈,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作为典型的农林牧交错区,该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选取0℃和10℃(牧草和喜温作物生长重要的临界温度)作为生长季指标,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自1960s以来稳定通过0℃和10℃生长季(简称0℃和10℃生长季)的初日、终日、生长季长度的时空变化,以及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①因气候变暖,研究区大兴安岭以东大部分地区逐年代初、终日等日线均向西北地区推移,以西地区向东北方向推移;其中初日等日线变化趋势较终日推移更为显著,且以1990s和2000s时期变化最为明显;0℃和10℃生长...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晓毅
2000~2010年是中国北方草原快速转型的时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草原利用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化、干旱和相关草原保护政策的实施共同推动了牧区社会转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牧区社会原有的互助传统逐渐消失,互惠的社会关系逐渐减弱。基于对中国北方草原3个纯牧业、半农半牧村庄长达5年的调查,本文研究发现,由于北方草原生态环境脆弱和水资源短缺,在这十年中,尽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牧业生产的抗灾能力,牧区牲畜数量和牧民收入都有所增加,但是,牧区社会转型给牧民生计带来了新的脆弱性,表现为牧区自然资源持续退化、生产成本上升和牧民债务增加。21世纪第一个十年牧区社会转型及其影响对国家后续的牧区政策产生了重大影...
关键词:
脆弱性 市场化 社会转型 北方牧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赫彬 王文娟 商令杰
为探索实时监测耕地产能和估算耕地粮食产量的可靠手段,对山东省省级尺度的耕地产能进行估算,并分析其耕地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和产能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状况,采用MODIS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非遥感数据驱动VPM模型模拟出山东省耕地NPP,通过耕地NPP与耕地作物单产之间的线性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实现耕地NPP到耕地产能的转换,并评价2000—2015年山东省耕地产能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5年山东省耕地NPP均值和总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黄淮平原南阳盆地两熟区耕地生产力均值在4个农业区划中最高,菏泽、聊城、德州和济宁市的耕地NPP均值在17个地级市中属较高水平。2)利用VPM模型计算2000—2015年山东省耕地总体产能,结果表明总产能呈上升趋势,耕地产能>14 000kg/hm2的耕地明显增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全峰 黄宇 杜国明 瞿诗进 李玉清
为揭示东北黑土区耕地单产时空演变规律,本研究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基于时空演变与区域差异的研究视角,采用NPP换算耕地单产的方法,探究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全域及其县域单产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全域耕地单产在时序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共增加了0.79 t/hm~2;低单产县、中单产县、高单产县数量减少,较高单产县数量增加,耕地单产内部差异基本不变。2)东北黑土区不同县域耕地单产在空间上非均衡状态明显。其中低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西南部,中单产县集聚于黑土区西部,较高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西北、东北与南部,高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东南部。全域单产变化幅度沿“肇东—虎林”连线递减分布。3)结合区域单产与地形起伏度分异可知,东北黑土区单产受地形起伏度影响较大,且起伏度高值区与县域单产高值区具有一致性。研究框架及结果对县域单产提升等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万忠 高英霞 孟佳颖 魏靖宇
霜冻灾害对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影响巨大。运用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对1912—2016年内蒙古地区霜冻灾害的等级、时空变化特征和周期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法对霜冻灾害与人口、ENSO事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12—2016年内蒙古地区共发生霜冻灾害163次,轻度灾害占29.4%,中度灾害占36.2%,重度灾害占34.4%。可分为3个阶段,1912—1946年为第一阶段,1947—1986年为第二阶段,1987—2016年为第三阶段,其中一、三阶段以轻度和中度霜冻灾害为主,第二阶段以重度霜冻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霜冻灾害在低等级层次中存在3~4 a或者7~8 a的周期,在中等级层次中存在13~14 a的周期,在高等级层次中存在26~27 a的周期。内蒙古东北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霜冻灾害的频次较高,灾害发生的频次与所在地区的人口呈显著正相关,与ENSO冷事件关系显著,而与ENSO暖事件关系不显著。
关键词:
霜冻灾害 时空分布 相关分析 内蒙古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少伟 张弓乔 惠刚盈
[目的]通过模型模拟分析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产力时空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方法]利用优化率定后的生理生态过程模型Biome-BGC参数,模拟了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时间序列(2003—2012年)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基于外业实测数据,在全区域尺度上进行NPP模拟结果验证。[结果]优化率定后的Biome-BGC模拟的该区森林NPP具有较高可靠性,实测数据验证R~2为0.81,RMSE为48.73 g·m~(-2)·a~(-1)。2003—2012年间该区森林NPP为219.3~399.5 g·m~(-2)·a~(-1),其中针叶林NPP为218.6~414.9 g·m~(-2)·a~(-1)、阔叶林为213.7~412.3 g·m~(-2)·a~(-1)、混交林为188.3~404.7 g·m~(-2)·a~(-1)。森林NPP与温度和太阳辐射的相关性较高(R~2分别为0.55和0.49),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较低。[结论]时间序列上该区森林NPP年平均值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东部偏低的特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是该区森林NPP增加的主要因素,而火灾则降低了森林NPP,二者造成了该区NPP呈现时空差异;不同森林类型NPP差异主要受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奕山 钟甫宁
大多数农户没有流转承包耕地,同时存在转出耕地后又收回的情况。已有研究忽略了耕地转出的稳定性,并多以农户某一期的非农就业状况解释农户的耕地转出,对农户非农收入的长期可靠性缺乏考虑。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跟踪调查数据,分析并运用多项Logit模型检验代际差异、长期非农收入对农户转出耕地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力年轻化促使农户转出耕地,但不能确保转出的稳定性;非农收入长期稳步上升才能促使农户稳定转出耕地。发展耕地流转市场,必要的政策不应仅着眼于增加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强非农收入的长期可靠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奕山 钟甫宁
大多数农户没有流转承包耕地,同时存在转出耕地后又收回的情况。已有研究忽略了耕地转出的稳定性,并多以农户某一期的非农就业状况解释农户的耕地转出,对农户非农收入的长期可靠性缺乏考虑。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跟踪调查数据,分析并运用多项Logit模型检验代际差异、长期非农收入对农户转出耕地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力年轻化促使农户转出耕地,但不能确保转出的稳定性;非农收入长期稳步上升才能促使农户稳定转出耕地。发展耕地流转市场,必要的政策不应仅着眼于增加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强非农收入的长期可靠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晨曦 孟凡浩 罗敏 王媛媛 萨楚拉 包玉海
[目的]明晰干旱半干旱区耕地水资源短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首要前提,对保障区域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内蒙古为典型研究区,以水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构建耕地水资源短缺指数(Arable Land Water Scarcity Index,AWSI),分析2000—2018年内蒙古AWSI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揭示研究区内气候、植被、地形、人口密度等11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水资源短缺时空变化的影响差异。[结果]结果表明:①内蒙古AWSI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西部耕地缺水压力较大。2000—2018年间内蒙古AWSI呈增加趋势,增加区域占总面积82%以上,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②自然因素主要决定内蒙古耕地水资源短缺的空间格局,其影响明显大于社会经济因素,但是2000—2018年间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在呈增大趋势。③自然因素中以蒸发量、年均温、降水量为主的气候因子在生态探测中共有19组显著差异,占据了影响因子中的主导地位。而在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影响力呈现相互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结论]由于农业水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及供需矛盾加剧,亟需增加节水设施和调整种植结构成为内蒙古未来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