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73)
- 2023(11914)
- 2022(10278)
- 2021(9780)
- 2020(8349)
- 2019(19672)
- 2018(19083)
- 2017(35662)
- 2016(19362)
- 2015(22168)
- 2014(22378)
- 2013(21977)
- 2012(20325)
- 2011(18456)
- 2010(18104)
- 2009(16914)
- 2008(16650)
- 2007(14441)
- 2006(12186)
- 2005(10954)
- 学科
- 济(85365)
- 经济(85261)
- 管理(54498)
- 业(51042)
- 企(41142)
- 企业(41142)
- 方法(40754)
- 数学(36786)
- 数学方法(36326)
- 农(22461)
- 财(21436)
- 中国(21148)
- 地方(20554)
- 学(16856)
- 业经(16344)
- 制(15486)
- 贸(15277)
- 贸易(15272)
- 农业(14838)
- 易(14794)
- 务(12905)
- 财务(12859)
- 财务管理(12823)
- 和(12299)
- 环境(12274)
- 融(12258)
- 金融(12255)
- 企业财务(12157)
- 银(11674)
- 银行(11647)
- 机构
- 大学(276961)
- 学院(275606)
- 济(114828)
- 经济(112464)
- 管理(108183)
- 理学(94126)
- 理学院(93014)
- 研究(92435)
- 管理学(91339)
- 管理学院(90797)
- 中国(69289)
- 科学(57214)
- 京(56938)
- 财(51633)
- 农(46119)
- 所(46080)
- 中心(44122)
- 研究所(42126)
- 业大(41536)
- 财经(41336)
- 江(40417)
- 经(37601)
- 范(36932)
- 师范(36554)
- 农业(36325)
- 经济学(35512)
- 北京(35148)
- 院(33604)
- 经济学院(32153)
- 州(31714)
- 基金
- 项目(191614)
- 科学(151667)
- 基金(140763)
- 研究(137690)
- 家(123021)
- 国家(122067)
- 科学基金(105138)
- 社会(88164)
- 社会科(83536)
- 社会科学(83514)
- 基金项目(75079)
- 省(74261)
- 自然(68865)
- 自然科(67235)
- 自然科学(67216)
- 自然科学基金(66021)
- 教育(63671)
- 划(63590)
- 资助(57005)
- 编号(55384)
- 成果(44078)
- 重点(43888)
- 部(42788)
- 发(41478)
- 创(39849)
- 课题(37945)
- 科研(37557)
- 创新(37405)
- 国家社会(36814)
- 教育部(36561)
共检索到3988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东琪 张京祥 胡毅 蒋金亮 周亮
概述了"大都市阴影区"的演化机制,利用断裂点公式、K-means聚类和空间相关性等方法划分了上海的影响圈层与范围,界定了1990~2010年的上海"大都市阴影区",并对其进行了时空分析。研究表明:(1)"大都市阴影区"的构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阴影区"和"半阴影区";(2)"大都市阴影区"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区域,与中心城市、外围地区以及阴影区城市(县、城镇)3者密切相关;(3)上海"大都市阴影区"和"次阴影区"通过20a的时间演变,在逐渐消减;(4)目前上海"大都市阴影区"主要存在于以上海为中心的南北两翼。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涛 曹广忠
基于住房供给—需求关系,本文从就业机会、房源供给、宏观区位和交通便利性4个维度构建了外来人口在都市区内部的居住决策和空间分布的解释模型,并将区域差异和尺度效应纳入模型。基于北京市村级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就业机会的空间分布对外来人口的居住区位决策和空间分布格局起到决定性作用,职住空间一体化或职住临近是城市外来人口工作、生活空间的重要特征。近郊区是中心城区外来务工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其空间格局主要受到房源供给的限制,而与本地的就业机会和交通条件关系有限。城市产业的郊区化促进外来人口向远郊区聚集,进入了明显的远郊化进程;尤其随着地铁网络的延伸,远郊地铁站附近成为外来人口的重要聚居区。远郊区和偏远地区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远玲 王金龙 杨伶
[目的]全球各行业碳排放中,农业碳排放占比很大,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农业碳排放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分析从农地利用过程碳排放、水稻种植过程甲烷排放、农地氧化亚氮排放和禽畜养殖过程碳排放4个方面碳源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测算清单,采用碳转化系数法测算出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2007-2017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结果]2007-2017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74.59%的县域单元的农业碳排放总量为负增长,94.26%的县域单元碳排放强度呈下降态势。湖南省各县(市、区)农业碳排放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显著同质性,11年间各县(市、区)空间均质性呈增强之势,空间异质性呈减弱之势。[结论] 对湖南省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不同维度时序特征的分析,有利于依此总结出湖南省碳排放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农业碳排放走向,对县域农业碳排放空间布局研究有助于各地因地制宜,推行有差别的农业碳减排举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承良 段德忠 余瑞林 罗静
立足武汉都市圈,引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作为比较对象,运用分形理论,从容量分维、覆盖程度、节点关联性三个方面多尺度比较分析了四大都市圈城乡路网的分形特征及其差异:城乡路网分布密度普遍形成中心—外围梯度衰减趋势,圈际城乡路网分形发育程度存在一定结构性差异,其中双核都市圈分维受测算中心变化影响不大,而多核都市圈分维测算受测度中心和城乡体系影响,表现异常;圈际路网线路覆盖度空间差异较显著,呈现一定的沿海向内陆的地带分异,且受圈域人口规模、经济水平、交流强度影响明显,发育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空间共轭关系;都市圈城乡节点关联比较松散,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同时,空间尺度和城镇建制对城乡路网节点关联维数影响较大。
关键词:
城乡路网 都市圈 分形 多尺度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金贵 胡毅航 陈碧园
减贫成效评估是近年来国际减贫战略研究中的热点议题,也是中国未来扩展减贫深度、提高减贫质量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论文基于"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构建涵盖经济、人口、社会和绿色4个维度12项指标的减贫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与模糊集方法揭示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域减贫成效状况,引入空间自相关理论解析长江经济带减贫成效的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11—2017年间长江经济带整体减贫成效显著,区域间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上游地区市域减贫提升潜力较大;②研究期内市域Moran’s I均大于0且逐年上升,市域减贫成效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集聚特征逐年增强;③研究期内减贫成效指数的LISA值存在区域差异,上、中游地区局域空间自相关较为显著,尤其在集中连片贫困区呈现"连块集聚"的关联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减贫,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录仓 武荣伟
文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应用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刻画了中国2 283个县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县域尺度上人口老龄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胡焕庸线"是重要分界线,东南半壁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半壁。(2)2000~2010年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变化明显,高度老龄化区域在沿海地区表现出"破碎化"特征,在内陆地区表现出连绵化特征;较高老龄化区域跨越了"胡焕庸线",在西北半壁大量出现;中度老龄化区域空间扩散明显,在兰新铁路沿线呈带状分布,在东北地区呈蔓延式扩散;低度老龄化区域空间集聚趋势有所增强。(3)人口老龄化的增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与空间关联。总体上看,东北部分边境和内陆地区增长速度高于沿海地区,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增长速度较慢,而水平较低的区域增长速度较快。(4)影响人口老龄化时空变化的首要因素是基期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口年龄结构的更替,而人口流动也是影响区域人口老龄化格局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时空变化 县域尺度 影响因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淑芬 郭金花 赵国浩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在县域。采用标准差椭圆与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基于山西省2008-2016年119个研究单元的专利数据,对县级尺度创新水平的时空特征与创新趋同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县域创新空间重心发生了3次迁移,分别是2008-2013年向东北方向迁移明显,2013-2015年转向西南方向,2015年以来沿东北方向回迁,整体上表现为由祁县转移至清徐县。结合标准差椭圆移动轨迹,县域创新水平"东北—西南"格局稳定,主轴方向趋于分散化,辅轴方向趋于集中化;(2)依创新水平均值可把县域分为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和高水平4种类型,这些类型呈现的以省会和个别综合实力较强县域为主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短期内不易被打破。不同类型存在向更高层次创新趋同转变的可能,但实现跨级跃迁的概率较低;(3)邻域创新水平对县域创新类型趋同转变具有重要作用,转变方向倾向于与邻域转变方向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县域创新水平的局部空间极化现象。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甄明霞
本文从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特征出发 ,从四个方面 :参与全球经济的程度、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文化水平 ,把上海与当今国际大都市作了比较 ,指出上海与国际大都市的现存距离。
关键词:
上海 国际大都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戴林琳 封昌炜 周子杰 金丹
县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对于科学评估我国碳源与碳汇状况以及指导碳中和策略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以2 680个县域单元为样本统计并核算2000—2017年碳源和碳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平衡模型等来测度与解析县域碳收支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2017年全国碳源增长为2000年的3倍,碳汇仅增加约1%。(2)碳源和碳汇占比均与地区面积有关,西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最低;碳源重心由东向西转移,碳汇重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即西南部碳源的影响在逐渐增加,西部碳汇的作用在增强;碳汇与碳源均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3)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碳失衡状况日益严重,其中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碳平衡情况相对较好。
关键词:
县域 碳汇 碳源 碳收支 时空演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戴林琳 封昌炜 周子杰 金丹
县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对于科学评估我国碳源与碳汇状况以及指导碳中和策略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以2 680个县域单元为样本统计并核算2000—2017年碳源和碳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平衡模型等来测度与解析县域碳收支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2017年全国碳源增长为2000年的3倍,碳汇仅增加约1%。(2)碳源和碳汇占比均与地区面积有关,西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最低;碳源重心由东向西转移,碳汇重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即西南部碳源的影响在逐渐增加,西部碳汇的作用在增强;碳汇与碳源均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3)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碳失衡状况日益严重,其中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碳平衡情况相对较好。
关键词:
县域 碳汇 碳源 碳收支 时空演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立元 王兴平 朱凯
文章针对农宅闲置这一空间现象,选择大都市区为研究范围,基于南京样本数据,实证分析农宅闲置的类型与空间特征。依据闲置程度的不同,将闲置农宅分为真实性、潜在性与周期性闲置3种类型。发现在单栋住宅尺度,不同类型闲置农宅与其建造时间、层数存在关联。在村庄尺度,闲置农宅在村庄早期发展区有集中趋势,但单一类型闲置农宅以穿孔分布为主。在区域尺度,村庄闲置率受其所在空间圈层影响,潜在性与周期性闲置率呈自近域、近郊向远郊递增趋势,但真实性闲置率在近郊最高;村庄闲置率还受空间属性区位影响,邻近或位于商品化、密集建设区的村庄各类闲置率都低于远离这两类空间的村庄。最后,结合农宅闲置类型与空间特征,提出规划策略建议。
关键词:
大都市地区 农村住宅 闲置 特征 南京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世文 黄元仿 苑小勇 王睿 叶回春 段增强 龚关
【目的】以北京市平谷区为研究区域,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县域尺度下土壤质地空间变异的规律,探究土壤质地空间变异的机理。【方法】采用Levine’s方法进行方差奇次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选取最小显著性差方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对土壤颗粒组成与高程、母质、土地利用和水域分布关系进行研究。空间预测采用普通克里格法,鉴于土壤质地属于成分数据,插值前对原始数据进行对称对数比转换。【结果】不同高程组、母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及水域缓冲区组各颗粒平均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高程组和母质类型的土壤颗粒组成之间的差异性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水域缓冲区明...
关键词:
土壤质地 空间变异 成分数据 因素分析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肃 诺敏
技术外溢具有梯度分布特征,总是从技术效率高的地区指向技术效率低的地区,按照技术效率差距最小的方式进行转移。基于此,产业转移也具有梯度分布的特征。研究县域尺度上承接产业转移梯度分布,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随机有效前沿模型,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可将吉林省县级区域按照产业承接地的梯度分布划分为五类地区。根据不同类别地区的不同技术效率特征,应采取不同的产业转移策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俞路 蒋元涛
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分析来探索我国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规律。首先,从空间尺度来看,全国整体区域经济差异在持续拉大,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典型代表——三大都市圈内部的经济差异却在逐步减小。这充分说明我国沿海地区近距离的区域趋同效应显著,内部的核心地区(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近距离的经济扩散作用明显,导致其内部经济差异大幅缩小。但对远距离的内陆地区影响作用很小,全国其他地区与三大都市圈的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其次,文章探索了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与空间依赖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区域经济越不平衡,那么区域经济的空间依赖程度将会上升,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卫晓梅 吴健生 黄秀兰 刘洪萌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990—2010年粮食产需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研究,构建粮食安全指数,识别京津冀粮食安全区域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粮食生产经历了上升期、快速下降期、恢复增长期3个变化阶段,粮食低产县逐年减少,中产县基本保持稳定,高产县则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需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现象,南部平原成为粮食生产及产需差热点,而北部则为低值聚集区;在安全区域识别方面,大部分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类型,较少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不安全类型,生产不安全-消费不安全的类型最少;对区域安全变化进行分类,安全-安全类型的县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地区,不安全-不安全类则...
关键词:
京津冀 粮食产需 时空格局 安全识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