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81)
- 2023(13016)
- 2022(10940)
- 2021(10037)
- 2020(8340)
- 2019(18821)
- 2018(18205)
- 2017(34734)
- 2016(18742)
- 2015(20845)
- 2014(20671)
- 2013(20317)
- 2012(18768)
- 2011(16884)
- 2010(17289)
- 2009(16735)
- 2008(16905)
- 2007(15184)
- 2006(13903)
- 2005(13095)
- 学科
- 业(85805)
- 济(80477)
- 经济(80355)
- 企(78109)
- 企业(78109)
- 管理(75354)
- 财(30431)
- 方法(29318)
- 业经(28829)
- 农(28479)
- 制(22430)
- 中国(21686)
- 务(21257)
- 数学(21236)
- 财务(21213)
- 财务管理(21181)
- 数学方法(20920)
- 企业财务(20053)
- 农业(19827)
- 策(18859)
- 技术(17823)
- 体(16170)
- 划(16123)
- 地方(15828)
- 和(15184)
- 贸(14503)
- 贸易(14492)
- 理论(14323)
- 易(14079)
- 体制(13918)
- 机构
- 学院(271711)
- 大学(265864)
- 济(118791)
- 经济(116375)
- 管理(109440)
- 理学(92662)
- 理学院(91672)
- 研究(90980)
- 管理学(90572)
- 管理学院(90027)
- 中国(73679)
- 财(60976)
- 京(55752)
- 科学(50047)
- 财经(46100)
- 所(44362)
- 江(43750)
- 中心(41833)
- 经(41676)
- 农(41467)
- 研究所(39021)
- 北京(35240)
- 经济学(34837)
- 业大(34459)
- 州(34027)
- 财经大学(33632)
- 院(33280)
- 范(32956)
- 师范(32733)
- 农业(31846)
- 基金
- 项目(169349)
- 科学(136933)
- 研究(128715)
- 基金(125131)
- 家(106342)
- 国家(105358)
- 科学基金(93345)
- 社会(84543)
- 社会科(80259)
- 社会科学(80242)
- 省(66188)
- 基金项目(65828)
- 自然(58852)
- 教育(57783)
- 自然科(57525)
- 自然科学(57514)
- 自然科学基金(56546)
- 划(54346)
- 编号(51616)
- 资助(50008)
- 成果(42320)
- 创(38323)
- 部(37971)
- 制(37913)
- 重点(37667)
- 发(36905)
- 业(36215)
- 课题(36171)
- 创新(34921)
- 国家社会(34800)
- 期刊
- 济(145602)
- 经济(145602)
- 研究(88078)
- 中国(57709)
- 财(51549)
- 管理(48233)
- 农(40488)
- 科学(34935)
- 学报(32055)
- 融(30582)
- 金融(30582)
- 农业(27466)
- 大学(26476)
- 教育(25823)
- 业经(25194)
- 技术(24999)
- 学学(24976)
- 财经(23580)
- 经济研究(22330)
- 经(20288)
- 问题(18210)
- 业(16386)
- 贸(16092)
- 技术经济(15276)
- 现代(15069)
- 国际(14546)
- 世界(14477)
- 财会(13969)
- 商业(12837)
- 经济管理(12823)
共检索到435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伯红 骆晨
制造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石,其空间的演变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文章基于长沙市工业用地矢量数据,采用ArcGIS和SPSS分析工具,对1990年以来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变特征和驱动力进行研究,构建了"外部动力—内在动力—空间结果"的制造业空间演变研究框架,并提出了相应的制造业空间优化策略。结果表明,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郊区化集聚效应明显,扩展模式以"圈层—轴带式"为主,并逐渐向"多核心—组团式"转变,扩展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扩展方向以东、东南和西北方向为主。制造业空间的分布格局取决于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共同作用。其中,规模经济是影响长沙制造业分布的重要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骆晨 郑伯红 刘琳琳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制度变革的不断深化,长沙市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其制造业空间也在转型中得到重构。论文以长沙市都市区为例,基于长沙市工业用地矢量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测度指标评估等研究方法,将制度变迁纳入城市制造业空间动态分析,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对制造业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构建了制度体系作用下的制造业空间演变解析框架。研究发现,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郊区化迁移明显,并在开发区内形成集聚,整体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格局特征;长沙制造业空间演变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地制度、开发区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和产业制度等的综合影响。其中,土地制度加速了制造业空间郊区化;开发区制度吸引了制造业园区集聚;环境保护制度约束了制造业发展规模;产业制度影响了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雯 孙伟 禚振坤
通过对制造业区位决策的影响要素分析,讨论各区位因子对制造业适宜性分区的控制作用。以经济发达的无锡市为例,综合考虑生态约束、开发引导和相关空间因素,分别选择生态服务功能、灾害易损性、水环境风险进行生态约束要素分区评价;选择交通、集聚规模和土地潜力指标进行开发引导要素分区评价;同时考虑城镇和基本农田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全市域制造业的适宜性分区,作为制造业空间区位决策的依据,其中生态环境约束较弱、开发引导较强的地区可以适当布局制造业项目,而生态环境约束较强、或开发引导较弱、或人口相对稠密、或优质农田分布的地区需要严格控制乃至禁止制造业项目的建设。
关键词:
制造业 区位决策 适宜性分区 无锡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石盛林
以216家江苏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识别波特基本竞争战略中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关键竞争策略,同时考察关键竞争策略随企业生命周期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实施的每种竞争战略都有一种或多种关键竞争策略;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需重点关注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关键竞争策略。如果企业目标以财务绩效为中心,应侧重价值链制造环节的效率提高、流程创新和成本费用控制;如果企业目标以市场绩效为中心,则应重点关注价值链研究与开发环节的产品创新、品质和性能提升;不论那种绩效目标,对营销环节的顾客服务、广告的重视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安树伟 张晋晋
200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2004年前主要向东部地区进一步集中;2004年以来集中度有所下降,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向中部地区的转移较明显,但近期大范围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可能性还比较小。相对稀缺的资本要素对我国制造业的转移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而流动性强的劳动力要素的作用在减弱;市场需求对制造业的转移具有反作用,而投入产出关联及交通运输成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制造业的转移扩散。近期要着力改善中西部投资环境,促进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集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制造业 集中与扩散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徐建伟 杨合湘
制造业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机而非割裂、全面而非零散、动态而非静态地研究制造业生态问题。制造业生态能够影响要素组织配置、决定产业结构体系、左右价值功能实现,对制造业发展形成内层、底层、外围层三层作用机制。全球制造业生态的主要类型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创新引领型生态,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链条协同型生态,以及以中国、越南为代表的分工嵌入型生态。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各国制造业生态的发展趋势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我国应聚焦问题制约、顺应趋势变化、把握发展机遇,优化制造业生态策略,打通产业链断点堵点薄弱点,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再造创新发展新路径;培育"链主"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搭建产业协作新架构;建立产业—要素协同发展机制,夯实要素禀赋新支撑;增强政策协调性系统性创新性,优化政策引导新环境,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永强
制造业智能化迫使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制造业服务化研究已成为热点问题。文章在分析现有制造业服务化的相关文献后,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出发,总结出24项制造业服务化能力要素。以西部地区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使用ISM对整个制造业服务化的运营能力要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层面的优化策略包括夯实企业的基础能力、注重现代信息网路技术及电子商务手段的使用、加强面向客户需求的服务模式创新三个方面。具体策略则包括持续改善产品质量、推行组织结构创新、实现以需求驱动的制造模式、借助第三方实现供应链的整合四个方面。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博
改革开放40年,福建省制造业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复杂多变的环境,作为制造业出口大省的福建将面临更多不确定风险,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文章从多维度分析探讨,如何推动福建省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制造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红 苏昌贵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既是巨大挑战,又蕴含着重要机遇。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化的战略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许多地区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举措。按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理解,运用特尔菲法和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对长沙制造业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三大产业梯队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核心产业集群,对构建长沙先进制造业基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景海 林仲豪
全球制造业生产与需求的"重力中心"已经从发达国家转到新兴经济体,重塑了世界产业格局。全球制造业出现了一些新的焦点问题:市场拉力因素催生新的市场需求;新兴技术推力因素重新界定了竞争能力;不断涌生的商业模式和组织趋向将改变价值链结构与企业-消费者交互方式;自然资源、清洁水的减少,逆向气候变化,说明需要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这些变化将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并对国家与企业提出新的挑战与机遇。产业政策被认为是一国支撑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关键的新方式。本文采用新产业政策矩阵方法解析美国制造业创新系统背后的政策机制与潜在影响,并提出基于增加知识要素投入、跨行业政策干预、增强国际竞争力、创新制造业价值链、营造社会...
关键词:
演变 新产业政策 国家制造业系统 升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露 赵作权
在都市圈层面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战略选择。利用2000-2020年成都都市圈的企业区位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与共集聚系数方法,定量识别成都都市圈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即能源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群的空间分化及共集聚趋势。研究表明:(1)两个产业在都市圈内呈现“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格局,能源装备制造业逐渐郊区化和均衡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先扩散而后向都市圈中心集中化,表明信息通信技术(ICT)发展对都市圈空间结构具有中心化(软件服务业)和去中心化(能源装备制造业)两个效应;(2)两个产业的共集聚程度下降,重心变化方向一致,重心间的距离增大;(3)两个产业细分行业均呈现“集中式-西移”或“分散式-东移”的集聚模式,它们的空间密集度都从北至南依次衰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震 沈坤荣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体现技术进步增长的贡献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沿用传统的Solow模型方法,着重分析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特征和趋势。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波动状态,且有下行趋势,表明传统的依靠要素投入驱动制造业发展的规模扩张模式正在快速弱化,而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内涵增长动能尚未实现转换接续,迫切需要实施有效举措,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向由高水平、高效益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下降的内在原因包括: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不断减缓的重要原因,有效供给不足和产业深陷低端困局是外在不利影响因素,内生动力不足和技术成果尚未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根本原因,而资源错配和机制不健全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更为深层次体制因素。在对策方面,建议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动力,把投入产出作为衡量要素投入质效的主要标准,把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作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手段,把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作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制造业 增速波动 科技创新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郝增亮 刘子先
我国对产品保证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保证政策制定、执行等细节缺乏统筹规划与管理。基于产品保证服务链,从理念转变、组织机构建设、信息系统重组、服务管理和相互合作等方面入手进行改进和提升,有助于推动制造商产品保证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产品保证 制造业 保证管理 保证政策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锋 张瑶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装备制造业出口第一大国,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德国作为装备制造业强国,其装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德国"工业4.0"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相似,在两大战略的背景下,加强中德两国装备制造业的合作,对两国来说是互利共赢的。文章基于演化博弈视角,对中德装备制造业的合作展开分析,根据复制动态方程的分析结果判定均衡解的稳定性,并进行数值模拟来探讨稳定解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德两国实现装备制造业合作共赢局面的主要因素是中德两国合作超额收益、成本以及竞争的投机收益和被竞争方所遭受的损失。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德产业技术联盟、创新合作路径、控制合作成本、构建较好的信任机制等稳定双方合作关系的策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志泉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各类资源的主要消耗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双重限制。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压力下,中国制造业必须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原创技术创新能力、引进吸收消化创新能力与集成创新能力之分。因此,"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制造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以系统化的制度安排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集成、战略集成、知识集成和组织集成。
关键词:
技术创新 集成创新 制造企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