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33)
- 2023(7441)
- 2022(6280)
- 2021(6331)
- 2020(5247)
- 2019(12713)
- 2018(12517)
- 2017(22967)
- 2016(12160)
- 2015(14271)
- 2014(13965)
- 2013(13899)
- 2012(12629)
- 2011(11698)
- 2010(11597)
- 2009(10841)
- 2008(10557)
- 2007(8783)
- 2006(7665)
- 2005(7144)
- 学科
- 济(57262)
- 经济(57213)
- 管理(29705)
- 方法(29509)
- 业(27698)
- 数学(27609)
- 数学方法(27086)
- 企(21332)
- 企业(21332)
- 中国(19713)
- 农(13093)
- 贸(12810)
- 贸易(12800)
- 易(12584)
- 财(10241)
- 学(9576)
- 业经(9421)
- 制(9059)
- 农业(8364)
- 银(8083)
- 银行(8080)
- 融(7975)
- 金融(7974)
- 行(7842)
- 地方(7749)
- 理论(7633)
- 环境(7420)
- 和(7215)
- 发(7106)
- 出(6974)
- 机构
- 大学(175441)
- 学院(171135)
- 济(81593)
- 经济(80361)
- 管理(65980)
- 研究(65373)
- 理学(57097)
- 理学院(56457)
- 管理学(55200)
- 管理学院(54901)
- 中国(51928)
- 京(38576)
- 科学(36618)
- 财(34030)
- 所(32596)
- 研究所(29730)
- 中心(28977)
- 财经(27540)
- 经济学(26769)
- 北京(25535)
- 经(25494)
- 农(24259)
- 经济学院(24074)
- 院(23522)
- 范(22402)
- 江(22285)
- 师范(22239)
- 业大(22061)
- 财经大学(20831)
- 科学院(19449)
- 基金
- 项目(115595)
- 科学(92524)
- 基金(87682)
- 研究(83494)
- 家(77243)
- 国家(76758)
- 科学基金(65643)
- 社会(55568)
- 社会科(52904)
- 社会科学(52894)
- 基金项目(44345)
- 自然(41719)
- 自然科(40857)
- 自然科学(40851)
- 省(40423)
- 自然科学基金(40141)
- 教育(39123)
- 资助(38201)
- 划(36143)
- 编号(31457)
- 部(27397)
- 重点(26507)
- 成果(25550)
- 国家社会(24806)
- 中国(24646)
- 发(24593)
- 教育部(23869)
- 创(23512)
- 课题(22421)
- 科研(22268)
共检索到262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文章采用留存率方法和布拉斯罗吉特生命表法对1990年以来三次人口普查的低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年龄别死亡概率、寿命水平进行重新评估计算。结果发现,低龄人口0~4岁漏报较为严重,特别是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不仅仅0~4岁人口死亡漏报严重,而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也相当严重。根据重新修正的分性别、分年龄别的死亡概率数据,构建生命表,分别计算得到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出生预期寿命,1990年我国男性出生预期寿命为67.33岁,女性为71.70岁,2010年男性为71.58岁,女性为78.26岁。进入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寿命水平提高快于2000年之前的20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树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金阳荪,苏俐,常沛,王呼生
1990年中国56个民族平均预期寿命和死亡率模式研究金阳荪,苏俐,常沛,王呼生前言中国56个民族无论大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民族的平均预期寿命和死亡率综合反映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的整体健康素质。多年来大量有关研究成果,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任强,游允中,郑晓瑛,宋新明,陈功
文章运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和两次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死亡数据建立了时序关系,有规则地进行了调整和修正,并编制了新的简易生命表。文章系统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在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将年龄结构死亡模式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动的影响做了分解,考察了不同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动对期望寿命的贡献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晓坤 王晓军
文章采用泊松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建立中国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Lee-Carter模型,在最大似然估计的基础上附加再抽样方法对模型参数、死亡率及其他相关变量进行再抽样估计和预测,并与未采用再抽样方法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于Lee-Carter模型中某些估计参数的不确定性将传导给预测变量,在相同置信水平下,附加再抽样方法得到的死亡率及其他相关变量的区间估计的长度更大,说明再抽样方法能够有效地测度估计与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说明对中国人口死亡数据建模时附加再抽样方法的必要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阎瑞,陈胜利
长期以来,中国未建立完善的生命统计制度,以致分年龄死亡率资料很不健全,更无从对历史上中国人口寿命水平作出准确计算。为了填补40年来历史数据之不全,本文将根据中国妇女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的有关死亡资料,试对中国人口40年来分年龄死亡率与平均期望寿命及其变动趋势作初步研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赵梦晗
生育水平不仅是衡量人口发展状况的基础性指标,也是关系到国家战略性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但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对官方公布的出生或生育数据质量的质疑不断,加之不同学者所估计的生育水平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导致1990年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中国真实生育水平成了一个谜。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通过对2000年、2010年普查数据、最新的教育统计数据以及最新的户籍登记数据的评估和比对,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人口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综合多种数据、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结论是2000年以来的总和生育率至少达到了1.6左右的水平。
关键词:
教育数据 公安数据 生育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晓磊
文章分析了21世纪初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并对死因进行分类,对分死因类别死亡率及其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分解了每种死因类别对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并利用去死因生命表,通过分析去某一死因类别后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各死因类别。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锦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震
伴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寿命不均等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即社会成员能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分享寿命延长的成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经历了快速增长。但是,截至目前鲜有关注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研究。文章利用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世界人口死亡率和经济发展数据,考察19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变化历程,并对之进行历史纵向和国际横向比较。研究发现,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不仅实现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和寿命不均等的大幅下降,并且能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上把寿命不均等降到全球极低的水平。这反映出中国在促进健康公平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未来中国在人口寿命不均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志生 刘恒甲
文章选择Lee-Carter死亡率模型对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以探讨Lee-Carter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和表现形式。基于1992~2007年中国人口分年龄组死亡率数据,文章对奇异值分解法(SVD)、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和极大似然法(MLE)的拟合结果和预测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加权最小二乘法具有最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文章利用最优的拟合模型,对未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了预测,并利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了区间估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林殷
健康长寿,历来是人们的愿望,也是科学家特别是医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而欲实现这个宿愿,除需搞清衰老机制,以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基因外,还应明确影响寿命的相关因素,以趋利避害。如果说,前者尚有待于医学界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后者则与民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段媛媛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是对生命质量的积极评价,因此测量生命质量不仅要考察客观的生活状态,也要关注主观幸福感受。客观维度的生命质量往往通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反映,而主观维度的生命质量可以通过幸福预期寿命进行测量。国际上对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但是幸福预期寿命的概念提出较晚、研究较少。在中国也有较多的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但是还没有对幸福预期寿命的关注。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对2005~2015年中国人口的幸福预期寿命进行估计,显示我国居民的幸福水平存在"幸福扩张"趋势。文章认为幸福预期寿命能够弥补只从健康预期寿命反映生命质量的局限性,它作为健康预期寿命的有效补充,共同反映人口的生命质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维志
人口寿命在人口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人口再生产分析、人口预测、确定人口模型等都离不开寿命表。但由于编辑寿命表所需要的年龄别死亡人口数据在我国不易搜集到,所以,长时间以来我国人口寿命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旧中国没有计算过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但在三四十年代南京金陵大学和陈达、袁贻瑾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冯方回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如何?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公布了分年龄死亡人口的详细资料,使我们有可能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就是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资料,对中国近代的死亡水平(确切地说为1981年的死亡水平)进行分析。模式生命表是研究死亡问题的重要工具。较为准确地搞清中国人口死亡属于何种模式生命表,就易于将中国的死亡水平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对比了。利用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