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96)
2023(16407)
2022(14112)
2021(13257)
2020(10974)
2019(25585)
2018(25180)
2017(47113)
2016(25542)
2015(29165)
2014(28951)
2013(28846)
2012(27032)
2011(25009)
2010(24838)
2009(22992)
2008(22530)
2007(19617)
2006(17620)
2005(15883)
作者
(77970)
(64905)
(64366)
(61277)
(41662)
(31049)
(29109)
(25393)
(24915)
(23178)
(22413)
(22065)
(20888)
(20769)
(20445)
(20067)
(19210)
(18848)
(18572)
(18560)
(16260)
(16158)
(15714)
(15005)
(14639)
(14494)
(14394)
(13999)
(13165)
(12933)
学科
(120808)
经济(120680)
管理(68473)
(62850)
(51018)
企业(51018)
方法(48903)
数学(42348)
数学方法(41871)
中国(32796)
(28026)
(27667)
地方(25961)
业经(24294)
(23897)
(21385)
贸易(21372)
(20709)
(19683)
农业(18850)
(17852)
环境(17596)
理论(17300)
(17021)
金融(17019)
(16622)
银行(16557)
(15961)
地方经济(15566)
技术(14566)
机构
大学(381503)
学院(374337)
(159428)
经济(156240)
研究(142125)
管理(141245)
理学(121607)
理学院(120093)
管理学(117896)
管理学院(117243)
中国(105118)
科学(87946)
(83798)
(73984)
(69498)
研究所(67675)
(65158)
中心(61520)
业大(56503)
财经(55657)
(54157)
北京(53969)
农业(51388)
(51166)
(50988)
(50726)
师范(50451)
经济学(49306)
经济学院(44127)
(43440)
基金
项目(254074)
科学(198960)
基金(185740)
研究(181678)
(164875)
国家(163595)
科学基金(137765)
社会(115082)
社会科(108982)
社会科学(108950)
基金项目(97637)
(95943)
自然(90069)
自然科(87936)
自然科学(87908)
自然科学基金(86364)
(83002)
教育(82224)
资助(77417)
编号(71153)
成果(59062)
重点(58230)
(56647)
(55390)
(51727)
课题(50569)
科研(48806)
创新(48510)
国家社会(48212)
教育部(47942)
期刊
(179667)
经济(179667)
研究(118036)
中国(73966)
学报(65139)
科学(60305)
(58845)
管理(53812)
(50059)
大学(48466)
学学(45496)
农业(41237)
教育(39630)
(32044)
金融(32044)
技术(31338)
经济研究(29748)
财经(28092)
业经(25147)
(24237)
问题(23241)
(22306)
(20126)
世界(19503)
图书(19467)
技术经济(19161)
国际(18872)
理论(17974)
(17546)
科技(17537)
共检索到5700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重心时空格局均存在一定规律性:第一产业重心总体向西南移动;第二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格局相似,即先向东南继而(2010年前后)向西(略偏南)移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措施初见成效;第三产业重心移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大体呈现逆时针环状变动趋势,东部沿海仍处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势能区。(3)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第三产业重心有靠近趋势,但和第一、第二产业重心有分离趋势,人口和经济的协调程度总体在增加。第三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将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是未来吸纳人口的核心产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晨沛  李辉尚  
本文利用重心模型刻画了1978—2015年中国农业经济和农业要素禀赋结构重心的时空演变轨迹,同时通过耦合"经济-禀赋"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测度农业经济与禀赋结构的协同程度。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经济重心总体上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宏观态势,近四十年呈现出先向东后向西北的小幅度移动。(2)在农业要素禀赋结构重心方面,农业劳动力重心呈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点;农业资本重心在东西方向上表现为先西后东的移动特点,在南北方向上则有较为明显的北移趋势;农业劳均资本重心总体上呈现出向东北方向的"逆S"型移动。(3)我国农业经济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移动更多是由劳动力重心移动所引起,农业资本重心的移动带动了农业经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的移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陶岸君  吕晨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宗宪  黄建山  
文章首先阐述重心问题及分析方法,然后,分别从移动方向、距离、速度、原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经济重心、产业重心的动态变化特点,最后从整体上对比研究了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豫新  赵东栋  
文章根据属性重心计算方法对新疆人口、GDP重心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值重心的演变路径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采用演变路径分析和耦合性分析方法并构建耦合性分析框架,对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均衡性的动态变化、互动关系及耦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缓慢迁移,GDP与农业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而工业、服务业重心则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以人口重心为参照,新疆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均呈扩大趋势;新疆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性有所减弱,劳动力在经济生产活动中的边际报酬降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仪俊  
一、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的概念和计测原理 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内蒙、新疆、青海、西藏四省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半,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3.73%;其余26个省区面积也占全国的一半,而人口却占全国的96.27%。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描述。怎样才能更精确地反映人口分布状况及其变化呢?人口重心就是测定人口分布状况的一个很有用的指标。测定和描绘我国1912至1978年的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可确切并形象地看出七十年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变化过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成虎  胡啸兵  王铁山  
经济重心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借鉴物理学重心分析方法,重点研究经济与金融增长动力空间分布格局动态演化。通过刻画和比较分析2004~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重心和金融增长重心空间变动轨迹发现,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增长动力空间分布不平衡,且我国经济、金融总体空间分布的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剧恶化,因此,有必要加大区域经济政策调整力度,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与金融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思宇  王良健  马中  
人口应与经济协调发展,以湖南省为例,采用重心理论分析了湖南省1990年以来的人口、GDP、三大产业重心的区域分布特征,并探讨了重心动态演化的原因。实证表明:1湖南省人口、经济分布存在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西南与东北的差异。2从移动方向上来看,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一致,均由西南向东北移动;从移动幅度和移动速度上看,人口重心的移动滞后于经济重心的移动。3均衡性表现为偏移距离按第一产业产值重心、GDP重心、第三产业产值重心、人口重心、第二产业产值重心的顺序逐步降低,且各要素分布逐渐均衡化。4第一产业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经济重心移动的主要力量。最后对湖南的人口合理分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为  胡啸兵  李育林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文章借鉴并运用经济重心研究方法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及国民经济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演化做了系统研究,通过刻画和比较分析我国1995—2009年高技术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变动轨迹,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不平衡,特别是东西横向不均衡程度加剧,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影响有限,提出有必要加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调整力度,实现高技术产业带动下的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涂建军  刘莉  张跃  李琪  朱月  向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倪鹏飞  杨华磊  周晓波  
文章通过数据挖掘发现:(1)1994~2011年人均GDP较高和较低的省份,经济重心都先向省会城市聚集,然后再远离省会城市,且前者经济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大于后者;人均GDP居中的省份,经济重心还在不断向省会城市聚集。(2)1990~2011年人均GDP较高的省份,人口重心开始缓慢地远离省会城市;人均GDP较低的省份,人口重心还在不断向省会城市聚集。(3)2011年整体上经济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小于人口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4)人口重心远离(或聚集)省会城市滞后于经济重心远离(或聚集)省会城市。总之,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围绕省会城市呈现收缩和扩张的脉动现象,并在脉动的过程中,经济重心调整的步调快于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不断偏离省会城市。这些发现和结论,将为以后制定和实行的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及缩小区域差距的发展战略提供事实和理论基础。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孙建平  李振福  匡海波  
将五大港口群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由全局→局部的分析思路,运用重心移动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模型,建立关于沿海区域港口业和沿海区域经济增长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1994—2014年间中国港口业与沿海区域经济增长的时空差异演变与特征。结果表明:在重心移动轨迹上,沿海区域港口业和经济增长重心集中在南部并且有逐渐向长三角移动的趋势。在全局层面上,港口业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呈现由显著正相关到显著负相关的时空差异;沿海区域经济增长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始终保持空间正相关;港口业-沿海经济增长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表现为"正-负-正"三个阶段。在局部层面上,港口业H-H型区域由珠三角向长三角移动,L-L型区域集中在西南沿海区域和环渤海西部;沿海区域经济水平H-H型区域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南部,整体趋势无太大变化,L-L型区域集中在河北、广西、海南;港口业-沿海经济增长L-L型区域呈现珠三角、长三角两个中心并有向周边区域扩大的趋势,L-L型区域集中在河北以及西南沿海,但两大区域的L-L型空间范围有缩减的趋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小节  曾华  汪秀琼  陈修德  
文章提出了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并以熵值法对2000-2012年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生态文明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使用重心法对我国2000-2012年生态文明重心发展和经济重心发展轨迹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我国生态文明重心在空间格局上分布不平衡,其中在南北方向上不平衡的程度要大于在东西方向的不平衡程度;第二,我国经济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发展不平衡,第二产业重心在南北方向上发展不平衡;第三,我国经济重心对我国生态文明重心的空间变动格局具有东西横向牵引的作用。基于此,提出在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和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在军  管卫华  柯文前  
以1952—2011年我国分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P和年末总人口分别表征区域消费、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采用重心模型结合回归分析与EMD方法,在界定三者重心转移轨迹基础上,从时间多尺度视角揭示60年来我国省区消费重心的演变特征及与经济、人口重心相互作用关系的演变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消费重心在纬度与经度向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演变特征,纬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的演变主要以30年尺度及趋势为主,今后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经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主要以8.5年的短时间尺度和世纪尺度为主,短时间来看区域消费重心将向东移动。②区域消费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存在较显著相关关系,但三者间的交互响应关系在时间多尺度的纬度向和经度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整体来看,纬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基本上对消费发展起着拉动作用。中长时间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中短周期内,人口数量的变动对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对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经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变动促进消费水平的改善。中周期内,经济发展与消费呈相互制约关系。中长时间尺度中,人口数量的变动不会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最后提出促进区域消费水平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