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90)
2023(11363)
2022(10277)
2021(9909)
2020(8080)
2019(19165)
2018(18861)
2017(34821)
2016(19291)
2015(21940)
2014(22085)
2013(21929)
2012(20344)
2011(18449)
2010(18141)
2009(16676)
2008(16127)
2007(13379)
2006(11737)
2005(10221)
作者
(56760)
(47423)
(46770)
(44602)
(30331)
(22922)
(21417)
(18795)
(18113)
(16900)
(16748)
(15904)
(15213)
(15089)
(14565)
(14539)
(14134)
(13927)
(13660)
(13650)
(11752)
(11606)
(11404)
(10809)
(10614)
(10548)
(10482)
(10416)
(9572)
(9311)
学科
(76131)
经济(76054)
管理(53034)
(48805)
(39987)
企业(39987)
方法(34416)
数学(29775)
数学方法(29427)
(20932)
中国(20012)
(19811)
地方(19007)
(16671)
业经(16488)
农业(14221)
(13782)
环境(13386)
(13008)
贸易(12997)
(12548)
理论(12409)
(11929)
技术(11323)
资源(11235)
(10621)
(10363)
财务(10303)
财务管理(10278)
教育(10167)
机构
大学(270037)
学院(267683)
管理(108338)
(101042)
经济(98752)
研究(95540)
理学(94039)
理学院(92876)
管理学(91259)
管理学院(90779)
中国(69748)
科学(63208)
(59730)
(49171)
(47415)
研究所(45503)
(43721)
业大(43636)
(43115)
中心(42965)
(37746)
师范(37399)
农业(37264)
北京(37127)
(35376)
财经(35212)
(32050)
(31859)
师范大学(30639)
技术(28647)
基金
项目(192693)
科学(150522)
基金(138890)
研究(138459)
(122698)
国家(121738)
科学基金(103530)
社会(84358)
社会科(79742)
社会科学(79717)
(75616)
基金项目(75131)
自然(69990)
自然科(68165)
自然科学(68151)
自然科学基金(66891)
(64217)
教育(62304)
编号(57071)
资助(56445)
成果(45196)
重点(43893)
(41790)
(41334)
(39436)
课题(39042)
科研(37146)
创新(36830)
计划(35766)
教育部(34900)
期刊
(110670)
经济(110670)
研究(76561)
中国(53780)
学报(47000)
科学(43537)
(41472)
管理(38359)
大学(33787)
学学(31419)
(31318)
教育(30362)
农业(29350)
技术(22671)
(19692)
金融(19692)
业经(18123)
图书(17967)
资源(17675)
经济研究(16605)
(16037)
财经(15825)
科技(14001)
理论(13971)
问题(13971)
(13367)
实践(13064)
(13064)
技术经济(12385)
(12368)
共检索到3937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肖飞  姚士谋  张落成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虽耕地资源秉赋较好,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耕地问题显得十分严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2年相关数据,以市域为单元分析了耕地资源变化和实际利用强度的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1990~2012年,长三角地区的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周期性的下降趋势,以"快-慢-快-慢-慢"的循环模式逐步降低;(2)长三角地区耕地实际利用强度大体呈现"北强南弱"分布规律,在空间表现上,原来集中连片的"高-高"、"低-低"格局正逐渐破碎化,开始出现斑点镶嵌式格局;(3)长三角地区的人口、二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均对耕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桂山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增长最快和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经济快速发展加剧的人地矛盾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利用近50年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近5年的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 ,研究揭示了长江三角洲高强度土地开发的特征和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空间差异 ,并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研究表明 ,近50年来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呈现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 ,经历了由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基本变化过程 ,其中分别在1958~1963年、1985年前后和1993年前后出现了三次明显的耕地流失高峰 ,其形成机制主要是政策、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天成  朱晓华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1978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采用1978-2005年长江三角洲16市GDP数据,首先计算分析区域GDP增加的总量与速度,定量描述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进而引入区域重心的概念,定量表示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以来GDP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GDP增长速度较高的城市主要沿宁沪杭甬铁路呈"Z"型分布;发展速度较低的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边缘及两翼地区;上海市与第二位城市的差距有所减小;区域GDP重心整体上表现出缓慢、定向的向西南移动趋势,表明区域差异总体上在不断缩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振华  濮励杰  彭补拙  刘晶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耕地资源却日益减少 ,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吴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 ,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区位条件使土地资源得以高速地开发利用 ,它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耕地数量变化上一个较典型的地区 ,在土地整理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以吴江市为例 ,定性和定量地对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进行分析 ,得出影响本地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 :工业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这些驱动因素的影响下 ,必然会造成耕地数量的进一步减少。如何保护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的有限的耕地资源 ,实现国家新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桂山  
论文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近50年长序列耕地统计、近10多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重点从长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变化的阶段性及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宏观分析的角度,探讨该区未来10~15年耕地变化趋势及实施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能性。分析表明,长江三角洲耕地面积随人均GDP的增长呈良好的指数减少关系,人均GDP低于12000元/人,经济增长占用耕地的压力较大;人均GDP超过30000元/人时,这种压力将开始显著减缓。现阶段长江三角洲仍处于经济发展对耕地的压力较大的发展阶段,但已较1995年前明显减轻,估计至2004年前后,该区经济增长对耕地的压力将开始得到缓解。按现有的土地复垦整理补充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葛向东  彭补拙  濮励杰  王波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质量变化的监测是该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点领域。锡山市位于太湖平原北部 ,其耕地质量变化过程反映了长江三角洲腹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耕地现状和发展趋势。本研究以锡山市为典型区 ,依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多年土壤监测数据和有关耕地系统状态的统计数据 ,结合研究区耕地状况的调查分析 ,提出了支持压力 -状态 -响应模型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并据此指标体系分析了该区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该区耕地系统的发展总体上是可控的、有序的 ,但是耕地系统产出能力的稳定性呈下降趋势 ,系统高水平投入的维持面临较大的压力。鉴于人口增加和耕地持续减少的态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逆转 ,...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彭补拙  安旭东  陈浮  濮励杰  
在定性分析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现状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目标基础上 ,重点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评价 :选择36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选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函数进行综合测算 ,评判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 ;引进“障碍度”概念进行定量的障碍诊断 ,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肖丽群  陈伟  吴群  马素华  
基于全国农用地分等工作成果,采用定量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了未来10 a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利用等别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耕地质量总体较优;②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来10 a内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均存在下降趋势,减少的耕地主要集中在利用等别较高、质量较优的区域;③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高等别、最低等别耕地的标准面积与统计面积相比,减少和增加耕地的比例为0.1∶1,减少和增加标准粮产量的比例为0.52∶1。相对于低等别耕地,高等别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能影响更大;④耕地占补平衡中,由于占优补劣原因使耕地质量下降,导致补充耕地的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贤金  濮励杰  周峰  葛向东  张晓玲  彭补拙  李宪文  
在分析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产生背景及区域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运行效果评价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根据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认为2005年这一地区是有可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政策目标的。但是,2010年该地区耕地拥有量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相差9.12%,因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难度较大。同时,研究区域所属的11个城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不一样,具体有4种类型:一是可以实现平衡的,为江苏省泰州市和浙江省湖州市;二是较难实现平衡的,有江苏省南通市、镇江市、常州市和浙江省嘉兴市;三是难以实现平衡的,有江苏省南京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濮励杰,黄贤金,周峰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地关系矛盾最为紧张的地区之一。工业化、城市化迅速,经济发展客观上造成了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同时,该地区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加上管理等因素,耕地锐减的状况日趋严峻。文章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分析了该区土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后,对经济发达地区耕地保护的建议和措施作了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彦  汤旭  包庆丰  
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人口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活动的扩大对森林生态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进而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森林生态安全,找出驱动因素,为森林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论文基于改进的PSR(Pressure-State-Response)理论,以长江三角洲30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建立森林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ArcGIS软件评估森林生态安全、分析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结论如下:(1)长江三角洲森林生态安全指数均值为0.43,属于一般水平,整体呈非均衡分布。其中,南部地区优于北部地区,东部地区要优于西部地区。(2)区域城镇化水平、生态区位系数与森林生态安全指数显著负相关,工业结构与森林生态安全指数相关性较弱。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1)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加强森林生态安全红线控制。(2)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产业结构实现绿色转型,推进循环经济。(3)充分利用地方自然禀赋,将生态区位比较优势转化为生态区位竞争优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彦  汤旭  包庆丰  
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人口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活动的扩大对森林生态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进而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森林生态安全,找出驱动因素,为森林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论文基于改进的PSR(Pressure-State-Response)理论,以长江三角洲30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建立森林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ArcGIS软件评估森林生态安全、分析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结论如下:(1)长江三角洲森林生态安全指数均值为0.43,属于一般水平,整体呈非均衡分布。其中,南部地区优于北部地区,东部地区要优于西部地区。(2)区域城镇化水平、生态区位系数与森林生态安全指数显著负相关,工业结构与森林生态安全指数相关性较弱。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1)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加强森林生态安全红线控制。(2)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产业结构实现绿色转型,推进循环经济。(3)充分利用地方自然禀赋,将生态区位比较优势转化为生态区位竞争优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闫东升  王晖  孙伟  
基于人口经济增长弹性、重心、地理集中度和不一致指数等方法,在研究2000~2015年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协同演变规律基础上,从人口与经济协同演变的角度,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究不同时期区域发展差距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在发展环境与政策演变影响下,区域人口与经济集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二者重心距离的缩小表征了总体发展差距的缩小。城市对比发现,区域经济集中度呈现"Z"字形格局而人口集中度南北差异显著;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2000~2015年演变表现为发达城市的增加和欠发达城市的下降;这些都表征了区域发展的显著差异和向均衡状态的演变趋势。不同时期区域发展差距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呈现市场力量的趋强和政府影响的弱化;普通面板回归高估了多数影响因素的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区域发展向均衡状态的转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朝林  张晓明  王小丹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与建设环境互为影响。一方面,用2008年数据概括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现状特征,重点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是城市化过程进一步加速;另一方面,综述了常见三角洲海平面上升研究,在未来20a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估计将达到220~380mm;在未来50a,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保守的估计将达到270~610mm。未来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必然对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造成影响,主要是:土地淹没面积大,洪涝灾害加剧,影响生产和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春锋  缪启龙  马利  王勇  
基于1996~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4个省会城市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研究了气温指标(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周循环特征,并分析了春节、五一节、十一节长假期间与假日前后各7d气温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末效应现象,其中气温日较差和日最高气温最为显著;气温变化的周末效应存在季节差异,夏季周末气温指标值比工作日大,其他季节周末气温指标值比工作日小,其中春季周末效应最为显著。春节、五一节、十一节三大长假存在明显的假日效应,其中春节和十一节假日期间气温指标值相比假日前后7d小,五一节假日期间气温指标值相比前后7d大。由于三大节假日的时间更长,气温变化的假日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