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89)
- 2023(12840)
- 2022(11365)
- 2021(11046)
- 2020(9018)
- 2019(21325)
- 2018(21190)
- 2017(40396)
- 2016(21886)
- 2015(24873)
- 2014(25022)
- 2013(25144)
- 2012(23268)
- 2011(21266)
- 2010(21300)
- 2009(20004)
- 2008(19428)
- 2007(16998)
- 2006(15283)
- 2005(13522)
- 学科
- 济(92184)
- 经济(92081)
- 业(65916)
- 管理(56011)
- 农(52677)
- 企(41981)
- 企业(41981)
- 方法(39014)
- 农业(35289)
- 数学(34433)
- 数学方法(34096)
- 中国(26697)
- 业经(24384)
- 财(20548)
- 地方(19294)
- 制(18746)
- 学(18027)
- 贸(17115)
- 贸易(17106)
- 易(16702)
- 银(14684)
- 银行(14649)
- 发(14441)
- 行(14071)
- 环境(13346)
- 技术(13289)
- 融(13232)
- 金融(13231)
- 策(13058)
- 体(13022)
- 机构
- 学院(316675)
- 大学(315659)
- 济(129477)
- 管理(127356)
- 经济(126733)
- 理学(110492)
- 理学院(109309)
- 管理学(107610)
- 研究(107338)
- 管理学院(107052)
- 中国(82941)
- 农(67474)
- 京(67131)
- 科学(65586)
- 财(57909)
- 所(53709)
- 业大(52275)
- 农业(51473)
- 中心(49735)
- 研究所(48685)
- 财经(45937)
- 江(45408)
- 范(42538)
- 北京(42447)
- 师范(42247)
- 经(41819)
- 院(37873)
- 州(37253)
- 经济学(36877)
- 经济管理(35457)
- 基金
- 项目(213122)
- 科学(166969)
- 研究(160159)
- 基金(153801)
- 家(132915)
- 国家(131694)
- 科学基金(112452)
- 社会(100300)
- 社会科(94513)
- 社会科学(94489)
- 省(83171)
- 基金项目(82744)
- 教育(71461)
- 自然(71301)
- 自然科(69535)
- 自然科学(69522)
- 划(69225)
- 自然科学基金(68255)
- 编号(68166)
- 资助(61992)
- 成果(55300)
- 部(47540)
- 重点(46956)
- 发(46421)
- 课题(45231)
- 创(43639)
- 创新(40664)
- 国家社会(40618)
- 教育部(40259)
- 科研(40177)
- 期刊
- 济(148475)
- 经济(148475)
- 研究(95460)
- 农(69949)
- 中国(61226)
- 学报(49714)
- 农业(47688)
- 科学(47099)
- 管理(42315)
- 财(39831)
- 大学(38588)
- 学学(36389)
- 教育(33659)
- 融(31427)
- 金融(31427)
- 业经(29550)
- 技术(26279)
- 业(21591)
- 经济研究(21304)
- 财经(21174)
- 问题(21088)
- 经(17872)
- 理论(17398)
- 版(16758)
- 图书(16546)
- 实践(16105)
- 践(16105)
- 技术经济(15691)
- 农业经济(15547)
- 科技(15338)
共检索到471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轶芳 罗文博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贫困指标的分解分析了近20年农村贫困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1989—2000年人均收入显著增长、贫困率逐年下降,减贫成效显著;1997—2000年不同收入水平群体所享受的减贫效果不对等,极端贫困群体更少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减贫效应;2000年后我国农村极端贫困者的贫困缺口率增加,处于更加劣势地位;2004—2006年涓流效应被显著削弱。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全红 周强
以MPI多维贫困指数为基准,使用CHNS面板数据,考察1989年以来中国多维贫困的动态变化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多维贫困的下降幅度超过单一收入贫困的下降幅度;农村贫困一直是中国贫困的主体,但城乡之间的贫困差别已从收入因素转变到非收入因素;贫困的主要致因从早期的卫生设施和收入因素转变到目前的卫生设施和教育因素。因此,反贫困政策要从单一的收入视角转向多维视角,尤其要重视从农村教育和生活水平方面来提高反贫困效果。
关键词:
多维贫困 MPI指数 测度 分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海燕 程振源
文章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中2000—2011年农村人口数据作为考察对象,将改进的森指数基于收入来源与户主性别、收入来源与教育水平分别进行复合分解,研究表明,女性户主与中学户主组内贫困发生率、男性和女性户主合并收入贫困缺口率、男性和女性户主组内以及这两组组间的工资收入贫困缺口基尼系数始终保持对增贫的正向贡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南岳
本文在界定生态贫困内涵的基础上 ,对我国农村生态贫困的规模作了粗略的估计 ,并对我国农村生态贫困的特征、形成机理和治理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生态贫困 农村 生态环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洪名勇 王霞 龚丽娟 何玉凤
文章运用GIS技术、变异系数、地理探测等方法,从省级层面出发,揭示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从时间维度上,我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16年的4335万人,其中2010—2016年我国减贫速度最快。(2)从空间维度上,2002年贫困发生率以青海、云南、陕西“三足鼎立”型分布,2007年“三足鼎立”型分布消失;2008—2009年期间,贫困发生率则以甘肃、贵州为主的核心分布;2010年贫困发生率以西北、西南地区的“树干”型分布为主,至2016年“树干”型消失,但是贵州、甘肃仍为贫困发生率高发地区。总体上,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农村贫困发生率之所以呈现以上时空演化路径,乃是经济发展的滴落机制、结构调整效应、利于穷人的投资、耕地资源禀赋等内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岳映平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反贫困历史,大致经历计划经济反贫、反贫摸索、反贫探索、扶贫攻坚、巩固温饱成果、全面提升发展能力六个时期;围绕救济式反贫到开发式反贫再到能力扶贫这一主线进行演变;同时遵循从输血到外部造血再到内部造血的动态演变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反贫目标更加明确,反贫对象更加精准,反贫模式更加科学,反贫措施更加系统。新时期,要以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为反贫目标,采取救济式反贫、开发式反贫、能力扶贫相结合的综合反贫模式,采取收入贫困和能力贫困相结合的多维识别标准,精准识别出具体贫困农户,并根据贫困农户的不同状况和特点,采取差别化的反贫措施。
关键词:
农村反贫困 演变分析 路径选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卢盛峰 卢洪友
文章基于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八次入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救助对居民户贫困状况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救助资金因挤出了私人救助资源并"诱导"低收入居民更加依赖于政府救助而未能有效发挥减贫作用。平均而言,1个单位政府救助将挤出0.39个单位私人救助资金,并诱导低收入群体降低2.71个单位工作收入;同时对于贫困程度更深的居民户,"挤出效应"和"诱导效应"都更加严重。而社会医疗保险等保障性公共服务能够直接和间接发挥缓解贫困作用。为了帮助低收入者走出贫困,政府由单纯的贫困救助转向为低收入群体更好地提供保障性公共服务将是一种有效的政策选择。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晶 王军英
自2007年初至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历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农村物价水平也经历了持续的上涨。相关研究表明,受到物价变化影响最大的往往是低收入人群和贫困家庭。本文基于物价变化具有的结构性差异以及贫困与非贫困人口之间存在的不同消费结构,分析了物价变化背景下通行的农村贫困线调整方法可能存在的偏差,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研究表明,相比基于农村CPI的贫困线调整方法,用反映农村贫困人口实际消费结构和综合价格水平的农村贫困CPI进行贫困线调整,能更加准确地测度贫困人口受物价变动的实际影响,且有效地降低贫困线调整和相应的贫困度量方面的误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雨林,黄祖辉
文章利用统计年鉴的分组数据拟合出洛伦兹曲线,计算贫困率指标,再将其变动分解为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农村贫困状况逐渐缓解,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经济增长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贫困率下降,其贡献随经济波动出现周期性;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不平等加剧农村贫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尚在"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前半段,呈收敛趋势向拐点逐渐靠拢。
关键词:
中国 农村 贫困率 分解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阮敬
亲贫困增长主要是指能够使贫困群体参与经济活动并从中得到更多好处的经济增长。在讨论经济增长、不平等与贫困规模变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收入分布的亲贫困增长测度方法并用Shapley值法对之进行因素分解,并采用CHNS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能够自动缓解贫困,需要进一步采取瞄准式扶贫措施来解决的结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莉琼
我国农村绝对贫困标准先后经历了“1985年标准”“2008年标准”和“2010年标准”,通过食物份额法、马丁法到恩格尔系数法不断调整贫困线,与国际社会贫困标准逐渐接轨,能够满足我国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但贫困标准在国际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且逐渐形成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多维识别和脱贫标准。绝对贫困标准的演变历程和特征对新发展阶段制定相对贫困标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基于贫困性质制定贫困标准、在动态调整中对接国内外发展目标以及要从多维视角制定识别标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永忠 范龙昌
文章认为,新形势下农村贫困问题复杂:绝对贫困大有改善,相对贫困日益突出,返贫现象凸显严重,追根溯源权利贫困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文章透过制度分析,通过重塑农村组织,深化市场体制,完善制度创新,强化运行机制,厉行执行监督系统化措施,构建农村反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强化制度之间的联动效应,将农村贫困治理融入区域和整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实现农村扶贫工作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中国 农村贫困 诱因 制度 创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洪兴建 邓倩
基于CHNS的八轮农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本文使用贫困发生率和平方缺口指数对农村贫困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把贫困变动分解为长期贫困效应、脱贫效应和返贫效应。实证结论表明,虽然长期贫困发生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是近期长期贫困的平方缺口指数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脱贫效应是减少贫困的主要因素,返贫效应则是加剧贫困的诱因。此外,匿名性与非匿名性的增长率显示,匿名性低估了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增长率,从而高估了实际贫困。
关键词:
长期贫困 FGT贫困指数 非匿名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