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91)
2023(11697)
2022(9909)
2021(9271)
2020(7799)
2019(18332)
2018(17893)
2017(33247)
2016(18445)
2015(21422)
2014(21592)
2013(21744)
2012(21100)
2011(19234)
2010(19004)
2009(17820)
2008(17909)
2007(15986)
2006(13885)
2005(12736)
作者
(55314)
(46650)
(46325)
(44458)
(29539)
(22497)
(21160)
(18336)
(17704)
(16536)
(16006)
(15837)
(14909)
(14704)
(14645)
(14504)
(14185)
(13919)
(13417)
(13323)
(11670)
(11611)
(11270)
(10573)
(10554)
(10488)
(10253)
(10130)
(9508)
(9374)
学科
(87344)
经济(87274)
管理(48222)
(43525)
方法(37923)
数学(34130)
数学方法(33796)
(32409)
企业(32409)
中国(25174)
(23455)
地方(20746)
(19217)
(18226)
(17902)
贸易(17894)
(17405)
环境(16667)
业经(15480)
农业(15470)
(14903)
(13181)
(13050)
金融(13048)
(12623)
银行(12591)
(12130)
地方经济(11575)
(11195)
(10675)
机构
大学(275354)
学院(271729)
(120614)
经济(118263)
研究(103037)
管理(99008)
理学(84697)
理学院(83597)
管理学(82102)
管理学院(81582)
中国(78576)
科学(63262)
(59858)
(53640)
(51982)
(50036)
研究所(48936)
中心(46664)
财经(41309)
(41179)
业大(41144)
农业(39479)
经济学(38558)
北京(38182)
(37560)
(37519)
师范(37174)
(36697)
经济学院(34852)
(32091)
基金
项目(179553)
科学(140810)
基金(131069)
研究(129555)
(115186)
国家(114317)
科学基金(96049)
社会(83017)
社会科(78639)
社会科学(78612)
(69613)
基金项目(68933)
自然(61024)
自然科(59547)
自然科学(59527)
(58848)
教育(58655)
自然科学基金(58442)
资助(54335)
编号(50983)
成果(41879)
重点(41546)
(40912)
(40726)
(36285)
课题(35865)
国家社会(35080)
科研(34687)
教育部(34528)
创新(34303)
期刊
(132982)
经济(132982)
研究(82581)
中国(56597)
学报(46482)
(45398)
科学(42212)
(39294)
大学(34530)
管理(34387)
学学(32320)
农业(31233)
教育(27618)
(24778)
金融(24778)
技术(22839)
经济研究(21808)
财经(20701)
业经(19300)
(18078)
问题(18066)
(18017)
(17751)
国际(15997)
世界(15286)
资源(14647)
技术经济(14321)
统计(13880)
(13867)
图书(13079)
共检索到4175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岳瑞锋  朱永杰  
本文以能源碳排放的总量和份额为排放数量指标,以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为排放效率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域的能源碳排放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GDP标准下的经济强省大多属于"高排放"类型,其中部分省甚至属于"高排放-低效率"类别。因此,我国较大比重的GDP和人口处在相对"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下。这对于我国实现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战略目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佟昕  陈凯  李刚  
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决定正确判断和把握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全国和30个省域碳排放与不同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增长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诱因;从省域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是导致大多数省域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诱因;碳排放与能源价格灰色综合关联度都较低;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形势不同,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不同,不能采取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节能减排政策。最后在本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碳减排策略,据此提出针对不同区域特征的低碳对策和建议,以期望能够合理控制影响因素对中国碳排放总量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媛  程曦  殷培红  张雪花  
论文选择影响碳排放绩效的主要指标,基于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省域为研究对象,将全国分为7类区域。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分工特征是造成目前中国省级碳排放绩效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高碳产业工艺特征和能源结构特征,而经济结构对解释省级碳排放绩效区域差异的贡献有限。北方地区高碳产品生产份额高且工艺水平相对低,能源消费中极高的煤炭比例加重了负面影响,造成其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水平低,特别是华北地区;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高碳产业也逐步增加,但由于其工艺先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碳产品份额高的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目前高碳产品份额虽然低于东部地区,但工艺水平也低,造成了其低水平的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发根  单葆国  
对2020年、2030年中国能源供需格局进行了情景分析,研究了绿色发展情景与常规发展情景下的能源供需总量、结构、布局、流向和流量等要素。研究发现:2030年之前中国能源需求将保持增长,能源供应面临较大压力;一次能源结构趋于清洁化和低碳化,但煤炭仍将是第一大能源;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逐渐取代工业成为终端用能的增长主力,但工业仍是能源消费的第一大行业;"三华"仍是全国能源消费重心,能源流将持续扩大,保持自西向东、由北往南、陆海进口的基本流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静华  贾仁安  涂国平  
本文基于能源消费强度的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三大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7年间,能源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变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并研究了煤、石油、电力三种能源消费强度的两因素分解贡献值比较和三大产业间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贡献份额比较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效率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煤的消费强度与中国能源的消费强度变化一致,提出了降低第二产业重点耗能产业的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和优化经济结构三大管理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万宇  李杨  侯晓梅  
以投入产出分析表和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为基础,结合IPCC的清单方法,分别构建中国2007年和2012年的碳排放矩阵,对生产满足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产品服务量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的直接碳排量较2007年明显增长,但碳排放强度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远超其他行业;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依旧以煤炭为主;制造业的隐含碳排放量最高,但已有下降趋势,而服务业的隐含碳排量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万宇  李杨  侯晓梅  
以投入产出分析表和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为基础,结合IPCC的清单方法,分别构建中国2007年和2012年的碳排放矩阵,对生产满足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产品服务量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的直接碳排量较2007年明显增长,但碳排放强度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远超其他行业;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依旧以煤炭为主;制造业的隐含碳排放量最高,但已有下降趋势,而服务业的隐含碳排量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江晓薇  
经济增长是一年经济运行的综合结果。本文试用白描的手法,着重对1990年实际经济增长动态进行趋势性分析,并找出影响增长的相关因素,勾画出经济运行的总轮廊,推出1991年经济增长的变化。1990年经济增长的特点是,由上半年经济波动逐步转入下半年持续增长。这种变动主要受消费和投资需求由紧到松、出口持续增长、以及松动银根,增加贷款投入等因素影响。1990年经济增长反映的是这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梁日忠  张林浩  
运用IPCC推荐的二氧化碳计算方法推算1990年-2008年间中国化学工业的CO2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构建基于脱钩理论的OECD和Tapio脱钩分析模型,研究中国化学工业1990年-2008年工业增长与CO2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了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并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中国化工行业经济增长中的碳排放反弹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2008年间中国化工产值增长与其CO2排放之间处于相对脱钩或弱脱钩状态;影响中国化学工业CO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并且其作用大于技术提高所带来的CO2排放量减少的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镭  刘立涛  王礼茂  陈枫楠  张超  沈明  钟帅  
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消费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中国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峰值和消费结构等更是关注的重点。论文在简要评述中国能源消费峰值、能源消费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对中国能源消费预测研究成果,侧重于人口和经济等驱动中国能源消费的两大主要因素,参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耗及人均累计能耗变化规律,对中国未来能源消费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人均能耗、总量和人均累计消费量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50年中国人均能耗大致在4.75~9.31 tce,上限也只相当于美国人均能耗峰值的76%;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持续增长,2050年的能源...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解树江  郑文文  
由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中国能源报联合主办,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协办的"2011中国能源经济论坛"于2011年1月8日下午在人民日报社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论坛主题是"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战略与展望"。来自国家能源局、人民日报社、国务院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于渤  朱彬  
20世纪后20多年里,中国能源系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利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1世纪前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环境保护面临能源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讲,比20世纪的解决能源供应问题更为复杂,能源问题将再一次成为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小敏  付加锋  
针对我国提出的2020年单位GDP的CO_2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构建了能源SAM表和CGE模型,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利用CGE模型的宏观平衡与政策分析能力,估算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目标执行难易程度。模拟结果显示:①产业结构调整对节能贡献有限,主要节能量来源于产业能源强度下降,高能耗行业仍是今后调控的主要对象;②完成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有一定把握,但仍需要加强节能减排政策的延续性和出台新的保障措施。对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严格调控高耗能行业,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要兼顾行业减排潜力差异,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减排贡献,从长期来看,最根本的要依赖技术进步与创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戴小文  漆雁斌  唐宏  
由于考虑了因消耗中间载能生产资料而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农业隐含碳排放较一般核算方法下的农业碳排放核算更加全面。本研究根据1990-2010年投入产出数据核算了中国农业隐含碳排放,比较了两种碳排放核算方法下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差异,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利用Kaya恒等式分解原理将其分解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一般技术进步以及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四类因素。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因素对农业隐含碳排放做出了主要正向贡献,一般技术进步因素也在大部分年份对其表现出正向驱动,经济结构因素与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因素则是负向驱动农业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根据隐含碳排放性质与特点,针对中国农业隐含碳驱动因素,采取防止一般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