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18)
- 2023(12824)
- 2022(10476)
- 2021(9901)
- 2020(8247)
- 2019(18747)
- 2018(18509)
- 2017(34479)
- 2016(18729)
- 2015(21208)
- 2014(20939)
- 2013(21069)
- 2012(19923)
- 2011(18089)
- 2010(18317)
- 2009(17559)
- 2008(17980)
- 2007(16007)
- 2006(14435)
- 2005(13376)
- 学科
- 济(88735)
- 经济(88626)
- 业(85664)
- 企(67748)
- 企业(67748)
- 管理(61292)
- 农(46848)
- 方法(35643)
- 农业(31085)
- 业经(29419)
- 数学(27694)
- 数学方法(27447)
- 财(25933)
- 中国(25095)
- 制(19088)
- 贸(18031)
- 务(18024)
- 贸易(18021)
- 财务(18012)
- 财务管理(17990)
- 易(17600)
- 企业财务(16995)
- 技术(16780)
- 策(16277)
- 地方(15321)
- 体(15070)
- 和(14965)
- 学(14776)
- 划(14494)
- 理论(12662)
- 机构
- 学院(279486)
- 大学(274867)
- 济(127761)
- 经济(125719)
- 管理(108337)
- 研究(100968)
- 理学(92565)
- 理学院(91568)
- 管理学(90326)
- 管理学院(89804)
- 中国(82763)
- 农(61547)
- 科学(59091)
- 京(58957)
- 财(56383)
- 所(52086)
- 农业(47093)
- 研究所(46981)
- 中心(46082)
- 财经(44371)
- 业大(43763)
- 江(42938)
- 经(40479)
- 经济学(38789)
- 北京(37453)
- 院(35445)
- 经济学院(35044)
- 范(34359)
- 师范(34083)
- 州(33328)
- 基金
- 项目(180124)
- 科学(143609)
- 基金(134199)
- 研究(132446)
- 家(117597)
- 国家(116484)
- 科学基金(99692)
- 社会(88086)
- 社会科(83079)
- 社会科学(83057)
- 基金项目(70852)
- 省(68050)
- 自然(62835)
- 自然科(61402)
- 自然科学(61389)
- 自然科学基金(60362)
- 教育(57586)
- 划(57011)
- 资助(53918)
- 编号(52523)
- 成果(41579)
- 部(41555)
- 重点(40641)
- 发(40446)
- 业(40056)
- 创(39430)
- 国家社会(37620)
- 创新(36228)
- 教育部(35170)
- 中国(34912)
共检索到440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学敏 刘笑 殷红 游松财
根据东北地区1986~2015年的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等统计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率以及灾害波动性、灾害等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干旱呈逐年加重的趋势,而低温冷害、风雹与洪涝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及风雹综合平均损失率分别为11%~23%、11%~23.2%和8.7%~18.7%。辽宁省干旱最为严重,占总损失率70%,重灾每15年发生1次;其次为吉林省,占总损失率的60.8%,重灾每15年发生2次;黑龙江省最轻,为52.3%,但重灾发生较多,每15年发生2次。洪涝则黑龙江省最重,占总损失率33.4%,重灾发生次数较多,每15年发生2次;其次为吉林省,占总损失率25.6%,重灾10年1遇;辽宁省最轻,占20.7%,重灾15年发生1次。而风雹吉林省最重,占9.2%,重灾发生次数较多,10年1遇;其次为黑龙江省,占总损失率的8.1%,重灾15年1遇;辽宁省最轻,占6.3%。低温冷害最重区为黑龙江省,占总损失率6.2%,重灾发生为15年1遇;其次为吉林省,占4.4%,重灾发生次数较多,每10年发生1次;辽宁省最轻,占总损失率3%,重灾15年1遇。灾害变异系数表明,风雹与干旱为常态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而低温冷害与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比较小,但偶发性强,致灾强度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晓容 王春乙 张继权 温煦
[目的]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冷害、干旱、涝害是造成该地区玉米产量不稳定的主要气象灾害,本文旨在准确、定量评估东北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和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为区域农业生产规划、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理,利用构建的东北玉米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发育阶段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播种—七叶、七叶—抽雄、抽雄—乳熟、乳熟—成熟4个发育阶段冷害、干旱、涝害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人类防灾减灾能力4要素分别进行评价,对发育阶段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区划...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晓容 王春乙 张继权 温煦
【目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面临着一种以上气象灾害的威胁。目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普遍是以单一灾种对承灾体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无法反映真实气象条件下农业生产面临的综合风险;作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发育阶段遭受气象灾害对最终产量的影响有所不同。本文以东北地区玉米为例,研究基于作物不同发育阶段多种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技术体系。【方法】将东北玉米生育期划分为播种—七叶、七叶—抽雄、抽雄—乳熟、乳熟—成熟4个发育阶段,把冷害、干旱、涝害作为3种主要气象灾害,利用玉米发育期、气象、土壤、作物面积和产量等多元资料,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以一定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由自然灾害危险性、承灾体的...
关键词:
东北玉米 冷害 干旱 涝害 风险评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吉东 傅宇 张洁 李宁
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带来的气象致灾因子强度、频率以及承灾体暴露性变化,使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也使其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当务之急和优先重点。气象灾害灾情的趋势分析可以为气象灾害防御、防灾减灾规划和气候变化适应等提供参考依据。论文从气象灾害损失和发生频次两个维度出发,基于死亡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两个表征灾害影响的关键指标,以绝对值和相对值统计了近65 a(1949—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灾情的变化特征。近65 a我国气象灾害统计结果显示:1累积死亡人口超过155万人,死亡人口和百万人口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均死亡人口由20世纪50到60年代的超过10 000人逐步下降到21世纪以来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晓宇 赵春雨 崔妍 刘鸣彦 敖雪 易雪 侯依玲 张新宜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4年日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3 a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9月28日和5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145 d。东北地区162个站中,155个站初霜日推后,160个站终霜日提前,158个站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显著推后1.55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4.08 d/10 a,霜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暖的特征(0.3℃/10 a)。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和海拔高度的抬升,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东北地区霜的变化受最低气温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分别在1986、1989、1986年发生了突变,各省霜的突变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突变后,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多年平均等值线均向北推进。
关键词: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突变 东北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晓宇 赵春雨 崔妍 刘鸣彦 敖雪 易雪 侯依玲 张新宜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4年日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3 a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9月28日和5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145 d。东北地区162个站中,155个站初霜日推后,160个站终霜日提前,158个站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显著推后1.55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4.08 d/10 a,霜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暖的特征(0.3℃/10 a)。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和海拔高度的抬升,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
关键词: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突变 东北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永坤 郭建平
应用1961—2006年中国东北三省72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东北三省稳定农耕期、生长期及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东北三省平均农耕期、生长期分别延长了2.4 d.10 a-1、2.3 d.10 a-1;经Mann-Kendall检验,农耕期长度、生长期长度分别在1988年、1992年发生突变。46a东北三省积温表现为一致的增多趋势,降水量、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分析比较突变年前后两个时段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农耕期、生长期平均积温高值区向东、向北扩展;农耕期降水量高值区、低值区面积萎缩,中值区向东南方向扩张,生长期降水量中高值区面积减少;农耕期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钟新科 刘洛 宋春桥 徐新良 游松财
在1981年-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108个农业气象站逐年气象数据基础上,本文通过运用AEZ模型模拟其春玉米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变化过程,分析了其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中以1年为单位的模拟实验减少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分析的不确定性,而全区尺度的模拟从宏观角度揭示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标准差为3.05t/hm2,大兴安岭南部和东北平原西部为全区高值区。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分条件,其次是光照和热量。近30年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明显减少且减少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南部-吉林西部一带减少最快。气候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明 刘可群 毛飞
【目的】研究气候和农业气象灾害变化。【方法】根据农业气象学原理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整合、统计相应的气象要素。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结果】与以前的分析结论比较,经过延长10a的资料分析,温度变化结论有所改变。【结论】气温变化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呈增多趋势,日照变化呈减少趋势。26种农业气象灾害中,有17种呈减少趋势,有9种呈增加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化对农业有利。所得结论增强了气象部门为"三农"服务的针对性,也为政府和农业部门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提供了决策依据。
关键词:
湖北省 气候变化 农业气象灾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小兵 卢逸群 吉中会 骆翔 蔡玫
利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发布的数据,针对近45 a(1970~2014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产量影响的问题,采用数理统计和偏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山东和河南是受灾和成灾面积最大的省份;山西和内蒙古是受灾率和成灾率最高的两个省份;旱灾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波动明显,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持续上升;东北地区旱灾比重增加,低温灾害有所减轻;华东地区洪涝、低温和台风灾害比重增加;华北地区低温和风雹呈现上升趋势;华南地区台风灾害增长显著;西北地区风雹和低温增加;西南地区旱灾和洪涝走势相反;中南地区旱灾减轻,洪涝加重;气象灾害直接影响到粮食总产量,干旱和洪涝灾害影响尤为明显;气象灾害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爱军 李宁 祝燕德 吴吉东 郭海峰 李春华
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受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并造成了重大损失。基于媒体发布的气象预报信息和灾情数据,从综合风险防范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此次灾害应急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应急社会联动机制不完善、电力和交通部门应急响应滞后、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影响评估缺位、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风险沟通不足等;同时提出了气象灾害综合风险链的概念,认为气象灾害作为致灾因子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在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综合风险链,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最后,从灾害过程的角度构建了气象灾害综合风险防范模式,认为当前特别要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建立应急处置社会联动机制,风险沟通贯穿整个综合风险防范过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珍环 唐鹏钦 范玲玲 杨鹏 吴文斌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元尺度上种植结构的分布信息,构建以像元内种植面积比例超过30%和占比前三位的种植结构类型的判定方式,利用空间叠加方法分析种植比例及其结构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运用像元结果初步阐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变化特征,首先种植规模的优先顺序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变为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其次,30年间共出现14种组合类型,包括6...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西宁 王耸 郝志新 王禄禄 蒋姗姗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50年(1961~2010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动态分布,利用该区87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各站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通过正交旋转主因子分析方法,分别对1961~1990,1971~2000,1981~2010年3个时段的降水量变化情况进行分区,并探讨分区结果的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基于旋转载荷向量,1961~1990、1971~2000与1981~2010年3个时段东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均可划分为4个区域,1971~2000年和1981~2010年两个时段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分区较为相似,而1961~1990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区差异明显;综合3个时段的分区结果...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降水距平百分率 正交旋转主因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梁宏 王培娟 章建成 李祎君
基于1961—2011年东北地区88个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采用Kendall-Theil线性趋势估计等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多年东北地区稳定≥0℃积温以25~95℃?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三江平原的增加趋势明显大于东部山区。稳定≥0℃气温的起始期在东北北部和中部显著提前,终止期在北部基本显著延后,日平均气温稳定≥0℃的日数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基本以2~4 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东北地区大部分站点终霜冻日期明显提前,初霜冻日期明显延后,无霜冻期基本以3~5 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稳定≥10℃积温以30~110℃?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稳定≥1...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洋 王占海 姜文来 肖碧林 雷波
利用东北地区89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气候观测资料,采用气象气候倾向率、MK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54年来东北地区热量资源要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无论是年平均气温还是各季节平均气温都表现明显的升高趋势,但各季节间气温增幅存在差异,冬季增温幅度最大,为0.49℃/10年,夏季增温增幅最小,为0.17℃/10年;(2)≥0℃和≥10℃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倾向率分别为58.74℃/10年和60.97℃/10年;(3)≥0℃初日平均提前1.98天/10年,终日平均延后0.53天/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2.34天/10年;≥10℃活动积温初日平均提前1.18天/10年,终日平均延后...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东北地区 热量资源 特征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