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20)
- 2023(8334)
- 2022(6988)
- 2021(6797)
- 2020(5632)
- 2019(13035)
- 2018(12934)
- 2017(25067)
- 2016(13561)
- 2015(15429)
- 2014(15275)
- 2013(15436)
- 2012(14757)
- 2011(13519)
- 2010(13705)
- 2009(13093)
- 2008(12881)
- 2007(11554)
- 2006(10628)
- 2005(9691)
- 学科
- 济(62166)
- 经济(62123)
- 农(45884)
- 业(36649)
- 农业(30218)
- 管理(26256)
- 中国(21513)
- 方法(21494)
- 数学(20011)
- 数学方法(19896)
- 业经(15789)
- 地方(15564)
- 企(14424)
- 企业(14424)
- 制(13873)
- 财(12049)
- 贸(11583)
- 贸易(11572)
- 发(11548)
- 学(11329)
- 易(11295)
- 银(10735)
- 银行(10722)
- 行(10426)
- 农业经济(10319)
- 体(9521)
- 融(9375)
- 金融(9374)
- 税(9268)
- 村(9151)
- 机构
- 学院(192487)
- 大学(189234)
- 济(86273)
- 经济(84524)
- 研究(72532)
- 管理(69265)
- 中国(59166)
- 理学(58556)
- 理学院(57857)
- 管理学(56942)
- 管理学院(56613)
- 农(51772)
- 科学(42679)
- 京(41051)
- 财(39780)
- 农业(39464)
- 所(37091)
- 中心(34449)
- 业大(33702)
- 研究所(33143)
- 江(30780)
- 财经(30122)
- 经(27454)
- 范(26682)
- 师范(26473)
- 经济学(25880)
- 北京(25878)
- 院(25493)
- 州(24126)
- 农业大学(23928)
- 基金
- 项目(121488)
- 科学(95227)
- 研究(92273)
- 基金(87447)
- 家(76358)
- 国家(75637)
- 科学基金(63151)
- 社会(59219)
- 社会科(55688)
- 社会科学(55679)
- 省(47841)
- 基金项目(47211)
- 教育(40320)
- 划(39712)
- 编号(39447)
- 自然(38249)
- 自然科(37216)
- 自然科学(37210)
- 自然科学基金(36501)
- 资助(34192)
- 成果(32063)
- 农(30011)
- 发(28847)
- 部(27853)
- 重点(27776)
- 课题(26848)
- 国家社会(24811)
- 创(24394)
- 性(23821)
- 发展(23633)
- 期刊
- 济(105828)
- 经济(105828)
- 研究(63779)
- 农(55483)
- 中国(45340)
- 农业(37531)
- 学报(29654)
- 科学(28627)
- 财(26929)
- 融(24113)
- 金融(24113)
- 大学(23411)
- 业经(22311)
- 学学(21932)
- 管理(21311)
- 教育(19941)
- 业(17638)
- 技术(16095)
- 问题(16043)
- 经济研究(15303)
- 财经(14303)
- 农业经济(13943)
- 农村(13922)
- 村(13922)
- 经(12292)
- 世界(11524)
- 经济问题(11089)
- 资源(10949)
- 贸(10913)
- 版(10486)
共检索到313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涛,庄大方,冯仁国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领域之一。文章利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1990年代我国土地非农化建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口增长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用于非农用途的土地增长迅速,10年间新增17,627.57km2,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南方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内陆地区相对较少。而且,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占用的绝大部分为珍贵的耕地资源,比例高达85%以上,其余依次为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文章还分省区对非农建设用地的增长及占用其它类型土地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政策保护耕地林地、遏制无序土地非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最后还对非农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非农建设用地 空间分异 相关分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文刚 庞笑笑 宋玉祥 李汝资
采用变异系数、希尔指数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我国2002—2008年建设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及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2002—2008年我国区域建设用地的变化差异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但区域差异仍较为明显。(2)我国区域建设用地的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东部地区"高高"聚集,西部地区"低低"聚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处于"倒U"型变化曲线的顶部区域,土地利用的压力依然很大,应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性及空间相关性,科学地制定区域土地供给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冠贤,魏清泉,蔡小波
90年代是珠三角经济增长的转折点 ,在原有优势日趋弱化的新形势下 ,珠三角经济区的空间组织在“极化—反极化”的分异运动中呈现新的态势。通过对 1990、1995、1999年 3个年份珠三角经济区各城市代表性指标的因子特征值的分析 ,可以明显观察到珠三角经济区正由不平衡向平衡、单极核向多极核的方向演变 ,经济空间增长呈现二元结构的特征
关键词:
空间分异 珠三角经济区 因子分析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启楠 张凡凡 曾咏梅 陈学军 李福夺
本文基于2011~2015年我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农村贫困程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我国农村贫困程度空间相关性显著且具有跃迁性,但大多属于临近区域与本区域属性值均未发生改变的跃迁类型,其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并表现出从西部地区向中部和东部逐级递减的分布格局;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减贫效果,但其涓滴效应并非总是成立,经济增长与贫困程度存在"倒N"型的Kuznets曲线,目前几乎所有地区的GDP减贫效果均存在下降趋势,未来的减贫工作势必强调其他政策手段的重要性;我国农村贫困程度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应充分发挥有利的"被扩散"的区位优势,制定具有区域联动特点的空间扶贫开发策略。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林坚 杨有强 苗春蕾
研究目的:以地级单元为主要对象,结合2004年开展的全国城镇存量用地调查数据,对当年的城镇存量用地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研究结论:2004年城镇存量用地资源具有集中在东部地区、规模列前30位的地级单元、部分省份的省域中心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的"三集中"特点;当时全国约1/3数量的单元能够满足1年以上的城镇工矿用地增长需求,而且这种情况在东北地区表现得较为突出;从城镇存量用地资源的内部结构看,省会城市及其周边较发达地区闲置土地占较大比例,而远离省会城市的相对落后地区则空闲土地占较大比例;根据城镇存量用地绝对量、城镇存量用地规模占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的比重以及城...
关键词:
城镇存量用地 空间分异 地级单元 中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宫俊霞 邹滨 刘兴权
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中国正面临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脱节、空城增多等诸多问题。准确识别这一过程中人口和土地城镇化的时空发展规律,对于合理规划、指导区域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载负生态环境保护重任的湘江流域为对象,选用离差系数指标、借助GIS空间自相关模型动态评估了1990-2010年湘江流域各县级单元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协调程度及时空集聚特征。结果表明,湘江流域人口和土地城镇化水平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速普遍较低、增长速率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率。相对于单中心的人口城镇化过程,湘江流域土地城镇化过程呈现出以长株潭城市群、娄底市、邵阳市、衡阳市为中心的多核组团圈层式发展结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范垚 杨庆媛 马寅华 罗明
以2002~2013年重庆市农用地整治项目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法和重心模型法,对12 a间重庆市农用地整治项目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重庆市农用地整治项目主要分布在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项目平均规模受地形影响较大,项目平均投资额与项目区区位条件、地形条件、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等因素有关。2项目数量、项目规模及项目投资额的重心移动均在经度和纬度方向呈现波动变化,但基本集中在全市的中部位置,全市农用地整治项目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均衡性。项目重心整体呈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重心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受政策因素影响明显。3根据项目数量、项目规模和项目投资额的重...
关键词:
农用地整治项目 重心模型 时空分异 重庆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杰 包倩 欧名豪
研究目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分配是实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考虑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分异,构建包括人口、二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并结合区域建设用地经济增长贡献率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为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方法参考。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经济计量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基于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构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又兼顾区域资源禀赋的供给约束,评价体系更为全面;(2)考虑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对经...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苏汝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晓文 方精云 朴世龙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通过有关城市扩展度量指标和网格样方法等空间分析手段的综合应用,论文对上海地区城市扩展规模、强度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上海市区各时期城市用地扩展相对集中于宝山-闵行、嘉定-浦东等方向,并分别构成城市扩展的南北轴向和东西轴向,不同时期各轴向城市用地扩展性质和强度有明显差异,从而使各时期城市扩展表现为以城镇用地为主(1987~1990)到城镇用地与工业开发区并存(1990~1995)以及以工业开发区扩展为主(1995~2000)的形式;②整个上海地区城市化扩展模式在不同时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较简单的以中心市区及周边区域为主的“单核扩展”为主的模式,逐渐转...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龚关 黄奕林
90年代西方新增长理论的拓展龚关黄奕林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蕴育于20世纪40年代、成熟于50年代,60、70年代走入低潮,80年代新增长理论异军突起,倍受瞩目,使增长理论从边缘走入主流,90年代增长理论再度面临转型,模型的重构势在必然。经济增长理论之所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远平,阎小培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服务业发展迅猛,并逐步成为策动经济增长、影响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近年来,我国沿海中心城市开始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文章首先介绍了服务业发展的背景、国内研究概况与研究意义;然后从服务业内部增加值构成、就业结构和基本—非基本分析等方面归纳与比较分析了我国沿海中心城市上海、北京和广州的服务业内部结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社会性服务业发展迅猛,逐步成为中心城市的主导服务行业,而分配性服务业则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此外,其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表明服务业多样化趋势开始出现。同时归纳出三大中心城市的服务业结构特征为:北京市的服务业最具竞争优势,生产性和社会性服务业的地位最突出,上海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而广州市则以分配性服务业高度发达而著称。最后总结了中心城市服务业特征、趋势及一般规律。
关键词:
服务业 结构特征 发展趋势 沿海中心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修春亮 姜博 李秀伟 孟伟 李霞
梳理了19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城市与区域的空间极化研究,西方学者的研究包括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理论研究集中在极化测度方法的研究。国内学者以实证研究为主,主要是利用极化测度方法对国内城市与区域空间极化进行研究。最后简要评述了空间极化研究。
关键词:
空间极化 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 综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宝玉 李小建
金融空间系统变化包括金融服务地理变化和金融资产地理变化。以省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利用HI、HH指数和区域银行网点、银行资产与经济总量的地理联系率,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份额显著上升,北京、上海在国有银行地理格局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中部六省明显下降;网点空间分布模式由计划走向市场,越来越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致;但历史形成的空间模式依然存在。银行资产地理变化较大,信用流动性增强,信贷、存款地理越来越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不一致;向北京、上海金融中心城市集中趋势显著,金融中心效应突出。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提高了银行业的运营效率,但使不同区域的银行服务接近性和信用获得性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会加大区域发展差距。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怀宇,徐效坡,李铁立
采用定性分析与GIS、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路径分析等定量手段相结合,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基本结论是:在研究时段内人才分布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分布重心由北方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区域人才密度的相对变动主要受到城市化和区域高等教育培养能力的影响;制度和政策对人才分布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高工资对人才具有吸引作用;自然环境对人才分布有间接作用。人才对区域经济具有相当程度的直接影响;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它对区域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吸引人才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才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
人才 相对增长速度 空间变动 城市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