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04)
2023(2234)
2022(2016)
2021(2047)
2020(1650)
2019(4160)
2018(3732)
2017(6129)
2016(3488)
2015(3987)
2014(3938)
2013(3970)
2012(3933)
2011(3735)
2010(3697)
2009(3535)
2008(3374)
2007(2484)
2006(2226)
2005(2218)
作者
(10733)
(9398)
(9039)
(8819)
(5762)
(4585)
(4132)
(3661)
(3537)
(3319)
(3285)
(3198)
(3025)
(2988)
(2876)
(2801)
(2795)
(2645)
(2633)
(2588)
(2295)
(2275)
(2135)
(2119)
(2067)
(2057)
(2012)
(1945)
(1856)
(1800)
学科
(15287)
经济(15283)
土地(7945)
(7103)
(6420)
(6109)
管理(6059)
中国(5961)
农业(4664)
方法(4502)
数学(4105)
数学方法(4070)
问题(3808)
经济学(3742)
(3330)
企业(3330)
地方(2865)
人口(2718)
(2691)
(2643)
劳动(2640)
(2546)
动力(2434)
(2397)
贸易(2396)
资源(2343)
(2331)
业经(2328)
环境(2295)
劳动力(2284)
机构
大学(47821)
学院(46463)
研究(23518)
(19832)
经济(19466)
中国(18496)
管理(16128)
科学(15433)
理学(13411)
理学院(13135)
(13001)
管理学(12870)
(12869)
管理学院(12777)
(12228)
研究所(11998)
中心(10630)
农业(10321)
业大(9265)
(8810)
科学院(8085)
(7938)
北京(7663)
资源(7453)
(7419)
师范(7346)
(7236)
(7024)
(6907)
农业大学(6659)
基金
项目(33450)
科学(26108)
基金(24769)
(23524)
国家(23371)
研究(21832)
科学基金(18815)
社会(13885)
基金项目(13219)
自然(13110)
社会科(13072)
社会科学(13066)
自然科(12758)
自然科学(12756)
自然科学基金(12501)
(11932)
(11466)
资助(9567)
教育(9309)
编号(8414)
重点(8384)
(7616)
(7526)
计划(7270)
科技(6715)
科研(6633)
(6543)
成果(6446)
中国(6369)
创新(6326)
期刊
(23127)
经济(23127)
中国(16376)
研究(14543)
(11782)
科学(10942)
学报(10649)
农业(8168)
大学(7167)
学学(6611)
资源(6155)
(5929)
管理(5269)
(4633)
国土(4623)
土地(4282)
教育(4231)
经济研究(3713)
(3504)
金融(3504)
国际(3428)
(3281)
图书(3240)
业经(3221)
技术(3168)
世界(3107)
业大(2956)
问题(2893)
财经(2883)
(2758)
共检索到82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柳璇  尤添革  刘金福  陈远丽  黄嘉航  旷开金  路春燕  
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法得出厦门市1985—2015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法、动态度分析法对厦门市30年城市用地变化过程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30年间林地和耕地分别减少了60.96和108.33 km~2,减少的部分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分别减少了14.23和15.89 km~2,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养殖水面面积1985年后增加31.00 km~2,主要占用耕地,但2005—2015年减少了38.35 km~2,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人口剧增及旅游业发展是厦门市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陈书林  虞宋杰  
文章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长三角地区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长三角地区耕地面积减幅最大,而城镇用地面积增幅最大;随着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这些因子共同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锋  李彪  张自强  
厦门市开放后的土地利用与地价邓锋,李彪,张自强一、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由于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以及经济取代政治成为城市工作的重点,厦门在8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城市人口由1980年的29.2万人增加到1992年的41.1万人;建成区由20.0平方公里发展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云凤  崔胜辉  石龙宇  
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地域类型,其土地利用特征表现为土地利用竞争和矛盾剧烈,土地利用变化迅速的特征。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胁迫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半城市化地区为例,分析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基于对2007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修正的方法,对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作出评估,并通过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二者的耦合变化关系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集美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随着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呈现波动性变化,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是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土地利用强度与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③随着半城市化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类型急剧转化,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增加,预计集美半城市化地区未来ESV将继续降低,可采取生态综合整治措施减缓ESV降低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海龙  蒋建军  解修平  吴宏安  张丽  
选取整个西安地区作为研究区,以1978年、1988年和2003年3期Landsat MSS/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以DEM及派生的坡度数据作为分类的辅助因子,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提取研究区25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引起变化的根源。研究表明,25年来:建设用地面积通过侵占周边的大量农田以及砍伐林地而得到迅速扩大,扩张了1.95倍;耕地流失严重,共有69 411.61hm2被挪为它用,减少率为每年1%;园地面积有较大增加,是1978年初面积的3.4倍,有力的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国家政策法规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宏观调控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本清,徐涵秋  
以厦门市为例,利用遥感专题信息提取和空间叠加分析技术研究城市空间扩展,着重分析了厦门市从1989年到2000年11年间各区城市扩展的面积、速度和方向、城市扩展侵占周围用地的情况以及城市扩展的驱动力。分析表明,厦门市的城市空间扩展速度较快,2000年城市用地规模比1989年扩大了近2倍,城市用地扩展主要是侵占周围的耕地。厦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商投资的不断注入以及多山临海的地理环境决定着城市扩展的速度和方向,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利江  王圣云  姚晓军  牛俊杰  俞立中  
快速发展的都市地区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基于上海市1994、2000、2003和2006年4期航空遥感影像资料数据,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建立上海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上海市1994~2006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a间,上海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07%;在各种用地变化中,耕地面积变化最大,共减少了94 007.72hm2,减幅达23.3%;从耕地转移来看,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工业仓储用地、交通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共74 825.86hm2,占耕地面积总流出量的67.12%;可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丽丽  毕如田  曹毅  
本研究以涑水河流域的1990年和2008年两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ENVI和ArcGIS软件支持下,采用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分析了涑水河流域1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情况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涑水河流域林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水域、未利用地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变化不大,土地综合利用动态度为4.383。人口、政策以及城镇化经济增长是该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摆万奇  赵士洞  
该文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变化和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 ,初步回答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源、驱动力系统内部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以及驱动力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普遍存在的非线性反馈关系等问题 ,为土地利用变化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郑伟  付梅臣  丁茜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对于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绥芬河为典型案例,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耦合角度分析边境贸易快速发展下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边境贸易发展早期建设用地主要解释因素为固定资产投资,后期由于对外贸易结构变化,工业生产总值占主导作用;2000年之前自然地理因子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后则是离对外贸易区距离、离边境线距离等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逐渐加强。进行边境城市绥芬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分析,既能丰富边境城市研究,也能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龙花楼  王文杰  翟刚  刘松  张清春  
利用GIS技术,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角落;西部和南部山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在合肥—巢湖—芜湖—马鞍山一片其变化幅度最大。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表现为:耕地(含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其次为草地和林地,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迅速增加;1987~1995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1995~2000年的变化幅度。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省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原温  李阳兵  金昭贵  姚敏  
选取贵州省万亩(1亩=1/15hm2)以上的坝子为研究对象,以GIS为技术支撑,通过空间叠加分析,提取研究区10a来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05年、2005~2010年两个时段,耕地面积一直在持续减少,第二时段的变化比第一时段更剧烈;林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水域、道路在两个时段都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在第二时段比第一时段增加的速度更快,其它3种地类增加的速度有所减缓;灌木总体变化是出现先减后增的趋势;(2)耕地在2000~2005年的流向主要是林地,在2005~2010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良健,刘伟,包浩生  
本文以广西梧州市为例,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包括工业化与城镇化、人口增长、经济管理机制和社会行为等 4 个方面。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黑箱”理论等模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军  
通过分析湖南省1997-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土地利用水平及结构变化、动态度变化、变化强度、土地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人口、经济、政策、工业化及城镇化是湖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动力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摆万奇,阎建忠,张镱锂  
本文以1967年、1987年、2000年三期遥感资料和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多种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大渡河上游地区18665km2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结果显示:1967~2000年,研究地区以林地为主导的覆被格局转变为以草地为主。其中,有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发挥着关键作用。33年间,有林地面积减少了319774hm2,所占比例从30.92%下降为13.78%。通过对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的分析,尤其是有林地斑块在破碎化过程中规则性的增强,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论证了政策因素在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文中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空间分析,在15个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筛选出对不同地类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并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影响大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