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45)
- 2023(14283)
- 2022(12295)
- 2021(11861)
- 2020(9779)
- 2019(22826)
- 2018(22668)
- 2017(42908)
- 2016(23695)
- 2015(26981)
- 2014(27154)
- 2013(26610)
- 2012(24759)
- 2011(22490)
- 2010(22249)
- 2009(20545)
- 2008(20160)
- 2007(17555)
- 2006(15456)
- 2005(13774)
- 学科
- 济(95266)
- 经济(95150)
- 管理(64930)
- 业(58205)
- 企(47649)
- 企业(47649)
- 方法(42453)
- 数学(36797)
- 数学方法(36357)
- 中国(29609)
- 农(24207)
- 学(22122)
- 财(21839)
- 业经(19311)
- 地方(18987)
- 贸(18777)
- 贸易(18768)
- 制(18485)
- 易(18271)
- 理论(16230)
- 农业(15674)
- 和(15157)
- 环境(14953)
- 银(14803)
- 银行(14753)
- 融(14193)
- 金融(14185)
- 行(14160)
- 体(13801)
- 技术(13385)
- 机构
- 大学(340372)
- 学院(335191)
- 济(134686)
- 经济(131669)
- 管理(129188)
- 研究(120086)
- 理学(111457)
- 理学院(110104)
- 管理学(108138)
- 管理学院(107548)
- 中国(89387)
- 科学(75237)
- 京(74895)
- 所(61049)
- 财(59786)
- 研究所(55934)
- 农(55492)
- 中心(52982)
- 业大(50404)
- 财经(48182)
- 北京(47846)
- 江(47786)
- 范(46126)
- 师范(45668)
- 经(44026)
- 院(43882)
- 农业(43741)
- 经济学(40830)
- 州(38834)
- 师范大学(37304)
- 基金
- 项目(230156)
- 科学(180075)
- 基金(167255)
- 研究(167025)
- 家(147064)
- 国家(145891)
- 科学基金(123802)
- 社会(104612)
- 社会科(98998)
- 社会科学(98970)
- 基金项目(88547)
- 省(86883)
- 自然(80678)
- 自然科(78850)
- 自然科学(78827)
- 自然科学基金(77378)
- 教育(76353)
- 划(74721)
- 资助(69394)
- 编号(67198)
- 成果(55660)
- 重点(51333)
- 部(51214)
- 发(48563)
- 课题(46990)
- 创(46798)
- 创新(43772)
- 科研(43664)
- 教育部(43631)
- 国家社会(43291)
- 期刊
- 济(147213)
- 经济(147213)
- 研究(102057)
- 中国(65876)
- 学报(56701)
- 科学(51616)
- 农(50489)
- 管理(47388)
- 财(43620)
- 大学(42420)
- 教育(39830)
- 学学(39654)
- 农业(35404)
- 技术(28143)
- 融(26937)
- 金融(26937)
- 经济研究(23697)
- 财经(23399)
- 业经(21864)
- 问题(20655)
- 经(20103)
- 业(18811)
- 图书(18696)
- 贸(16458)
- 科技(16116)
- 版(15931)
- 理论(15908)
- 世界(15563)
- 技术经济(15554)
- 资源(14958)
共检索到497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锦宗 朱瑜馨 曹秀婷
通过考察人口在各级别城市的分布,利用位序-规模法则验证,对各省城市体系类型聚类分析,考察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的变化,分析人口经济总量的分布现状及其演变,发现我国城市化的总体趋势是城市化进程比较快,呈现出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优先发展的事实。城市体系演变的趋势是城市体系由低级向高级、低水平向高水平、由不平衡向平衡型的演变。整体看我国城市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无论从绝对差距还是从相对差距看,东部地区相对快速发展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我国城市等级规模及人口经济规模分布极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分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今后国家城市建设应当集约利用土地,重点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国家在投资鼓励、区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伟伟
城市间的航空运输活动是城市相互联系的最高表现形式.航线运量反映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对外职能.城市及航线所组成的航空网络直观反映了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和分布特征。2000年以来我国航空运输持续高速增长.通航城市由139个增加至175个.占地级城市数量的60%以上.通航城市的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国的城市体系特征。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2年民航行业统计数据.通过假定和计算城市间航线复合流量.从通航城市分布的统计特征、等级划分、网络结构等视角进行分析。首先.研究了通航城市分布的区域差异.货运业务城市差距不断扩大.呈集聚特征.三大枢纽城市比重始终过半;从城市累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叶浩 濮励杰 张鹏
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运用最近邻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85—2010年间,中国城市的整体分布主要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着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存在很大差异。集聚强度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大而降低,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互斥作用不断加强。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由均匀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对降低。从局部区域上城市的空间集聚或空间关联性质来看,其集聚特征的反差十分鲜明。东部地带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都较为发达,形成了高水平均衡模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正元
21世纪 ,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速度问题 ,其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是建立完善、合理的城市体系 ,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确立合理的空间依托。本文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三个基本结构形态 ,剖析了中国城市体系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伟伟
城市间的航空运输活动是城市相互联系的最高表现形式,航线运量反映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对外职能,城市及航线所组成的航空网络直观反映了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和分布特征。2000年以来我国航空运输持续高速增长,通航城市由139个增加至175个,占地级城市数量的60%以上,通航城市的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国的城市体系特征。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2年民航行业统计数据,通过假定和计算城市间航线复合流量,从通航城市分布的统计特征、等级划分、网络结构等视角进行分析。首先,研究了通航城市分布的区域差异,货运业务城市差距不断扩大,呈集聚特征,三大枢纽城市比重始终过半;从城市累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鲍超 陈小杰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与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等方面,对国家尺度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现状特征、演变过程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据此得出:当前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研究虽较多,但仍需深化和完善;基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安全的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研究较少,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而城市体系空间格局优化理论与合理性评价研究较为缺乏,系统模拟与优化模式研究则更为薄弱。因此,未来应在深化和完善现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强化中国城市体系的生态安全格局、资源环境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空间耦合研究,加强中国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优化理论、合理性评价方法、系统模拟方法、优化模式及优化对策研究,并形成综合集成体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巍 汪明峰
"互联网+"日益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强动力,其影响已经遍布各个领域,不仅促进了创新和创业,而且带动了旺盛的新消费。面对新经济带来的诸多机遇和挑战,中国城市正在快速转型,并导致城市发展格局的剧烈变动。旨在探讨"互联网+"产业的空间逻辑与专业化特征,解释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体系变动与趋势。通过结合有关城市体系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基于"互联网+"重点企业的城市区位数据,对中国城市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城市的"互联网+"进程加剧了新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导致少数大城市主导了这一轮产业转型升级,造成城市体系中的空间极化趋势;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应用也提供了城市发展的机会窗口,一些城市借助互联网正在迅速崛起,而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相关专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 城市转型 城市体系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许政 陈钊 陆铭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到大港口和大城市的距离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和到大港口(香港或上海)的地理距离存在"∽型"关系,这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距离区域性的大城市越近,越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但省际行政边界的存在降低了区域性大城市对外省城市的吸纳效应,这也证实了省际市场分割的存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海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一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形成的进程中,首位城市起着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浦东开发、香港回归和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在我国北、东、南、西四方,已形成北京、上海、香港、重庆四大首位城市。重点建设京、沪、港、渝和以其为核心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四大城市群,可以形成发达、完善、均衡、有序的全国城市体系,有力引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京沪港渝 首位城市 城市化 中国城市体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劳昕 王彦博 沈体雁
本文综合运用交通网络和经济网络来研究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为中国城市体系网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已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为中心的菱形城市网络基本骨架,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外依次递减的空间圈层结构;相对而言,交通网络有助于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经济网络则有助于形成经济集聚,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可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嬛
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方法对快速城镇化时期我国城市体系构成及动态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我国超大城市数量由3个增加至10个,人口占比由6.7%上升至16.3%;特大城市数量由7个增加至28个,人口占比由8.6%上升至20.6%;中等规模城市、Ⅰ型和Ⅱ型小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口外流现象,其中Ⅱ型小城市的人口外流问题最为严重。(2)2010—2020年,超大城市中,成都和西安人口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9%和7.6%;上海和北京人口增速出现明显放缓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和1.4%。(3)2010—2020年人口净流入量排前十位的城市全部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深圳、上海和北京是三大城市群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城市,珠三角城市群中东莞和深圳城区流动人口占比最高。(4)我国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总体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特征;“位序-规模”分布指数值由2000年的0.867下降至2020年的0.748,与Zipf定律下的帕累托最优分布存在偏离且具有加剧趋势;不同规模城市与城市增长之间不存在趋势性比例关系,城市体系演化遵循Gibrat定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学华 张学良 李鲁
文章在经典模型拓展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政策分析框架,运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等统计数据,阐释了我国城市住房、交通、户籍和人口等方面的制度或政策影响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路径模式,并研究了政府外部干预和市场内在驱动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进的经验事实。研究结论是:(1)1985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偏向"中心城市"增长、城市首位度偏低等典型特征;(2)受城市行政层级、城市规模控制和户籍制度等政府干预因素影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和大、中、小城市的路径选择有别于先发国家城市化实践和城市经济学文献的相关结论;(3)中国城市化"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亟须调整,未来的城市化道路选择及城市体系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力
城市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规模不等、性质不同的城市(镇)及其职能区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制约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地域城市系统。城市体系研究自五十年代中心地理论被广泛接受以来,在国外城市地理界得以大规模地开展,成为区域规划和地域开发的主要内容。一、城市体系研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地位城市是多种要素(指产生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个体、团体、政体和组织,)组合而成的有机体。其各自的机能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顾宝昌
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往往被看作一个城市化程度低的国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但是,全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已超过2.1亿,已超过除美国、苏联和印度以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总人口数。在我国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化问题,特别是城市的人口规模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运用首位城市指标和序列规模分布来考察我国的城市体系发展问题,尤其是从人口规模和城市序列角度来探讨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