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04)
2023(5203)
2022(4614)
2021(4478)
2020(3477)
2019(8392)
2018(7779)
2017(13784)
2016(7711)
2015(8909)
2014(8636)
2013(8513)
2012(8306)
2011(7645)
2010(7769)
2009(7195)
2008(6823)
2007(5665)
2006(5119)
2005(4902)
作者
(24330)
(20392)
(20177)
(19258)
(13069)
(10224)
(9255)
(8036)
(8022)
(7255)
(7123)
(6991)
(6755)
(6689)
(6675)
(6643)
(6083)
(6043)
(6033)
(6022)
(5137)
(5016)
(4980)
(4978)
(4786)
(4709)
(4526)
(4425)
(4228)
(4208)
学科
(29989)
经济(29949)
管理(13840)
(13738)
中国(13590)
方法(11679)
数学(10081)
数学方法(9945)
(9396)
(8941)
企业(8941)
(8085)
(7908)
贸易(7904)
地方(7723)
(7669)
(6546)
金融(6545)
(6071)
农业(5756)
人口(5692)
业经(5155)
(5047)
(4677)
银行(4644)
环境(4599)
(4573)
(4546)
世界(4469)
(4362)
机构
大学(110521)
学院(106189)
研究(51329)
(44881)
经济(43862)
中国(37444)
管理(33372)
科学(33020)
(28540)
理学(28081)
理学院(27479)
管理学(26879)
管理学院(26682)
(26191)
研究所(26157)
(23769)
中心(21742)
(19392)
农业(19162)
(18756)
业大(17913)
北京(17028)
(16985)
师范(16739)
科学院(16103)
(15885)
财经(14939)
研究院(14440)
师范大学(14306)
经济学(14112)
基金
项目(74194)
科学(57685)
基金(54979)
(51668)
国家(51304)
研究(48412)
科学基金(41551)
社会(30382)
自然(29042)
基金项目(28935)
社会科(28696)
社会科学(28687)
自然科(28360)
自然科学(28348)
自然科学基金(27842)
(26215)
(25324)
资助(22617)
教育(21744)
重点(18332)
编号(17767)
(16551)
(16315)
计划(15734)
科研(14733)
(14704)
成果(14652)
课题(13930)
创新(13856)
中国(13788)
期刊
(50232)
经济(50232)
研究(38268)
中国(27482)
学报(23433)
科学(21571)
(20593)
大学(16674)
学学(15578)
农业(14428)
(13428)
管理(12740)
教育(12557)
(10696)
金融(10696)
国际(9948)
经济研究(9342)
(8774)
(8475)
资源(7366)
财经(7287)
世界(7246)
技术(7147)
问题(6714)
(6486)
业大(6260)
业经(5602)
(5529)
图书(5414)
农业大学(5112)
共检索到179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宇  
文章将上海市划分为核心区、内圈、外圈三个部分,对其1990年代人口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与若干东南亚特大城市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与这些东南亚特大城市相类似,上海市1990年代人口和就业增长最快的是其内圈。但与上述东南亚特大城市不同的是,上海市就业结构的变化仍以核心区最为突出;核心区仍保持较强的发展势头。研究还表明,1990年代上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和产业从核心区向外围的扩散。但与上述东南亚特大城市相比,这种扩散的空间范围有限,其郊区化和产业结构向高级服务业转变的过程仍处于起始阶段。上述分析和对比对研究上海今后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的演变和空间规划有着重要启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顾翠红  魏清泉  黄文炜  
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研究198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市住区开发的空间极化问题。从外围地区空间层次来看,不同区县之间以及不同镇、街道之间住区开发项目的集中度差异很大,存在着严重的空间极化问题;从中心城区空间层次来看,不同区之间在新住区开发和旧住区改造两方面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空间极化问题。住区开发的空间极化会造成职住过度分离、住区空置率居高不下等消极作用,建议采取住区空间拓展与产业空间拓展联动、特殊政策引导、增加公共物品有效供给、避免公共交通节点过密开发等手段以消除其消极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丽华  岳文泽  
运用空间自相关的全域指标和局域指标,分析1990年和2000年上海市域及中心城区两个年份的人口密度的Moran's I和Getis's G*值。结果表明:从市域的尺度上看,10年间,人口集聚增强,即城市高密度集聚、农村低密度集聚,中心城区及其内部出现的人口密度相对分散的趋势只是表现在城市内部,而市域内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仍在不断扩大,表现为一种从农村向城市的向心型城市化过程,而且城市化还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从中心城区的尺度看,10年间,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不断降低,城区核心人口绝对量持续减少,城区外缘绝对量持续增加,上海市城区具有明显的郊区化特点,空间上表现出一种离心型城市化的特点。研究结果的可借...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瑞君  朱宝树  古荭欢  
文章主要依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基于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关系,对上海市内部的跨区域职住分离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从年龄、学历、行业和职业几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就业结构的职住分异状况。文章认为,大城市内部跨区域职住分离具有一定的时空节律和人群差别特征,就业人口的跨区域职住分离必然导致同一区域的就业人员结构存在着居住地与就业地的职住分异;不同人群的职住分离和通勤流动存在结构性的差别效应。因此,文章建议将职住分离纳入大城市人口问题的研究视野,把促进职住平衡作为推动大城市人口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大城市人口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瑞君  朱宝树  古荭欢  
文章主要依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基于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关系,对上海市内部的跨区域职住分离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从年龄、学历、行业和职业几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就业结构的职住分异状况。文章认为,大城市内部跨区域职住分离具有一定的时空节律和人群差别特征,就业人口的跨区域职住分离必然导致同一区域的就业人员结构存在着居住地与就业地的职住分异;不同人群的职住分离和通勤流动存在结构性的差别效应。因此,文章建议将职住分离纳入大城市人口问题的研究视野,把促进职住平衡作为推动大城市人口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大城市人口调控中应把促进职住结合作为重要关注点,着力寻求区域内与跨区域平衡的最佳平衡点。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伯特·J.戈登  文今  
本文通过对1920年代和1990年代美国宏观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发现两个阶段各项指标变化的趋势十分近似,而在1929年和2000年以后,两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则出现了较大的差异。由于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各异,所以1920年代和1990年代治理过度投资和市场泡沫的方式不同。本文对1920年代和1990年代经济危机阶段的各项指标及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了系统比较,对两个阶段的异同做了规律性的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宝玉  李小建  
金融空间系统变化包括金融服务地理变化和金融资产地理变化。以省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利用HI、HH指数和区域银行网点、银行资产与经济总量的地理联系率,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份额显著上升,北京、上海在国有银行地理格局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中部六省明显下降;网点空间分布模式由计划走向市场,越来越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致;但历史形成的空间模式依然存在。银行资产地理变化较大,信用流动性增强,信贷、存款地理越来越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不一致;向北京、上海金融中心城市集中趋势显著,金融中心效应突出。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提高了银行业的运营效率,但使不同区域的银行服务接近性和信用获得性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会加大区域发展差距。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芸  祝龙彪  
本文根据 80年代以来 ,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情况 ,分析了引起变化的政策、规划和经济等因素 ,阐述了人口空间分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探讨了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忠东  王建平  
家庭生育理论和研究集中于生育数量而忽略了子女性别组合。1990年代以来随着超声波技术在产前检查中的普遍应用,性别鉴定和选择生育在男孩偏好社会迅速扩展,并成为家庭实现子女目标组合的重要方式。本文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新信息,通过子女匹配寻母的方法重建整个1990年代生育史,并据此推算每年生育水平和子女排序比例。发现育龄妇女二三胎次生育水平在90年代初大幅下滑。农村地区,特别在华中南地区,二胎女孩生育率明显低于二胎男孩生育率且男女差持续扩大,反映二胎生育选择性强,造成女孩乃至整体生育水平下降。三胎生育率也持续下降到最低点。中部农村同岁妇女(32~33岁)的子女性别序列比例图显示90年代独子比例增到18%,独女及双女比例一直很低,在5%~7%之间。两孩含子三组合(子|女,子|子,和女|子)总比例增到53%成为主流。"女|子"比例由17%增至23%而成为第一组合。多胎比例则由1/3减半至16%。所有变化反映了在性别识别技术及一胎半政策下,一女后选择生男以达到理想子女组合,减少了多胎,却酿成了社会男女孩比例严重失衡。调整生育政策,奖励双女户并杜绝多胎,适当放宽子后二胎,可望在保持较低生育水平下,逐步恢复性别平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祝俊明  
本文根据上海市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住房普查资料和航空遥感土地利用资料,应用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心城人口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形成上海市人口社会空间地域分异的要素集中反映在人口的文化构成、密集程度、性别和职业构成、外来人口、居住条件和婚姻状况6个组合社会变量上。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可把城市人口的社会空间分成五种类型,即高密度商业居住区、中密度文化居住区、工业居住混杂区、新村住宅区和科技文教区。整个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呈同心圆模式,但在旧市区还留有扇形分布的痕迹。最后,本文对形成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机制进行了定性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宁秀红  赵敏  
基于上海市合庆镇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土地利用指数、空间自相关性以及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1)土地整治带来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2)验证土地整治是否能起到土地集聚的作用;(3)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关系。结果表明,整治后的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明显减少,耕地数量明显增加,并且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土地利用指数同土地整治活动之间存在相关性。使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能够很好地验证土地整治活动对土地产生的集聚效应,并且在5~10m的格网尺度下采用土地利用程度修正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局部集聚效应。此外,区域由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转向以农业活动为主,"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章长根,刘明浩,胡延照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解放三十年来,上海在控制城市人口增长方面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城市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上海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带来了哪些问题,上海人口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如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分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建江  
我国实行的是广域市制,超大特大城市、乃至大城市地域范围一般都比较广,小的几千平方公里,大的几万平方公里,并且其地域范围内一般都具有城区、郊区、新区、新城、市、县、小城镇、乡村等多样化的空间形态,这些多样化的空间形态,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条件差异性很大,均质性不强。随着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单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功能不断集聚,超大特大城市主城区的宜居性将逐步降低,城市风险将逐步提高,经济总量将难以得到有效持续增长。因此,适时地优化超大特大城市市域空间格局,将超大特大城市主城区过密的人口和功能向地域范围内的郊区、新区、新城、市、县进行疏解或扩散,特别是人口、产业、公共设施在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均衡配置和实施城区、新城(新区)、郊区等不同区域的差别化人口政策,有助于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有助于促进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平衡充分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市域范围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提升,还有助于促进以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有效发展。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何国梁  顾伟国  
《上海投资》1991年第7期刊载了何国梁同志的文章,题目是:《一花引来百花香——评介我国技改贷款早期孕育、发展的历程》文中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为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而实行的一种融资形式——技术改造贷款,现在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回顾以往,从60年代初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以下简称上海建行)创办小型技措贷款,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它的孕育和发展并不是尽人皆知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