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15)
2023(10630)
2022(9665)
2021(9350)
2020(7723)
2019(18230)
2018(18029)
2017(34004)
2016(18701)
2015(21184)
2014(21268)
2013(21121)
2012(19602)
2011(17609)
2010(17371)
2009(15734)
2008(15151)
2007(12619)
2006(10897)
2005(9554)
作者
(54620)
(45622)
(45080)
(43047)
(29122)
(21988)
(20474)
(18068)
(17372)
(16144)
(15929)
(15236)
(14454)
(14413)
(13991)
(13919)
(13713)
(13369)
(13046)
(12911)
(11341)
(11122)
(10964)
(10324)
(10180)
(10144)
(10041)
(10016)
(9070)
(8995)
学科
(72960)
经济(72888)
管理(49255)
(46432)
(37925)
企业(37925)
方法(33342)
数学(29030)
数学方法(28706)
(20171)
(19820)
中国(18812)
(16675)
地方(16244)
业经(15161)
农业(13191)
(12370)
贸易(12364)
(12160)
(11945)
环境(11755)
(11549)
理论(11381)
技术(10731)
(10291)
财务(10233)
财务管理(10214)
土地(10010)
企业财务(9694)
(9635)
机构
大学(258576)
学院(255529)
管理(103533)
(96340)
经济(94089)
研究(90602)
理学(89877)
理学院(88777)
管理学(87161)
管理学院(86707)
中国(67249)
科学(59920)
(57275)
(46370)
(45491)
研究所(42846)
(42370)
业大(42106)
中心(41833)
(36651)
北京(36381)
农业(35838)
(35567)
师范(35234)
财经(34272)
(33694)
(31359)
(30210)
师范大学(28946)
经济学(27111)
基金
项目(184499)
科学(144115)
基金(133564)
研究(131520)
(118130)
国家(117186)
科学基金(99622)
社会(80153)
社会科(75715)
社会科学(75694)
基金项目(72450)
(71020)
自然(67778)
自然科(66124)
自然科学(66111)
自然科学基金(64882)
(61668)
教育(59254)
资助(54428)
编号(54147)
成果(42871)
重点(41797)
(40111)
(39104)
(37741)
课题(36917)
科研(35918)
创新(35242)
计划(34780)
大学(33650)
期刊
(104151)
经济(104151)
研究(74427)
中国(51308)
学报(44844)
科学(42168)
(40365)
管理(35640)
大学(32582)
学学(30542)
(29977)
农业(28541)
教育(27887)
技术(20966)
(19044)
金融(19044)
业经(16843)
经济研究(15913)
图书(15840)
财经(15305)
资源(15260)
(14730)
理论(13950)
科技(13560)
问题(13540)
实践(13092)
(13092)
(12879)
(11984)
技术经济(11638)
共检索到3747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汤进华  李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区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时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显著表现形式。南昌市地处京广线和沿海地区之间,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利用1991-2001年南昌市土地详查和变更数据,分析南昌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其基本结论有:(1)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以耕地、水域和林地为主;(2)建设用地增幅显著,而耕地数量则呈下降态势,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与城镇的发展密切相关;(3)从土地利用程度看,不论是单项指标指数还是综合指数。南昌市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从时间序列看,南昌市土地利用/覆被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逐渐...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叶长盛  袁壮壮  胡梦姗  
基于南昌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7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和FLUS模型,对2025年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及空间布局进行预测模拟,探究低碳优化目标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南昌市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一升五降"特征,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变化地类;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显著增加,但年均碳排放增加量有所减少,生态环境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2)2025年各地类结构更为均衡,有效杜绝了某种地类出现的持续减少或增加的恶性循环结果;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碳汇较2017年增加了2.04×104t,充分兼顾了多方利益,有助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3)在不同方位上,各地类数量之间的比例得到显著优化;2017—2025年不同地类主趋势方向差异明显,整体呈现西北—东南趋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竹安  冯祥瑞  洪志强  李亦佳  
以南昌市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中的空间外部压力值、空间暴露性指数和空间稳定性指数3个因子构建空间冲突模型,借鉴倒"U"型模型,将空间冲突划分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四类。研究表明:①南昌市1995—2005年空间分布格局中耕地占50%左右,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其余均在减少,且城市扩张以消耗耕地面积为主。②1995—2015年的空间冲突呈持续增长态势,均以可控级别为主,但严重失控级别增长迅速,由1995年的2. 05%增长到5. 21%,形势不容乐观。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生态服务价值不同,空间冲突级别也有很大差异,失控级别由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耕地、水域、林地和其他用地。④1995—2015年生态服务价值逐渐降低,空间冲突加剧,利用Google Earth影像平台查看部分区域,发现城乡过渡地带严重失控区域较多;城市内部基本失控区域较多;稳定可控区域中多为水域、沼泽等土地利用类型;鄱阳湖支流附近的基本可控区域较多;偏远乡村冲突区域远低于城市。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周旭  石佩琪  周书宏  李浩然  周伟  
为揭示武汉市1994—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和三峡库区重要节点土地利用状况。利用1994年、2006年和2016年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和基础地理数据,通过目视解译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督分类,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时空格局和重心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间,研究区的草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比例分别为0.48%、0.19%和4.53%;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比例分别为0.82%、0.70%和0.99%;研究区内30.77%的区县草地面积比例最高,其次是林地、耕地。2016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县占武汉市总区县的50%。1994—2006年间,研究区各用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较多;耕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总面积减少了972.69 km~2;林地净增加最多,为900 km~2;草地净增加264.38 km~2;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净增加39.63 km~2。2006—2016年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为63.69%;耕地和林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转入面积为1738.79 km~2,转出面积为83.93 km~2;水域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而来。22年间耕地的重心迁移最明显,向西南方向偏移29.14 km;草地向西北方向偏移16.59 km;林地向东南方向偏移12.99 km;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用地类型的重心迁移量微弱。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光宗  吕凯  李峰  
研究目的:基于格网尺度,探究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其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多样性指数、生态价值评估模型、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结果:(1)近10年南昌市建设用地增加最多,耕地数量减少最大;建设用地呈“一江两岸双中心分布”;耕地主要集中在南昌市北部鄱阳湖平原以及境内河湖平原上;各种地类在快速城市化时期演变较为复杂。(2)在1km×1km格网尺度下,ESV总值先增加后减少,整体从353.91亿元降至351.79亿元,表明南昌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潜力巨大;其中水资源供给占南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28.26%。(3)在空间上,各地类ESV表现为正相关性和聚集分布,ESV较低值区范围最广;总体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局部呈现高低、低高集聚,自然资源禀赋与人类活动是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在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中应当强调生态溢出价值的“集中连片式”保护模式,“组团式”生态治理模式,“廊道式”集约化开发利用模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和平  彭小琳  
土地利用效率研究一直是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关方面关注的热点。将脱钩分析的理论框架应用于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研究,构建基于脱钩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分析范式,剖析1990年以来南昌市在不同时期段以及连续时期之间的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讨论提升南昌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策略。结果表明:1大多数时期段内南昌市土地利用效率下降,并未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消耗的脱钩;2连续时期之间南昌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波动上升的趋势。探究这两类变化的原因之后,本文认为"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这一般性策略仍然非常适用于南昌市脱钩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消耗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并辅以产业优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叶长盛   汪礼丽   蔡鑫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碳源碳汇核算方法,计算了南昌市2000—2020年碳收支量,利用基尼系数、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距离模型等方法分析其空间碳平衡贴近度,构建碳平衡分区评价体系,并引用三维魔方单元模型探讨南昌市碳平衡分区。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南昌市碳收支量整体呈现上升状态。碳排放高值区环主城呈反“C”型分布,碳汇呈现出以西湖区、东湖区为低值中心,向外逐步增加的外围—核心结构。(2)在分异格局上,碳源、碳汇均呈现西北—东南主导方向,空间分布重心稳定,且存在普遍的碳排放关联关系。(3)2000—2020年南昌市各县区的碳源碳汇处于高度不协调状态,两者耦合协调性较差,存在失衡状况。(4)基于碳平衡分析,将南昌市9个县区分为碳强度控制区、低碳优化区、碳收支平衡区,旨在因地制宜为南昌市各县区制定协同减排的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制定更加精准和可行的减碳增效方案提供科学的支撑。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叶长盛   汪礼丽   蔡鑫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碳源碳汇核算方法,计算了南昌市2000—2020年碳收支量,利用基尼系数、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距离模型等方法分析其空间碳平衡贴近度,构建碳平衡分区评价体系,并引用三维魔方单元模型探讨南昌市碳平衡分区。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南昌市碳收支量整体呈现上升状态。碳排放高值区环主城呈反“C”型分布,碳汇呈现出以西湖区、东湖区为低值中心,向外逐步增加的外围—核心结构。(2)在分异格局上,碳源、碳汇均呈现西北—东南主导方向,空间分布重心稳定,且存在普遍的碳排放关联关系。(3)2000—2020年南昌市各县区的碳源碳汇处于高度不协调状态,两者耦合协调性较差,存在失衡状况。(4)基于碳平衡分析,将南昌市9个县区分为碳强度控制区、低碳优化区、碳收支平衡区,旨在因地制宜为南昌市各县区制定协同减排的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制定更加精准和可行的减碳增效方案提供科学的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磊  李增华  
采用2000—2020年滇池流域GlobeLand30三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和两期Landsat遥感数据进行分层面向对象分类,分析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特征,进而测算其不同时段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表明:(1)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受城镇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升级影响,20年间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减少均明显,其建设用地面积扩大到原来的3倍、耕地面积减小约400平方千米;(2)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均衡,城市土地结构的均质性逐渐增强,信息熵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40%、1.11%、1.11%和0.57%;(3)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渐增高,最高值为351.08(2020年),最低值为332.13(2010年);(4)滇池流域整体生态服务价值在研究时段内呈小幅波动下降态势,分别为31.45亿元/年、30.50亿元/年、29.79亿元/年、30.69亿元/年和29.78亿元/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磊  李增华  
采用2000—2020年滇池流域GlobeLand30三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和两期Landsat遥感数据进行分层面向对象分类,分析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特征,进而测算其不同时段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表明:(1)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受城镇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升级影响,20年间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减少均明显,其建设用地面积扩大到原来的3倍、耕地面积减小约400平方千米;(2)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均衡,城市土地结构的均质性逐渐增强,信息熵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40%、1.11%、1.11%和0.57%;(3)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渐增高,最高值为351.08(2020年),最低值为332.13(2010年);(4)滇池流域整体生态服务价值在研究时段内呈小幅波动下降态势,分别为31.45亿元/年、30.50亿元/年、29.79亿元/年、30.69亿元/年和29.78亿元/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晏彩霞  周旋  张华敏  黄娴  盛燕茹  聂明华  丁明军  
选取2014~2017年南昌市不同时间尺度AQI及主要空气污染物数据,利用GIS技术、神经网络分析、后向轨迹模型及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南昌市环境空气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昌市近年来空气质量总体变化不大,空气质量等级以良为主,占全年比例为57%~61%。但首要污染物变化较大,即PM_(2.5)比例显著下降,NO_2和O_3比例显著上升,PM_(10)变化不大。南昌市空气污染季节变化显著,冬春季空气质量较差,以PM_(10)、PM_(2.5)污染为主,夏季空气质量最好,以O_3污染为主。空气污染周变化以周末及周一污染较重、周四污染最轻,说明南昌市空气污染除了与群众出行习惯有关,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南昌市空气质量日变化呈双峰型(9:00~11:00和20:00~22:00),主要受上、下班高峰期带来的交通尾气影响。南昌市空气污染空间变化呈典型的"郊区-市区"分布,其中AQI、PM_(10)、PM_(2.5)、SO_2、NO_2、CO值均以市区较高、郊区较低,而O_3的空间分布规律正好相反,这主要与城区NO_x排放较多,O_3易与其迅速反应而消耗有关。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本地的短轨迹气团占比高,对PM_(2.5)、PM_(10)、NO_2、O_3的影响大。气象因素上,PM_(2.5)、PM_(10)、NO_2受相对湿度影响较大,O_3受温度影响较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静  赵庚星  杨佩国  马淑惠  
黄河三角洲地区受人类活动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以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为例,通过对1987—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变化构成以及流向图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点,并应用遥感及G 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黄河、渤海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占土地总面积80%的旱地、林草地、盐荒地和滩涂存在状态不稳定,盐荒地是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类型;(2)黄河淡水和海洋咸水所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本控制了分布的格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卫海  李阳兵  周焱  陈鑫  
以贵阳市为研究区,利用1991年、1996年、2000年、2006年4期的遥感影像资料和地形图,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获得贵阳土地利用的现状、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专题图、数据,并结合社会经济及人口数据对贵阳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①建设用地和林地的面积保持持续上升,耕地呈现持续下降,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呈现出先减少后略有增加,水体的转移比例一直很小;②1991年~2006年间,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耕地与建设用地、耕地与林地、未利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③1996年~2006年间,耕地都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林地,林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小容  杨庆媛  毕国华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特征,可以为将来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利用程度3个方面定量分析了重庆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持续减少,且耕地减少速度呈增大趋势,主要减少区域分布在主城及周边区县;林地、水域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区县之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对速率差异较大,其中草地的相对变化率相差最大,其次为水域、耕地和林地。耕地变化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城乡建设用地在各区县均有较大变化;水域发生较大变化的区县均与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关。(3)重庆市在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随后朝着越来越稳定的方向发展;区县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差异明显,但这种差异朝着缩小的方向发展。(4)渝东北、东南区域耕地、林地、草地之间转换活跃,但活跃度随时间后移递减;耕地一直是其他地类最主要的转入来源之一,城乡建设用地越来越成为其他地类的主要转出方向。(5)重庆市土地利用水平总体上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布格局基本上保持不变,但差异明显,越往东北、东南区域,土地利用程度越低;全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的分布格局呈现为以渝中区为核心从内到外依次为"弱变化——剧烈变化——较强变化——较弱变化"的圈层扩展形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莹洁  孔祥斌  张宝东  
基于1980、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6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利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市域、主体功能区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及类型转化的时空差异,以期为北京市实施土地利用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全市耕地减少1 462.11km~2,建设用地增加1 344.64km~2,林地和草地略有增减;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呈"先加速后减速"趋势,1990—1995和2000—2005年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缩减尤为严重;2000年前,耕林草之间相互转化较活跃,后趋于稳定,2000年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成为最主要的转化方向;2)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耕地降幅分别为61.75%和22.28%,建设用地增幅分别为84.32%和109.16%,较其他功能区更为剧烈;3)耕地缩减及建设用地扩张多发生在距城市中心较近(<30km)的区域,且随时间变化向外推移,距城市中心65~70km有密云、平谷和延庆区建成区,耕地缩减和建设用地扩张也相对明显。过去30年北京市建设用地激增,耕地锐减,土地利用结构失调,未来应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全国其他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应重点协调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及生态空间保护的矛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