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86)
- 2023(15146)
- 2022(13076)
- 2021(12398)
- 2020(10127)
- 2019(23728)
- 2018(23345)
- 2017(43908)
- 2016(24058)
- 2015(27332)
- 2014(27099)
- 2013(27070)
- 2012(25385)
- 2011(23180)
- 2010(22740)
- 2009(20790)
- 2008(20488)
- 2007(17673)
- 2006(15533)
- 2005(13941)
- 学科
- 济(98783)
- 经济(98674)
- 管理(67486)
- 业(61389)
- 企(50125)
- 企业(50125)
- 方法(45345)
- 数学(39582)
- 数学方法(39102)
- 中国(28672)
- 农(25242)
- 学(23907)
- 财(23159)
- 业经(20389)
- 贸(20125)
- 贸易(20115)
- 易(19618)
- 环境(18383)
- 地方(17943)
- 制(17552)
- 农业(16710)
- 和(16273)
- 理论(15249)
- 银(14903)
- 银行(14845)
- 融(14822)
- 金融(14821)
- 划(14448)
- 行(14244)
- 技术(14192)
- 机构
- 大学(348945)
- 学院(342060)
- 济(141428)
- 经济(138602)
- 管理(131920)
- 研究(125485)
- 理学(114193)
- 理学院(112861)
- 管理学(110784)
- 管理学院(110212)
- 中国(93712)
- 科学(78841)
- 京(76399)
- 所(64441)
- 财(61852)
- 农(59815)
- 研究所(59107)
- 中心(55484)
- 业大(53407)
- 财经(49850)
- 北京(49009)
- 江(48279)
- 农业(47273)
- 院(45769)
- 经(45675)
- 范(45432)
- 师范(44905)
- 经济学(43277)
- 经济学院(38968)
- 州(38931)
- 基金
- 项目(236955)
- 科学(185538)
- 基金(173876)
- 研究(168714)
- 家(154315)
- 国家(153147)
- 科学基金(129509)
- 社会(106344)
- 社会科(100742)
- 社会科学(100713)
- 基金项目(91486)
- 省(89152)
- 自然(85603)
- 自然科(83624)
- 自然科学(83599)
- 自然科学基金(82112)
- 划(77143)
- 教育(76452)
- 资助(72571)
- 编号(66306)
- 成果(54025)
- 重点(53714)
- 部(52970)
- 发(50474)
- 创(48465)
- 课题(46167)
- 科研(45764)
- 创新(45410)
- 教育部(44896)
- 国家社会(44595)
- 期刊
- 济(152108)
- 经济(152108)
- 研究(104226)
- 中国(67531)
- 学报(61365)
- 科学(55603)
- 农(53878)
- 管理(49410)
- 大学(45860)
- 财(45243)
- 学学(42968)
- 农业(38111)
- 教育(37499)
- 技术(28419)
- 融(28219)
- 金融(28219)
- 经济研究(25158)
- 财经(24612)
- 业经(21975)
- 经(21202)
- 业(20985)
- 问题(19663)
- 图书(18900)
- 贸(18127)
- 科技(16895)
- 世界(16823)
- 理论(16724)
- 技术经济(16702)
- 版(16545)
- 国际(16544)
共检索到5115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梁日忠 张林浩
运用IPCC推荐的二氧化碳计算方法推算1990年-2008年间中国化学工业的CO2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构建基于脱钩理论的OECD和Tapio脱钩分析模型,研究中国化学工业1990年-2008年工业增长与CO2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了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并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中国化工行业经济增长中的碳排放反弹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2008年间中国化工产值增长与其CO2排放之间处于相对脱钩或弱脱钩状态;影响中国化学工业CO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并且其作用大于技术提高所带来的CO2排放量减少的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建生
192 7~ 1937年 ,新兴的基础化学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以“三酸”为主要产品的制酸工业计有工厂 15家 ,以“二碱”为主要产品的制碱工业有工厂 9家 ,并建立了南京永利硫酸厂这样的综合性化工企业 ;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基础化工产品、日用化工及轻工业原料仰给于国外的局面 ,也为战时中国重工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基础化工依然以民营企业为主体 ,特别是化工先驱范旭东、吴蕴初及其各自的企业集团 ,对本期化学工业所获成就居功至伟
关键词:
制酸 制碱 北范南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博
采用LMDI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基于1991~2008年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量变动趋势。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与人均碳排放量成正比关系,与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成反比关系,且这两个因素与人均碳排放量呈倒U型曲线关系。这说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碳排放量仍在增加。因此,我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尤其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能源结构 措施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丁宝根 杨树旺 赵玉 易松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PCC碳排系数法,TAPIO脱钩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趋于下降并于2016年开始转入负增长,省际差异不断扩大的同时区域间差异趋于缩小;(2)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省际和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总体上趋于缩小;(3)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不同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及增速呈现不同的时序波动特征,同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其中,化肥是最主要碳排放源;(4)中国2000—2012年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以"弱脱钩"为主,但2013—2017年不同省域的脱钩类型及脱钩程度趋于差异化。研究结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分异性显著,且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不同阶段和不同省域呈现不同脱钩类型,需突出减排重点、实施差异化策略及注重绿色发展等多途径推进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提高政策的精准性。
关键词:
耕地资源利用 碳排放 时空特征 脱钩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本研究基于农地利用、稻田、牲畜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等四方面16类主要碳源,测算了我国1995年-2010年期间以及31个省(市、区)201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①201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为28673.23万t,较1995年增加了12.31%。其中,农地利用、稻田、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分别占农业碳排总量的34.29%、42.48%、17.77%和5.46%;分阶段来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阶段变化特征;②横向来看,区域差异明显:农业碳排放总量,排在前10位的地区占全国农业总排放的59.61%,而排在后10位的地区仅占全国8.33%,传统农业大省尤其粮食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桂梅 陈丽珍 孙华平 赵桂芹
文章在测算中国30个省区1995-2015年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异质性PS收敛方法确定"俱乐部收敛"类型,解决EKC同质性假设的问题,构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各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曲线的拐点及峰值时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考虑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后,中国碳排放强度EKC模型的估计结果更加稳健,五种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假设成立;"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5%的目标条件下,模型估计结果进一步证明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脱钩";中国经济发达的省区已经率先实现碳排放强度的达峰目标,但是如果经济落后的省区不能如期抵达峰值,必将影响全国碳排放峰值的时间和目标。从碳排放强度EKC曲线拐点来看,中国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应该根据各类型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发展阶段,通过政府引导作用促使碳排放EKC曲线变化更加平缓,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分区域有重点地控制并减少碳排放总量,进而确保各省区能够根据地区发展实际科学落实国家节能减排任务;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异质性类型区域实现碳排放强度收敛于共同稳态,进而扭转中国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恶化的不利局面。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桂梅 陈丽珍 孙华平 赵桂芹
文章在测算中国30个省区1995-2015年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异质性PS收敛方法确定"俱乐部收敛"类型,解决EKC同质性假设的问题,构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各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曲线的拐点及峰值时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考虑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后,中国碳排放强度EKC模型的估计结果更加稳健,五种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假设成立;"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5%的目标条件下,模型估计结果进一步证明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脱钩";中国经济发达的省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桂梅 陈丽珍 孙华平 赵桂芹
文章在测算中国30个省区1995-2015年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异质性PS收敛方法确定"俱乐部收敛"类型,解决EKC同质性假设的问题,构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各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曲线的拐点及峰值时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考虑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后,中国碳排放强度EKC模型的估计结果更加稳健,五种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假设成立;"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5%的目标条件下,模型估计结果进一步证明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脱钩";中国经济发达的省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苑清敏 邱静 秦聪聪
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城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途径。本文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推算出天津市1998-2011年直接物质投入和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Tapio脱钩分析模型,研究天津市1998-2011年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间的脱钩关系及程度,运用脱钩指数分析了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并引入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对天津市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反弹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1年间天津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基本实现弱脱钩,其中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的脱钩程度要高于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脱钩程度,表明资源投入的增加对于增强资源环境压力具有更明显的推动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在编写《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过程中,组织所内专家学者评选出了2008年中国工业10件大事,按发生时间排序如下: 1.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迈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步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岳瑞锋 朱永杰
本文以能源碳排放的总量和份额为排放数量指标,以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为排放效率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域的能源碳排放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GDP标准下的经济强省大多属于"高排放"类型,其中部分省甚至属于"高排放-低效率"类别。因此,我国较大比重的GDP和人口处在相对"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下。这对于我国实现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战略目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伟彦 方柳莉 罗明
中国平衡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键在工业。本文引入时变参数C-D生产函数修正LMDI分解法和Tapio脱钩模型,实证分析2004—2019年中国工业及其分行业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与脱钩动态。结果发现:(1)除了能源强度下降持续促进碳减排外,各个年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工业行业结构、技术进步、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的碳排放影响方向和强度均不稳定;样本期间能源强度下降的累积碳减排作用最强、能源消费碳强度的作用次之,资本存量扩张的碳增排作用最强、劳动投入的作用次之。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分阶段累积影响具有明显的先促增后促减再促增的“U”型变化趋势,劳动投入的影响变化正好相反。(2)得益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和劳动投入碳减排作用增强,碳排放与工业增长正从弱脱钩向强脱钩变化,采矿业和电热燃水业由连接或负脱钩向强脱钩改善,制造业由弱脱钩向强脱钩改进。因此,强化制度设计与政策调控,引导工业投资调整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并放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作用,有利于在推动工业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与“双碳”目标协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戴小文 漆雁斌 唐宏
由于考虑了因消耗中间载能生产资料而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农业隐含碳排放较一般核算方法下的农业碳排放核算更加全面。本研究根据1990-2010年投入产出数据核算了中国农业隐含碳排放,比较了两种碳排放核算方法下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差异,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利用Kaya恒等式分解原理将其分解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一般技术进步以及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四类因素。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因素对农业隐含碳排放做出了主要正向贡献,一般技术进步因素也在大部分年份对其表现出正向驱动,经济结构因素与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因素则是负向驱动农业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根据隐含碳排放性质与特点,针对中国农业隐含碳驱动因素,采取防止一般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洋 修春亮
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研究较多,但以小尺度单元、时间连续、同时关注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速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地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沃尔夫森指数、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和比重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程度、经济水平和增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区"、各地经济地位的变化,并总结了主要驱动因素和演变模式。研究表明:①全国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在波动中明显增大,2003年以后继续增大。②沿海主要城市群、省会城市、特殊资源城市是"经济热点",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增大。③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与全国总体经济增速具有耦合关系。④经济区位、区域政策、特殊自然资源、发展基础是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形成与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